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符第八

關燈
宜的人便昌盛,違背時宜的人便滅亡。

    你們的道理與我們相同,而結果卻與我們不同,是違背時宜的緣故,不是行為的錯誤。

    而且天下的道理沒有長久是對的,事情沒有長久是錯的。

    以前所用的方法,今天有可能抛棄;今天所抛棄的方法,以後有可能使用。

    這種用與不用,沒有一定的是非。

    抓住機會,适應時宜,處理事情不用固定的方法,這要依靠智慧。

    如果智慧不夠,即使博學像孔丘,計謀如呂尚,到什麼地方而不窮困呢?&rdquo孟氏父子一下子明白了,不再怨恨,說:&ldquo我明白了,你不要再說了。

    &rdquo 【原文】 晉文公出會①,欲伐衛。

    公子鋤仰天而笑。

    公問何笑。

    曰:&ldquo臣笑鄰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道見桑婦,悅而與言。

    然顧視其妻,亦有招之者矣。

     臣竊笑此也。

    &rdquo公寤其言,乃止。

    引師而還,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②。

     【注釋】 ①晉文公&mdash&mdash春秋時晉國國君,名重耳,公元前636&mdash前628年在位。

     ②鄙&mdash&mdash邊境地區。

     【譯文】 晉文公出去參加盟會,要讨代衛國。

    公子鋤擡頭大笑。

    文公問他笑什麼。

    他說:&ldquo我笑我的鄰居有個人送他的妻子到别人家,路上見到一個采摘桑葉的婦女,高興地和她攀談起來。

    但回頭看看他的妻子,也有人在和她打招呼。

    我偷笑的就是這件事。

    &rdquo文公明白了他的話,于是停止了行動。

    率領軍隊回國,還沒到國都,已經有人在攻伐晉國北部邊境地區了。

     【原文】 晉國苦盜。

    有郄雍者,能視盜之貌①,察其眉睫之間,而得其情。

    晉侯使視盜,千百無遺一焉。

    晉侯大喜,告趙文子曰②:&ldquo吾得一人,而一國盜為盡矣,奚用多為?&rdquo文子曰:&ldquo吾君恃伺察而得盜,盜不盡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

    &rdquo俄而群盜謀曰:&ldquo吾所窮者郄雍也③。

    &rdquo遂共盜而殘之④。

    晉侯聞而大駭,立召文子而告之曰:&ldquo果如子言,郄雍死矣。

    然取盜何方?&rdquo文子曰:&ldquo周諺有言:&lsquo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rsquo且君欲無盜,若莫舉賢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民有恥心,則何盜之為?&rdquo于是用随會知政,而群盜奔秦焉。

     【注釋】 ①貌&mdash&mdash《集釋》:&ldquo&lsquo貌&rsquo本作&lsquo眼&rsquo,今從吉府本、世德堂本正。

    《禦覽》四百九十九引亦作&lsquo貌&rsquo。

    &rdquo ②趙文子&mdash&mdash即趙武,又稱趙孟,春秋時晉國大夫,曾執晉國政。

    ③吾所窮者&mdash&mdash王重民:&ldquo《禦覽》四百九十九引&lsquo所&rsquo下有&lsquo以&rsquo字,是也。

    &rdquo ④盜而殘之&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殘,賊殺之。

    &rdquo 【譯文】 晉國苦于強盜太多。

    有一個叫郄雍的人,能看出強盜的相貌,看他們的眉目之間,就可以得到他們的真情。

    晉侯叫他去查看強盜,千百人中不會遺漏一個。

    晉侯大為高興。

    告訴趙文子說:&ldquo我得到一個人,全國的強盜都沒有了,何必用那麼多人呢?&rdquo文子說:&ldquo您依仗窺伺觀察而抓到強盜,強盜不但清除不盡,而且郄雍一定不得好死。

