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民同樂

關燈
間滿含奚落的味道。

    想不到孟老先生聰明人裝糊塗,就像沒有覺察出什麽來似的,反而将話就話,接過他的話頭來就亮出了自己的主題:“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然後沿着這一正一反兩條線索展開,以周文王和夏桀的典型例證作為論據,提出了當政者應“與民同樂”的思想主張。

    從而又一次教育了梁惠王。

     孟子的基本思想是:仁慈的政治領一導一人與民同樂,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樂。

    殘暴專制獨一裁者窮奢極欲,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其結果是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從曆史的情況看,夏桀王固然沒有好下場,後世的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宮,隋炀帝修迷樓,宋徽宗築艮嶽,慈禧太後建頤和園等,大興土木,原本都是為了享受快樂,但由于貪婪殘暴,不顧人民死活,結果是民怨鼎沸,幾乎沒有一個有好結局,也沒有一個享受到了真正的舒心的快樂。

    這些都證實了孟子“與民同樂”思想的正确性。

     其實與民同樂的思想對各級領一導一人來說都很重要,比如說,作為一個單位的領一導一人,是一心想中飽私囊,撈它一把,還是想緻力于改善廣大職工的福利,走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這的确是一塊試金石。

    而實際情況是,往往那些隻顧自己,不惜挺而走險的人,雖然也可能在短時間内滿足自己的欲一望,真的撈上了一把。

    但是,欲壑難填,其最終結果多半是以身試法,并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甚至包括我們每個個人,隻需要把與民同樂的“民”字稍加替換,改成“與人同樂”,對于我們立身處世都是具有非常積極意義的。

    我們的确看到,有的人通過千辛萬苦的拼搏和奮鬥,錢倒是掙了不少,可是晚景凄涼,并沒有親人乃至知心的人來與自己分享,結果是了無生趣,并不覺得人生有什麽快樂可言。

    相反,是窮家小戶,“人親喝口水也甜”,一家人和和美美,其樂也溶容。

     說到底,樂的問題本來就不是一個物質的問題,而是一個精神的問題。

    雖然物質條件和環境的好壞可以影響精神和心理,但它畢竟不是決定的因素。

    決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如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論語.述而》)又如顔回:“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論語.雍也》)不都是精神超越物質的典型嗎?所以,如果精神方面出了問題,像孟子舉出夏桀的例子那樣,老百姓恨不得與你同歸于盡,的确也是:“雖有台池鳥獸,其能獨樂哉?” 誰有快樂不願意與人分享呢?反過來說,隻有人與你分享時,你才會真正感到快樂。

    這恐怕是我們都會有的體驗罷。

     回到孟子的思想上來,與民同樂實際上是他仁政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

    這一點,在以後的篇章中還會有所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