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玄義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
不應以淺深意取。
若謂初淺後深是義不然。
文雲醫占王病定須服乳。
又雲如得乳糜更無所須。
無所須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大涅槃。
此豈淺耶。
文雲如水乳雜卧至一月終不成酪。
若以一滴頗求樹汁投之于中即便成酪。
衆生佛性亦複如是。
若本有者何故待緣。
如此酪譬不可淺也。
文雲。
譬如甜酥八味具足。
是大涅槃亦複如是。
當知此酥其況深矣。
文雲。
阿羅漢辟支佛猶如醍醐。
如此醍醐不可言深。
若初味定淺。
後味定深。
防文害義。
若作次第意釋者則無過咎。
牛者譬佛。
大覺朗然圓明成就。
如血變為乳具足在牛。
從牛出乳譬佛初說也。
即寂滅道場從法界體流出法界法教諸菩薩。
如日初出先照高山。
故言從牛出乳也。
次從乳出酪者。
為小機不堪。
如聾如啞。
隐其無量神德。
示丈六身。
覆如來藏。
但說三藏以貧所樂法。
随宜方便。
令章凡成聖。
故華嚴大後次說三藏之小。
如從乳後即有于酪也。
次從酪出生酥者。
譬三藏之後以大诃小挫其取證敗種壞根無生無用。
先與後奪如亨酪作生酥也。
次從生酥出熟酥者。
譬方等之後。
委業領财使諸聲聞轉教教菩薩也。
次從熟酥出醍醐者。
譬般若已後付财定性與記作佛。
故文雲八千聲聞于法華中得記作佛。
見如來性如秋收冬藏更無所作。
無所作者即究竟也。
夫衆生不見佛性智手指撝。
或作大說。
或作小說。
或诃責說。
或教化說。
或定天性說。
衆生若見佛性則靜乎。
雙樹指撝畢矣。
息教二河法流竭矣。
如牛出乳極至醍醐。
諸佛布教極于見性。
今經是最後之說喻彼醍醐。
一切諸藥悉入其中。
歎于橫廣。
在四味之上歎其豎高。
故此經處處歎教不可思議。
隻是歎于上妙之乳常住二字最後新伊極圓之教醍醐妙味耳。
種種名目隻是一法。
一法者隻是佛師諸菩薩母。
佛菩薩辯所不能宣。
凡夫千舌豈解揄揚。
二乘百盲安能舞手者哉。
五味義具在法華玄中說。
又從增一至五。
總諸說者即釋名意。
若專五所以是體意。
若專五所以設諸名相是宗意。
若專對破是用意。
若分别其相是教意。
準前可知。
不複委釋(雲雲)。
二經來緣起又二。
一經緣起。
二疏緣起。
經緣起者。
有雙卷六卷大本。
雙卷明八十入滅不辨常住。
蓋小緣所感三藏教也。
六卷與大本皆明常住。
俱是大緣所感。
同座異聞。
例如大小品耳。
又雲小本是法顯于天竺鈔。
初分翻為六卷。
大本上帙是道猛赍來。
斯乃廣略二文耳。
世猶惑焉。
若是異聞那忽問詞答旨兩本皆同。
若是鈔者隻應存略那忽前後。
大本則如來說偷狗。
六卷迦葉問偷狗。
大本偈說三歸。
六卷長行說三歸。
解雲問詞答旨所同處少不同處多。
昔鈔梵文尚無前後。
秦人翻譯逐意奚互。
于二義無妨也。
昔道猛亡身天竺唯赍五品還。
謂壽命。
金剛身。
名字功德。
如來性。
大衆問等品。
到西涼州值沮渠蒙遜割據隴後自号玄始。
其号三年請昙無羅谶。
共猛譯五品得二十卷。
遜恨文義不圓。
再遣使外國。
更得八品。
謂病行。
聖行。
梵行。
嬰兒行。
德王。
師子吼。
