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第一卷

關燈
經。

    時有無量。

    不能備舉。

    一言略周。

    故雲一時。

    即法王啟運嘉會之時也。

    佛者主成就也。

    梵音佛陀。

    此雲覺者。

    謂自他覺滿之者。

    起信論雲。

    所言覺者。

    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等虛空界。

    無所不遍。

    法界一相。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則以無念。

    名之為覺。

    然有三義。

    一自覺。

    覺知自心本無生滅。

    二覺他。

    覺一切法無不是如。

    三覺滿。

    自他理圓稱之為滿。

    故知有念即不名覺。

    起信雲。

    一切衆生不名為覺。

    以無始來念念相續。

    未曾離念。

    又雲。

    若有衆生。

    能覺無念者。

    即為向佛智故 住大海濱摩羅山頂楞伽城中 此處成就也。

    真身無在而無不在。

    故次辨之。

    言大海濱摩羅山頂者。

    通舉說處也。

    此山在大海中。

    高五百由旬。

    非神足力。

    皆不能到。

    楞伽者。

    别舉說場也。

    此雲難往。

    義見前題。

    言中者。

    佛好中道升中天降中國中夜滅。

    皆表中道也。

    今處城中。

    說自證法中道義也 與大比丘衆及大菩薩衆俱 衆成就也。

    從假入空觀。

    偏破生死。

    即先列聲聞也。

    從空入假觀。

    偏破涅槃。

    即後列菩薩也。

    二邊既離。

    則中道現前。

    大比丘者。

    具五義故。

    一名怖魔。

    二名乞士。

    三名破惡。

    四名淨命。

    五名名字僧。

    大菩薩者。

    具雲菩提薩埵也。

    菩提此雲覺。

    即所求佛果。

    薩埵此雲有情。

    即所化衆生。

    又雲此求菩提之有情也。

    俱者一時一處也。

    是謂六義圓成。

    三疑頓息 其諸菩薩摩诃薩悉已通遠(至)為其上首 此贊菩薩德也。

    摩诃大也。

    言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者。

    是四妙門。

    攝世出世一切諸法。

    下正宗分。

    備明此義也。

    悉已通達者。

    言諸菩薩悉已究竟通達此法無礙也 善知境界自心現義者。

    謂三界依正迷悟生死境界。

    唯是自心現義。

    諸菩薩善能如實了知。

    不從外得也 遊戲無量自在三昧神通諸力者。

    謂遊戲自心所現無量自在解脫。

    三昧正受。

    六通十力也。

    曰遊戲者何也。

    謂已得無量自在。

    既神且通。

    忘已任物。

    彼此無滞。

    則處處有樂。

    故曰遊戲也 随衆生心現種種形方便調伏者。

    謂随衆生心。

    即是自心現境界中。

    衆生既殊。

    心色亦異。

    随類示現。

    方便調伏也 一切諸佛手灌其頂者。

    是皆行窮十地。

    蒙灌頂加。

    言位尊也。

    皆從種種諸佛國土而來此會。

    大慧菩薩為其上首者。

    謂有大神德。

    從異方來。

    上首菩薩具大智慧。

    故雲大慧。

    上通明證信序竟 爾時世尊于海龍王宮說法(至)開示此法 從此至品終。

    别明發起序也。

    言世尊者。

    謂具上如來等九号。

    為世所尊也。

    梵謂色界梵王。

    釋即帝釋。

    為欲界主。

    護世謂四天王。

    諸天龍等者。

    即天龍八部也。

    如來即諸法如義。

    應正等覺者。

    謂正覺即自心如理智。

    妙觀真谛也。

    等覺即自心如量智。

    遍觀俗谛也。

    是謂佛佛祖祖。

    唯以自一念心。

    照真達俗。

    成無上覺。

    故雲昔諸如來應正等覺也。

    餘義如文可知 爾時羅婆那夜叉王(至)于長夜中得大饒益 言夜叉王承佛神力。

    見海波浪不能現像。

    觀其衆會。

    如來藏識真如性海。

