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下

關燈
不等到諸侯的召喚就自己上門去,是為了什麼呢?況且,所謂彎曲着一尺長,伸展開來八尺長的說法,是從利益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

    如果從利益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就是彎曲着八尺長,伸展開一尺,那也是有利益的啊,難道也可以于嗎?從前趙簡子命令王良為他所一寵一愛的小臣名叫奚的駕車去打獵,整整一天沒有打着一隻獵物。

    那奚回去後向趙簡子報告說:‘王良真是天下最不會駕車的人了/有人把這話告訴了王良。

    王良便對奚說:‘請讓我再為您駕一次車。

    ’奚勉強同意了,結果一個清晨就打了十隻獵物。

    奚回去後又向趙簡子報告說:‘王良真是天下最會駕車的人啊/趙簡子說:‘我讓他專門為你駕車吧。

    ’當趙簡子征求王良的意見時,王良卻不肯幹了。

    他說:‘我按規範為他駕車,他一整天都打不到一隻獵物;我不按規範為他駕車,他卻一個清晨就打了十隻獵物。

    《詩經》說:“按照規範駕車去,箭一放出就中的。

    ”我不習慣為他這樣的小人駕車,請您讓我辭去這個差事。

    ’駕車的人尚且羞于與不好的射手合作,即便合作可以打到堆集如山的獵物也不于。

    如果我現在卻扭曲自己去追随那些諸侯,那又是為了什麼呢?況且,你的看法是錯誤的:扭曲自己,是不可能讓别人正直的。

    ” 【讀解】 陳代為孟子所出的是一個以屈求伸的主意。

    “枉尺而直尋”,先彎曲自己,哪怕顯得隻有一尺長,有朝一日實現抱負,伸展開來,就可以有八尺長了。

     陳代所說的,其實正是蘇秦、張儀等縱橫家的做法。

    先順着諸侯們的味口來,然後再慢慢實施自己的思想主張。

    說穿了,有一點機會主義的味道。

    所以,孟子堅決不同意,而以“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的方正剛直為行為主張. 同時以齊景公時的獵場管理員和趙簡子時的優秀駕駛員王良為範例,說明了君子在立身出處上不能苟且,不能搞機會主義的道理。

    最後指出,機會主義的路其實也是走不通的,因為,“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把自己弄得彎曲起來,扭曲了人格,怎麼還可能去讓别人正直呢?這就又回到他的前輩孔子的說法去了:“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自己不能夠正直,怎麼可能去讓别人正直呢? 内容大同小異,沒有多大區别。

    隻不過孟子的出發點是反對投機取巧的機會主義。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孔、孟都很倡導通權達變的思想,但在立身處世的出處方面,卻是非常認真而不可苟且的。

    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原則問題。

     或許正是因為堅持這個原則而影響了他們的學說為當世所用,使他們在世的時候沒有能夠“大行其道”。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許正因為他們堅持了這個原則,才使他們的學說在身後流傳下下去,曆千年而不衰,使他們本身也成為聖人、亞聖人。

     對于現代人來說,由于社會分工的愈益一精一細,職業的愈益分化,立身處世的“出處”問題似乎已不那麼突出了。

    但面臨擇業,面臨進退,面臨鋪天蓋地的招聘廣告和所謂“雙向選擇”,是否還是有必要考慮考慮自己的“出處”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