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十六卷

關燈
則可依。

    若但有語而無義。

    不可依也。

    如言陰有神我。

    但有語也。

    若言生滅無常。

    則有義也。

    了義經者。

    以三法印。

    為了義。

    異此非了義也。

    依智不依識者。

    智性取法分明。

    緣中忘相。

    所以可依。

    識本取着。

    不會法相。

    不可依也。

    故知後三為成前一也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至)是故如來常住不變 案。

    僧亮曰。

    證法即是人也。

    先就極處說也。

    常住不變者。

    以常為證也。

    僧宗曰。

    釋往日所言。

    依法之旨也。

    昔令依法。

    意在常果。

    法不異人。

    即曰依人也。

    今所言人。

    體常法者。

    若依此人。

    即依常法。

    常果即法性也 若複有言如來無常(至)是法性者不應依止 案。

    僧亮曰。

    人不見法。

    人即非法。

    依此法者。

    即依人也。

    僧宗曰。

    簡去耶人。

    執教乖理者。

    不可依也 如上所說四人出世(至)如來密語及能說故 案。

    僧亮曰。

    此人解佛所說。

    解即是法。

    故可依也。

    知如來常。

    若言無常。

    無是處者。

    解既同佛。

    亦即是佛也 若有人能了知如來(至)何況不依是四種人 案。

    僧亮曰。

    以下況上。

    證四依人也 依法者即是法性(至)善男子是名定義 案。

    僧亮曰。

    異則是倒。

    倒即是滅。

    不可依也 依義不依語者(至)是名依義不依語也 案。

    僧亮曰。

    法由義實。

    次法辯義也。

    覺了者慧也。

    所了此實。

    故以慧表義也。

    不羸劣者。

    義深照淺慧。

    名羸劣。

    不名覺了也。

    滿足者。

    照極無遺。

    境智俱圓也。

    常住不變。

    智圓累盡。

    不複變也。

    即法常者。

    常即法也。

    即名僧常者。

    得常故。

    和合常爾也。

    僧宗曰。

    釋果地功德。

    智慧圓備也 何等語言所不應依(至)如是等語所不應依 案。

    僧亮曰。

    具釋如下文也。

    若為法則通。

    不為法則塞也 依智不依識者(至)及其經書亦不應依 案。

    僧亮曰。

    義由智顯。

    故次義說智也。

    如實而知名智。

    智即如來。

    不如實知。

    即是識着。

    着是識業。

    不可依也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者(至)入法性者是名了義 案。

    僧亮曰。

    由經生智故。

    次智辨經也 聲聞乘法則不應依(至)如是四依應當證知 案。

    智秀曰。

    雙釋可依不可依義也 複次依義者義名質直(至)不可系縛而亦可見 案。

    僧亮曰。

    此下第二說會四依也。

    名義相當。

    名質直也。

    亦就佛地說耳。

    名曰光明者。

    相當名義互相顯發也。

    不羸劣者。

    互彰則名義俱盡也。

    不劣名為智慧者慧是般若。

    上總三事。

    今别之也。

    常住者。

    法身也。

    而亦可見者。

    結盡則證也 若有說言不可見者(至)是故依法不依于人 案。

    僧亮曰。

    結此人不可依也 若複有人以微妙語(至)是故依義不依于語 案。

    僧亮曰。

    此二依作佛地明故合說 依智者衆僧是常無為不變(至)是故依智不依于識 案。

    僧亮曰。

    依無漏智。

    說聲聞僧。

    得無漏智相續常也。

    無漏斷結。

    終不更起。

    謂無為不變也。

    得無作戒。

    終不作惡。

    謂不畜八種不淨物也。

    不依識者。

    斷結還起。

    不可依也 若有說言識作識受(至)是故此識不可依止 案。

    僧亮曰。

    引人說為證也。

    作是無礙道。

    受是解脫道也。

    無和合僧者。

    聲聞相續常。

    是和合常也。

    無礙解脫。

    非是識者。

    無和合常也。

    和合名無所有者。

    有漏和合。

    本無今有。

    已有還無。

    無不可說。

    是故識不可依也 依了義者了義者名為知足(至)不了義經不應依止 案。

    僧亮曰。

    此說依法。

    以經為法。

    法有了義不了義也。

    住是中者。

    解經所說。

    住其中矣 善男子若有人言如來憐愍(至)如是四法所應依止 案。

    僧亮曰。

    為護法故。

    具此三緣。

    為繼身命。

    行于法故。

    不貪聚為輕也 若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羅不違是四亦應依止 案。

    智秀曰。

    不但四依人說故。

    可依三藏。

    與此相應。

    亦可依止也 若有說言有時非時(至)如是三分亦不應依 案。

    智秀曰。

    舉非以顯是也。

    非但人說不可。

    而依三藏。

    有此說者。

    亦不應依也 我為肉眼諸衆生等(至)是故我今說是四依 案。

    智秀曰。

    結會今昔說四依者。

    皆為示導肉眼者也 法者即是法性(至)了達一切大乘經典 案。

    智秀曰。

    第三翻。

    總舉今日之旨。

    結定真教。

    以釋會本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