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七十一卷

關燈


    一欲顯阿難。

    有八不思議之德。

    二為流通經。

    三為名須跋故 憍陳如言世尊阿難比丘(至)不來至此大衆之中 案。

    僧亮曰。

    魔欲使佛法。

    無所付囑滅不流傳故。

    惱亂阿難也。

    寶亮曰。

    所以是表阿難之德。

    雖不在坐。

    而能受持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至)問憍陳如阿難所在 案。

    僧亮曰。

    欲顯阿難德故。

    所以發問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至)若佛聽者謂往給侍 案。

    僧亮曰。

    明阿難有二事。

    一是親屬。

    人所敬信。

    二受持佛語。

    無有漏失也 文殊師利阿難事我(至)八者具足從聞生智 案。

    僧亮曰。

    叙阿難有三意。

    第一叙進止所為。

    有八不思議之德。

    必堪弘通。

    第二引證。

    明七佛弟子。

    有八德者。

    皆通使流通。

    第三正釋文殊問 文殊師利毗婆屍佛侍者(至)阿難比丘為多聞藏 案。

    僧亮曰。

    第二引七佛為例也 善男子如汝所說此大衆中(至)阿難所聞自能宣通 案。

    僧亮曰。

    第三正答問也 文殊師利阿難比丘(至)至心禮敬卻住一面 案。

    寶亮曰。

    時将欲至。

    命文殊以咒解魔。

    召阿難還也 佛告阿難是娑羅林外(至)與須跋陀還至佛所 案。

    僧亮曰。

    習未盡者。

    乃伏欲界結。

    未伏習也 時須跋陀到已問訊(至)即得涅槃是義雲何 案。

    僧亮曰。

    慢人不欲自受屈。

    故假稱外。

    明得失在彼。

    不在于我也。

    寶亮曰。

    須跋所執。

    現在苦樂。

    盡是過去。

    不因現在。

    故受投岩赴火。

    令苦盡也 佛言善男子有沙門(至)是故我今責汝過去業 案。

    僧亮曰。

    恐傳者之謬所定也 彼人若言瞿昙我實不知(至)唯過去業非現在耶 案。

    僧亮曰。

    下苦因緣得中上苦不者。

    問得展轉用不耶。

    若言得者。

    是則不定。

    雲何定言斷過去業耶 複應問言是現在苦(至)過去已盡雲何有苦 案。

    僧亮曰。

    若過去有苦。

    應與業俱盡。

    不應重受也。

    寶亮曰。

    若現在苦行。

    能斷過去業者。

    此苦行業。

    複用何斷耶 仁者如是苦行能令樂業(至)是事不然何以故仁者 案。

    僧亮曰。

    次問轉無苦樂。

    四禅以上業。

    無漏無報。

    何因緣受是苦行者。

    既不能壞。

    又不能轉。

    何故受耶 譬如有人為王除怨(至)過去本業受苦樂也 案。

    僧亮曰。

    證有現報也。

    不必盡因過去業也 仁者若以斷業因緣力故(至)心喻于林身喻于樹 案。

    僧亮曰。

    償不可畢。

    遮則不受也。

    若以受苦為償者。

    畜生應得道也。

    先當調心者。

    身喻于樹。

    林多而樹少。

    四陰譬林。

    色陰譬樹。

    怖從心生。

    不從色也 須跋陀言世尊我已先調伏(至)受于惡身況其餘者 案。

    寶亮曰。

    佛呵之已。

    能除粗想。

    何不血除細想耶 世尊雲何能斷一切諸有(至)上智觀故得無上菩提 案。

    僧亮曰。

    有假空實空。

    而外道伏結。

    緣有不緣空。

    緣空是實想也。

    寶亮曰。

    唯有二谛。

    忘相為實想。

    實以慧斷煩惱。

    作想名說。

    此其旨也 說是法時十千菩薩(至)須跋陀羅得阿羅漢果 案。

    寶亮曰。

    得一生實想者。

    正一生後得佛也。

    若是無明住地報。

    則不可以一生二生往格也。

    乃約應而辨耳。

    若尋餘經比例。

    便是未盡。

    此土無緣。

    立以不悉來也 觀應二年(辛卯)卯月十日。

    于大和州大禦輪寺。

    點寫之了 自觀應元年九月二十四日。

    至同二年四月十日。

    一部七十一卷。

    為每年講贊本。

    一筆點之了。

    偏為奉助興正菩薩禦願而已 大禦輪寺金剛資 圓宗(生年六十五度以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