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陀羅尼經 第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方等陀羅尼經第三卷
北涼沙門法衆于高昌郡譯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
若我在世若去世後。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來詣汝所欲求陀羅尼經者。
汝當教求十二夢王。
若得見一王者。
汝當教授七日行法。
文殊師利白佛言。
雲何名為十二夢王。
雲何名曰七日行法 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其夢中修通能飛懸缯幡蓋從此人後。
見如是者即名袒荼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其夢中若見形像舍利塔廟大衆僧聚。
見如是者即是斤提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其夢中見國王大臣着淨潔衣單乘白馬。
見如是者即是茂持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其夢中若見乘象渡于大江。
見如是者即是乾基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其夢中乘于駱駝上于高山。
見如是者即是多林羅 若有比丘欲求此法。
于其夢中上于高座轉于般若。
見如是者即是波林羅 若有比丘于其夢中。
到一樹下上于戒壇受具足戒。
見如是者即是檀林羅 若有比丘于其夢中。
坐佛形像請召衆僧施設供具。
見如是者即是禅多林羅。
若有比丘于其夢中。
見有一樹華果茂盛。
于其樹下入禅三昧。
見如是者即是窮伽林羅 若有大王于其夢中。
帶持刀劍遊行四方。
見如是者即是迦林羅 若有大臣于其夢中。
見有諸人持諸水瓶洗浴其身。
坌種種香着淨潔衣。
見如是者即是窮伽林羅 若有夫人于其夢中。
乘于羊車入于深水。
于其水中有諸毒蛇。
見如是者即是波林羅 見如是者乃可為說。
善男子善女人若見如是一一事者。
乃可為說七日行法。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雲何名為七日行法。
雲何受持雲何修行如是等法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初日分中至于道場。
應以塗香末香栴檀沉香熏陸海渚岸香。
應以供養摩诃袒持陀羅尼經。
爾時華聚菩薩觀世音菩薩來在道場。
爾時二士異口同音而贊道場行者。
善哉善哉善男子善女人等。
能于釋迦牟尼如來法中。
修行摩诃袒持陀羅尼經 爾時觀世音華聚菩薩。
在虛空中乘寶蓮華。
與無量大衆前後圍繞。
文殊師利我今語汝。
語諸衆生修行受持摩诃袒持陀羅尼經。
展轉相授得出三界随意所願若有清信士清信女。
應于初日分勸諸衆生趣于道場。
燒種種香懸缯幡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欲求現在未來願者可以求之。
爾時二士随其根量。
與其現在未來世願文殊師利如是行者。
若有至心見此二士踴在虛空。
若不至心而悉不見。
文殊師利若不見者。
謂不至心。
是名初日行分陀羅尼經 複次文殊師利。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第二日分中在于道場。
應燒種種香塗香末香懸缯幡蓋。
而以供養摩诃袒持陀羅尼經 複次爾時寶王如來及與我身。
從靈鹫山與無量那由他大衆。
前後圍繞來至道場。
一一大衆各乘七寶蓮華。
種種音聲各各贊歎道場行者。
善哉善哉善男子善女人等。
乃能于我去世之後。
受持讀誦陀羅尼經。
即自惟念。
我能修行受持此經。
又時惟念十方三世諸佛如來。
受持此經我當随學。
文殊師利我去世後。
如是來至道場行者。
我當随其根量差别而為說法。
又有聞者有不聞者。
有見我形者有不見者。
不見不聞者除不至心而不見耳。
是名摩诃袒持陀羅尼經行分第二 複次文殊師利。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第三日分中在于道場懸缯幡蓋。
又以塗香末香梅檀沉水熏陸海渚岸香。
而以供養摩诃袒持陀羅尼經。
爾時當有維衛佛虛空藏菩薩摩诃薩。
于第三日分中來至道場。
與無量大衆前後圍繞在虛空中。
亦複各各乘寶蓮華。
在虛空中或高七多羅樹。
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所有佛土。
其中行者睹斯光已。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他方所有賢聖之人。
皆悉尋光來至道場。
爾時道場行者随其根力。
或有睹者或不睹者。
有見形者有不見者。
随其根量分别行力。
爾時此人聞佛所說如是。
行力歡喜踴躍得未曾有。
文殊師利是名摩诃袒持陀羅尼經行分第三 複次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第四日分中在于道場。
讀誦修行摩诃袒持陀羅尼經。
懸缯幡蓋悉以雜色莊嚴此道場。
燒種種香塗香末香梅檀沉水熏陸海渚岸香。
