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贊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大慈恩寺沙門 基撰
稽首離性相心言本空寂
常住真三寶及我親教尊
理趣甚深法非我所能贊
今依尊智悲加持力故說
瑜伽論第八十二雲。
諸說法師将欲開闡先當贊佛。
或略或廣。
略贊佛者由五種相。
一者妙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圓滿莊嚴。
八十随好間飾支體。
光明照耀如大金山。
二者寂靜端嚴殊妙諸根閑寂。
其心晏然。
已能善得最上調順寂止究竟。
已能善到第一調順寂止彼岸。
善能密護降伏諸根。
為丈夫龍無誤失故。
丈夫牛王禦大衆故。
丈夫良馬心調善故。
清淨無撓如澄泉池。
已能永拔煩惱習氣。
三者勝智。
謂于三世及非世法無礙無著。
四者正行六度四攝自他利行皆悉圓滿。
五者威德謂諸如來神通遊戲威德熾盛。
複有六贊。
功德圓滿故。
離垢染故。
無濁穢故。
無與等故。
唯利有情以為業故。
于此業用有堪能故。
廣贊無邊皆如彼說。
既贊佛已要成十法名說法師。
言十法者一者善于法義謂六法十義善能解故。
二者能廣宣說。
謂多聞聞持其聞積集。
三者具足無畏。
勝大衆中宣說正法無所怯懼。
聲不嘶掉腋不流汗念無忘失。
四者言詞善巧語工圓滿。
八支成就言詞具足處衆說法。
五者善方便說。
謂二十種善巧方便宣說正法。
如以時殷重等。
六者具足成就法随法行。
不唯聽聞以為究竟。
如其所說即如是行。
七者威儀具足。
謂說法時手足不亂頭不動搖。
面無變易鼻不改異。
進止往來威儀庠序。
八者勇猛精進常樂聽聞所未聞法。
于已聞法轉令明淨。
不舍瑜伽不舍作意。
心不舍離内奢摩他。
九者無有厭倦。
謂為四衆廣宣妙法身心無倦。
十者具足忍力。
謂罵弄诃責終不返報若被輕蔑不生忿憾乃至廣說。
其聽法者。
是說法師說正法時應安處他令住恭敬無倒聽聞。
謂由一因或乃至十。
一者恭敬聽法。
現前能證利益安樂。
此有四句如菩薩地法處中說。
二者一善建立一切法。
離諸過失具大義故。
二說者聽者所設劬勞有勝果故。
三者。
一能令衆生舍惡趣故。
二得善趣故。
三速能引攝涅槃因故。
如是三事要由恭敬聽聞方得。
四者。
一能善了達契經等故。
二如是正法能令衆生舍諸不善攝受諸善。
若善聽者能受舍故。
三由此舍受舍離惡因所招後苦故。
四速證涅槃故五者。
一謂我今當聞所未聞。
二聞已研究。
三當斷疑網。
四棄背諸見。
五我當以慧通達一切甚深句義。
此顯三慧。
初二顯聞。
次二顯思。
後一顯修。
六者。
一為欲敬報大師恩德。
謂佛為我行于無量難行苦行。
求得此法雲何今者而不聽聞。
二觀自義利。
三究竟能離一切熱惱。
四善順正儀。
五易可見了。
六諸聰慧者内證所知。
七者。
謂我當集七種正法知法知義乃至廣說尊卑差别。
八者。
一佛法易得乃至亦為旃荼羅等而開示故。
二易學行住坐卧皆得修故。
三能引發增上生果決定勝果。
四初善五中善六後善七感現樂果。
八引後樂故。
九者。
謂能解脫九種世間逼迫事故。
一能出生死大牢獄故。
二永斷貪等堅牢縛故。
三棄舍七财貧。
建立七财富故。
四超度善行聞正法儉。
建立善行聞正法豐故。
五滅無明闇起智明故。
六度四暴流升涅槃岸故。
七究竟能療煩惱病故。
八解脫一切貪愛罥故。
九能度無始生死曠野稠林行故。
十者。
一恭敬聽法得思擇力。
由此能受聞法勝利。
如法求财不以非法。
深見過患而受用之乃至第十能引一切世間出世間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廣如彼說。
說者聽者先住上法方可說聽。
若不住此徒設劬勞終無大果。
