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七十一卷

關燈
義有因。

    實亦有因也。

    寶亮曰。

    答第二也。

    明竹木初生。

    本無箭鎙之性。

    工匠乃成。

    豈非因緣耶 善男子汝言如龜陸生(至)無有自性無有一性 案。

    僧亮曰。

    答第四也。

    明龜若無緣。

    亦可入火也。

    寶亮曰。

    答第三證。

    皆由行業。

    豈得無緣耶 善男子汝言身為在先(至)何因緣故而作是難 案。

    僧亮曰。

    答第一難也。

    汝性亦無前後。

    而我因緣。

    亦無先後。

    雲何為難也。

    寶亮曰。

    破三證竟。

    答其上所執也。

    且一往總非。

    明不應為難也 善男子一切衆生身及煩惱(至)皆從因緣無有自性 案。

    僧亮曰。

    汝有一時。

    而無因果。

    我緣有一時。

    而有因果也。

    如炷之與明以下。

    若不見身因。

    便言無因者。

    汝亦不見瓶因。

    不應說泥是瓶因也。

    寶亮曰。

    正答也。

    雲身及煩惱。

    一時而有。

    此言似不關衆生之始也。

    正應是捉十二因緣中。

    識枝時語也。

    夫受生為體。

    要須備起潤業潤生。

    若但有潤業。

    無潤生愛。

    則不為結報。

    故識支之起。

    雖由潤業。

    若不更起潤生。

    則報不相續。

    于時。

    身與煩惱。

    得言一時而有。

    雖複一時。

    要因煩惱而有身也。

    若言身不在先。

    知無因者。

    現見瓶等。

    不無因緣也 善男子若言一切法(至)亦應如是精勤持戒 案。

    僧亮曰。

    謂汝法能生名大。

    若無因緣。

    不應說大也。

    寶亮曰。

    身先因緣。

    亦同此也 善男子汝言五大有定堅性(至)故不得說自性故堅 案。

    僧亮曰。

    此等有香。

    香屬地故也。

    寶亮曰。

    重破初證也。

    彼以蘇[萉-巴+(日/(句-口+匕))]為地。

    而有時同水。

    豈有自性耶 善男子白臘鈆錫銅鐵金銀(至)雲何說言定名火性 案。

    僧亮曰。

    此有明色。

    色屬火也。

    寶亮曰。

    火不定。

    以流時水性。

    動時風性。

    熱時火性。

    堅時地性。

    亦非自性也 善男子水性名流若水凍時(至)從因緣見非無因緣 案。

    僧亮曰。

    是堅守性。

    故名為水。

    然流動性同。

    若動不失流守性。

    不名為為風耶。

    若動不名風以下。

    若濕多屬水。

    凍時堅多應屬地也。

    豈是從緣得名乎。

    寶亮曰。

    若凍時猶屬水者。

    波本因風而動。

    應名波為風若不名波為風。

    亦不應凍為水也 善男子汝言非因五塵生貪(至)生貪解脫無有是處 案。

    僧亮曰。

    答第五難。

    非因者。

    正因也。

    貪有二因者。

    覺觀是内因。

    六塵是外因。

    因内生外 善男子汝言具足諸根(至)無有自性皆從因緣 案。

    僧亮曰。

    答第六難。

    有好施而貧。

    悭貪而富。

    應與諸根同難。

    故先答後業果。

    正答根具大富。

    修時不兼。

    受報則别耳 善男子如汝所言世間小兒(至)是身因緣煩惱與業 案。

    僧亮曰。

    答第七難。

    若笑是自性。

    則應常笑。

    如火休熱。

    則常熱也。

    不答第八虛空菟角。

    皆置答也 梵志言世尊如其是身(至)除三界煩惱得阿羅漢果 案。

    僧亮曰。

    還請佛為說身因。

    聞即悟也 複有婆羅門名曰弘廣(至)能發無上廣大之心 案。

    僧亮曰。

    弘廣晦迹。

    引諸無知。

    應弘此經。

    時将顯迹。

    現所聞不遠也。

    寶亮曰。

    更無所執。

    直作心念試佛。

    佛即知其所念。

    複過己心所見。

    于是即伏。

    故憍陳如先難己所為。

    佛即顯其迹也 佛言止止憍陳如(至)汝今能發如是大心 案。

    僧亮曰。

    入則入涅槃。

    出則出生死也 爾時世尊知已即告憍陳如(至)阿難比丘今為所在 案。

    僧亮曰。

    經之流通有二人。

    自上弘廣所持須跋以下。

    應付囑阿難也。

    後文似爾。

    亦可理付弘廣。

    而文付阿難。

    寶亮曰。

    此下去。

    正顯流通之意也。

    問阿難所在。

    有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