迦葉。
陳如等品。
又翻二十卷合成四十軸。
傳于北方。
玄始五年乃得究訖。
是時姚苌複号弘始。
弘始非玄始。
玄始五年即晉恭帝元熙元年。
次入宋武劉裕。
得四年。
次入宋文帝。
文帝尚斯典。
敕道場寺慧觀。
烏衣寺慧嚴。
此二高明名蓋淨衆。
康樂縣令謝靈運。
抗世逸群一人而已。
更共治定開壽命。
足序純陀哀歎。
開如來性。
足四相四依邪正四谛四倒文字鳥喻月喻菩薩凡十二品。
足前合二十五品。
掣三十六卷。
則一萬餘偈。
谶雲經義已足。
其文未盡。
餘有三品。
謂付囑燒身分舍利。
二萬言未來秦地耳。
小亮雲。
是羅什足品。
由來關中不聞涅槃。
恐其言為謬。
經錄稱謝靈運足品相承信用。
初三人欲删略百句解脫。
俱夢黑神威猛責數剛切。
汝以凡庸改聖人言義。
其過大矣。
若不止者以金剛杵碎之如塵。
因不敢删略。
但去質存華。
如啼泣面目腫。
改為戀慕增悲恸。
如嗚啑我口改為如愛子法。
故其文璀璨皆此例焉。
經者通名也。
如法華疏說。
序品第一者亦如彼(雲雲)。
二疏緣起者。
餘以童年給侍攝靜。
攝靜授大涅槃。
誦将欲半。
走雖不敏願聞旨趣。
于是負笈天台。
心欣藍染。
登山甫爾仍逢出谷。
不惟菲薄奉從帝庭。
師既香塗二宮。
光曜七衆。
道俗參請門堂交絡。
雖欽渴甘露如俟河清。
讵可得乎。
嘗面請斯典。
降旨垂許。
有期無日。
逮金陵土崩師徒雨散。
後會匡嶺。
複屬虔劉。
爰西向江陵。
仍遭霧露。
敕征師江浦。
頂疾滞豫章。
始舉颿南湖。
已聞東還台嶽。
秋至佛隴冬逢人滅。
歎伊餘之法障奚可勝言。
昔五百群盲七回追佛。
祇洹一狗聽兩鐘鳴唯疆唯沈無見無得。
入山出谷浮墜溯江。
希聞斯典竟不獲聞。
日既隐于重崖。
盲龜眠于海底。
馮光想木讵可得乎。
餘乃掃墓植樹。
更伏灰場口誦石偈思愆畢世事不由已。
迫不得止戴函負封西考阙庭。
私去公還經塗八載。
日嚴诤論追入鹹陽值桃林水奔而夜亡其伴。
又被讒為巫收往幽薊。
乘冰濟北馬陷身存臨危履薄生行死地。
悼剽兢兢甯可盡言。
昔裹糧千裡擔簦于東南。
負罪三讒驅馳于西北。
若聽若思二塗俱喪。
情不能已尋諸舊疏。
将疏勘經不與文會。
怏怏終日恒若病諸效。
群盲之觸象。
學獨夢之談刀。
以大業十年十月十日廬于天台之南。
管窺智者義意辄為解釋。
運丁隋末寇盜縱橫。
海鬧山喧無處紙筆。
匿影沃洲。
陰林席箭推度聖文。
衣殚糧盡虧其次第。
于是懷挾鄙志托命遂安。
草本略通放筆仍病。
縣令鄧氏呼講淨名。
曳疾應之。
事不兼舉寄疏他舍。
他舍被燒廓然蕩盡。
冥持此本得免灰飏。
重寄栅城。
海寇沖突玉石俱罄。
蕭亮提挾複獲安存。
所謂焦不能燒賊不能得。
再蒙靈異重厲微誠。
更往遂安披尋補削。
複值軍火食息無甯。
乃蔔安洲。
安洲者微瀾四繞絕人獸之蹤。
峰連偉括兼二山之美。
左臨水鏡澄徹鑒心。
右帶蕖池紅葩悅目。
修竹冷風勝白牙團扇。
蒌茜翠草加戴氏重席。
雲霞镂糅于松桂。
五彩羞其繪圖。
猿麇和韻于蟬蛙。
八音陋其弦管。
雅有高緻豐趣冥倫。
仍莳粟拾薪勤兼曉夜。
暨染筆已來凡曆五載。
何年不遭軍火。
何月不見幹戈。
菜食水赍冰床雪被。
孤居獨處夢抽思乙。
詞既野質意不會文。
其玄義一卷釋文十二卷用紙七百張。
有崖易迨空海難遍。
盲寱偏知敢稱圓識。
特是不負本懷遽茲石火。
卷舒常住之卷。
酬報乎身手。
贊歎解脫之法。
