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八卷

關燈
得不诤耶。

    凡夫之色以下。

    明因果事不同。

    說不到故。

    不污不诤也 迦葉菩薩言世尊雲何為色(至)知病所在然後授藥 案。

    僧亮曰。

    問從答離。

    見過則離。

    不見則從也。

    問略而答廣 善男子如人将盲至棘林中(至)雖受果報果報輕微 案。

    僧亮曰。

    明離惡有漸。

    知罪過已。

    從人天果報說過。

    得二世之利。

    果報輕微者。

    苦由癡起。

    見過則癡輕故也。

    寶亮曰。

    如人将盲至棘林者。

    盲喻凡夫。

    與棘林譬三漏。

    還此三漏。

    将衆生受苦果報也。

    舍之而還者。

    如果起因謝也。

    設複得出身體壞盡者。

    設複後時厭苦修道。

    必具經受八苦也 善男子有四種人一作業時(至)餓鬼畜生人天果報 案。

    僧亮曰。

    作業時重。

    受報時輕者。

    作時不見過。

    受報時見。

    如是四種 是故我于契經中說(至)不為世法之所沾污 案。

    僧亮曰。

    遠離煩惱觀行有五。

    一者觀體。

    二者觀因。

    三者觀果。

    四者觀輕重。

    五勤修道。

    此是常第二下三文中自現也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至)即是貪因嗔因癡因 案。

    僧亮曰。

    廣上觀心行于緣不得法。

    皆是無明。

    錄其重者。

    分為欲有。

    欲界。

    命資外存欲情重。

    名為欲漏。

    上界癡輕。

    直名為有。

    内惡覺觀。

    訖生于欲漏者。

    漏。

    是貪等煩惱。

    内外緣生。

    覺觀是想。

    緣是外想。

    是故一切訖是名欲漏。

    緣非欲也。

    能生欲者欲。

    從欲生者欲漏也。

    我及我所者。

    不能分别陰界。

    皆是無明。

    欲知其是總也。

    貪因癡因者。

    三煩惱。

    錄其重者。

    無明通輕重。

    得為癡因也。

    寶亮曰。

    第二番。

    先釋三漏名義。

    後辯其相因起漏之源。

    凡夫。

    所為不能忘懷。

    唯自是為失。

    故成漏因。

    聖人以道自處。

    心無所存。

    故成道緣也。

    或時因中說果者。

    夫無漏解。

    本非果報。

    從所發處為名。

    故說無漏為果。

    迦葉向問有無漏果。

    複言。

    智者斷諸果報。

    今諸聖人。

    雲何得有。

    佛答雲。

    真實無有無漏果報。

    得知無漏。

    是散滅生死法。

    非複集谛。

    而解者稱此。

    無漏但不系三界。

    由感變易果者。

    恐非聖意。

    而今大乘了義。

    佛自斷雲。

    真實無有無漏果報。

    豈更感生死果。

    成于集谛。

    而勝鬘經。

    稱無漏業為因。

    無明住地為緣者。

    别自有意。

    不關用無漏為集谛也。

    五陰。

    是業煩惱家果。

    寄他無常苦報。

    上依善知識理緣中。

    發得此無漏解。

    故雲是果。

    撿理而談。

    實非果也。

    或從心身到梵天邊者。

    亦是因中說果。

    心者。

    是定因。

    此定能得梵天身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四大遠因煩惱亦爾 案。

    僧亮曰。

    互為因果者。

    非女取女。

    名無明也。

    分别好惡。

    名不善也。

    取好惡已。

    更增女相。

    如是九品。

    互為因果也。

    子是近因訖煩惱亦爾者。

    雖互相生。

    而女相是遠。

    好惡相是近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從無明生陰入界等 案。

    僧亮曰。

    是内無明。

    訖其内。

    外因者。

    是煩惱。

    内外因能生無明。

    名無明。

    如說色等名欲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智者當觀生煩惱因 案。

    僧亮曰。

    廣第二造作何行。

    訖受誰房舍者。

    是時惡友共住是處。

    事與行同外為異。

    受深心供養房舍也。

    轉下作中者。

    與上事增長為異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而能生長種種煩惱 案。

    僧亮曰。

    欲明煩惱。

    亦以過去煩惱為因也。

    如一器中者。

    無始以來。

    起無量煩惱。

    種子中雖暫伏。

    遇愛則生也 迦葉菩薩言世尊智者雲何(至)如是煩惱受諸惡果 案。

    僧亮曰。

    廣第三。

    三種。

    苦苦壞苦行苦。

    無常亦爾也 迦葉菩薩言世尊有無漏果(至)能滅一切煩惱果報 案。

    僧亮曰。

    聖人諸陰。

    是煩惱果。

    若斷果。

    不應有聖也。

    因中說果者。

    凡言斷報因。

    名斷報耳。

    是名因中說果。

    無漏非報因。

    不在斷中。

    我從心身者。

    定是心。

    梵天是定報。

    定能得身。

    名定為身。

    無有無漏果報者。

    無苦樂報。

    更不生漏者。

    不生漏即是涅槃。

    無法可斷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是名身中有妙藥王 案。

    僧亮曰。

    略第四。

    廣第五修道。

    有惑名衆生。

    無惑非衆生。

    是煩惱因果。

    從惑生惑。

    無道可修。

    明八道。

    亦以煩惱為因發。

    一因二果。

    訖果惡故子惡。

    因過明果現。

    與未來為子。

    三世皆惡。

    先喻雪山。

    說身中有妙藥王者。

    考事則異先譬。

    不應有能修如是清淨梵行者。

    涅槃八道。

    能至涅槃。

    名梵也。

    寶亮曰。

    下第三番明三漏。

    今迦葉發初難雲。

    若以煩惱因果。

    俱是惡法。

    雲何言衆生身中有妙藥王。

    但譬法不同。

    上說妙藥王。

    譬正因佛性。

    今此中雲。

    妙藥王者。

    謂無漏解也。

    佛今答言。

    如世間從子得果。

    此果。

    有還與子作因者。

    有不能者。

    如今谷子。

    從過去谷生。

    名其為果。

    然此子。

    又能生未來谷。

    還成因義。

    枝葉等物。

    雖從因生。

    不複更能為後因。

    明煩惱亦爾。

    從過去惑因。

    得今五陰。

    于今果上。

    更起未來因。

    果報連續。

    此便有即因即果義。

    既借譬如上。

    下即出事。

    一有煩惱果。

    是煩惱因者。

    是因即果即子義。

    二是果非因者。

    謂無漏解。

    既寄此果報中。

    修得此解。

    更不生後。

    唯果非報。

    故名為清淨梵行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是則名為清淨梵行 案。

    僧亮曰。

    有義未彰。

    重問。

    煩惱果非煩惱因者。

    煩惱起有因緣。

    似過去煩惱為因。

    現相為緣。

    因緣皆到。

    若以無相為緣。

    則因到緣不到。

    是果非因。

    名為梵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