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六十八卷

關燈
至)若言不得是名虛妄 案。

    僧亮曰。

    謂現得不得。

    未來得不得。

    早計名著。

    證性為虛妄也 善男子是七種人或有一人具七或有七人各一 案。

    僧亮曰。

    一人具七者。

    言三世一人。

    各一者。

    壞現在也。

    寶亮曰。

    假名一人。

    當來必具足也。

    僧宗曰。

    始終為論。

    佛亦曾為闡提。

    故一人具七也。

    當位而談。

    則一人各一也 善男子若有人心口異相(至)當知是人謗佛法僧 案。

    僧亮曰。

    已說七性有無相。

    定異見異說。

    則謗佛也。

    異相心見。

    與七相異口說亦爾。

    下自有釋也。

    八聖道分。

    訖非凡夫得者。

    得則現不得。

    未來不得。

    未來不得明謗。

    僧宗曰。

    若語其體。

    果時自果。

    不善時自不善。

    言因果不離也。

    若有闡提。

    已得菩提。

    或都不得悉名謗佛法僧也。

    寶亮曰。

    此下。

    是還生善中第五文。

    舉得失結句。

    先廣明失過也。

    下一兩句。

    雙明。

    雖舉失事故。

    冥消息其文。

    不可即文而用也 若有說言衆生佛性(至)随意語故名三藐三佛陀 案。

    僧亮曰。

    空于衆生是有。

    常不可見。

    佛性亦有。

    修道則見。

    非無如菟角者。

    菟角現無。

    不可方便得。

    佛性亦無。

    可方便得。

    虛空常故者。

    常不可見。

    菟角無故者。

    無不可生也。

    亦有亦無者。

    有是将有。

    無是現無也。

    有故破菟角者。

    将有可有。

    不同菟角。

    無故破虛空者。

    現在雖不見。

    終必可見。

    不同空也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至)雲何名為如虛空耶 案。

    僧亮曰。

    大段之第六。

    辨常門也。

    所以辨常者。

    能分别佛性。

    還生善根。

    善得常果。

    明常唯有二種。

    一無常。

    虛空是也。

    二有常。

    佛性是也。

    無常。

    不可學得。

    有常。

    修道則見。

    欲令人識常果。

    修常因。

    不以梵天等為常。

    經初以來。

    以空譬性。

    上雲有不如虛空。

    今問昔說譬之意也。

    僧宗曰。

    問意。

    若佛性非三世攝。

    而名為有者。

    虛空亦非三世所攝。

    亦應是有。

    此并問也。

    寶亮曰。

    物情于因果性理既決。

    便欲修因。

    若不識果。

    則無以進行故。

    舉體非三世所攝故。

    所以有識者未來同得也。

    上師子吼。

    雖明果體。

    是常。

    竟未正論此體有無之異。

    今科簡虛空雖常。

    而性是無。

    涅槃妙有。

    其性湛然。

    乃同非三世。

    而有有無之異也 善男子虛空之性非過去(至)我說佛性猶如虛空 案。

    僧亮曰。

    空有四義。

    可以譬性。

    一無三世。

    二非物。

    三無内外。

    四無挂礙也。

    僧宗曰。

    佛意。

    非此三法故。

    說名為有也。

    煩惱對涅槃。

    闡提對如來。

    無情對佛性。

    此三對故。

    為有虛空無對。

    豈得為有。

    寶亮曰。

    今就此一段說中。

    有四番明義。

    第一。

    辨佛果體常。

    異虛空之常。

    兩常雖同。

    其旨甚别。

    第二。

    物還緻疑。

    若兩常同非三世所攝。

    何不俱名為有。

    而一有一無。

    佛釋言。

    其常乃同。

    要一有對治。

    可名為有。

    而虛空直是物。

    無無所對治。

    故是無也。

    第三。

    遣外道橫計虛空是有義。

    第四。

    引證。

    明三世智人。

    皆如是說也。

    今初門中。

    略出數事。

    明其異相。

    然文中。

    佛說其旨。

    理自彰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無情之物是名佛性 案。

    僧亮曰。

    外道。

    說空是有法。

    故須明也。

    如來身心之總号。

    性是悟解之别名。

    涅槃滅苦之都稱。

    三義異而常一。

    别稱為非涅槃名為涅槃者。

    世谛有法。

    有無是非相對。

    虛空。

    世谛說無。

    一切煩惱有為之法者。

    煩惱是因。

    有為是果。

    因果是苦滅為樂。

    一闡提至辟支佛者。

    六度是如道。

    乘如道來。

    故名如來。

    此等不乘如道。

    菩薩乘而未至。

    故蠲之也。

    無情之物者。

    無情。

    無悟解之性。

    非性也 善男子一切世間無非虛空(至)離四陰已無有虛空 案。

    僧亮曰。

    世間住空。

    無有非空之處對空。

    故無對無非四大對于四大者。

    色性非空。

    住在空中。

    無非空對空者。

    心依大起。

    亦無非大對大。

    何得名四大為有耶。

    佛不答者。

    以其非決。

    以置答為答。

    何者。

    六識。

    所依各異。

    五識依大。

    意識不依。

    無色不住空。

    故非決也。

    涅槃是有訖。

    安隐彼岸者。

    此皆本不得今得。

    空無此義也。

    離于如是。

    說訖三世攝等。

    如來佛性三法等離。

    三法是有為。

    虛空若同者。

    同在三法之外也。

    世人說。

    訖不得不三世攝者。

    佛說二法聚色無色。

    至可見不可見。

    色。

    是四大。

    非色。

    是心數也。

    僧宗曰。

    無非四大對。

    此問粗故。

    置答也。

    如此人。

    說空非色是心數者。

    此下廣明耶解。

    并不得受相也。

    寶亮曰。

    第二問之始。

    正釋異意。

    舉于虛空。

    以決涅槃。

    今兩同為有。

    佛今答言。

    雖同是常。

    要佛果有對治。

    而不無。

    明如來佛性涅槃三法。

    同有所治。

    故是有也。

    故下去二釋此三義。

    為非涅槃者。

    是生死法。

    正對治。

    此生死虛僞果盡。

    故名涅槃。

    為非如來者。

    闡提二乘之流。

    執相心重。

    不能稱如理而解。

    如來。

    能斷此不如之解。

    得于如解故。

    所以名如來也。

    為非佛性者。

    衆生所以不見佛性。

    良由有煩惱業報。

    假依果而資身。

    佛既斷業報盡。

    無複所須。

    則窮鑒佛性之理。

    明闇障之義。

    傾今對治此業報盡。

    故名佛性也。

    一切世間。

    無非虛空對于虛空。

    世間無有一物而非虛空。

    複為虛空所治者那得。

    難雲。

    虛空是有耶解意。

    雖然于物情未去。

    故迦葉複因此後更設一并。

    若虛空無所對治。

    不得為有。

    今四大起時。

    亦無所對治。

    何故獨名四大為有。

    虛空為無。

    決辭既爾。

    佛今将解。

    故無非言。

    虛空亦同涅槃是有者。

    其義不然。

    何以故。

    明涅槃是有。

    可見可證。

    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