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解
關燈
小
中
大
因緣也。
無明者癡暗也。
謂于本性無所明了。
非瞢然無知。
乃違理強覺之謂也。
無無明等者。
菩薩以般若智觀此無明。
其性本空無生滅相。
故雲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也。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者。
義與前同。
但舉其始末而略其中也。
生相者。
如法華經雲。
無明緣行。
乃至生緣老死是也。
滅相者。
如經雲。
無明滅則行滅。
乃至生滅則老死滅是也。
十二因緣亦名十二有支。
一曰無明。
亦名煩惱。
二曰行。
謂造作諸業。
此二支乃過去所作之因也。
三曰識。
謂起妄念初托母胎也。
四曰名色。
從托胎後生諸根形也。
五曰六入。
于胎中而成六根也。
六曰觸出胎後六根對六塵也。
七曰受。
謂領納世間好惡等事。
此五支乃現在所受之果也。
八曰愛。
謂貪染五欲等事也。
九曰取。
謂于諸境生取著心也。
十曰有。
作謂有漏之因。
能招未來之果。
此三支乃現在所作之因也。
十一曰生。
謂受未來五蘊之身也。
十二曰老死。
謂未來之身既老而死。
此二支乃來世當受之果也。
此十二因緣該三世因果。
展轉因依如輪旋轉無有休息。
一切衆生迷而不知。
良可悲也。
此本緣覺之人所觀之境。
大乘菩薩徹照此境皆無實性。
故雲無也。
無苦集滅道 無苦集滅道者。
觀四谛清淨也。
苦即生死苦果。
集是惑業苦因。
此二者世間之法也。
滅即涅槃樂果。
道即道品樂因。
此二者出世間之法也。
說此四谛者。
欲令衆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離苦得樂也。
此本聲聞之人所觀之境。
大乘菩薩照了此境當體空寂。
故雲無也。
無智亦無得 智者般若之智也。
大乘菩薩以智照境。
既無五蘊及四谛諸法。
即是人法皆空境智俱泯。
如病去藥忘。
故雲無智亦無得也。
以無所得故 此結前起後之言。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
故心無挂礙。
無挂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颠倒夢想。
究竟涅槃 菩提薩埵者。
能依之人也。
般若波羅蜜多者。
所依之法也。
菩薩之人依此般若法門修學。
功成理顯。
故得心無業縛。
因無業縛故。
無生死恐怖。
即無生死恐怖。
則無颠倒煩惱。
此三障既空三德乃顯。
故雲究竟涅槃。
涅槃者。
梵語摩诃般涅槃那。
華言大滅度。
大即法身。
滅即解脫。
度即般若。
此之三德非别有也。
即三障是。
迷即三障。
悟即三德。
所謂生死即法身。
煩惱即般若。
結業即解脫。
然雖障即是德。
自非般若之功德不能顯。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斯之謂也。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
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者。
過去未來現在也。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華言無上正等正覺。
此言非惟菩薩。
如是修證。
而一切諸佛莫不皆修般若得成正覺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前是顯說般若。
後是密說般若。
然既顯說而又密說者何耶。
良由衆生根器不同所入有異故也。
四種咒者。
蓋言般若功用。
能破魔障名大神咒。
能滅癡暗名大明咒。
能顯至理名無上咒。
極妙覺果無與等者。
名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此結般若功用廣大。
除苦得樂決定無疑。
令諸衆生信受奉行也。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谛揭谛 波羅揭谛 波羅僧揭谛 菩提薩摩诃 已上密說般若。
此五種不翻之一也。
蓋咒是佛之密語。
非下凡所知。
法華疏雲。
咒是鬼神王之名号。
稱其王名。
則部落敬主。
故能降伏一切鬼魅。
或雲咒者。
如軍中密号。
唱号相應無所诃問。
又咒者願也。
如蜾裸之祝螟蛉願其類我。
佛菩薩說咒。
願諸衆生皆如我之得成正覺。
能誦此咒者。
