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願藥師經古迹上
關燈
小
中
大
青丘沙門太賢撰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此經略以三門分别。
一者題名。
二者教攝。
三者本文。
一題名者經有三名。
一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二說十二神将饒益有情結願神咒。
三說拔除一切業障。
此中宋孝武世大明元年譯出之本取第三名拔除過罪生死得度。
隋大業十一年東都洛水南上林園翻經館譯略取初名藥師如來本願經。
今大唐貞觀年中玄奘三藏所譯之本具取初名題一部也。
文義廣略後二相似。
言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歸人也。
本願功德者所感德也。
能拔衆苦喻名藥師。
無緣不徹稱琉璃光。
所修妙行名為本願。
所證勝果名為功德。
即以如來因果為宗。
勸物歸依出苦為趣。
是以初名題宗為稱。
後二之名以趣為号。
經謂契經能诠名也。
與義相應貫持法器令不散失故言契經。
藥師如來之本願功德。
本願功德之契經。
故六合釋中依主釋也。
二教攝者。
南地師雲。
佛教有三。
一頓二漸三偏方不定教。
初二如常。
今藥師經第三教攝。
随緣局說異頓漸故。
此不應理。
以頓漸外無别悟故。
勿離大小有别教故。
既對曼殊直說大乘因果德故所說頓教。
又說淨土無覆相故。
第三了義大乘教攝。
三本文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苾刍衆八千人俱菩薩摩诃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夜叉人非人等無量大衆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述曰。
本文有三。
一說經因起分。
二對問廣說分。
三聞名喜行分。
此初也。
如是我聞等如常應知。
薄伽梵者含六義名。
一自在義。
永不系屬諸煩惱故。
二熾盛義。
猛焰智火所燒練故。
三端嚴義。
衆妙相好所莊嚴故。
四名稱義。
功德圓滿無不知故。
五吉祥義。
親近供養必獲利故。
六尊貴義。
具諸功德利樂有情無懈怠故。
如佛地論頌曰 自在熾盛與端嚴 名稱吉祥及尊貴 如是六種義差别 應知總名為薄伽 言廣嚴者梵雲毗舍離或雲毗耶離。
表衆德滿至廣嚴城。
示生物樂住樂音樹。
微風曆動宮商雅音從而出故名樂音樹。
衆有三種。
一聲聞衆二菩薩衆三世間衆。
如文可解。
就中居士居家士也。
夜叉可畏或威勢義。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唯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号及本大願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消除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述曰。
自下對問廣說分。
此有五義。
一菩薩請問成就。
二法王贊許成就。
三大衆樂聞成就。
四如來說法成就。
五夜叉報恩成就。
此初也。
于此有三。
一請因緣門。
如經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故。
曼殊室利唐雲妙吉祥。
從法化生得佛法分稱法王子。
二請威儀門。
如經從座而起乃至合掌故。
從座而起者表從真際起。
偏袒一肩者表作利樂事。
右膝著地住世間故。
向薄伽梵者趣出世故。
曲躬者離慢故。
合掌者專心故。
三正開請門。
如經白言世尊乃至諸有情故故。
略問三事。
一問佛名号。
二問因大願。
三問果功德。
令諸聞者已下舉說之利。
言像法轉時者。
大集經雲有六種堅固。
一法身得住堅固。
二解脫得住堅固。
三禅定得住堅固。
四多聞得住堅固。
五福德得住堅固。
六鬥诤得住堅固。
此中初一佛在世時。
後五滅後。
如其次第各五百年。
總言三時。
一者正法。
謂彼五中初二堅固。
二者像法。
即次二堅固。
三者末法。
即後一堅固。
如次具有教行果三。
有二無果。
有教無二。
今為利樂千年之後像法有情發此問也。
爾時世尊贊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号本願功德為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汝今谛聽極善思惟當為汝說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述曰。
此中有二。
一法王贊許成就。
如經爾時世尊乃至當為汝說故。
所聞可記初言善哉。
應時宜故重言善哉。
欲令審文故言谛聽。
令解義故言善思惟。
二大衆樂聞成就。
如經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故。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号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禦士天人師佛薄伽梵。
述曰。
第四如來說法成就。
此有二門。
一正答所請門。
二勸物利益門。
初亦有三。
答三問故。
此初也。
廣釋十号如瑜伽等。
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述曰。
答第二問中有三。
略标廣說總結故。
此初也。
阿修羅經雲。
琉璃光菩薩遇智勝佛初發總願。
寶頂佛所始發别願。
十方諸佛現前經雲。
青龍光佛所發十二誓願。
第一大願。
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
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莊嚴其身。
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身如琉璃内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于日月。
