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阿鋡暮抄解第一(此土篇目題皆在首是故道安為斯題)卷上

關燈
阿羅漢婆素跋陀撰 符秦西域三藏鸠摩羅佛提等譯 阿鋡暮(秦言趣無)前禮善逝法衆壞有衆(禮三尊衆能除結也)當說所欲。

    略速義說。

    是故三法當說。

    弟子問說。

    是有三法說。

    是三法何義。

    師答法依三門(面也向也)結句。

    是次第作是故三法想識。

    問三法次第何義。

    答大佛經章系無數相。

    淫恚懷味精進因緣食持(味恚也著也進行系之故曰持也食味也)衆生少智求聖谛。

    是輩想當知義。

    疾知義三法方便想。

    分别是次第。

    一切是世間所有想。

    随所欲想等結是故想知義三法作。

    問是方便相應說三法。

    答功德惡依覺解脫(修妒路功德一惡二依三)功德惡依覺解脫。

    有是句義。

    是根句是三。

    各各三度三分。

    問有三分句。

    初思惟解脫說。

    何義是解脫。

    彼解脫功德。

    惡依覺相應。

    答已入不為說。

    是解脫世間等生。

    至蟲蟻。

    蟲蟻亦求樂等生。

    謂見食而趣解脫。

    樂痛一義世間少樂相應樂因緣。

    不知如樂道樂涅槃樂無病等生也。

    以道樂有不知是所欲。

    若所欲不是為說。

    已入道。

    不為說如小兒。

    問何者眼即自知眼處。

    是自知是不為說。

    如是樂世間所欲。

    是道所欲。

    是故說道義作無惡。

     問是何功德。

    覺樂解脫。

    有若爾者不可見金見為富也。

    有病不可言聞。

    是故不覺解脫。

    答中間如明燈入壞闇。

    有不是明燈後有闇。

    是智生解脫者。

    知覺一義。

    問是何法功德。

    名為衆生深癡。

    為色味香。

    為受不受已受。

    答或随想外經說是功德福德根無惡(修妒路三句福也根也無惡也)福德根無惡。

    是三功德清淨法果。

    我功德想。

    是一切三皆入。

    是當略說。

    問已說是福德根。

    無惡是何法。

    答福德施戒分别(修妒路)複複善事(複複猶恒恒也)複簁人惡是故福(簁猶盧也)是三行施戒分别。

    如是先師說。

     常能作福。

    德所行施(八字也)衆生之命。

    命速乎馳(八字也)若簁消惡。

    作行之數(八字也)是故福德。

    如斯說喻(八字也名首盧首盧三十二字偈也)。

     問已說福德施戒分别是何施名。

    答己身他受自财。

    施念俱去所更施。

    是三行施。

    法食無畏(修妒路)法施食施。

    無畏施。

    是三說施也。

    是法施世間出世間章說。

    是法施無畏施。

    八行三歸命去五戒。

    世尊說歸佛去。

    無量衆生。

    無畏無妒無恚無殺。

    餘者如是。

    問若歸去見有殺蟲。

    何法無畏護。

    答我不說一切衆生以邪見癡殺蟲。

    作他财惡。

    作是三歸去。

    不有世間等見。

    得若歸去無。

    世間等見是不歸去。

    是故無量吉食施。

    名食為首。

    種種他施與塔為首(種種象)香為首(種種供也)己身受(二受己與他也)或二受。

    是故二功德具足大果報。

    是施淨。

    如是我先師言。

    根财作有。

    或念或二作有。

    或義作世間吉是方便淨。

    施少有大果。

    有因緣淨。

    少俱功德得。

    問是戒何法。

    答戒身口他受不壞他壞增(修妒路)戒名三相應相應身口俱起。

    問何法。

    答他受他不受增。

    是他受名己饑羸。

    自知不娆他受。

    衆生自知衆生不娆(解不殺也)如是他财他婦不染取如是(雖言受亦不受耳直分身口不受也)不他受妄言兩舌粗言不要言。

    不著他受。

    若七支不娆他受。

    種種貧窮為力助他受二共想。

    福增續如從今如殺生不作發意。

    中間增多相應。

    如出财得報意。

    善生覺受如種谷。

    枝葉增至得果。

    如是連續至睡眠增多。

    是故增是戒(夢不失也)。

     問是分别何法。

    答分别禅無量無色(修妒路)分别是善行。

    是故分别如麻油花合行分别。

    如王求如等求王果得有是求行。

