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第三十卷

關燈
大般涅槃經 第三十卷 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師子吼菩薩品之六 師子吼菩薩言。

    世尊。

    若一切業不定得果。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應當修習八聖道者。

    何因緣故。

    一切衆生悉不得是大般涅槃。

    世尊。

    若一切衆生有佛性者。

    即當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須修習八聖道耶。

    世尊。

    如此經中說有病人。

    若得醫藥及瞻病人随病飲食。

    若使不得皆悉除差。

    一切衆生亦複如是。

    若遇聲聞及辟支佛諸佛菩薩諸善知識。

    若聞說法修習聖道。

    若不遇不聞不修習道。

    悉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以佛性故。

    世尊。

    譬如日月無有能遮令不得至頞多山邊。

    四大河水不至大海。

    一闡提等不至地獄。

    一切衆生亦複如是。

    無有能遮令不得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以佛性故。

    世尊。

    以是義故。

    一切衆生不須修道。

    以佛性力故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以修習聖道力故。

    世尊。

    若一闡提犯四重禁五逆罪等。

    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應須修習。

    以因佛性定當得故。

    非因修習然後得也。

    世尊。

    譬如磁石去鐵雖遠以其力故鐵則随着。

    衆生佛性亦複如是。

    是故不須勤修習道佛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如恒河邊有七種人。

    若為洗浴恐畏寇賊。

    或為采花則入河中。

    第一人者入水則沒。

    何以故。

    羸無勢力不習浮故。

    第二人者雖沒還出出已複沒。

    何以故。

    身力大故。

    則能還出。

    不習浮故出已還沒。

    第三人者沒已即出。

    出更不沒。

    何以故。

    身重故沒。

    力大故出。

    先習浮故出已即住。

    第四人者入已便沒沒已還出。

    出已即住遍觀四方。

    何以故。

    重故則沒。

    力大故還出。

    習浮則住。

    不知出處故觀四方。

    第五人者入已即沒。

    沒已還出。

    出已即住。

    住已觀方。

    觀已即去。

    何以故為怖畏故。

    第六人者入已即去淺處則住。

    何以故觀賊近遠故。

    第七人者既至彼岸。

    登上大山無複恐怖。

    離諸怨賊受大快樂。

    善男子。

    生死大河亦複如是。

    有七種人。

    畏煩惱賊故發意欲渡生死大河。

    出家剃發身被法服。

    既出家已親近惡友。

    随順其教聽受邪法。

    所謂衆生身者即是五陰。

    五陰者即名五大。

    衆生若死永斷五大。

    斷五大故何須修習善惡諸業。

    是故當知無有善惡及善惡報。

    如是則名一闡提也。

    一闡提者名斷善根。

    斷善根故沒生死河不能得出。

    何以故。

    惡業重故無信力故。

    如恒河邊第一人也。

    善男子。

    一闡提輩有六因緣。

    沒三惡道不能得出。

    何等為六。

    一者惡心熾盛故。

    二者不見後世故。

    三者樂習煩惱故。

    四者遠離善根故。

    五者惡業障隔故。

    六者親近惡知識故。

    複有五事沒三惡道。

    何等為五。

    一者于比丘邊作非法故。

    二者比丘尼邊作非法故。

    三者自在用僧祇物故。

    四者母邊作非法故。

    五者于五部僧互生是非故。

    複有五事沒三惡道。

    何等為五。

    一者常說無善惡果故。

    二者殺發菩提心衆生故。

    三者憙說法師過失故。

    四者法說非法非法說法故。

    五者為求法過而聽受故。

    複有三事沒三惡道。

    何等為三。

    一謂如來無常永滅。

    二謂正法無常遷變。

    三謂僧寶可滅壞故。

    是故常沒三惡道中。

    第二人者發意欲渡生死大河。

    斷善根故沒不能出。

    所言出者親近善友則得信心。

    信心者信施施果。

    信善善果。

    信惡惡果。

    信生死苦無常敗壞。

    是名為信。

    以得信心修習淨戒。

    受持讀誦書寫解說。

    常行惠施善修智慧。

    以鈍根故複遇惡友。

    不能修習身戒心慧。

    聽受邪法。

    或值惡時處惡國土斷諸善根。

    斷善根故常沒生死。

    如恒河邊第二人也。

    第三人者發意欲渡生死大河。

    斷善根故于中沉沒。

    親近善友得名為出。

    信于如來是一切智常恒無變。

    為衆生故說無上道。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如來非滅法僧亦爾無有滅壞。

    一闡提等不斷其法。

    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要當遠離然後乃得。

    以信心故修習淨戒。

    修淨戒已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

    為諸衆生廣宣流布。

    樂于惠施修習智慧。

    以利根故堅住信慧心無退轉。

    如恒河邊第三人也。

    第四人者發意欲渡生死大河。

    斷善根故于中沉沒。

    親近善友故得信心。

    是名為出。

    得信心故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

    為衆生故廣宣流布。

    樂于惠施修習智慧。

    以利根故堅住信慧。

    心無退轉遍觀四方。

    四方者四沙門果。

    如恒河邊第四人也。

    第五人者發意欲渡生死大河。

    斷善根故于中沉沒。

    親近善友故得信心。

    是名為出。

    以信心故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

    為衆生故廣宣流布。

    樂于惠施修習智慧。

    以利根故堅住信慧心無退轉。

    無退轉已即便前進。

    前進者謂辟支佛。

    雖能自渡不及衆生。

    是名為去。

    如恒河邊第五人也。

    第六人者發意欲渡生死大河。

    斷善根故于中沉沒。

    親近善友獲得信心。

    得信心故名之為出。

    以信心故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

    為衆生故廣宣流布。

    樂于惠施修習智慧。

    以利根故堅住信慧。

    心無退轉。

    無退轉已即複前進遂到淺處到淺處已即住不去。

    住不去者所謂菩薩。

    為欲度脫諸衆生故住觀煩惱。

    如恒河邊第六人也。

    第七人者發意欲渡生死大河。

    斷善根故于中沉沒。

    親近善友獲得信心。

    得信心已是名為出。

    以信心故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

    為衆生故廣宣流布。

    樂于惠施修習智慧。

    以利根故堅住信慧心無退轉。

    無退轉已即便前進。

    既前進已得到彼岸登大高山離諸恐怖多受安樂。

    善男子。

    彼岸山者喻于如來。

    受安樂者喻佛常住。

    大高山者喻大涅槃。

    善男子。

    是恒河邊如是諸人。

    悉具手足而不能渡。

    一切衆生亦複如是。

    實有佛寶法寶僧寶。

    如來常說諸法要義有八聖道大般涅槃。

    而諸衆生悉不能得。

    此非我咎。

    亦非聖道衆生等過。

    當知悉是煩惱過惡。

    以是義故。

    一切衆生不得涅槃。

    善男子。

    譬如良醫知病說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