将贊經文略以四門解釋。
一叙經宗旨。
二顯經體性。
三彰經勝德。
四釋經本文。
叙經宗旨者佛滅度後九百年間有應真大士。
厥名清辨。
身同數論之儀。
示無朋黨之執。
心處釋迦之理宗無偏滞之情。
時人号為妙吉祥菩薩。
神異聖德廣如别記。
彼造掌珍論雲。
凡所知境略有二種。
一者有為二者無為。
以諸愚夫不正覺了勝義谛理有為無為無颠倒性。
妄執諸法自性差别。
增益種種邪見罥網。
如世有一無智畫師畫作可畏藥刃鬼像或女人像。
眩目亂意謂為實有。
執實有故自起驚怖。
或生貪染于彼境界衆多計度。
增長分别諸見罥網。
若正覺知勝義谛理有為無為無颠倒性。
爾時如世有智畫師不執彼為真實自性。
非如前說有為無為境界差别以自纏裹如蠶處繭。
彼非有故無分别慧趣入行成然證出世無分别智。
要須積集能壞一切邪見眼膜。
無倒觀空安繕那藥。
如是積集無倒觀空。
要藉能遣一切所緣自性聞慧故。
應聽此般若深經。
依此所說以為宗者真性有為空如幻。
緣生故。
無為無有實不起似空花。
此中世俗許少分有。
若依勝義一切皆空。
此中畫師有智無智怖染譬喻。
喻佛菩薩一切異生。
自業所招返生憎愛。
智者知畫俱于平等不生怖染。
彌勒中邊頌曰虛妄分别有于此。
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是即契中道。
此以無所執有有無為。
以為宗廣如常說。
二顯經體性者。
般若有五。
一者實相。
二者觀照。
三者文字。
四者境界。
謂真俗二谛。
五者眷屬謂一切福智如開題中已略顯示。
經體有二。
一者文二者義。
文字是文。
四種是義。
實相是般若性。
觀照是般若相。
文字是般若因。
境界是般若境。
眷屬是般若伴。
故此五種皆名般若。
龍猛釋言。
就勝義谛一切皆空。
教既無教無不教。
體亦無體無不體。
于俗谛中亦可說有。
句言章論聲為教體廣如清辨般若燈說。
護法釋言。
教體有四。
一攝相歸性體。
般若論說。
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
說法不二取無說離言相。
此經下言。
一切有情及法皆即真如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真如。
無垢稱言。
文字性離。
無有文字。
是即解脫。
解脫相者即諸法也。
又一切法亦如也。
故知教體性即真如。
二攝餘歸識體故。
十地言。
三界唯心。
二十唯識言。
謂餘相續識差别故令餘相續差别識生展轉互為增上緣。
故說者聽者心為教體。
三攝假随實體。
對法論說。
成所引聲者謂諸聖所說。
故知但取聲為教體。
攝名等假法随實聲說故。
四相用别論體。
能說法者識上所現聲名句文以為教體。
以假及實為教體故。
十地論雲。
說者聽者俱以二事而得究竟。
一者聲二善字。
由熏習力唯識變力于說法者識心之上聚集現故。
如别章說不能煩引。
三彰經勝德者。
此經總名般若理趣。
準義名别有十四種。
一此一切法甚深微妙清淨法門。
若聞已信受得八勝果。
一乃至當坐妙菩提座一切障蓋皆不能染。
謂煩惱障業障法障雖多積集而不能染。
二雖造種種極重惡業而易消滅。
三不堕惡趣。
四若能受持日日讀誦精勤無間。
如理思惟彼于此生定得一切法平等性金剛等持。
五于一切法皆得自在。
六恒受一切勝妙喜樂。
七當經十六大菩薩生定得如來執金剛性。
八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二者寂靜法性現等覺門。
若有聞已信解受持讀誦修習得二勝果。
一乃至當坐妙菩提座雖造一切極重惡業。
而能超越一切惡趣。
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三者調伏衆惡普勝法門。
