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阿含暮抄解第五(首三法第二惡之二也)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身。
若是一無常苦若異常為苦。
若常者不行梵行。
不常者不須梵行。
果受施無義無常者。
無義遍斷方便中二無苦吉法(師引佛方便答異道兩得也)方便教授名。
過去未來現在行方便教授方便教授。
此方便教授名。
是三時相應。
如我過去時。
我是衢黠王。
(梵言衢黠。
十名羊也眼也地也天也水也說也。
方也金剛也光也剪也。
如是比有十也。
其人不了是十生中何也)。
未來當有名無勝。
現在時工師達(咒術)為首。
諸行路貳暑(雲商人也證三世也)是未受受已。
俗數故教授以此斷常。
若是衢黠滅。
雲何我是。
彼若不滅雲何言是我。
以世俗義說此方便教授。
問雲何滅教授。
答受盡不受息滅教授(修妒路)受如上說。
彼盡不受不侵他己息無餘度此彼岸。
是滅教授此斷常轉還如是。
一若幹止如用本受般涅槃教授。
是亦不說。
若此異者不般涅槃。
若不異者不般涅槃。
如是見生苦已不說已。
應般涅槃如燈滅内。
受一。
若幹苦不著受方便教授過去陰界處。
本說如我名衢黠王。
如是未來滅教授。
謂滅受為首說。
世尊般涅槃。
若方便教授命不斷滅。
教受命常斷。
受教授命有無斷。
己說無智。
問雲何邪智。
答邪智己身内受摸見(修妒路也摸如手摩摸也)見己身受内見摸受見。
是為三邪智。
邪相違非賢谄是一義。
彼己身見吾我自在相應入(修妒路)五入我入自在相應入。
是己身見彼五入。
名幻化城野馬向鏡中像相似處。
計有五入名我名者。
假借嚴具樹果似。
親陰計有我自在相應名壞法。
芭蕉樹畫水上不熟器似白骨時。
我富貴如空邑。
使作主是己身見。
此是我身我是己身。
見前著入。
問是内受雲何。
答内受斷常俱思惟(修妒路)斷思惟常思惟二思惟。
此說内受。
内受名無方便受。
是義無方便外見。
彼斷名世間無常不是常。
不是無常。
外有不外有。
不無外是命外。
無非有無有彼命。
彼身以為首。
二思惟。
名常外有無外有外。
無不有以為首。
是内受見。
問雲何摸受。
答摸受戒見依彼(修妒路)摸受見三事生戒見二依。
彼初品已說戒以是戒淨。
此戒受是二戒摸受(淨受二也)見摸受。
此是谛餘者癡。
是著入谛身結亦說二依。
謂戒見依彼略。
五陰身。
彼知有或戒或見陰行淨。
此是戒摸受知陰。
妙餘不妙是。
依見是見摸受。
問雲何疑智。
答疑智珍寶谛正受疑(修妒路)珍寶疑谛疑正受疑疑名。
不能持迷惑猶豫是一義。
問雲何珍寶。
答珍寶者佛法衆。
(修妒路)佛法衆是珍寶。
如前已說。
佛薩芸若一切功德具足。
棄一切惡解脫。
問何因故珍寶。
答以上三功德是佛珍寶。
如是為大慈不妄說法無因緣。
為作善知識佛出難有不可思議無比法(十二部之第九)功德如是功德具足成佛。
珍寶說法名方便。
方便果此聞涅槃教授。
是世尊一切法為最上。
現諸法有為無為。
彼滅最第一。
修妒路。
彼是珍寶為無所作。
一切苦滅至竟清涼行難壞難行無盡。
如是功德具足成法。
珍寶僧者已說。
乃至聲聞。
一切是亦珍寶施得廣果報。
用世尊語無上福田。
得世尊難無能壞不相違戾。
如是功德。
具足成僧珍寶。
此疑是疑智。
問雲何谛。
答谛者俗數相第一義。