    亦複如是。

    為于無明境界風動。

    轉識浪生。

    不能發現無邊德用。

    即起歡喜心。

    當詣請佛入此城中發揚是事。

    令諸衆生無明風息識浪不生。

    心海澄清無德不現也 作是語已即與眷屬(至)于中說偈而贊佛曰心自性法藏無我離見垢(至)一心願聽法 大青因陀羅寶。

    含諸物像。

    對即變應。

    是夜叉等所持樂器。

    皆是此寶。

    而又間錯以琉璃等寶。

    纏裹以無價上衣。

    音聲美妙節奏相和。

    中說三偈而贊于佛。

    初一偈上三句正贊所證真心自性。

    是諸法藏。

    從本已來。

    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無二我執。

    離五見垢。

    唯佛與佛乃能證知。

    第二一偈贊請佛入城。

    上三句如次贊三身。

    第四一句正請。

    第三一偈叙昔佛菩薩皆曾住此城。

    世尊亦應爾。

    我等願聽法 爾時羅婆那楞伽王(至)複以歌聲而說頌言世尊于七日住摩竭海中(至)唯願哀納受 時羅婆那王。

    上以樂音贊請佛。

    此複以歌聲說偈請佛者。

    表情無情同也。

    對佛稱已名。

    我是羅刹王十首羅婆那者。

    謂羅刹王。

    表諸衆生根本無明郎主也。

    十首表利鈍十使由無明生。

    是一切塵勞煩惱之首也。

    願佛攝受我所有諸衆生。

    我宮殿彩女。

    乃至身給侍。

    唯願哀納受等。

    如經自明。

    大意即表能達無明實性即是佛性。

    内外塵勞。

    一切煩惱。

    自然随順正遍知覺。

    故雲給侍納受也。

    言以都咤迦音及喻娑剌那者。

    未見正譯。

    摩诃衍者。

    此雲大乘 爾時世尊聞是語已(至)作是語已默然而住 佛語夜叉王。

    許受彼請。

    故默然而住 時羅婆那王即以所乘妙花宮殿(至)甚深之法 言佛及諸菩薩。

    受供養已。

    各為略說甚深法要 時羅婆那王并其眷屬(至)而勸請言我今請大士奉問于世尊(至)一切諸過失 彼王複供養大慧菩薩。

    請為我等及諸菩薩。

    奉問如來自證智法。

    離諸過失。

    入佛智地 爾時世尊以神通力(至)皆于空中隐而不現 言如來以神通力。

    複于彼山。

    化現如上依正重重無盡境界。

    乃至空中隐而不現。

    一如華嚴會中。

    彌勒彈指。

    樓閣門開。

    善财入已。

    見彼莊嚴大樓閣中。

    而有無盡百千樓閣。

    廣大莊嚴。

    亦複如是。

    彼無盡百千樓閣中。

    一一各有無盡百千樓閣。

    一一樓閣前。

    各有彌勒菩薩。

    一一彌勒菩薩前。

    各有善财童子。

    一一善财童子。

    皆悉合掌在彌勒前。

    乃至從三昧起。

    忽然不見。

    此二皆表超情離見。

    廣大自在。

    無障礙法界也。

    即諸佛與衆生交徹。

    淨土與穢土融通。

    法法皆更互莊嚴。

    塵塵悉遍含法界。

    相入相即。

    無盡重重。

    令其悟修圓明證入矣 羅婆那王唯自見身(至)為如煙焰旋火輪耶 諸法既隐。

    楞伽王唯見自身。

    住本宮中。

    此明不離當處也。

    作是思惟。

    即起尋伺觀也。

    谛觀諸法。

    誰說誰聽。

    為是何物。

    覓諸法相。

    了不可得 複更思惟一切諸法(至)不起分别是則能見 複更思惟。

    正念觀察。

    得如實觀。

    了諸法性。

    無能無所。

    無見無聞。

    是名真實見也 時楞伽王尋即開悟(至)入如來藏趣于佛地 此明夜叉王。

    由如實觀。

    尋即開悟。

    證唯自心。

    住無分别智也。

    所謂得如實見。

    不随他悟者。

    言迷悟多岐。

    亦無别法。

    迷時迷境為物。

    悟時了境即心。

    悟即覺迷。

    非别有一悟而從外來。

    故雲不随他悟也。

    能以自智。

    善巧觀察。

    永離臆度邪解者。

    謂理則頓悟乘悟并消。

    若作勝解即堕群邪。

    唯以善巧智觀察。

    即無勝解之心耳。

    善達方便巧知諸地上增進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