若有聞已信解受持讀誦修習得四勝果。
一假使殺害三界所有一切有情。
而不由斯堕于地獄傍生鬼界。
以能調伏一切煩惱及随煩惱惡業等故。
二常生善趣受勝妙樂。
三修諸菩薩摩诃薩行。
四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四者平等智印清淨法門。
若有聞已信解受持讀誦修習得三勝果。
一雖住一切貪嗔癡等客塵煩惱垢穢聚中。
而猶蓮花不為一切客塵垢穢過失所染。
二常能修習菩薩勝行。
三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五者灌頂法門得二勝果。
六者如來智印金剛法門得五勝果。
七者離諸戲論輪字法門得二勝果。
八者入廣大輪平等性法門得二勝果。
九者真淨供養無上法門得二勝果。
十者能善調伏智藏法門得六種果。
十一者性平等性最勝法門得三勝果。
十二者一切有情住持遍滿勝藏法門得二勝果。
十三者無邊無際究竟理趣金剛法門得三勝果。
十四者甚深理趣最勝法門。
能受持者有十八勝德。
一一切障滅。
二随心所欲無不成辨。
三是諸佛母。
四能誦持者一切罪滅。
五常見諸佛。
六得宿住智。
七若有情類未多佛所植衆善根。
久發大願。
于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最勝法門不能聽聞書寫讀誦供養恭敬思惟修習。
要多佛所植衆善根。
久發大願。
乃能于此甚深理趣最勝法門。
下至聽聞一句一字。
況能具足讀誦受持。
八若諸有情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八十殑伽沙等俱胝那庾多佛。
乃能具足聞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
乃至十三諸天常随擁護。
十四終不橫死。
十五不枉遭衰患。
十六諸佛菩薩常共護持令一切時善增惡減。
十七于諸佛土随願往生。
十八乃至菩提不堕惡趣。
諸有情類受持此經定獲無邊勝利功德。
我今略說如是少分。
四釋經本文者。
經曰。
如是我聞。
述曰。
于此經中略有三分。
初從如是乃至圓滿清白梵行。
是序分也。
爾時世尊為諸菩薩說一切法甚深微妙乃至略說如是少分。
是正宗分也。
時薄伽梵乃至奉行。
是流通分也。
佛地三名科。
與古來别如彼論說。
今解三别。
一文前由緻述分。
二應機廣說分。
三感悟修行分。
此之三科今古名字随義應悉。
就初分中依天親菩薩燈論偈中分之為六。
彼雲。
前三明弟子後三證師說。
第一如是弟子之信。
如是之言今說不虛。
第二我聞顯非傳受。
第三一時聞法有時也。
智度論雲。
說時方人令生信故。
四主五處六機。
今依佛地論初分有五。
一總顯已聞。
如是我聞。
二時三主四處五機。
今依此經開之為六。
前五如佛地。
第六歎法有十勝德。
宣說正法初中後善等。
然此序述佛教安置亦是佛說。
集法經雲。
阿難問四事。
以何為師依何法住。
如何治惡性經首置何言。
佛言戒能訓誨可以為師。
念處破倒依之而住。
梵法默伏彼惡人。
一切經初皆标六事。
初是正行次是正解後辨治障修解行之緣。
然此三門必依聖教故。
但四問不減不增。
智度論雲。
阿[少/兔]樓馱教阿難請四事。
大悲經說優波離教。
今謂二人同教。
又廣明結集因緣。
如别抄記。
真谛雲。
微細律明。
阿難升座出法藏時。
身如諸佛具諸相好。
今勘集藏傳亦作此說。
下座之時複本之形。
衆疑有三。
一疑佛慈悲從涅槃起更說妙法。
二疑有佛從他方來住此說法。
三疑阿難轉身成佛為衆說法。
故經初言如是我聞。
為令生信。
言如是者法花注雲。
如是感應之瑞。
如以順機受名。
是以無非立稱。
衆生以無非為感。
如來以順機為應。
傳經者以名教出于感應故雲如是。
此應肇公解也。
又注無量義經言。