    &rdquo不久一群強盜商量說:&ldquo我們所以窮困的原因,就是這個郄雍。

    &rdquo于是共同抓獲并殘殺了他。

    晉侯聽說後大為驚駭,立刻召見文子,告訴他說:&ldquo果然像你所說的那樣,郄雍死了。

    但收拾強盜用什麼方法呢?&rdquo文子說:&ldquo周時有俗話說:&lsquo眼睛能看到深淵中遊魚的人不吉祥,心靈能估料到隐藏着的東西的人有災殃。

    &rsquo況且您要想沒有強盜,最好的辦法是選拔賢能的人并重用他們,使上面的政教清明,下面的好風氣流行,老百姓有羞恥之心,那還有誰去做強盜呢?&rdquo于是任用随會主持政事,而所有的強盜都跑到秦國去了。

     【原文】 孔子自衛反魯,息駕乎河梁而觀焉。

    有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裡,魚鼈弗能遊,重鼍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将厲之①。

    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ldquo此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裡,魚鼈弗能遊,鼋鼍弗能居也。

    意者難可以濟乎?&rdquo 丈夫不以錯意,遂度而出。

    孔子問之曰:&ldquo巧乎!有道術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rdquo丈夫對曰:&ldquo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從以忠信。

    忠信錯吾軀于波流②,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複出者,以此也。

    &rdquo孔子謂弟子曰:&ldquo二三子識之!水且猶可以忠信誠身親之,而況人乎!&rdquo 【注釋】 ①厲&mdash&mdash《釋文》:&ldquo厲,涉水也。

    &rdquo ②忠信錯吾軀&mdash&mdash俞樾:&ldquo&lsquo忠信錯吾軀于波流&rsquo,&lsquo忠信&rsquo字涉上句衍。

    &rdquo錯,音c&ugra一ve(醋),通&ldquo措&rdquo,安置。

     【譯文】 孔子從衛國到魯國去,在河堤上停住馬車觀覽。

    那裡有瀑布高二三十丈,旋渦達九十裡遠,魚鼈不能遊動,鼋鼍不能居住,卻有一個男人正準備渡過去。

    孔子派人沿着水邊過去制止他,說:&ldquo這裡的瀑布高二三十丈,旋渦達九十裡遠,魚鼈不能遊動,鼋鼍不能居住。

    想來很難渡過去吧?&rdquo那男人毫不在乎,于是渡過河去,從水中鑽了出來。

    孔子問他說:&ldquo真巧妙啊!有道術嗎?所以能鑽入水中又能鑽出來,憑的是什麼呢?&rdquo那男人回答說:&ldquo我開始進入水中時,事先具有忠信之心;到我鑽出水面的時候,又跟着使用忠信之心。

    忠信把我的身軀安放在波濤中,我不敢有一點私心,我所以能鑽進去又鑽出來的原因,就是這個。

    &rdquo孔子對弟子們說:&ldquo你們記住:水都可以以忠信誠心而用身體去親近它,又何況人呢!&rdquo 【原文】 白公問孔子曰①:&ldquo人可與微言乎②?&rdquo孔子不應。