    淨果相應有分别。

    是禅思惟義是四行。

    問是何法。

    答禅淫行愛樂痛苦痛止(修妒路)是四禅初淫不善行。

    止善因緣系意住離淫說。

    二自行說自行自覺少鈴聲欲止。

    是故無行(譬三定也鈴餘音自行止喻也)是自行止淫前已說也。

    愛止三愛意歡喜如泉踴躍是無(三禅無)淫行止。

    增止。

    苦痛樂痛止。

    樂痛樂身意無逼(樂痛止也)苦外是彼無淫行愛。

    樂痛苦痛止。

    是四禅。

     問是為無量何法。

    答無量者。

    慈悲喜護(修妒路)是四無量想。

    衆生無量。

    彼受因緣是無量。

    不是善能量。

    是故無量。

    是慈名一切衆生愛。

    謂意行。

    一切衆生敏。

    是身念是慈等。

    已悲苦惱衆生愛。

    自身愛喜樂念衆生。

    共系喜護無所作。

    衆生他非法忍。

    若是衆生作是相違見因緣。

    是故過忍護。

    已說無量。

     問何法無色。

    答無色虛空。

    識無所有。

    有想無想處(修妒路)處者依義也。

    衆生是四分處空色助色惡見助。

    是故意無染。

    虛空因緣意一定。

    虛空共系想。

    彼虛空處。

    如何故虛空依為有識。

    是故識因緣行識處。

    是亦依無依解脫。

    謂無所作。

    是無所有處想。

    見惡相滅見恐一意。

    有想無想處。

    是無色界。

    觀空已說。

    已說無色分别說。

    是一切福德說。

     問是根何法。

    答根無悭無恚無癡(修妒路)無悭無恚無癡是三事根相。

    問是誰根。

    答非前功德說也。

    是故一切解脫入法。

    是根如相應說。

    當使相應。

    一大二相應(癡大恚悭入)如無悭施無恚戒無癡分别。

    複無悭食施無恚無恐施無癡法施。

    複無悭無娆他無恚不娆他無癡增益。

    如是三戒複無悭禅根無恚無量無癡無色。

    如是三分别。

    複無悭聖事無恚忍無癡聞。

    如是無惡根。

    如是一切善行根。

    如是無悭名所作行念不取。

    無所為無恚名恚滅助。

    無癡名無明。

    無智滅助。

    是故根。

     問是無惡何法說。

    答無惡忍聞聖分(修妒路)忍聞聖分。

    是三無惡說。

    無惡俗數義。

    随想所作。

    或不恐畏惡。

    世尊已說無惡極行者言。

    是忍苦增惡力。

    自下無恚忍(修妒路)忍苦增力。

    惡力加數苦增力無惡。

    惡力自下(下欣也)厭苦是忍義。

    增力加無惡。

    不增力能不能為說(心如死灰惡聲不出)唯當恐畏衆生惡發。

    謂增無惡是忍。

    小人來力加自下。

    足能報而不報。

    是自下是衆生過。

    行過當忍。

    是義當說。

    苦寒暑饑渴風暖起(修妒路)苦名如增事。

    是二事起身惱不。

    無意衆生惡衆生因緣惡說。

    是故二依(外内)謂逼身是當忍是忍。

     問已說忍。

    雲何聞。

    答聞修妒路(舉四阿鋡所出十二首也)阿毗昙鼻奈耶(修妒路三藏也)聞名謂淫恚癡盡。

    等有是聞餘者非聞。

    是三藏修妒路阿毗昙鼻奈耶。

    是修妒路名謂一切智說。

    佛所可者。

    著斷現四聖谛。

    現明無内無外解脫。

    阿毗昙名謂修妒路。

    所有顯示相應章鼻奈耶(律也秦言志真也)名無行無命清淨說。

    是三行聞。

    是增貪淫止鼻奈耶。

    恚止阿毗昙。

    阿毗昙行所作覺說。

    是故恚薄。

    恚起犯戒枝。

    地獄有癡止(修妒路)因緣說是一切聞。

     問雲何聖分。

    答聖分等。

    善知識思惟得(修妒路)等。

    善知識等思惟等得。

    是三聖分。

    聖分無敢說惡義是善知識。

    所欲助善力。

    師弟子伴(修妒路)謂所欲。

    助善力謂彼善知識。

    彼三師弟子伴。

    問雲何助師。

    雲何善弟子。

    雲何力伴。

    如數說。

    答如是說已知差别。

    助善力是善知識相。

    彼師弟子伴。

    知說是增助善二有是枝。

    彼或相助不善助覺不力說。

    如父無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