(修妒路)俗數谛相谛第一義谛(此中說無解解在下正受無首也)所謂疑是疑智。
正受四解脫二觀處(地水觀也四色觀四無色定觀并十想也)二直無漏前五想(取十漏之前五)第二第八解脫。
謂彼知界正受此非持功德。
是疑智是苦苦也(重苦者苦而不知苦也)如是習盡道如是。
四谛颠倒欲界色界無色界是有十二行。
(颠倒疑也)如疑智受義亦爾(欲恚慢愛之三也)無智邪智義邪見此别苦行說。
彼見摸受己身身内受見苦也。
三界戒摸苦道(疑邪無智無明三也邪戒摸習)積聚說婆三跋陀二法。
次二内受三度盡。
(内受是第二之三竟法名也。
愛三無明三六使也。
故結九十八)。
四阿含暮抄解第七(首三法之三也) 問已說功德亦說惡。
雲何依名。
答依陰界處(修妒路也)陰界處者是名依此相。
依是故依依立。
是義陰者界者處者。
此衆生依作相應功德及惡。
故是依功德惡可知。
問雲何陰名。
答陰者色行智(修妒路)色行智是陰可知。
陰積聚束是一義。
此青黃赤白一長短。
小大圓四方。
以是為首。
解色義。
所生物姓受色陰。
知彼色有是受。
是色二義可見不可見可見屬眼不可見異。
彼聲香味細滑風。
如是以為首(是五事皆不可見)問已說。
諸大彼受諸大。
未知雲何知色受。
答諸大地水火風(修妒路)此地為四首諸大相。
此是色一一等堅地也。
濕水也暖火也動搖風也。
此諸大受彼色煙雲。
塵霧影光鏡像五根淨。
以為首(色五情也)。
問已說色陰雲何行。
答行者身口意依(修妒路也)身是依是故依身口是依。
是故依口意。
是依是故依意此身口意依已依也。
此是行有為所作。
是故行修妒路說。
色有為此複。
以色成有為行(行是色也)如谷子成谷子。
如是知五陰。
彼無數彼。
是陰說如谷聚薪聚。
彼福無福不純淑行。
問雲何智名。
答痛想識(修妒路)痛想識此三道品法。
不為他界所取(不為六欲所牽也)世尊亦說。
謂忍則想知。
謂想知則智(忍則知痛知痛智所了也)此法雜是修妒路。
問雲何痛名。
答痛者樂苦不苦不樂(修妒路)痛者痛之聲以此痛(痛無形故雲聲)餘命不相應。
若此痛痛此命相應。
是故言痛。
痛字亦爾。
彼痛有三。
苦樂不苦不樂。
是故各各生苦因。
樂生樂因。
苦生俱因。
不苦不樂。
世尊亦說樂痛者。
苦分苦樂。
不苦不樂。
苦樂分。
各對是義。
問雲何樂名。
答樂淫不惡止生(修妒路)謂樂說此有三。
淫生不惡生止生。
彼淫生有五界。
愛淫界乃至歡喜不惡生。
不彼謗是義。
此是善出家者。
義戒戒想意不變悔是想。
謂愛此是不惡生。
止生。
根為首。
五蓋得解脫無亂念。
禅等為首。
念行是想。
謂念歡喜。
此止生(自守也)止生名謂。
無熱根。
義中不著(不受也)止生亦爾。
說此是三樂痛。
問雲何苦。
答苦者生老死(修妒路)生老死者此是苦痛。
彼生名苦。
如生疽老。
如熟疽死。
如疽内潰流入支節。
若生已有一切苦。
此是生苦。
世尊亦說。
生已截手為首。
老苦色變。
力消如壓(如壓油也)死苦一切所愛财物。
離為首苦痛。
問雲何不苦不樂。
答不苦不樂者。
謂三界(修妒路)此不苦不樂痛。
此有三當知。
不苦不樂苦樂相對界中。
當說前三界。
說前二苦樂痛。
不苦不樂三界。
是知欲界有三色界。
二樂。
無苦樂無色界。
一不苦不樂。
是故此一切界相應。
問雲何此依。
答樂依欲為妙。
苦依恚為妙。
不苦不樂癡為妙。
何故此有樂痛。
謂無欲欲已盡如三禅苦。
