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第六

關燈
三月不違仁&rdquo。

    由此,我們不難了解為什麼孔子一再贊歎顔回這個得意門生了。

     講了内在的修養以後,下面講到外用。

     各有千秋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 季康子,魯國的大夫、權臣。

    有一天向孔子打聽他學生的才幹。

    孔子一一作答。

    由此我們可看出這些學生們的性格,同時也可看出孔子認為從政所必備的學養。

    季康子首先問起有軍事統帥之才的子路,是不是可以請他當政?孔子說子路的個性太果敢,對事情決斷得太快,而且下了決心以後,絕不動搖。

    決斷、果敢,可為統禦三軍之帥,而決勝于千裡之外。

    如果要他從政,恐怕就不太合适,因為怕他過剛易折。

     季康子接着問,請子貢出來好不好呢?孔子說,不行,不行。

    子貢太通達,把事情看得太清楚,功名富貴全不在他眼下。

    聰明通達的人,不一定對每件事盯得那麼牢。

    比如說桌子髒了,擦一下好不好?通達的人認為擦不擦都是一樣,因為擦了又會髒,不擦也可以。

    如果有人說一定要擦,通達的人說擦也可以,擦了總比較幹淨,那擦就擦吧!總之,把事情看得通達,像這樣的人,往往可以做大哲學家、大文學家。

    因為他有超然的胸襟,也有滿不在乎的氣概。

    但是如果從政,卻不太妥當。

    也許會是非太明而故作糊塗。

     說到這裡,想起一個笑話。

    當然在正史上是沒有這段記載的,隻是一個笑話。

    傳說孔子周遊列國,被困在陳蔡之間。

    有一天學生出主意,說大家太餓了,前面有一大戶人家,去借點米來。

    最初是子路自告奮勇前去敲門。

    出來一位老頭子,問起是孔子的學生來借米,于是寫個字叫他認。

    認出了,不必借,免費招待全體師生的食宿,如果認不出,一粒米都不借。

    子路一想,我們跟夫子專門學文學,還有什麼問題。

    于是滿口答應了這個條件。

    老頭子就寫&ldquo真&rdquo這麼一個上&ldquo直&rdquo下&ldquo八&rdquo的字讓子路認。

    子路看了後說:&ldquo這是真字嘛。

    &rdquo老頭子聽了,把門一關說:&ldquo你回去告訴你老師,不借。

    &rdquo子路納悶地回來報告孔子,孔子聽後對子路說:&ldquo我叫你不要去,你偏要去。

    這個年頭,飯都沒得吃,你還&lsquo認真&rsquo幹嘛?&rdquo子夏聽了,便自告奮勇再去借米。

    到了那家,自我介紹是子路的同學,也是孔子的學生。

    那個老頭子還是寫先前那個字給子夏認。

    子夏心想,剛才子路吃了癟,于是答一個反義字,對老頭子說:&ldquo這是&lsquo假&rsquo字嘛!&rdquo老頭子聽了把門一關說:&ldquo你更不行。

    &rdquo子夏回來把經過一講,孔子聽了歎道:&ldquo你這個人真糟糕,作人有時候也要&lsquo認真&rsquo的呀!&rdquo 這就是說兩邊都做得通,表面看來,就稱為達者。

    談到這裡,同時又想到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和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也是&ldquo達&rdquo的一字範圍。

    當時五鬥米的數字很大,等于現在一萬上下的月薪。

    可是陶淵明不幹,回家去了。

    不過隻有他才做得到。

    過去,我們中國人有句老話:&ldquo不幹,不幹,回家去吃老米飯!&rdquo現在我們都離開了家鄉,到哪裡去吃老米飯?别說五鬥米,哪怕一鬥米我們都會折腰。

    折腰就是行個禮,鞠個躬嘛!不是真把腰折斷了,半鬥米都幹。

    試看陶淵明《歸去來辭》,他門前可以栽五柳,起碼要五十多坪地,拿到現在可以蓋棟四層樓,還可以發筆财。

    我們現在在工業社會裡做個小市民,房子是租來的,前面連一棵芭蕉都種不下,不要說五柳了。

    他說&ldquo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rdquo過去在大一陸上的人家,自己釀得起酒的,起碼是中産階級的家庭了,他當然可以在家吃老米飯。

    &ldquo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rdquo試看他的房子,空地有多大,好像是台北市的新公園一樣,竟有三條大路都荒蕪了。

