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九卷

關燈
曰。

    前譬明入。

    今譬明出也。

    大品經言。

    一切天人。

    刹利大姓。

    乃至居士。

    一切皆由菩薩所化也。

    明因地之時。

    施一切命。

    化功則應還于化主。

    故至佛則常也 迦葉譬如一切諸常法中(至)于諸常中最為第一 案。

    智秀曰。

    上海譬雖明形待。

    因時之命。

    在果為極。

    未顯終竟不盡。

    故以此譬。

    更明無盡如虛空 迦葉譬如諸藥醍醐第一(至)于衆生中壽命第一 案。

    智秀曰。

    贊歎常旨也。

    解由境生。

    不無除惑之功。

    故拟況醍醐 迦葉菩薩複白佛言(至)常宣妙法如注大雨 案。

    僧宗曰。

    承機緻請也。

    上乃明妙果是常。

    未明迹須必滅。

    今因迦葉緻請。

    明丈六非實。

    以下況上。

    則本迹可知矣。

    寶亮曰。

    明理既竟。

    引四事證也。

    第一借近況遠。

    第二明有常之名。

    根本在佛。

    第三引法性為證。

    第四明一體三寶。

    唯一極為證。

    此即第一也。

    智秀曰。

    答問顯常。

    已明于前。

    此下第二。

    更舉三緣為證。

    此第一引伏難也。

    既雲常。

    則應常住。

    既不住。

    便是無常 迦葉汝今不應于如來所(至)是故現舍入于涅槃 案。

    寶亮曰。

    外道五通。

    尚能延促自在。

    豈況如來。

    具以自在。

    示同毒樹 迦葉當知佛是常法(至)既修集已廣為人說 案。

    智秀曰。

    此章中有兩翻。

    第一難。

    第二答。

    答中有兩階。

    前正況答。

    此結勸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至)微塵世性亦不現故 案。

    僧亮曰。

    将說内行因果。

    先難果常也。

    若果不常現。

    雲何得與世法别也。

    性者。

    異道計雲。

    以冥初。

    為世間性也。

    法瑤曰。

    前明如來常理曉然。

    但據今日現入涅槃。

    似是虛妄。

    則與世間所說同也。

    若無以辨異。

    則緻或者衆。

    故發斯問。

    使畫然有判也。

    僧宗曰。

    就答果中。

    有四章。

    第一寄言行相違。

    顯本是常也。

    雖知是常。

    外道亦言有常。

    第二釋常我之名。

    本在于佛。

    為外道所竊。

    今釋其真僞。

    真則佛法涅槃。

    其體是常。

    常即法性。

    但昔涅槃。

    亦言法性。

    二教既同。

    事須洗釋。

    故第三簡今昔二名。

    同明法性。

    所明不同。

    昔明法性。

    但以單滅。

    今明法性。

    常而妙有。

    極果體圓。

    備三歸之德。

    是故第四勸厲行人。

    使歸依也。

    有何異有。

    誠知本當。

    但即事為滅也。

    如即外道。

    亦有空言。

    俱無事驗。

    滞言之徒。

    無以取信。

    願佛為釋。

    使真僞有在也。

    智秀曰。

    此下第二意。

    舉例重貴也。

    若同不現者。

    則應俱是無常 佛告迦葉譬如長者 案。

    僧亮曰。

    果不常現。

    迹不可辨。

    乃因譬以釋之。

    此譬中有四分義。

    初譬佛在世。

    讀誦得旨。

    修成佛也。

    第二譬佛始滅。

    得佛遺法。

    不解深義。

    猶得人天也。

    第三譬己智慧。

    又無慈悲。

    欲求自度。

    不解究竟。

    不成佛果也。

    第四求常之心。

    遂生耶見。

    見多者。

    則失人天。

    少則不失也。

    長者譬佛也。

    寶亮所釋。

    與此同。

    唯合第四。

    為第三耳。

    僧宗開第四譬。

    為第五 多有諸牛 案。

    僧亮曰。

    經藏也。

    牛出五味。

    經生五果也 同共一群 案。

    僧亮曰。

    歸一解脫也。

    僧宗曰。

    雖複十二部中。

    理味有異。

    然同一佛說也 付放牧人 案。

    僧亮曰。

    弘通菩薩 令逐水草 案。

    僧亮曰。

    受學弟子 唯為醍醐不求乳酪 案。

    僧亮曰。

    所謂諸佛為一大事因緣。

    出于世也。

    法瑤曰。

    人天為乳酪。

    二乘為生蘇。

    菩薩為熟蘇。

    唯佛為醍醐耳 彼牧牛者構已自食 案。

    僧亮曰。

    讀誦得旨 長者命終 案。

    僧亮曰。

    佛涅槃也。

    此下第二譬也 所有諸牛悉為群賊之所抄掠 案。

    僧亮曰。

    凡夫不從經旨取解。

    喻之抄掠也。

    法瑤曰。

    外道盜竊遺餘經法。

    謂之抄掠也。

    寶亮曰。

    雖複受持。

    捉相心強。

    多諸雜僞。

    不得真理 賊得牛已無有婦女 案。

    道生曰。

    作醍醐者。

    本是婦女所能。

    若從其受。

    必有成理。

    今雲無者。

    譬無弘通之近。

    賢聖善友。

    所以無成 即自構将得已而食 案。

    道生曰。

    凡夫橫取。

    凡有三焉。

    此其一也。

    雖複無師。

    藉以讀誦之善。

    或受人天。

    而計之為福。

    橫之一。

    僧亮曰。

    去聖曰近。

    由得人天資也。

    法瑤曰。

    雖無出要。

    亦得少善。

    譬構将也。

    寶亮曰。

    雖無慧方便。

    非不以相心受持 爾時群賊各相謂言(至)名為世間第一上味 案。

    僧亮曰。

    第三譬也。

    知經大意。

    以人天漸進。

    終期為佛也。

    何方得之者。

    自知無解無方便也。

    僧宗曰。

    雖得常名。

    不解趣常之實 我等無器 案。

    僧亮曰。

    菩薩以大悲為器。

    忘身濟物。

    自審無之法也。

    法瑤曰。

    不知求涅槃之方也。

    昙濟曰。

    慈戒為萬行之器。

    自知無也。

    僧宗曰。

    謂此身非受道器也 設使得乳無安置處 案。

    僧亮曰。

    謂設得人天。

    非求佛之因也。

    僧宗曰。

    既雲假設。

    則無得理也。

    非唯二乘無漏不可。

    而辨設行地之善。

    亦非所辨也。

    智秀曰。

    非唯無安涅槃極果之處。

    設得微善如乳。

    亦無正信之器。

    為其本也 複共相謂唯有皮囊可以盛之 案。

    僧亮曰。

    欲學聲聞受身。

    如皮囊受水。

    不盛醍醐也。

    法瑤曰。

    雖知涅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