如世尊頭痛槍腳不起恚。
不苦不樂第四禅。
及四無色。
彼癡稍盡。
是故如相應說。
問此
若是一無常苦若異常為苦。
若常者不行梵行。
不常者不須梵行。
果受施無義無常者。
無義遍斷方便中二無苦吉法(師引佛方便答異道兩得也)方便教授名。
過去未來現在行方便教授方便教授。
此方便教授名。
是三時相應。
如我過去時。
我是衢黠王。
(梵言衢黠。
十名羊也眼也地也天也水也說也。
方也金剛也光也剪也。
如是比有十也。
其人不了是十生中何也)。
未來當有名無勝。
現在時工師達(咒術)為首。
諸行路貳暑(雲商人也證三世也)是未受受已。
俗數故教授以此斷常。
若是衢黠滅。
雲何我是。
彼若不滅雲何言是我。
以世俗義說此方便教授。
問雲何滅教授。
答受盡不受息滅教授(修妒路)受如上說。
彼盡不受不侵他己息無餘度此彼岸。
是滅教授此斷常轉還如是。
一若幹止如用本受般涅槃教授。
是亦不說。
若此異者不般涅槃。
若不異者不般涅槃。
如是見生苦已不說已。
應般涅槃如燈滅内。
受一。
若幹苦不著受方便教授過去陰界處。
本說如我名衢黠王。
如是未來滅教授。
謂滅受為首說。
世尊般涅槃。
若方便教授命不斷滅。
教受命常斷。
受教授命有無斷。
己說無智。
問雲何邪智。
答邪智己身内受摸見(修妒路也摸如手摩摸也)見己身受内見摸受見。
是為三邪智。
邪相違非賢谄是一義。
彼己身見吾我自在相應入(修妒路)五入我入自在相應入。
是己身見彼五入。
名幻化城野馬向鏡中像相似處。
計有五入名我名者。
假借嚴具樹果似。
親陰計有我自在相應名壞法。
芭蕉樹畫水上不熟器似白骨時。
我富貴如空邑。
使作主是己身見。
此是我身我是己身。
見前著入。
問是内受雲何。
答内受斷常俱思惟(修妒路)斷思惟常思惟二思惟。
此說内受。
内受名無方便受。
是義無方便外見。
彼斷名世間無常不是常。
不是無常。
外有不外有。
不無外是命外。
無非有無有彼命。
彼身以為首。
二思惟。
名常外有無外有外。
無不有以為首。
是内受見。
問雲何摸受。
答摸受戒見依彼(修妒路)摸受見三事生戒見二依。
彼初品已說戒以是戒淨。
此戒受是二戒摸受(淨受二也)見摸受。
此是谛餘者癡。
是著入谛身結亦說二依。
謂戒見依彼略。
五陰身。
彼知有或戒或見陰行淨。
此是戒摸受知陰。
妙餘不妙是。
依見是見摸受。
問雲何疑智。
答疑智珍寶谛正受疑(修妒路)珍寶疑谛疑正受疑疑名。
不能持迷惑猶豫是一義。
問雲何珍寶。
答珍寶者佛法衆。
(修妒路)佛法衆是珍寶。
如前已說。
佛薩芸若一切功德具足。
棄一切惡解脫。
問何因故珍寶。
答以上三功德是佛珍寶。
如是為大慈不妄說法無因緣。
為作善知識佛出難有不可思議無比法(十二部之第九)功德如是功德具足成佛。
珍寶說法名方便。
方便果此聞涅槃教授。
是世尊一切法為最上。
現諸法有為無為。
彼滅最第一。
修妒路。
彼是珍寶為無所作。
一切苦滅至竟清涼行難壞難行無盡。
如是功德具足成法。
珍寶僧者已說。
乃至聲聞。
一切是亦珍寶施得廣果報。
用世尊語無上福田。
得世尊難無能壞不相違戾。
如是功德。
具足成僧珍寶。
此疑是疑智。
問雲何谛。
答谛者俗數相第一義。
(修妒路)俗數谛相谛第一義谛(此中說無解解在下正受無首也)所謂疑是疑智。
正受四解脫二觀處(地水觀也四色觀四無色定觀并十想也)二直無漏前五想(取十漏之前五)第二第八解脫。