    種竹賣筍也可賣他幾千塊錢一個月,他當然不為五鬥米折腰。

    由此可見,陶淵明是有資格作個通達的達人。

     所以孔子說子貢通達,但是達者不一定肯從政了。

     季康子再請教冉求是否可以從政。

    孔子說,冉求是才子、文學家。

    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名士氣味頗大,也不能從政。

     換句話說,如果把他們三個人湊合起來,不愧是大政治家的材料。

    為什麼呢?具有剛毅果敢的精神,這是子路的長處;但還要有寬大的胸襟,也就是所謂任勞任怨的氣度,這就要子貢的達。

    任怨尤其難;當一個計劃、一個政策沒有實施以前,如有人罵你混蛋時,隻好低下頭讓他叫罵,等做出成果再說。

    當然,真做成混蛋就要命了。

    同時要見聞淵博,知識豐富,多才多藝。

    這&ldquo果、達、藝&rdquo三個簡單的字,包括了那麼多,由此可見政治家還須兼備藝術家、詩人的修養才行。

     從另一面看,季康子問到這三位學生,孔子都不放行,也是因為季家當時在魯國為權臣,氣勢嚣張跋扈,孔子不願讓自己學生去插上一腳。

    當然在學生這方面也不會願意去。

    所以他故意推辭掉,雖然所講的都是事實,但是如果說他們不能從政,卻也不盡然。

    子貢後來相衛,每次主政,國際局勢就擺平了。

    當時時代之亂,比現在有過之而無不及。

    子貢有這樣的才具,而孔子為什麼硬說他不行呢?實際上是孔子當時看這些學生都可以獨當一面,無奈季康子這個老闆不對路,所以連一個都不讓他去。

    說句老實話,在學問上講,一個從政的人,對于這三種人的才具都需要。

    第一性情要養得通達,胸襟不可那麼狹隘,不要有一點事就想不開,一句話就放不開,否則成就就太有限了。

    其次要處事果決、剛毅,下了決心,又能堅定不移,才不會受環境的影響。

    第三要多藝,樣樣都知道。

    政治生涯很痛苦,生活枯燥無味,比科學家還痛苦。

    每天接觸的,都是痛苦煩惱的事,都在是非中讨生活。

    這個對,那個不對,老張來說老楊,老楊又來說老李,幾乎沒有一件愉快的事。

    所以自己要有藝,胸襟有超然的修養。

    我有一個做醫生的朋友,每天接觸到的都是痛苦的病人,看到的是愁眉苦臉,聽到的是痛苦的呻吟,乃至呼天搶地,喊爹叫媽的聲音。

    所以他一下班以後,回家就從事繪畫,幾十年下來,他那種半中不西的畫,意境很高,許多名畫家,都非常佩服。

    想買他的,他不肯賣,于是向他要一張,他說送一張還可以,立即落款送一張。

    這是講藝的價值,所以從政還要有文學的修養、藝術的情操。

     爵祿不能移&mdash&mdash闵子骞 上面說明了學問與從政的關系;下面則說到闵子骞不為費宰。

     季氏使闵子骞為費宰。

    闵子骞曰:善為我辭焉,如有複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季家找孔子第一流的學生從政,他們當然不會幹。

