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注大乘入楞伽經第一卷并序
([宋、時])
東都沙門(寶臣)述
達磨西來。
本自不立文字。
楞伽東付。
以印傳佛心宗。
雖叢林此話大行。
而衲子猶患幽眇。
粵有實叉難陀大德。
出于李唐久視年間。
互收三翻之品題。
證足一經之妙理。
方諸前古。
文敷暢而義昭然。
直使後來。
力不勞而功必倍。
當時稱為大備。
诂釋未見其人。
(寶臣)辄集數注之舊書。
移作七軸之新說。
補苴罅漏。
考實阙疑。
正為農馬知專。
敢效珍珠自炫。
庶學道之士盡觀其緻焉新譯大乘入楞伽經序 天[狦-(狂-王)]金輪聖神皇帝制 蓋聞摩羅山頂。
既最崇而最嚴。
楞伽城中。
實難往而難入。
先佛弘宣之地。
曩聖修行之所。
爰有城主。
号羅婆那。
乘宮殿以谒 尊顔。
奏樂音而祈妙法。
因鬘峰以表興。
指藏海以明宗。
所言入楞伽經者。
斯乃諸佛心量之玄樞。
群經理窟之妙鍵。
廣喻幽旨。
洞明深義。
不生不滅。
非有非無。
絕去來之二途。
離斷常之雙執。
以第一義谛。
得最上妙珍。
體諸法之皆虛。
知前境之如幻。
混假名之分别。
等生死與涅槃。
大慧之問初陳。
法王之旨斯發。
一百八義。
應實相而世離間。
三十九門。
破邪見而宣正法。
曉名相之并假。
袪妄想之迷衿。
依正智以會如如。
悟緣起而歸妙理。
境風既息。
識浪方澄。
三自性皆空。
二無我俱泯。
入如來之藏。
遊解脫之門。
原此經文。
來自西國。
至若元嘉建号。
跋陀之譯未弘(劉宋初譯四卷本)。
延昌紀年。
流支之義多舛(後魏次譯十卷本)。
朕虔思付囑。
情切紹隆。
以久視元年歲次庚子林鐘紀律炎帝司辰。
于時避暑箕峰。
觀風穎水。
三陽宮内。
重出斯經。
讨三本之要诠。
成七卷之了教。
三藏沙門于阗國僧實叉難陀大德。
大福先寺僧複禮等。
并名追安遠。
德契騰蘭。
襲龍樹之芳猷。
探馬鳴之秘府。
戒香與覺花齊馥。
意珠共性月同圓。
故能了達沖微。
發揮奧赜。
以長安四年正月十五日。
繕寫雲畢。
自惟菲薄。
言謝圭璋。
顧四辨而多慚。
瞻一乘而罔測。
難違缁俗之請。
強申翰墨之文。
詞拙理乖。
彌增愧恧。
伏以。
此經微妙最為希有。
破重昏之暗。
傳燈之句不窮。
演流注之功。
湧泉之義無盡。
題目品次。
列于後雲 大乘入楞伽經 題标說經之所。
曰楞伽者。
此雲難往也。
謂衆寶所成。
光映日月遊空夜叉所居。
此城在摩羅山頂。
其山高峻。
下瞰大海。
傍無門戶。
得神通者。
堪能升往。
乃表心地法門。
無心無證者。
方能入也。
下瞰大海。
表其心海本自清淨。
因境風所轉。
識浪波動。
欲明達境心空。
海亦自寂。
心境俱寂。
事無不照。
猶如大海無風。
日月森羅。
煥然明白。
此經直為上根。
頓說種子業識。
為如來藏。
異彼二乘滅識趣寂者故。
亦為異彼權教修空菩薩空增勝者故。
直明識體本性全真。
便明識體即成智用。
如彼大海無風。
即境像便明。
心海法門。
亦複如是。
言經者。
梵音修多羅。
此雲契經也。
契謂契法契機。
若獨契其法。
則法不應機。
獨契其機。
則機不達法。
經謂常也。
以貫攝為義。
顯乎前聖後聖所說皆然故言常。
持谛理而不忘故雲貫。
總群生而教之故曰攝。
又雲如織經焉。
緯而成之。
在乎其人 大唐三藏于阗國實叉難陀譯 按唐敬愛寺譯經沙門智嚴所注。
此經劉宋譯本。
其首序雲。