謂彼知界正受此非持功德。
是疑智是苦苦也(重苦者苦而不知苦也)如是習盡道如是。
四谛颠倒欲界色界無色界是有十二行。
(颠倒疑也)如疑智受義亦爾(欲恚慢愛之三也)無智邪智義邪見此别苦行說。
彼見摸受己身身内受見苦也。
三界戒摸苦道(疑邪無智無明三也邪戒摸習)積聚說婆三跋陀二法。
次二内受三度盡。
(内受是第二之三竟法名也。
愛三無明三六使也。
故結九十八)。
四阿含暮抄解第七(首三法之三也) 問已說功德亦說惡。
雲何依名。
答依陰界處(修妒路也)陰界處者是名依此相。
依是故依依立。
是義陰者界者處者。
此衆生依作相應功德及惡。
故是依功德惡可知。
問雲何陰名。
答陰者色行智(修妒路)色行智是陰可知。
陰積聚束是一義。
此青黃赤白一長短。
小大圓四方。
以是為首。
解色義。
所生物姓受色陰。
知彼色有是受。
是色二義可見不可見可見屬眼不可見異。
彼聲香味細滑風。
如是以為首(是五事皆不可見)問已說。
諸大彼受諸大。
未知雲何知色受。
答諸大地水火風(修妒路)此地為四首諸大相。
此是色一一等堅地也。
濕水也暖火也動搖風也。
此諸大受彼色煙雲。
塵霧影光鏡像五根淨。
以為首(色五情也)。
問已說色陰雲何行。
答行者身口意依(修妒路也)身是依是故依身口是依。
是故依口意。
是依是故依意此身口意依已依也。
此是行有為所作。
是故行修妒路說。
色有為此複。
以色成有為行(行是色也)如谷子成谷子。
如是知五陰。
彼無數彼。
是陰說如谷聚薪聚。
彼福無福不純淑行。
問雲何智名。
答痛想識(修妒路)痛想識此三道品法。
不為他界所取(不為六欲所牽也)世尊亦說。
謂忍則想知。
謂想知則智(忍則知痛知痛智所了也)此法雜是修妒路。
問雲何痛名。
答痛者樂苦不苦不樂(修妒路)痛者痛之聲以此痛(痛無形故雲聲)餘命不相應。
若此痛痛此命相應。
是故言痛。
痛字亦爾。
彼痛有三。
苦樂不苦不樂。
是故各各生苦因。
樂生樂因。
苦生俱因。
不苦不樂。
世尊亦說樂痛者。
苦分苦樂。
不苦不樂。
苦樂分。
各對是義。
問雲何樂名。
答樂淫不惡止生(修妒路)謂樂說此有三。
淫生不惡生止生。
彼淫生有五界。
愛淫界乃至歡喜不惡生。
不彼謗是義。
此是善出家者。
義戒戒想意不變悔是想。
謂愛此是不惡生。
止生。
根為首。
五蓋得解脫無亂念。
禅等為首。
念行是想。
謂念歡喜。
此止生(自守也)止生名謂。
無熱根。
義中不著(不受也)止生亦爾。
說此是三樂痛。
問雲何苦。
答苦者生老死(修妒路)生老死者此是苦痛。
彼生名苦。
如生疽老。
如熟疽死。
如疽内潰流入支節。
若生已有一切苦。
此是生苦。
世尊亦說。
生已截手為首。
老苦色變。
力消如壓(如壓油也)死苦一切所愛财物。
離為首苦痛。
問雲何不苦不樂。
答不苦不樂者。
謂三界(修妒路)此不苦不樂痛。
此有三當知。
不苦不樂苦樂相對界中。
當說前三界。
說前二苦樂痛。
不苦不樂三界。
是知欲界有三色界。
二樂。
無苦樂無色界。
一不苦不樂。
是故此一切界相應。
問雲何此依。
答樂依欲為妙。
苦依恚為妙。
不苦不樂癡為妙。
何故此有樂痛。
謂無欲欲已盡如三禅苦。
如世尊頭痛槍腳不起恚。
不苦不樂第四禅。
及四無色。
彼癡稍盡。
是故如相應說。
問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