至人說法但為顯如。
唯如為是故言如是。
瑤公雲。
以離五謗名為如是。
前四句離增益等謗。
第五如是此經因果非
諸說法師将欲開闡先當贊佛。
或略或廣。
略贊佛者由五種相。
一者妙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圓滿莊嚴。
八十随好間飾支體。
光明照耀如大金山。
二者寂靜端嚴殊妙諸根閑寂。
其心晏然。
已能善得最上調順寂止究竟。
已能善到第一調順寂止彼岸。
善能密護降伏諸根。
為丈夫龍無誤失故。
丈夫牛王禦大衆故。
丈夫良馬心調善故。
清淨無撓如澄泉池。
已能永拔煩惱習氣。
三者勝智。
謂于三世及非世法無礙無著。
四者正行六度四攝自他利行皆悉圓滿。
五者威德謂諸如來神通遊戲威德熾盛。
複有六贊。
功德圓滿故。
離垢染故。
無濁穢故。
無與等故。
唯利有情以為業故。
于此業用有堪能故。
廣贊無邊皆如彼說。
既贊佛已要成十法名說法師。
言十法者一者善于法義謂六法十義善能解故。
二者能廣宣說。
謂多聞聞持其聞積集。
三者具足無畏。
勝大衆中宣說正法無所怯懼。
聲不嘶掉腋不流汗念無忘失。
四者言詞善巧語工圓滿。
八支成就言詞具足處衆說法。
五者善方便說。
謂二十種善巧方便宣說正法。
如以時殷重等。
六者具足成就法随法行。
不唯聽聞以為究竟。
如其所說即如是行。
七者威儀具足。
謂說法時手足不亂頭不動搖。
面無變易鼻不改異。
進止往來威儀庠序。
八者勇猛精進常樂聽聞所未聞法。
于已聞法轉令明淨。
不舍瑜伽不舍作意。
心不舍離内奢摩他。
九者無有厭倦。
謂為四衆廣宣妙法身心無倦。
十者具足忍力。
謂罵弄诃責終不返報若被輕蔑不生忿憾乃至廣說。
其聽法者。
是說法師說正法時應安處他令住恭敬無倒聽聞。
謂由一因或乃至十。
一者恭敬聽法。
現前能證利益安樂。
此有四句如菩薩地法處中說。
二者一善建立一切法。
離諸過失具大義故。
二說者聽者所設劬勞有勝果故。
三者。
一能令衆生舍惡趣故。
二得善趣故。
三速能引攝涅槃因故。
如是三事要由恭敬聽聞方得。
四者。
一能善了達契經等故。
二如是正法能令衆生舍諸不善攝受諸善。
若善聽者能受舍故。
三由此舍受舍離惡因所招後苦故。
四速證涅槃故五者。
一謂我今當聞所未聞。
二聞已研究。
三當斷疑網。
四棄背諸見。
五我當以慧通達一切甚深句義。
此顯三慧。
初二顯聞。
次二顯思。
後一顯修。
六者。
一為欲敬報大師恩德。
謂佛為我行于無量難行苦行。
求得此法雲何今者而不聽聞。
二觀自義利。
三究竟能離一切熱惱。
四善順正儀。
五易可見了。
六諸聰慧者内證所知。
七者。
謂我當集七種正法知法知義乃至廣說尊卑差别。
八者。
一佛法易得乃至亦為旃荼羅等而開示故。
二易學行住坐卧皆得修故。
三能引發增上生果決定勝果。
四初善五中善六後善七感現樂果。
八引後樂故。
九者。
謂能解脫九種世間逼迫事故。
一能出生死大牢獄故。
二永斷貪等堅牢縛故。
三棄舍七财貧。
建立七财富故。
四超度善行聞正法儉。
建立善行聞正法豐故。
五滅無明闇起智明故。
六度四暴流升涅槃岸故。
七究竟能療煩惱病故。
八解脫一切貪愛罥故。
九能度無始生死曠野稠林行故。
十者。
一恭敬聽法得思擇力。
由此能受聞法勝利。
如法求财不以非法。
深見過患而受用之乃至第十能引一切世間出世間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廣如彼說。
說者聽者先住上法方可說聽。
若不住此徒設劬勞終無大果。
将贊經文略以四門解釋。
一叙經宗旨。
二顯經體性。
三彰經勝德。
四釋經本文。
叙經宗旨者佛滅度後九百年間有應真大士。
厥名清辨。
身同數論之儀。
示無朋黨之執。
心處釋迦之理宗無偏滞之情。
時人号為妙吉祥菩薩。
神異聖德廣如别記。