仰謝于心口。
粗耘毒草微養藥王。
螳[蟲*敖]螢熠非能抗曜也。
不應以淺深意取。
若謂初淺後深是義不然。
文雲醫占王病定須服乳。
又雲如得乳糜更無所須。
無所須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大涅槃。
此豈淺耶。
文雲如水乳雜卧至一月終不成酪。
若以一滴頗求樹汁投之于中即便成酪。
衆生佛性亦複如是。
若本有者何故待緣。
如此酪譬不可淺也。
文雲。
譬如甜酥八味具足。
是大涅槃亦複如是。
當知此酥其況深矣。
文雲。
阿羅漢辟支佛猶如醍醐。
如此醍醐不可言深。
若初味定淺。
後味定深。
防文害義。
若作次第意釋者則無過咎。
牛者譬佛。
大覺朗然圓明成就。
如血變為乳具足在牛。
從牛出乳譬佛初說也。
即寂滅道場從法界體流出法界法教諸菩薩。
如日初出先照高山。
故言從牛出乳也。
次從乳出酪者。
為小機不堪。
如聾如啞。
隐其無量神德。
示丈六身。
覆如來藏。
但說三藏以貧所樂法。
随宜方便。
令章凡成聖。
故華嚴大後次說三藏之小。
如從乳後即有于酪也。
次從酪出生酥者。
譬三藏之後以大诃小挫其取證敗種壞根無生無用。
先與後奪如亨酪作生酥也。
次從生酥出熟酥者。
譬方等之後。
委業領财使諸聲聞轉教教菩薩也。
次從熟酥出醍醐者。
譬般若已後付财定性與記作佛。
故文雲八千聲聞于法華中得記作佛。
見如來性如秋收冬藏更無所作。
無所作者即究竟也。
夫衆生不見佛性智手指撝。
或作大說。
或作小說。
或诃責說。
或教化說。
或定天性說。
衆生若見佛性則靜乎。
雙樹指撝畢矣。
息教二河法流竭矣。
如牛出乳極至醍醐。
諸佛布教極于見性。
今經是最後之說喻彼醍醐。
一切諸藥悉入其中。
歎于橫廣。
在四味之上歎其豎高。
故此經處處歎教不可思議。
隻是歎于上妙之乳常住二字最後新伊極圓之教醍醐妙味耳。
種種名目隻是一法。
一法者隻是佛師諸菩薩母。
佛菩薩辯所不能宣。
凡夫千舌豈解揄揚。
二乘百盲安能舞手者哉。
五味義具在法華玄中說。
又從增一至五。
總諸說者即釋名意。
若專五所以是體意。
若專五所以設諸名相是宗意。
若專對破是用意。
若分别其相是教意。
準前可知。
不複委釋(雲雲)。
二經來緣起又二。
一經緣起。
二疏緣起。
經緣起者。
有雙卷六卷大本。
雙卷明八十入滅不辨常住。
蓋小緣所感三藏教也。
六卷與大本皆明常住。
俱是大緣所感。
同座異聞。
例如大小品耳。
又雲小本是法顯于天竺鈔。
初分翻為六卷。
大本上帙是道猛赍來。
斯乃廣略二文耳。
世猶惑焉。
若是異聞那忽問詞答旨兩本皆同。
若是鈔者隻應存略那忽前後。
大本則如來說偷狗。
六卷迦葉問偷狗。
大本偈說三歸。
六卷長行說三歸。
解雲問詞答旨所同處少不同處多。
昔鈔梵文尚無前後。
秦人翻譯逐意奚互。
于二義無妨也。
昔道猛亡身天竺唯赍五品還。
謂壽命。
金剛身。
名字功德。
如來性。
大衆問等品。
到西涼州值沮渠蒙遜割據隴後自号玄始。
其号三年請昙無羅谶。
共猛譯五品得二十卷。
遜恨文義不圓。
再遣使外國。
更得八品。
謂病行。
聖行。
梵行。
嬰兒行。
德王。
師子吼。
迦葉。
陳如等品。
又翻二十卷合成四十軸。
傳于北方。
玄始五年乃得究訖。
是時姚苌複号弘始。
弘始非玄始。
玄始五年即晉恭帝元熙元年。
次入宋武劉裕。
