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婁下
關燈
小
中
大
離婁下
本篇仍然是短章居多,内容涉及政治、曆史、教育和個人立身處世等諸多方面。全篇原文共33章,本書選18章。
小恩小惠,不知為政
【原文】
子嚴①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②濟人于溱洧③。孟子曰:“惠而不知為政。歲十一月④,徒杠⑤成;十二月,輿梁(6)③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7)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
【注釋】
①子産:名公孫僑,字子産,春秋時鄭國的賢宰相。②乘輿:指子産乘坐的車子。③溱(zhen)洧(wei):兩條河水的名稱,會合于河南密縣。④十一月:周曆十一月為夏曆九月,下文十二月為夏曆十月。⑤徒杠:可供人徒步行走的小橋。(6)輿梁:能通車馬的大橋。(7)辟:開辟,即開道的意思。
【譯文】
子産主持鄭國的政事時,曾經用自己乘的車去幫助人們渡過溱水和洧水。孟子評論說:“這是小恩小惠的行為,并不懂得從政.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橋,十二月修成過車馬的橋,老百姓就不會為渡河而發愁了。在上位的人隻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門鳴鑼開道都可以,怎麼能夠去幫助百姓一個一個地渡河呢?如果執政的人要去讨得每個人的歡心,那時間可就太不夠用了。”
【讀解】
諸葛亮說:“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三國志》)裴注引華一陽一國志》)
說的正是孟子的意思。
子産用自己乘坐的車子去幫助老百姓過河,這事在一般人看來是屬于愛人民的美德,因此傳為美談。但孟子從政治家的角度來要求子産,則認為這是小恩小惠的行為,治末而沒有能夠治本,于事無補。與其你這樣一個一個地去幫助老百姓過河,倒不如利用你手中的權力為他們把橋修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使他們再也沒有過河的煩惱。
也就是說,政治家治國平天下,當以大局為重,而不應以小恩小惠去取悅于人,更不應以此來沽名釣譽。
從這個角度來說,孟子的觀點是很有道理的。
本篇仍然是短章居多,内容涉及政治、曆史、教育和個人立身處世等諸多方面。全篇原文共33章,本書選18章。
小恩小惠,不知為政
【原文】
子嚴①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②濟人于溱洧③。
【注釋】
①子産:名公孫僑,字子産,春秋時鄭國的賢宰相。②乘輿:指子産乘坐的車子。③溱(zhen)洧(wei):兩條河水的名稱,會合于河南密縣。④十一月:周曆十一月為夏曆九月,下文十二月為夏曆十月。⑤徒杠:可供人徒步行走的小橋。(6)輿梁:能通車馬的大橋。(7)辟:開辟,即開道的意思。
【譯文】
子産主持鄭國的政事時,曾經用自己乘的車去幫助人們渡過溱水和洧水。孟子評論說:“這是小恩小惠的行為,并不懂得從政.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橋,十二月修成過車馬的橋,老百姓就不會為渡河而發愁了。在上位的人隻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門鳴鑼開道都可以,怎麼能夠去幫助百姓一個一個地渡河呢?如果執政的人要去讨得每個人的歡心,那時間可就太不夠用了。”
【讀解】
諸葛亮說:“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三國志》)裴注引華一陽一國志》)
說的正是孟子的意思。
子産用自己乘坐的車子去幫助老百姓過河,這事在一般人看來是屬于愛人民的美德,因此傳為美談。但孟子從政治家的角度來要求子産,則認為這是小恩小惠的行為,治末而沒有能夠治本,于事無補。與其你這樣一個一個地去幫助老百姓過河,倒不如利用你手中的權力為他們把橋修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使他們再也沒有過河的煩惱。
也就是說,政治家治國平天下,當以大局為重,而不應以小恩小惠去取悅于人,更不應以此來沽名釣譽。
從這個角度來說,孟子的觀點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