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解
關燈
小
中
大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講寺住持(臣)僧(如玘)奉诏同注
按施護譯本。
世尊在靈鹫山中。
入甚深光明。
宣說正法三摩提。
舍利子白觀自在菩薩言。
若有人欲修學甚深般若法門者。
當雲何修學。
而觀自在遂說此經。
此經即世尊所說。
大部般若之精要。
故知菩薩之說即是佛說。
傳至中華凡五譯。
今從玄奘所譯者。
以中國盛行故也。
般若者梵語也華言智慧。
波羅蜜多者。
華言到彼岸。
衆生由迷慧性居生死。
曰此岸。
菩薩由修般若悟慧性到涅槃。
曰彼岸。
心者般若心也。
此般若心人人本具說此經者。
欲令衆生斷除妄心顯發本性故也。
經者法也。
常也。
此經以單法為名。
實相為體觀照為宗。
度苦為用。
大乘為教相。
此五者皆經中所說之旨。
單法者。
即般若波羅蜜多也實相者。
即諸法空相也。
觀照者。
即照見五蘊皆空也。
度苦者。
即度一切苦厄也。
大乘者。
即菩薩所行深般若也。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觀自在者。
能修般若之菩薩也。
般若波羅蜜多者。
菩薩所修之法也。
菩薩用般若觀慧照了自心。
清淨圓融無礙。
故稱自在。
此自行也。
複念世間受苦衆生。
令其修習此法改惡遷善。
離苦得樂無不自在。
此化他也。
菩薩者。
梵語菩提薩埵。
華言覺衆生。
但稱菩薩者從略也。
行者修行也。
深般若者。
實相般若也。
非初心淺智者所觀故雲深也。
時者菩薩修行般若時也。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照者觀也。
五蘊者。
色受想行識也。
蘊者積聚也。
空者真空也。
色者色身也。
受者領納也。
想者思想也。
行者作造也。
識者分别也。
識即心王。
受想行是心所也。
度者度脫也。
一切苦厄者。
世間之衆苦也。
菩薩由照五蘊空寂。
離生死苦。
複闵在迷衆生颠倒妄想。
悖理亂常不忠不孝。
十惡五逆緻受衆苦。
故說此般若法門令其修習皆得解脫也。
已上一段乃阿難結集法藏時。
叙述觀自在菩薩度生之功行。
此是别序也。
下段自舍利子起。
始是觀自在菩薩答舍利子所問也。
舍利子 舍利子。
佛之弟子。
智慧第一。
因其為衆請問。
故菩薩呼其名。
而告之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色即四大幻色。
空乃般若真空。
衆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
譬如水之成冰也。
菩薩因修般若觀慧照了幻色。
即是真空。
其猶融冰為水。
然色之與空其體無殊。
故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如冰不異水。
水不異冰。
複恐鈍根衆生不了猶存色空二見。
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冰即是水。
水即是冰。
若受若想若行若識。
莫不皆然。
此乃一經之要。
般若之心也。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諸法者。
指前五蘊也。
空相者。
即真空實相也。
菩薩複告舍利子雲。
既了諸法當體。
即是真空實相。
實相之體本無生滅。
既無生滅豈有垢淨。
既無垢淨。
豈有增減乎。
是故空中。
無色無受想行識 此真空實相之中。
既不可以生滅垢淨增減求之。
故總結雲。
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即空也。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真空實相之中既無五蘊亦無六根六塵。
此空十二入也。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既無十二入。
亦無十八界。
十八界者。
六根六塵六識也。
乃至者。
舉其始末而略其中也。
如上五蘊十二入十八界。
不出色心二法。
為迷心重者。
說為五蘊。
為迷色重者。
說為十二入。
為色心俱迷者。
說為十八界。
已上三科修學之人。
随其根器但修一科。
即能悟入。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此空十二
世尊在靈鹫山中。
入甚深光明。
宣說正法三摩提。
舍利子白觀自在菩薩言。
若有人欲修學甚深般若法門者。
當雲何修學。
而觀自在遂說此經。
此經即世尊所說。
大部般若之精要。
故知菩薩之說即是佛說。
傳至中華凡五譯。
今從玄奘所譯者。
以中國盛行故也。
般若者梵語也華言智慧。
波羅蜜多者。
華言到彼岸。
衆生由迷慧性居生死。
曰此岸。
菩薩由修般若悟慧性到涅槃。
曰彼岸。
心者般若心也。
此般若心人人本具說此經者。
欲令衆生斷除妄心顯發本性故也。
經者法也。
常也。
此經以單法為名。
實相為體觀照為宗。
度苦為用。
大乘為教相。
此五者皆經中所說之旨。
單法者。
即般若波羅蜜多也實相者。
即諸法空相也。
觀照者。
即照見五蘊皆空也。
度苦者。
即度一切苦厄也。
大乘者。
即菩薩所行深般若也。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觀自在者。
能修般若之菩薩也。
般若波羅蜜多者。
菩薩所修之法也。
菩薩用般若觀慧照了自心。
清淨圓融無礙。
故稱自在。
此自行也。
複念世間受苦衆生。
令其修習此法改惡遷善。
離苦得樂無不自在。
此化他也。
菩薩者。
梵語菩提薩埵。
華言覺衆生。
但稱菩薩者從略也。
行者修行也。
深般若者。
實相般若也。
非初心淺智者所觀故雲深也。
時者菩薩修行般若時也。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照者觀也。
五蘊者。
色受想行識也。
蘊者積聚也。
空者真空也。
色者色身也。
受者領納也。
想者思想也。
行者作造也。
識者分别也。
識即心王。
受想行是心所也。
度者度脫也。
一切苦厄者。
世間之衆苦也。
菩薩由照五蘊空寂。
離生死苦。
複闵在迷衆生颠倒妄想。
悖理亂常不忠不孝。
十惡五逆緻受衆苦。
故說此般若法門令其修習皆得解脫也。
已上一段乃阿難結集法藏時。
叙述觀自在菩薩度生之功行。
此是别序也。
下段自舍利子起。
始是觀自在菩薩答舍利子所問也。
舍利子 舍利子。
佛之弟子。
智慧第一。
因其為衆請問。
故菩薩呼其名。
而告之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色即四大幻色。
空乃般若真空。
衆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
譬如水之成冰也。
菩薩因修般若觀慧照了幻色。
即是真空。
其猶融冰為水。
然色之與空其體無殊。
故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如冰不異水。
水不異冰。
複恐鈍根衆生不了猶存色空二見。
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冰即是水。
水即是冰。
若受若想若行若識。
莫不皆然。
此乃一經之要。
般若之心也。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諸法者。
指前五蘊也。
空相者。
即真空實相也。
菩薩複告舍利子雲。
既了諸法當體。
即是真空實相。
實相之體本無生滅。
既無生滅豈有垢淨。
既無垢淨。
豈有增減乎。
是故空中。
無色無受想行識 此真空實相之中。
既不可以生滅垢淨增減求之。
故總結雲。
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即空也。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真空實相之中既無五蘊亦無六根六塵。
此空十二入也。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既無十二入。
亦無十八界。
十八界者。
六根六塵六識也。
乃至者。
舉其始末而略其中也。
如上五蘊十二入十八界。
不出色心二法。
為迷心重者。
說為五蘊。
為迷色重者。
說為十二入。
為色心俱迷者。
說為十八界。
已上三科修學之人。
随其根器但修一科。
即能悟入。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此空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