彼造掌珍論雲。
凡所知境略有二種。
一者有為二者無為。
以諸愚夫不正覺了勝義谛理有為無為無颠倒性。
妄執諸法自性差别。
增益種種邪見罥網。
如世有一無智畫師畫作可畏藥刃鬼像或女人像。
眩目亂意謂為實有。
執實有故自起驚怖。
或生貪染于彼境界衆多計度。
增長分别諸見罥網。
若正覺知勝義谛理有為無為無颠倒性。
爾時如世有智畫師不執彼為真實自性。
非如前說有為無為境界差别以自纏裹如蠶處繭。
彼非有故無分别慧趣入行成然證出世無分别智。
要須積集能壞一切邪見眼膜。
無倒觀空安繕那藥。
如是積集無倒觀空。
要藉能遣一切所緣自性聞慧故。
應聽此般若深經。
依此所說以為宗者真性有為空如幻。
緣生故。
無為無有實不起似空花。
此中世俗許少分有。
若依勝義一切皆空。
此中畫師有智無智怖染譬喻。
喻佛菩薩一切異生。
自業所招返生憎愛。
智者知畫俱于平等不生怖染。
彌勒中邊頌曰虛妄分别有于此。
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是即契中道。
此以無所執有有無為。
以為宗廣如常說。
二顯經體性者。
般若有五。
一者實相。
二者觀照。
三者文字。
四者境界。
謂真俗二谛。
五者眷屬謂一切福智如開題中已略顯示。
經體有二。
一者文二者義。
文字是文。
四種是義。
實相是般若性。
觀照是般若相。
文字是般若因。
境界是般若境。
眷屬是般若伴。
故此五種皆名般若。
龍猛釋言。
就勝義谛一切皆空。
教既無教無不教。
體亦無體無不體。
于俗谛中亦可說有。
句言章論聲為教體廣如清辨般若燈說。
護法釋言。
教體有四。
一攝相歸性體。
般若論說。
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
說法不二取無說離言相。
此經下言。
一切有情及法皆即真如故。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真如。
無垢稱言。
文字性離。
無有文字。
是即解脫。
解脫相者即諸法也。
又一切法亦如也。
故知教體性即真如。
二攝餘歸識體故。
十地言。
三界唯心。
二十唯識言。
謂餘相續識差别故令餘相續差别識生展轉互為增上緣。
故說者聽者心為教體。
三攝假随實體。
對法論說。
成所引聲者謂諸聖所說。
故知但取聲為教體。
攝名等假法随實聲說故。
四相用别論體。
能說法者識上所現聲名句文以為教體。
以假及實為教體故。
十地論雲。
說者聽者俱以二事而得究竟。
一者聲二善字。
由熏習力唯識變力于說法者識心之上聚集現故。
如别章說不能煩引。
三彰經勝德者。
此經總名般若理趣。
準義名别有十四種。
一此一切法甚深微妙清淨法門。
若聞已信受得八勝果。
一乃至當坐妙菩提座一切障蓋皆不能染。
謂煩惱障業障法障雖多積集而不能染。
二雖造種種極重惡業而易消滅。
三不堕惡趣。
四若能受持日日讀誦精勤無間。
如理思惟彼于此生定得一切法平等性金剛等持。
五于一切法皆得自在。
六恒受一切勝妙喜樂。
七當經十六大菩薩生定得如來執金剛性。
八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二者寂靜法性現等覺門。
若有聞已信解受持讀誦修習得二勝果。
一乃至當坐妙菩提座雖造一切極重惡業。
而能超越一切惡趣。
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三者調伏衆惡普勝法門。
若有聞已信解受持讀誦修習得四勝果。
一假使殺害三界所有一切有情。
而不由斯堕于地獄傍生鬼界。
以能調伏一切煩惱及随煩惱惡業等故。
二常生善趣受勝妙樂。
三修諸菩薩摩诃薩行。