得四年。
次入宋文帝。
文帝尚斯典。
敕道場寺慧觀。
烏衣寺慧嚴。
此二高明名蓋淨衆。
康樂縣令謝靈運。
抗世逸群一人而已。
更共治定開壽命。
足序純陀哀歎。
開如來性。
足四相四依邪正四谛四倒文字鳥喻月喻菩薩凡十二品。
足前合二十五品。
掣三十六卷。
則一萬餘偈。
谶雲經義已足。
其文未盡。
餘有三品。
謂付囑燒身分舍利。
二萬言未來秦地耳。
小亮雲。
是羅什足品。
由來關中不聞涅槃。
恐其言為謬。
經錄稱謝靈運足品相承信用。
初三人欲删略百句解脫。
俱夢黑神威猛責數剛切。
汝以凡庸改聖人言義。
其過大矣。
若不止者以金剛杵碎之如塵。
因不敢删略。
但去質存華。
如啼泣面目腫。
改為戀慕增悲恸。
如嗚啑我口改為如愛子法。
故其文璀璨皆此例焉。
經者通名也。
如法華疏說。
序品第一者亦如彼(雲雲)。
二疏緣起者。
餘以童年給侍攝靜。
攝靜授大涅槃。
誦将欲半。
走雖不敏願聞旨趣。
于是負笈天台。
心欣藍染。
登山甫爾仍逢出谷。
不惟菲薄奉從帝庭。
師既香塗二宮。
光曜七衆。
道俗參請門堂交絡。
雖欽渴甘露如俟河清。
讵可得乎。
嘗面請斯典。
降旨垂許。
有期無日。
逮金陵土崩師徒雨散。
後會匡嶺。
複屬虔劉。
爰西向江陵。
仍遭霧露。
敕征師江浦。
頂疾滞豫章。
始舉颿南湖。
已聞東還台嶽。
秋至佛隴冬逢人滅。
歎伊餘之法障奚可勝言。
昔五百群盲七回追佛。
祇洹一狗聽兩鐘鳴唯疆唯沈無見無得。
入山出谷浮墜溯江。
希聞斯典竟不獲聞。
日既隐于重崖。
盲龜眠于海底。
馮光想木讵可得乎。
餘乃掃墓植樹。
更伏灰場口誦石偈思愆畢世事不由已。
迫不得止戴函負封西考阙庭。
私去公還經塗八載。
日嚴诤論追入鹹陽值桃林水奔而夜亡其伴。
又被讒為巫收往幽薊。
乘冰濟北馬陷身存臨危履薄生行死地。
悼剽兢兢甯可盡言。
昔裹糧千裡擔簦于東南。
負罪三讒驅馳于西北。
若聽若思二塗俱喪。
情不能已尋諸舊疏。
将疏勘經不與文會。
怏怏終日恒若病諸效。
群盲之觸象。
學獨夢之談刀。
以大業十年十月十日廬于天台之南。
管窺智者義意辄為解釋。
運丁隋末寇盜縱橫。
海鬧山喧無處紙筆。
匿影沃洲。
陰林席箭推度聖文。
衣殚糧盡虧其次第。
于是懷挾鄙志托命遂安。
草本略通放筆仍病。
縣令鄧氏呼講淨名。
曳疾應之。
事不兼舉寄疏他舍。
他舍被燒廓然蕩盡。
冥持此本得免灰飏。
重寄栅城。
海寇沖突玉石俱罄。
蕭亮提挾複獲安存。
所謂焦不能燒賊不能得。
再蒙靈異重厲微誠。
更往遂安披尋補削。
複值軍火食息無甯。
乃蔔安洲。
安洲者微瀾四繞絕人獸之蹤。
峰連偉括兼二山之美。
左臨水鏡澄徹鑒心。
右帶蕖池紅葩悅目。
修竹冷風勝白牙團扇。
蒌茜翠草加戴氏重席。
雲霞镂糅于松桂。
五彩羞其繪圖。
猿麇和韻于蟬蛙。
八音陋其弦管。
雅有高緻豐趣冥倫。
仍莳粟拾薪勤兼曉夜。
暨染筆已來凡曆五載。
何年不遭軍火。
何月不見幹戈。
菜食水赍冰床雪被。
孤居獨處夢抽思乙。
詞既野質意不會文。
其玄義一卷釋文十二卷用紙七百張。
有崖易迨空海難遍。
盲寱偏知敢稱圓識。
特是不負本懷遽茲石火。
卷舒常住之卷。
酬報乎身手。
贊歎解脫之法。
仰謝于心口。
粗耘毒草微養藥王。
螳[蟲*敖]螢熠非能抗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