梵文廣略。
通有三本。
廣本十萬頌。
次本三萬六千頌。
略本四千頌。
此方前後凡四譯。
皆是略本四千頌文。
一本舊阙。
大藏中現存三本者。
劉宋元嘉十二年中。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
于金陵草堂寺。
譯成四卷。
唯一品來文未足。
題曰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在身字函)。
二者後魏三藏菩提流支。
延昌二年。
于洛陽汝南王宅及邺都金華寺。
兼補阙文。
凡三品經譯成一十卷。
分為十八品。
題曰入楞伽經(在發字函)。
三者唐久視初。
于阗國三藏實叉難陀沙門複禮等。
既譯畢華嚴新經(八十卷者是)。
而見此經前譯兩本煩略未馴。
意重潤色以廣流通。
續奉诏再譯。
遂于嵩嶽天中蘭若。
會三本文(上二本并一梵本)。
勒成七卷。
凡一十品。
題曰大乘入楞伽經(在四字函)。
故禦制序雲。
元嘉建号。
跋陀之譯未弘。
延昌紀年。
流支之義多舛。
今此注者。
正釋唐本。
仍将流支所譯餘八品題。
如次間入注文。
經中亦成一十八品。
庶知文有始終。
理無二緻。
讀者易曉 或謂。
學者以為遠磨所指唯四卷。
較諸七軸之多。
且易為力。
殊不知首經初譯。
文字簡古。
首尾文阙。
洪儒碩德。
尚且病其難于句讀。
序引題跋。
自有明文(蘇東坡元豐間。
為張文定公寫此經四卷本自作跋雲。
楞伽義趣幽眇。
文字簡古讀者或不能句。
蔣穎叔為首序亦雲。
之奇常苦楞伽經難讀。
則餘人可知)。
斯經參同三本。
得其純全句義昭著。
試發而讀之。
則知思過半矣 羅婆那王勸請品第一 自下正釋經文義。
分為三。
謂序正流通也。
此品即序分。
從問答品。
訖廣重頌。
凡十七品。
名正宗分。
最後一頌。
名流通分。
初四卷本。
此一品經全阙。
獨首有六行餘文。
以為略序。
言羅婆那者。
未見正譯。
即夜叉王也。
勸請如來入寶山中說自證法。
複請大慧菩薩而為啟問之首。
故言勸請。
言品者。
義類同者聚在一段。
故名品。
是經總四千頌。
有一十八品。
此品建初。
故雲第一 如是我聞 舉所聞之法體也。
謂如是一部經義。
我昔親從佛聞。
故佛地論雲。
傳佛教者。
言如是之事。
我昔曾聞。
此總合釋信聞也 若離釋之。
如是者。
信成就也。
智度論雲。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經無豐約。
非信不階。
故稱如是。
有雲。
聖人說法。
但為顯如。
唯如為是。
又雲。
如者當理之言。
智者無非之稱。
今則雲。
如即真空。
是即妙有。
既無有外之真故。
空而非斷。
無真外之俗故。
有而非常。
即對破權宗邪宗。
以彰中道。
故雲如是 我聞者。
聞成就也。
将欲傳之于未聞。
若有言而不傳。
即為虛設。
不在能說。
貴在能傳。
故次明我聞也。
我即文殊阿難。
五蘊假者。
雲何稱我。
我有四種。
一凡夫遍計。
二外道宗計。
三諸聖随世假分賓主。
四法身真我。
今是後二。
無前二種凡外計我。
我既無我。
聞亦無聞。
從緣空故。
不壞假名。
即不聞聞爾。
若約此經旨趣。
即傳法菩薩。
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
而聞真俗無礙之法門也 一時佛 言一時者。
時成就也。