    于是他私底下來拉一個人&mdash&mdash闵子骞,孔子的學生,名損。

    是一個有名的孝子,二十四孝中就有他。

    比孔子少十五歲,年紀比别的同學大一點。

    季家請他去當&ldquo費&rdquo這個地方的行政首長。

    當時&ldquo宰&rdquo的官職,比之現代,講小一點大約是縣長、行政督察專員;講大一點,就是請他當省主席了。

    闵子骞聽到了,就告訴傳話的人說,您好好替我辭掉他,我不會做的。

    而且,如果有第二個人再來對我說這件事,對不住,那時候我出國去了&mdash&mdash已經過了齊、魯兩國一交一界的汶水了。

    也就是說如果一定再來逼我作這個官,我立刻就走,離開魯國。

     從這一節記載,我們知道:第一,闵子骞是有名的孝子,他的人品德行非常好。

    第二,當時他對官位、功名、富貴看得淡如浮雲。

    人家要他作官,反而會把他逼走了。

    第三,當時魯國上下的知識分子,對魯國的權臣季家,沒有一個滿意的,不願意做他的官,尤其是孔子這一些學生。

    但是有一個人在那裡做事,那是冉有。

    有關季家的事,有時孔子就找冉有。

     講了這幾段,老是講這一類的事,未免太單調。

    到此文章有了起伏,又由絢爛歸平淡,下面編進了另外幾個人的事,雖平凡,而意義深遠。

     伯牛有疾,子問之。

    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伯牛是孔子的學生,姓冉,名耕。

    他有病,孔子親自去看他,孔子待學生有如自己的子女一樣。

    孔子在南面的窗子外,伸手拉住他的手,感歎說,他快要死了,真是命運,這個人,為什麼生這種病!這個人,為什麼生這種病!重複了兩句,無可奈何地走了。

     這節很簡單。

    但是伯牛究竟生的什麼病?不知道。

    到了後世及近代,有人特别指出這一段。

    有一派人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說是肺病,會傳染,孔子怕傳染,所以不進去,在窗子外握到他的手問病。

    又有人講不是肺病&mdash&mdash十九世紀威脅人類的才是肺病;二十世紀威脅人類的是癌症;我想二十一世紀一定會是精神病。

    這話是真的,精神病将來會越來越嚴重,現在已經開始了。

    物質文明雖進步,給人類帶來許多生活的方便,并沒有為人類帶來幸福,隻是帶給人類更多心靈上的痛苦。

    這種痛苦的結果,将來又導緻心理變一态、精神分裂而至于現在已開始增加的精神病。

    這是閑話,順便帶過。

    又有些學者說伯牛得的是麻瘋病,所以孔子不敢去碰他。

    那麼學生想辦法,讓孔子握了他一隻手,在外面感歎,啊!為什麼得了這個病呢?這是什麼病呢?不知道嘛!當然沒有人講這是花柳病,因為在明朝以前,中國醫書上的記載,沒有這種病。

    這是後來從外國進來,在古代中國醫學稱&ldquo廣瘡&rdquo,因為這種花柳病是廣東進口來的,而廣東是與外國接觸最早的通商口岸,由此證明花柳病是外國來的。

    這幾種病都不是,那麼到底是什麼病呢?不知道。

    那麼這篇書,對于這種問學生的病,重複了兩句,有什麼了不起呢?戰國時候,吳起在魏國為将,他的士兵屁一股上生瘡,吳起這位大将軍、總司令,居然用嘴替他把膿吸出來。

    吳起如此作為是手段,孔子如此做,則出于仁慈。

     李斯的老鼠哲學 講到吳起,順便講一段儒家末流支派的插曲。

     我們都知道孔子傳道給曾子,曾子寫了篇心得報告《大學》。

    曾子傳道給孔子的孫子子思,子思又寫了篇心得報告《中庸》。

    子思則傳道給孟子,孟子不錯,寫了不少論文。

    至于荀子,也有一部著作傳世,但到底有點摻水了。

    而且他的學生出了幾個半吊子,像李斯、吳起這些人便是例子。

     就李斯來說吧!我們如果講政治哲學史,李斯的哲學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叫他是老鼠哲學。