而以供養摩诃袒持陀羅尼經。
複次爾時式佛。
與無量大衆。
前後圍繞來至道場。
在于虛空高七多羅樹。
放大光明亦照十方微塵世界。
其中衆生睹
若我在世若去世後。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來詣汝所欲求陀羅尼經者。
汝當教求十二夢王。
若得見一王者。
汝當教授七日行法。
文殊師利白佛言。
雲何名為十二夢王。
雲何名曰七日行法 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其夢中修通能飛懸缯幡蓋從此人後。
見如是者即名袒荼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其夢中若見形像舍利塔廟大衆僧聚。
見如是者即是斤提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其夢中見國王大臣着淨潔衣單乘白馬。
見如是者即是茂持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其夢中若見乘象渡于大江。
見如是者即是乾基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其夢中乘于駱駝上于高山。
見如是者即是多林羅 若有比丘欲求此法。
于其夢中上于高座轉于般若。
見如是者即是波林羅 若有比丘于其夢中。
到一樹下上于戒壇受具足戒。
見如是者即是檀林羅 若有比丘于其夢中。
坐佛形像請召衆僧施設供具。
見如是者即是禅多林羅。
若有比丘于其夢中。
見有一樹華果茂盛。
于其樹下入禅三昧。
見如是者即是窮伽林羅 若有大王于其夢中。
帶持刀劍遊行四方。
見如是者即是迦林羅 若有大臣于其夢中。
見有諸人持諸水瓶洗浴其身。
坌種種香着淨潔衣。
見如是者即是窮伽林羅 若有夫人于其夢中。
乘于羊車入于深水。
于其水中有諸毒蛇。
見如是者即是波林羅 見如是者乃可為說。
善男子善女人若見如是一一事者。
乃可為說七日行法。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雲何名為七日行法。
雲何受持雲何修行如是等法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初日分中至于道場。
應以塗香末香栴檀沉香熏陸海渚岸香。
應以供養摩诃袒持陀羅尼經。
爾時華聚菩薩觀世音菩薩來在道場。
爾時二士異口同音而贊道場行者。
善哉善哉善男子善女人等。
能于釋迦牟尼如來法中。
修行摩诃袒持陀羅尼經 爾時觀世音華聚菩薩。
在虛空中乘寶蓮華。
與無量大衆前後圍繞。
文殊師利我今語汝。
語諸衆生修行受持摩诃袒持陀羅尼經。
展轉相授得出三界随意所願若有清信士清信女。
應于初日分勸諸衆生趣于道場。
燒種種香懸缯幡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欲求現在未來願者可以求之。
爾時二士随其根量。
與其現在未來世願文殊師利如是行者。
若有至心見此二士踴在虛空。
若不至心而悉不見。
文殊師利若不見者。
謂不至心。
是名初日行分陀羅尼經 複次文殊師利。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第二日分中在于道場。
應燒種種香塗香末香懸缯幡蓋。
而以供養摩诃袒持陀羅尼經 複次爾時寶王如來及與我身。
從靈鹫山與無量那由他大衆。
前後圍繞來至道場。
一一大衆各乘七寶蓮華。
種種音聲各各贊歎道場行者。
善哉善哉善男子善女人等。
乃能于我去世之後。
受持讀誦陀羅尼經。
即自惟念。
我能修行受持此經。
又時惟念十方三世諸佛如來。
受持此經我當随學。
文殊師利我去世後。
如是來至道場行者。
我當随其根量差别而為說法。
又有聞者有不聞者。
有見我形者有不見者。
不見不聞者除不至心而不見耳。
是名摩诃袒持陀羅尼經行分第二 複次文殊師利。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第三日分中在于道場懸缯幡蓋。
又以塗香末香梅檀沉水熏陸海渚岸香。
而以供養摩诃袒持陀羅尼經。
爾時當有維衛佛虛空藏菩薩摩诃薩。
于第三日分中來至道場。
與無量大衆前後圍繞在虛空中。
亦複各各乘寶蓮華。
在虛空中或高七多羅樹。
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所有佛土。
其中行者睹斯光已。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他方所有賢聖之人。
皆悉尋光來至道場。
爾時道場行者随其根力。
或有睹者或不睹者。
有見形者有不見者。
随其根量分别行力。
爾時此人聞佛所說如是。
行力歡喜踴躍得未曾有。
文殊師利是名摩诃袒持陀羅尼經行分第三 複次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第四日分中在于道場。
讀誦修行摩诃袒持陀羅尼經。
懸缯幡蓋悉以雜色莊嚴此道場。
燒種種香塗香末香梅檀沉水熏陸海渚岸香。
而以供養摩诃袒持陀羅尼經。
複次爾時式佛。
與無量大衆。
前後圍繞來至道場。
在于虛空高七多羅樹。
放大光明亦照十方微塵世界。
其中衆生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