時者亦随世假立時分也。
一者揀異餘時。
如來說
本自不立文字。
楞伽東付。
以印傳佛心宗。
雖叢林此話大行。
而衲子猶患幽眇。
粵有實叉難陀大德。
出于李唐久視年間。
互收三翻之品題。
證足一經之妙理。
方諸前古。
文敷暢而義昭然。
直使後來。
力不勞而功必倍。
當時稱為大備。
诂釋未見其人。
(寶臣)辄集數注之舊書。
移作七軸之新說。
補苴罅漏。
考實阙疑。
正為農馬知專。
敢效珍珠自炫。
庶學道之士盡觀其緻焉新譯大乘入楞伽經序 天[狦-(狂-王)]金輪聖神皇帝制 蓋聞摩羅山頂。
既最崇而最嚴。
楞伽城中。
實難往而難入。
先佛弘宣之地。
曩聖修行之所。
爰有城主。
号羅婆那。
乘宮殿以谒 尊顔。
奏樂音而祈妙法。
因鬘峰以表興。
指藏海以明宗。
所言入楞伽經者。
斯乃諸佛心量之玄樞。
群經理窟之妙鍵。
廣喻幽旨。
洞明深義。
不生不滅。
非有非無。
絕去來之二途。
離斷常之雙執。
以第一義谛。
得最上妙珍。
體諸法之皆虛。
知前境之如幻。
混假名之分别。
等生死與涅槃。
大慧之問初陳。
法王之旨斯發。
一百八義。
應實相而世離間。
三十九門。
破邪見而宣正法。
曉名相之并假。
袪妄想之迷衿。
依正智以會如如。
悟緣起而歸妙理。
境風既息。
識浪方澄。
三自性皆空。
二無我俱泯。
入如來之藏。
遊解脫之門。
原此經文。
來自西國。
至若元嘉建号。
跋陀之譯未弘(劉宋初譯四卷本)。
延昌紀年。
流支之義多舛(後魏次譯十卷本)。
朕虔思付囑。
情切紹隆。
以久視元年歲次庚子林鐘紀律炎帝司辰。
于時避暑箕峰。
觀風穎水。
三陽宮内。
重出斯經。
讨三本之要诠。
成七卷之了教。
三藏沙門于阗國僧實叉難陀大德。
大福先寺僧複禮等。
并名追安遠。
德契騰蘭。
襲龍樹之芳猷。
探馬鳴之秘府。
戒香與覺花齊馥。
意珠共性月同圓。
故能了達沖微。
發揮奧赜。
以長安四年正月十五日。
繕寫雲畢。
自惟菲薄。
言謝圭璋。
顧四辨而多慚。
瞻一乘而罔測。
難違缁俗之請。
強申翰墨之文。
詞拙理乖。
彌增愧恧。
伏以。
此經微妙最為希有。
破重昏之暗。
傳燈之句不窮。
演流注之功。
湧泉之義無盡。
題目品次。
列于後雲 大乘入楞伽經 題标說經之所。
曰楞伽者。
此雲難往也。
謂衆寶所成。
光映日月遊空夜叉所居。
此城在摩羅山頂。
其山高峻。
下瞰大海。
傍無門戶。
得神通者。
堪能升往。
乃表心地法門。
無心無證者。
方能入也。
下瞰大海。
表其心海本自清淨。
因境風所轉。
識浪波動。
欲明達境心空。
海亦自寂。
心境俱寂。
事無不照。
猶如大海無風。
日月森羅。
煥然明白。
此經直為上根。
頓說種子業識。
為如來藏。
異彼二乘滅識趣寂者故。
亦為異彼權教修空菩薩空增勝者故。
直明識體本性全真。
便明識體即成智用。
如彼大海無風。
即境像便明。
心海法門。
亦複如是。
言經者。
梵音修多羅。
此雲契經也。
契謂契法契機。
若獨契其法。
則法不應機。
獨契其機。
則機不達法。
經謂常也。
以貫攝為義。
顯乎前聖後聖所說皆然故言常。
持谛理而不忘故雲貫。
總群生而教之故曰攝。
又雲如織經焉。
緯而成之。
在乎其人 大唐三藏于阗國實叉難陀譯 按唐敬愛寺譯經沙門智嚴所注。
此經劉宋譯本。
其首序雲。
梵文廣略。
通有三本。
廣本十萬頌。
次本三萬六千頌。
略本四千頌。
此方前後凡四譯。
皆是略本四千頌文。
一本舊阙。
大藏中現存三本者。
