萬章下

關燈
萬章下 本篇内容涉及聖人風範、古代禮制、一交一朋結友、立身處世和大臣的權力、職責等。

    全篇原文共9章,本書選5章。

     聖人風範論 【原文】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則進,亂則退。

    橫①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于塗炭也。

    當纣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②夫廉,懦夫有立志。

    “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

    予将以此道覺此民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内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

    進不隐賢,必以其道。

    遺佚(3)而不怨,厄窮而不憫。

    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

    ‘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④于我側,爾焉能浼⑤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6)寬,薄夫(7)敦。

     “孔子之去齊,接淅(8)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可以速而(9)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孔子之謂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10)也。

    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

    智,譬則巧也;聖,譬力也。

    由(11)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菲爾力也。

    ” 【注釋】 ①橫:暴。

    ②頑:貪婪。

    ③遺佚:不被重用。

    ④袒揭(XT)裸裎:四個字意思相近,同義複用,都是赤身露體的意思。

    ⑤浼:污染。

    (6)鄙夫:心胸狹窄的人。

    (7)薄夫:刻薄的人。

    (8)接淅:淘米。

    (9)而:則。

    以下幾句同。

    (10)金聲:指钋(b6)鐘發出的聲音。

    玉振:指玉磐收束的餘韻。

    古代奏樂,先以钋鐘起音,結束以玉磐收尾。

    (11)由:通“猶”。

     【譯文】 孟子說:“伯夷,眼睛不看醜陋的事物,耳朵不聽邪惡的聲音。

    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使喚。

    天下太平就出來做官,天下混亂就隐退不出。

    施行暴政的國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願意居祝他認為和沒有教養的鄉下人相處,就像穿戴着上朝的禮服禮帽卻坐在泥途或炭灰上一樣。

    當殷纣王暴虐統治的時候,他隐居在渤海邊,等待着天下太平。

    所以,聽到過伯夷風範的人,貪得無厭的會變得廉潔,懦弱的會變得意志堅定。

    “ 伊尹說:‘哪個君主不可以侍奉?哪個百姓不可以使喚?’所以,他是天下太平做官,天下混亂也做官。

    他說;‘上天生育這些百姓,就是要讓先知的人來開導後知的人,先覺的人來開導後覺的人。

    我就是這些人中先知先覺的人,我要開導這些後知後覺的人.’他認為天下的百姓中,隻要有一個普通男子或普通婦女沒有承受到堯舜的恩澤,就好像是他自己把别人推進山溝之中去了一樣--這就是他以挑起天下的重擔為己任的态度。

     “柳下惠不以侍奉壞君主為恥辱,也不因官小而不做。

    做官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堅持按自己的原則辦事。

    不被重用不怨恨,窮困也不憂愁。

    與沒有教養的鄉下人相處,也照樣很自在地不忍離去。

    他說:‘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