    白公問曰:&ldquo若以石投水,何如?&rdquo孔子曰:&ldquo吳之善沒者能取之。

    &rdquo曰:&ldquo若以水投水,何如?&rdquo孔子曰:&ldquo淄渑之合③,易牙嘗而知之④。

    &rdquo白公曰:&ldquo人固不可與微言乎⑤?&rdquo孔子曰:&ldquo何為不可?唯知言之謂者乎!夫知言之謂者,不以言言也。

    争魚者孺⑥,逐獸者趨,非樂之也。

    故至言去言,至為無為。

    夫淺知之所争者未矣。

    &rdquo白公不得已,遂死于浴室。

     【注釋】 ①白公&mdash&mdash名勝。

    張湛注:&ldquo白公,楚平王之孫,太子建之子也。

    其父為費無極所谮,出奔鄭,鄭人殺之。

    勝欲令尹子西、司馬子期伐鄭。

    許而未行,晉代鄭,子西、子朗将救鄭。

    勝怒曰:&lsquo鄭人在此,仇不遠矣。

    &rsquo欲殺子西、子期,故問孔子。

    孔子知之,故不應。

    &rdquo ②微言&mdash&mdash盧重玄解:&ldquo微言者,密言也,令人不能知也。

    &rdquo③淄湧之合&mdash&mdash淄,水名,在今山東省内。

    渑,音shéng(繩),水名,故道在今山東省内。

    據說淄水與湧水的味道不同,合在一起則更難于辨别。

     ④易牙&mdash&mdash春秋時齊國人,善于辨别滋味,曾以滋味說桓公,甚見親幸。

     ⑤固&mdash&mdash《集釋》:&ldquo&lsquo固&rsquo,北宋本、汪本、《四解》本作&lsquo故&rsquo。

    王重民曰:《道藏》白文本、吉府本、《淮南·道應篇》、《禦覽》五十八引&lsquo故&rsquo并作&lsquo固&rsquo。

    伯峻案:作&lsquo固&rsquo者是,今正。

    &rdquo ⑥濡&mdash&mdash沾濕。

     【譯文】 白公問孔子說:&ldquo人可以和别人密謀嗎?&rdquo孔子不回答。

    白公又問道:&ldquo如果把石頭投入水中,怎麼樣?&rdquo孔子說:&ldquo吳國善于潛水的人能把它取出來。

    &rdquo白公又問:&ldquo如果把水投入水中,怎麼樣?&rdquo孔子說:&ldquo淄水與渑 水合在一起,易牙嘗一嘗就能辨出來。

    &rdquo白公說:&ldquo人本來就不可以和别人密謀嗎?&rdquo孔子說:&ldquo為什麼不可以?但隻有懂得語言的人才能這樣說吧!所謂懂得語言的人,是指不用語言來表達意思的人。

    争搶魚蝦的沾濕一身,追逐野獸的跑痛雙腿,并不是樂意這樣幹的。

    所以最高的語言是不用語言,最高的作為是沒有作為。

    那些知識淺薄的人所争論的都是些枝微未節。

    &rdquo白公不能阻止自己叛亂的念頭。

    終于死在浴室中。

     【原文】 趙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①,勝之,取左人、中人②,使遽人來谒之③。

    襄子方食而有憂色。

    左右曰:&ldquo一朝而兩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憂色,何也?&rdquo襄子曰:&ldquo夫汪河之大也,不過三日,飄風暴而不終朝④,日中不須臾。

    今趙氏之德行無所施于積,一朝而兩城下,亡其及我哉!&rdquo孔子聞之曰:&ldquo趙氏其昌乎!夫憂者所以為昌也,喜者所以為亡也。

    勝非其難者也;持之⑤,其難者也。

    賢主以此持勝,故其福及後世。

    齊、楚、吳、越皆嘗勝矣,然卒取亡焉,不達乎持勝也。

    唯有道之主為能持勝。

    &rdquo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⑥,而不肯以力聞。

    墨子為守攻,公輸般服⑦,而不肯以兵知。

    故善持勝者以強為弱。

     【注釋】 ①趙襄子&mdash&mdash即趙無恤,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鞅之子。