劉宋元嘉十二年中。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
于金陵草堂寺。
譯成四卷。
唯一品來文未足。
題曰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在身字函)。
二者後魏三藏菩提流支。
延昌二年。
于洛陽汝南王宅及邺都金華寺。
兼補阙文。
凡三品經譯成一十卷。
分為十八品。
題曰入楞伽經(在發字函)。
三者唐久視初。
于阗國三藏實叉難陀沙門複禮等。
既譯畢華嚴新經(八十卷者是)。
而見此經前譯兩本煩略未馴。
意重潤色以廣流通。
續奉诏再譯。
遂于嵩嶽天中蘭若。
會三本文(上二本并一梵本)。
勒成七卷。
凡一十品。
題曰大乘入楞伽經(在四字函)。
故禦制序雲。
元嘉建号。
跋陀之譯未弘。
延昌紀年。
流支之義多舛。
今此注者。
正釋唐本。
仍将流支所譯餘八品題。
如次間入注文。
經中亦成一十八品。
庶知文有始終。
理無二緻。
讀者易曉 或謂。
學者以為遠磨所指唯四卷。
較諸七軸之多。
且易為力。
殊不知首經初譯。
文字簡古。
首尾文阙。
洪儒碩德。
尚且病其難于句讀。
序引題跋。
自有明文(蘇東坡元豐間。
為張文定公寫此經四卷本自作跋雲。
楞伽義趣幽眇。
文字簡古讀者或不能句。
蔣穎叔為首序亦雲。
之奇常苦楞伽經難讀。
則餘人可知)。
斯經參同三本。
得其純全句義昭著。
試發而讀之。
則知思過半矣 羅婆那王勸請品第一 自下正釋經文義。
分為三。
謂序正流通也。
此品即序分。
從問答品。
訖廣重頌。
凡十七品。
名正宗分。
最後一頌。
名流通分。
初四卷本。
此一品經全阙。
獨首有六行餘文。
以為略序。
言羅婆那者。
未見正譯。
即夜叉王也。
勸請如來入寶山中說自證法。
複請大慧菩薩而為啟問之首。
故言勸請。
言品者。
義類同者聚在一段。
故名品。
是經總四千頌。
有一十八品。
此品建初。
故雲第一 如是我聞 舉所聞之法體也。
謂如是一部經義。
我昔親從佛聞。
故佛地論雲。
傳佛教者。
言如是之事。
我昔曾聞。
此總合釋信聞也 若離釋之。
如是者。
信成就也。
智度論雲。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經無豐約。
非信不階。
故稱如是。
有雲。
聖人說法。
但為顯如。
唯如為是。
又雲。
如者當理之言。
智者無非之稱。
今則雲。
如即真空。
是即妙有。
既無有外之真故。
空而非斷。
無真外之俗故。
有而非常。
即對破權宗邪宗。
以彰中道。
故雲如是 我聞者。
聞成就也。
将欲傳之于未聞。
若有言而不傳。
即為虛設。
不在能說。
貴在能傳。
故次明我聞也。
我即文殊阿難。
五蘊假者。
雲何稱我。
我有四種。
一凡夫遍計。
二外道宗計。
三諸聖随世假分賓主。
四法身真我。
今是後二。
無前二種凡外計我。
我既無我。
聞亦無聞。
從緣空故。
不壞假名。
即不聞聞爾。
若約此經旨趣。
即傳法菩薩。
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
而聞真俗無礙之法門也 一時佛 言一時者。
時成就也。
時者亦随世假立時分也。
一者揀異餘時。
如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