    什麼是老鼠哲學呢?先要了解人類思想與曆史演變有絕對關系,我們隻要翻開《史記》一看《李斯傳》,就可知道李斯的老鼠哲學了。

    李斯少年時跟荀子念書,他當時很窮,時代到了孟子以後的戰國末期,人都現實了。

    世界越亂,人心越現實;國家社會安定了,仁義之心、道德之行才比較常見。

    李斯的思想,後來影響秦始皇,就是被現實所困而來。

    他有一天上廁所,不是現在的抽水馬桶,是古時農村社會的大糞坑。

    又深又大,坑上放一塊木闆,人就蹲在闆上大便,謂之蹬坑。

    這種糞坑,更重疊遠望如高樓。

    坑深的,大便落坑,時間長,聲音大,每把偷糞吃的老鼠驚吓逃散。

    一天,李斯這個窮小子蹬坑,看到糞坑老鼠,又小又瘦,見人驚逃的倉皇樣子,十分可憐。

    後來又看到米倉中偷米吃的老鼠,又肥又大,看見人來,不但不走避,反而瞪瞪眼很神氣的樣子。

    李斯覺得很奇怪,仔細一想,結果給他悟出一個現實的道理來了。

    原來又瘦又小見人就逃的老鼠,是無所憑藉;而又肥又大見人不避的米倉老鼠,是有所憑藉的。

    分别在此而已。

    憑藉,就是有本事,有靠山,或有本錢之類。

    李斯悟出道理以後,于是向老師荀子報告,不要讀書了。

    荀子問他不讀書要去幹什麼?他說要去遊說諸侯,求功名富貴。

    荀子說,你還不行,學問還沒有成就。

    李斯說,人窮到飯都沒得吃,還去講什麼學問道德?這像什麼話!老師一聽這種話就說,你這個學生這種思想真糟,你去吧!就這樣把李斯開除了。

    結果李斯碰到秦始皇這樣一個混蛋,兩個搞在一起,于是把一個國家搞得民不聊生。

    &ldquo鼠目寸光&rdquo,隻搞老鼠哲學注重現實,不知仁義道德為何物的結果,自秦始皇身死沙丘之後,李斯也自家難保。

    所以在他父子臨刑的時候,他對兒子說:&ldquo此時要想和你牽黃犬出東門也不可能了。

    &rdquo 李斯搞老鼠哲學,為什麼會被他弄成功呢?這就要看當時的環境。

    春秋戰國三四百年動亂下來,民窮财盡,不止經濟上貧困,人才也都完了。

    真正人才的培養,總要百多年來的安定社會才行。

    不談别的,就說溥儒的畫吧!人家說真好,别無第二人。

    我說你認為溥儒的藝術好,但可知他成本多大?滿清以孤兒寡一婦率領了兩三百萬人入關,三百年來稱帝,在宮廷裡就培養了這樣一個藝術家。

    你說成本多大?譬如李後主的詞好。

    當然好!&ldquo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rdquo真好!但成本多大?一個萬乘之尊,玩掉了一個國家,才寫出這樣的詞。

    别人的确寫不出,在氣魄上,沒當皇帝的人,硬寫不出那種境界。

    如果是個窮小子站在西門町的大街上,可能便寫&ldquo車如流水馬如龍,口袋太空空。

    &rdquo所以說一個國家的人才,要幾百年社會安定的文化才能培養得出來。

    但戰争一來,又都光了。

    因此到了戰國時代,隻有蘇秦、張儀這兩個半吊子的同學,玩弄了天下。

    他們是當時的驕子,如果把春秋時代的子貢、子路這班人才,來與蘇秦、張儀相比,子貢、子路一定連正眼都不看他們。

    可是到了戰國末期,像蘇秦、張儀等的人才,也過去了,如李斯這些人居然也出來旋乾轉坤,大擺烏龍了。

    由此可見當時人才之荒的嚴重。

    曆史是要這樣看、這樣讀的。

    不能光讀故事,要把環境、地理,一切搞清楚才能了解。

    到了漢高祖、項羽出來的時候,人家說漢高祖是流一氓出身。

    那時候,沒有什麼流一氓不流一氓,四百多年戰争打下來,再給秦始皇、李斯兩個家夥一搞以後,根本天下人個個都是如此,又豈隻是漢高祖?文化的重行建立,是在漢文帝、漢武帝的時候,其中有近百年空檔,幾乎可以說沒有文化,所以漢文、漢武對于文化整建的功勳,的确是可圈可點的。

     吳起也是荀子的學生,同樣是沒有畢業的,都是書不要讀了,追求現實名利的角色;這就看出當時文化演變的衰退情形。

    吳起後來當大将,有個士兵生瘡,吳起用口替他吸出膿血。

    這一來,士兵的母親哭了,他說孩子的父親當年生瘡,吳大帥也是這樣待他,所以為吳大帥賣了命;如今又對我兒子這樣,這條命又要賣給吳大帥了。

     我們為什麼說到這些,是因為這節書引起的。

    我們現在再回到原文:找不出伯牛的病在什麼地方,而孔子在伯牛臨死之前,還來握握手,看他一下。

    看他一下這件平常的事,卻慎重地把它記載下來,編在《論語》裡。

    可見平凡中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伯牛的病,是個很大的疑案。

    我們暫時把它保留在這裡,等到以後再來讨論。

    至少有一個字,我們可以在這裡讨論:&ldquo亡之,命矣夫!&rdquo的&ldquo亡&rdquo,在古人的解釋,認為孔子當時握着他的手,很悲傷地感歎,他得了絕症,這真是命!但是我的看法,古文中&ldquo亡&rdquo字往往與&ldquo無&rdquo字相通。