四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四者平等智印清淨法門。
若有聞已信解受持讀誦修習得三勝果。
一雖住一切貪嗔癡等客塵煩惱垢穢聚中。
而猶蓮花不為一切客塵垢穢過失所染。
二常能修習菩薩勝行。
三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五者灌頂法門得二勝果。
六者如來智印金剛法門得五勝果。
七者離諸戲論輪字法門得二勝果。
八者入廣大輪平等性法門得二勝果。
九者真淨供養無上法門得二勝果。
十者能善調伏智藏法門得六種果。
十一者性平等性最勝法門得三勝果。
十二者一切有情住持遍滿勝藏法門得二勝果。
十三者無邊無際究竟理趣金剛法門得三勝果。
十四者甚深理趣最勝法門。
能受持者有十八勝德。
一一切障滅。
二随心所欲無不成辨。
三是諸佛母。
四能誦持者一切罪滅。
五常見諸佛。
六得宿住智。
七若有情類未多佛所植衆善根。
久發大願。
于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最勝法門不能聽聞書寫讀誦供養恭敬思惟修習。
要多佛所植衆善根。
久發大願。
乃能于此甚深理趣最勝法門。
下至聽聞一句一字。
況能具足讀誦受持。
八若諸有情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八十殑伽沙等俱胝那庾多佛。
乃能具足聞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
乃至十三諸天常随擁護。
十四終不橫死。
十五不枉遭衰患。
十六諸佛菩薩常共護持令一切時善增惡減。
十七于諸佛土随願往生。
十八乃至菩提不堕惡趣。
諸有情類受持此經定獲無邊勝利功德。
我今略說如是少分。
四釋經本文者。
經曰。
如是我聞。
述曰。
于此經中略有三分。
初從如是乃至圓滿清白梵行。
是序分也。
爾時世尊為諸菩薩說一切法甚深微妙乃至略說如是少分。
是正宗分也。
時薄伽梵乃至奉行。
是流通分也。
佛地三名科。
與古來别如彼論說。
今解三别。
一文前由緻述分。
二應機廣說分。
三感悟修行分。
此之三科今古名字随義應悉。
就初分中依天親菩薩燈論偈中分之為六。
彼雲。
前三明弟子後三證師說。
第一如是弟子之信。
如是之言今說不虛。
第二我聞顯非傳受。
第三一時聞法有時也。
智度論雲。
說時方人令生信故。
四主五處六機。
今依佛地論初分有五。
一總顯已聞。
如是我聞。
二時三主四處五機。
今依此經開之為六。
前五如佛地。
第六歎法有十勝德。
宣說正法初中後善等。
然此序述佛教安置亦是佛說。
集法經雲。
阿難問四事。
以何為師依何法住。
如何治惡性經首置何言。
佛言戒能訓誨可以為師。
念處破倒依之而住。
梵法默伏彼惡人。
一切經初皆标六事。
初是正行次是正解後辨治障修解行之緣。
然此三門必依聖教故。
但四問不減不增。
智度論雲。
阿[少/兔]樓馱教阿難請四事。
大悲經說優波離教。
今謂二人同教。
又廣明結集因緣。
如别抄記。
真谛雲。
微細律明。
阿難升座出法藏時。
身如諸佛具諸相好。
今勘集藏傳亦作此說。
下座之時複本之形。
衆疑有三。
一疑佛慈悲從涅槃起更說妙法。
二疑有佛從他方來住此說法。
三疑阿難轉身成佛為衆說法。
故經初言如是我聞。
為令生信。
言如是者法花注雲。
如是感應之瑞。
如以順機受名。
是以無非立稱。
衆生以無非為感。
如來以順機為應。
傳經者以名教出于感應故雲如是。
此應肇公解也。
又注無量義經言。
至人說法但為顯如。
唯如為是故言如是。
瑤公雲。
以離五謗名為如是。
前四句離增益等謗。
第五如是此經因果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