    他與韓、魏台謀,滅智伯,三分晉地。

    新稚穆子&mdash&mdash張湛注:&ldquo穆子,襄子家臣新稚狗也。

    &rdquo翟&mdash&mdash音d(敵),張湛注:&ldquo翟,鮮虞也。

    &rdquo鮮虞為春秋國名,後改稱中山 í國,國都在今河北正定縣西北四十裡新市城。

     ②左人、中人&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左人、中人,鮮虞二邑名。

    &rdquo ③使遽人來谒之&mdash&mdash張湛注:&ldquo遽,傳電。

    谒,告也。

    &rdquo ④飄風&mdash&mdash旋風,暴風。

     ⑤持&mdash&mdash守。

     ⑥拓國門之關&mdash&mdash張湛注:&ldquo拓,舉也。

    孔力能舉門關而力名不聞者,不用其力也。

    &rdquo門關,即門闩,門上的橫插,⑦公輸般服&mdash&mdash張湛注:&ldquo公輸般善為攻器,墨子設守能卻之,為般所服。

    &rdquo 【譯文】 趙襄子派新稚穆子攻打翟人,打敗了他們,奪取了左人、中人兩個城邑,派信使回來報捷。

    襄子正在吃飯,聽到後面帶愁容。

    旁邊的人問:&ldquo一個早晨就攻下了兩個城邑,這是大家都高興的事,現在您卻有愁容,為什麼呢?&rdquo襄子說:&ldquo一江一河的潮水再大也不過三天便退,暴風驟雨不到一個早晨便停,太一陽一正中不一會兒便斜。

    現在趙家的德行沒有積累什麼恩澤,一個早晨就有兩個城邑被攻下,敗亡大概要到我這裡了吧!&rdquo孔子聽到後說:&ldquo趙氏大概要昌盛了吧!憂愁所以能昌盛,高興所以會敗亡。

    勝利并不是艱難的事情,保持勝利才是艱難的事情。

    賢明的君主以憂愁來保持勝利,因而他的幸福傳到了後代。

    齊、楚、吳、越都曾取得過勝利,但最終卻滅亡了,就是因為不懂得保持勝利的緣故。

    隻有有道德的君主才能保持勝利。

    &rdquo孔子的力氣能夠舉起國都城門的門闩,卻不願意以力氣去出名。

    墨子進行防守與進攻,連公輸班都佩服,卻不願意以用兵去出名。

    所以善于保持勝利的人,總是以強大表現為弱小。

     【原文】 宋人有好行仁義者,三世不懈。

    家無故黑牛生白犢,以問孔子。

    孔子日:&ldquo此吉祥也,以薦上帝①。

    &rdquo居一年,其父無故而盲,其牛又複生白犢,其父又複令其子問孔子。

    其子曰:&ldquo前問之而失明,又何問乎?&rdquo父曰:&ldquo聖人之言先■後合②,其事未究,姑複問之。

    &rdquo其子又複問孔子。

    孔子曰:&ldquo吉祥也。

    &rdquo複教以祭。

    其子歸緻命,其父曰:&ldquo行孔子之言也。

    &rdquo居一年,其子又無故而盲。

    其後楚攻宋,圍其城③,民易子而禽之,析骸而炊之,丁壯者皆乘城而戰,死者太半④。

    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

    及圍解而疾俱複。

     【注釋】 ①薦&mdash&mdash進獻,指祭祀。

     ②■&mdash&mdash音wǔ(午),又讀w&ugra一ve(務),違背。

     ③圍&mdash&mdash《集釋》:&ldquo&lsquo圍&rsquo,北宋本作&lsquo國&rsquo,汪本從之,今從《藏》本、吉府本、世德堂本訂正。

    &rdquo ④太半&mdash&mdash大半,過半。

     【譯文】 宋國有個好行仁義的人,三代都不懈怠。

    家中的黑牛無緣無故地生下了白牛犢,便去詢問孔子。

    孔子說:&ldquo這是好的預兆,可以用它來祭祀上帝。

    &rdquo過了一年,他父親的眼睛無緣無故地瞎了,家中的黑牛又生下了白牛犢,他父親又叫兒子去詢問孔子。

    兒子說:&ldquo上次問了他以後你的眼睛瞎了,再問他幹什麼呢?&rdquo父親說:&ldquo聖人的話先相反後吻合,這事還沒有最後結果,姑且再問問他。

    &rdquo兒子又去詢問孔子。

    孔子說:&ldquo這是好的預兆。

    &rdquo又叫他祭祀上帝。

    兒子回家告訴了父親,父親說:&ldquo按孔子的話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