    拿白話文來解釋,是孔子很傷感的說,命真不可信嗎?真沒有命運嗎?意思也是說像這樣好的人,怎麼會這樣短命? 不在愁中即病中 我們在中國文學裡,對于人生常有&ldquo貧病一交一加&rdquo的悲歎。

    現在上面說的是一個人的病,下面便要說到一個人的貧。

    世界上貧病一交一迫的人太多了,這是我們應該用心緻力的地方。

    所謂行仁道,就是要從社會整體的環境來均富。

    拿現在的政治術語來說,就是要達到全民的富強康樂。

     有一個朋友,過去地位很高,也是部長級的,現在有七八十歲了。

    前兩個月碰面,看他氣色很好,相逢便問年,他很風趣的說:&ldquo我是望八之年&rdquo。

    他來個諧音答話,自我幽默一番。

    這位朋友,現在蠻窮的,他常說人世上的兩個字,自己隻準有一個字,決不許同時擁有兩字。

    什麼字呢?&ldquo窮愁&rdquo兩字。

    凡&ldquo窮&rdquo一定會&ldquo愁&rdquo,窮加上愁就構成窮愁潦倒。

    他雖然已到望八之年,因為隻許自己窮,絕不再許自己愁,所以能&ldquo樂天知命而不憂&rdquo。

    他真的做到了,遇見知己朋友,仍然談笑風生。

    另外一個人還告訴我關于他的故事說:某老還是當年的風趣。

    他雖然窮,家裡還有一個跟了他幾十年當差的老傭人,不拿薪水,在侍候他。

    有一天,他寫了一張條子,叫老傭人送到一個朋友那裡,這個朋友知道他的情況,又是幾十年的老一交一情,他有條子要錢,當然照給。

    這一天他拿了一千塊錢,然後到一家飯館,吩咐配了幾樣最喜歡的菜;身上的香煙不大好,又吩咐拿來一聽最喜歡抽的英國加立克牌的高級香煙。

    一個人慢慢享受,享受完了,口袋裡掏出這一千元,全部給了茶房。

    茶房說要不了這許多,要找錢給他,他說不必回找了,多餘的給小費。

    其實連那聽外國香煙在内,他所費一共也不過三四百元。

    茶房說小費太多了,他仍說算了不必找了。

    他以前本來手面就這麼大,賞下人的小費特别多,現在雖窮,還是當年的派頭。

    習慣了,自己忘了有沒有錢。

    所以朋友們當面說他仍不減當年的風趣,他聽了笑笑說,我就要做到這一點,兩個字隻能有一個。

    窮歸窮,絕不愁,如果又窮又愁,這就劃不來,變成窮愁潦倒就冤得很。

    社會上貧病一交一迫的人很多,要想心理上不再添愁,這個修養就相當高了。

     本篇上文提到伯牛的病,下面就提到顔回的窮。

     子曰: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這幾句話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要自己身體力行,曆練起來,就不簡單了。

    孔子第一句話就贊歎顔回,然後說他的生活&mdash&mdash&ldquo一箪食&rdquo,隻有一個&ldquo便當&rdquo。

    古代的&ldquo便當&rdquo就是煮好的飯,放在竹子編的器皿裡。

    &ldquo一瓢飲&rdquo,當時沒有自來水,古代是挑水賣,他也買不起,隻有一點點冷水。

    物質生活是如此艱苦,住在貧民窟裡一條陋巷中,破了的違章建築裡。

    任何人處于這種環境,心裡的憂愁、煩惱都吃不消的。

    可是顔回仍然不改其樂,心裡一樣快樂。

    這實在很難,物質環境苦到這個程度,心境竟然恬淡依舊。

    我們看文章很容易,個人的修養要到達那個境界可真不簡單。

    乃至于幾天沒飯吃,還是保持那種頂天立地的氣概,不要說真的做到,假的做到,也還真不容易。

    顔回則做到了不受物質環境的影響,難怪孔子這麼贊歎欣賞這個學生。

    三千弟子隻有他做得到這個修養,而他不幸三十二歲就短命死了。

    近代人研究孔孟思想的,認為顔回是死在營養不良。

    雖然是一句笑話,但是大家對營養還是要注意到才對。

     學問的鴻溝 說到這裡,峰回路轉,又轉出一個高峰。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

    今女畫。

     這節文字,就是說冉求有一次對孔子說,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