幽冥衆生悉蒙開曉随意所趣作諸
一者題名。
二者教攝。
三者本文。
一題名者經有三名。
一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二說十二神将饒益有情結願神咒。
三說拔除一切業障。
此中宋孝武世大明元年譯出之本取第三名拔除過罪生死得度。
隋大業十一年東都洛水南上林園翻經館譯略取初名藥師如來本願經。
今大唐貞觀年中玄奘三藏所譯之本具取初名題一部也。
文義廣略後二相似。
言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歸人也。
本願功德者所感德也。
能拔衆苦喻名藥師。
無緣不徹稱琉璃光。
所修妙行名為本願。
所證勝果名為功德。
即以如來因果為宗。
勸物歸依出苦為趣。
是以初名題宗為稱。
後二之名以趣為号。
經謂契經能诠名也。
與義相應貫持法器令不散失故言契經。
藥師如來之本願功德。
本願功德之契經。
故六合釋中依主釋也。
二教攝者。
南地師雲。
佛教有三。
一頓二漸三偏方不定教。
初二如常。
今藥師經第三教攝。
随緣局說異頓漸故。
此不應理。
以頓漸外無别悟故。
勿離大小有别教故。
既對曼殊直說大乘因果德故所說頓教。
又說淨土無覆相故。
第三了義大乘教攝。
三本文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苾刍衆八千人俱菩薩摩诃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夜叉人非人等無量大衆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述曰。
本文有三。
一說經因起分。
二對問廣說分。
三聞名喜行分。
此初也。
如是我聞等如常應知。
薄伽梵者含六義名。
一自在義。
永不系屬諸煩惱故。
二熾盛義。
猛焰智火所燒練故。
三端嚴義。
衆妙相好所莊嚴故。
四名稱義。
功德圓滿無不知故。
五吉祥義。
親近供養必獲利故。
六尊貴義。
具諸功德利樂有情無懈怠故。
如佛地論頌曰 自在熾盛與端嚴 名稱吉祥及尊貴 如是六種義差别 應知總名為薄伽 言廣嚴者梵雲毗舍離或雲毗耶離。
表衆德滿至廣嚴城。
示生物樂住樂音樹。
微風曆動宮商雅音從而出故名樂音樹。
衆有三種。
一聲聞衆二菩薩衆三世間衆。
如文可解。
就中居士居家士也。
夜叉可畏或威勢義。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唯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号及本大願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消除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述曰。
自下對問廣說分。
此有五義。
一菩薩請問成就。
二法王贊許成就。
三大衆樂聞成就。
四如來說法成就。
五夜叉報恩成就。
此初也。
于此有三。
一請因緣門。
如經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故。
曼殊室利唐雲妙吉祥。
從法化生得佛法分稱法王子。
二請威儀門。
如經從座而起乃至合掌故。
從座而起者表從真際起。
偏袒一肩者表作利樂事。
右膝著地住世間故。
向薄伽梵者趣出世故。
曲躬者離慢故。
合掌者專心故。
三正開請門。
如經白言世尊乃至諸有情故故。
略問三事。
一問佛名号。
二問因大願。
三問果功德。
令諸聞者已下舉說之利。
言像法轉時者。
大集經雲有六種堅固。
一法身得住堅固。
二解脫得住堅固。
三禅定得住堅固。
四多聞得住堅固。
五福德得住堅固。
六鬥诤得住堅固。
此中初一佛在世時。
後五滅後。
如其次第各五百年。
總言三時。
一者正法。
謂彼五中初二堅固。
二者像法。
即次二堅固。
三者末法。
即後一堅固。
如次具有教行果三。
有二無果。
有教無二。
今為利樂千年之後像法有情發此問也。
爾時世尊贊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号本願功德為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汝今谛聽極善思惟當為汝說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述曰。
此中有二。
一法王贊許成就。
如經爾時世尊乃至當為汝說故。
所聞可記初言善哉。
應時宜故重言善哉。
欲令審文故言谛聽。
令解義故言善思惟。
二大衆樂聞成就。
如經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故。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号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禦士天人師佛薄伽梵。
述曰。
第四如來說法成就。
此有二門。
一正答所請門。
二勸物利益門。
初亦有三。
答三問故。
此初也。
廣釋十号如瑜伽等。
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述曰。
答第二問中有三。
略标廣說總結故。
此初也。
阿修羅經雲。
琉璃光菩薩遇智勝佛初發總願。
寶頂佛所始發别願。
十方諸佛現前經雲。
青龍光佛所發十二誓願。
第一大願。
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
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莊嚴其身。
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身如琉璃内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于日月。
幽冥衆生悉蒙開曉随意所趣作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