則所願無不成就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解
無明者癡暗也。
謂于本性無所明了。
非瞢然無知。
乃違理強覺之謂也。
無無明等者。
菩薩以般若智觀此無明。
其性本空無生滅相。
故雲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也。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者。
義與前同。
但舉其始末而略其中也。
生相者。
如法華經雲。
無明緣行。
乃至生緣老死是也。
滅相者。
如經雲。
無明滅則行滅。
乃至生滅則老死滅是也。
十二因緣亦名十二有支。
一曰無明。
亦名煩惱。
二曰行。
謂造作諸業。
此二支乃過去所作之因也。
三曰識。
謂起妄念初托母胎也。
四曰名色。
從托胎後生諸根形也。
五曰六入。
于胎中而成六根也。
六曰觸出胎後六根對六塵也。
七曰受。
謂領納世間好惡等事。
此五支乃現在所受之果也。
八曰愛。
謂貪染五欲等事也。
九曰取。
謂于諸境生取著心也。
十曰有。
作謂有漏之因。
能招未來之果。
此三支乃現在所作之因也。
十一曰生。
謂受未來五蘊之身也。
十二曰老死。
謂未來之身既老而死。
此二支乃來世當受之果也。
此十二因緣該三世因果。
展轉因依如輪旋轉無有休息。
一切衆生迷而不知。
良可悲也。
此本緣覺之人所觀之境。
大乘菩薩徹照此境皆無實性。
故雲無也。
無苦集滅道 無苦集滅道者。
觀四谛清淨也。
苦即生死苦果。
集是惑業苦因。
此二者世間之法也。
滅即涅槃樂果。
道即道品樂因。
此二者出世間之法也。
說此四谛者。
欲令衆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離苦得樂也。
此本聲聞之人所觀之境。
大乘菩薩照了此境當體空寂。
故雲無也。
無智亦無得 智者般若之智也。
大乘菩薩以智照境。
既無五蘊及四谛諸法。
即是人法皆空境智俱泯。
如病去藥忘。
故雲無智亦無得也。
以無所得故 此結前起後之言。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
故心無挂礙。
無挂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颠倒夢想。
究竟涅槃 菩提薩埵者。
能依之人也。
般若波羅蜜多者。
所依之法也。
菩薩之人依此般若法門修學。
功成理顯。
故得心無業縛。
因無業縛故。
無生死恐怖。
即無生死恐怖。
則無颠倒煩惱。
此三障既空三德乃顯。
故雲究竟涅槃。
涅槃者。
梵語摩诃般涅槃那。
華言大滅度。
大即法身。
滅即解脫。
度即般若。
此之三德非别有也。
即三障是。
迷即三障。
悟即三德。
所謂生死即法身。
煩惱即般若。
結業即解脫。
然雖障即是德。
自非般若之功德不能顯。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斯之謂也。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
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者。
過去未來現在也。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華言無上正等正覺。
此言非惟菩薩。
如是修證。
而一切諸佛莫不皆修般若得成正覺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前是顯說般若。
後是密說般若。
然既顯說而又密說者何耶。
良由衆生根器不同所入有異故也。
四種咒者。
蓋言般若功用。
能破魔障名大神咒。
能滅癡暗名大明咒。
能顯至理名無上咒。
極妙覺果無與等者。
名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此結般若功用廣大。
除苦得樂決定無疑。
令諸衆生信受奉行也。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谛揭谛 波羅揭谛 波羅僧揭谛 菩提薩摩诃 已上密說般若。
此五種不翻之一也。
蓋咒是佛之密語。
非下凡所知。
法華疏雲。
咒是鬼神王之名号。
稱其王名。
則部落敬主。
故能降伏一切鬼魅。
或雲咒者。
如軍中密号。
唱号相應無所诃問。
又咒者願也。
如蜾裸之祝螟蛉願其類我。
佛菩薩說咒。
願諸衆生皆如我之得成正覺。
能誦此咒者。
則所願無不成就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