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财好色怎麼辦?
關燈
小
中
大
為說得好,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宣王說:“我有個毛病,我喜愛錢财。
” 孟子說:“從前公劉也喜愛錢财。
《詩經》說:‘收割糧食裝滿倉,備好充足的幹糧,裝進小袋和大囊。
緊密一團一結争榮光,張弓帶箭齊武裝。
盾戈斧鉚拿手上,開始動身向前方。
’因此留在家裡的人有谷,行軍的人有幹糧,這才能夠率領軍隊前進。
大王如果喜愛錢财,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錢财,這對施行王政有什麼影響呢?” 宣王說:“我還有個毛病,我喜愛女色。
” 孟子回答說:“從前周太一王也喜愛女色,非常愛他的妃子。
《詩經》說:‘周太一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驅馳快馬。
沿着西邊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
帶着妻子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
’那時,沒有找不到丈夫的老處一女,也沒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
大王如果喜愛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女色,這對施行王政有什麼影響呢?” 【讀解】 孟子在這裡所說的王政也就是前面給梁惠王說的王道,王政就是王道之政,用仁德來統一天下的政治,實際上也就是他的另一個術語——仁政。
與孔子一樣,孟子也是言必稱文、武、周公的。
所以,他在這裡向齊宣王介紹王道政治時也是以文王治理岐山的政策為依據的。
這裡的話雖不長,但包含的内容卻是很廣,牽涉到農業稅收、官吏制度、商業政策、漁業開放、刑法制度等等,尤其是最後還重點說到了社會福利的問題。
按照孟子的思想,制國平天下的人不可不重視社會福利事業。
敬老院、孤兒院等應大大加強,養老保險、人身保險等等也應該提上議事日程。
當然,是不是還應該開設婚姻介紹所,甚至是是老年婚姻介紹所,這就不是孟老夫子所能想象的了。
當孟子描繪出周文王的仁政圖景時,齊宣王不由的脫口而出,贊揚孟子所說的是“善哉言呼1然而,有意思的是,當孟子自以為抓住了時機問齊宣王為什麼不向周文王學習,施行仁政時,齊宣王竟然又一次找出遁詞來,從上一次孟子勸他采取和平共處外一交一政策時的“寡人好勇”上升到說“寡人好貨”,乃至于“寡人好色”來了。
大有自甘堕落,自認是孔子的學生宰我“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杌也”的味道。
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我貪财好色1我就是這麼不成器,你難道還要我實行你那高深廉潔的王道或仁政嗎?殊不知孟子就是孟子,莫說你貪财好色,你就是說你“好殺”,是殺人狂,他也會告訴你說,喜歡殺人殺人不要緊,隻要你殺的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周武王不就逼殺了殷纣王嗎?所以,針對齊宣王說自己“好貨”、“好色”的問題,孟子又展開了談天說地口,同樣找出了史證,說周朝的始祖公就“好貨”,而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就“好色”。
當然,最關鍵的兩句話依然是:“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與王何有?”“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與王何有?”一言以蔽之,還是“與民同樂”的思想,或者準确一點說,是“與民同欲”。
看來,在孟子的心目中,隻要你這做國君的是與老百姓同甘共苦的,幹什麼都是不會錯的! 當然,我們也知道,作為儒家學派主要代表之一的“亞聖”孟子是奉行中庸之道,而不會如此走極端的。
他之所以退讓,如此縱容齊宣王,任齊宣王說什麼他都順水推舟,打蛇随棍上,其實是采用的欲擒故縱手法,使齊宣王沒有退路,難以遁出王道政治的“彀中”。
其用心良苦,實在值得我們今天的讀書人細心體會。
而不要撿了半句就開跑,以“亞聖”孟子曾經說過貪财好色沒有關系為依據,使自己成為惟利是圖的貪财小人和拈花惹草的好色之徒。
” 孟子說:“從前公劉也喜愛錢财。
《詩經》說:‘收割糧食裝滿倉,備好充足的幹糧,裝進小袋和大囊。
緊密一團一結争榮光,張弓帶箭齊武裝。
盾戈斧鉚拿手上,開始動身向前方。
’因此留在家裡的人有谷,行軍的人有幹糧,這才能夠率領軍隊前進。
大王如果喜愛錢财,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錢财,這對施行王政有什麼影響呢?” 宣王說:“我還有個毛病,我喜愛女色。
” 孟子回答說:“從前周太一王也喜愛女色,非常愛他的妃子。
《詩經》說:‘周太一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驅馳快馬。
沿着西邊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
帶着妻子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
’那時,沒有找不到丈夫的老處一女,也沒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
大王如果喜愛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女色,這對施行王政有什麼影響呢?” 【讀解】 孟子在這裡所說的王政也就是前面給梁惠王說的王道,王政就是王道之政,用仁德來統一天下的政治,實際上也就是他的另一個術語——仁政。
與孔子一樣,孟子也是言必稱文、武、周公的。
所以,他在這裡向齊宣王介紹王道政治時也是以文王治理岐山的政策為依據的。
這裡的話雖不長,但包含的内容卻是很廣,牽涉到農業稅收、官吏制度、商業政策、漁業開放、刑法制度等等,尤其是最後還重點說到了社會福利的問題。
按照孟子的思想,制國平天下的人不可不重視社會福利事業。
敬老院、孤兒院等應大大加強,養老保險、人身保險等等也應該提上議事日程。
當然,是不是還應該開設婚姻介紹所,甚至是是老年婚姻介紹所,這就不是孟老夫子所能想象的了。
當孟子描繪出周文王的仁政圖景時,齊宣王不由的脫口而出,贊揚孟子所說的是“善哉言呼1然而,有意思的是,當孟子自以為抓住了時機問齊宣王為什麼不向周文王學習,施行仁政時,齊宣王竟然又一次找出遁詞來,從上一次孟子勸他采取和平共處外一交一政策時的“寡人好勇”上升到說“寡人好貨”,乃至于“寡人好色”來了。
大有自甘堕落,自認是孔子的學生宰我“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杌也”的味道。
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我貪财好色1我就是這麼不成器,你難道還要我實行你那高深廉潔的王道或仁政嗎?殊不知孟子就是孟子,莫說你貪财好色,你就是說你“好殺”,是殺人狂,他也會告訴你說,喜歡殺人殺人不要緊,隻要你殺的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周武王不就逼殺了殷纣王嗎?所以,針對齊宣王說自己“好貨”、“好色”的問題,孟子又展開了談天說地口,同樣找出了史證,說周朝的始祖公就“好貨”,而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就“好色”。
當然,最關鍵的兩句話依然是:“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與王何有?”“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與王何有?”一言以蔽之,還是“與民同樂”的思想,或者準确一點說,是“與民同欲”。
看來,在孟子的心目中,隻要你這做國君的是與老百姓同甘共苦的,幹什麼都是不會錯的! 當然,我們也知道,作為儒家學派主要代表之一的“亞聖”孟子是奉行
他之所以退讓,如此縱容齊宣王,任齊宣王說什麼他都順水推舟,打蛇随棍上,其實是采用的欲擒故縱手法,使齊宣王沒有退路,難以遁出王道政治的“彀中”。
其用心良苦,實在值得我們今天的讀書人細心體會。
而不要撿了半句就開跑,以“亞聖”孟子曾經說過貪财好色沒有關系為依據,使自己成為惟利是圖的貪财小人和拈花惹草的好色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