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

關燈
往複無際。

    動靜一源。

    含衆妙而有餘。

    超言思而迥出者。

    其唯法界欤。

    剖裂玄微。

    昭廓心境。

    窮理盡性。

    徹果該因。

    汪洋沖融。

    廣大悉備者。

    其唯大方廣佛華嚴經焉。

    故我世尊十身初滿。

    正覺始成。

    乘願行以彌綸。

    混虛空為體性。

    富有萬德。

    蕩無纖塵。

    湛智海之澄波。

    虛含萬象。

    皦性空之滿月。

    頓落百川。

    不起樹王。

    羅七處于法界。

    無違後際。

    暢九會于初成。

    盡宏廓之幽宗。

    被難思之海會。

    圓音落落。

    該十刹而頓周。

    主伴重重。

    極十方而齊唱。

    雖空空絕迹。

    而義天之星象燦然。

    湛湛亡言。

    而教海之波爛浩浣。

    若乃千門潛注。

    與衆典為洪源。

    萬德交歸。

    攝群經為眷屬。

    其為旨也。

    冥真體于萬化之域。

    顯德相于重玄之門。

    用繁興以恒如。

    智周鑒而常靜。

    真妄交徹。

    即凡心而見佛心。

    事理雙修。

    依本智而求佛智。

    理随事變。

    則一多緣起之無邊。

    事得理融。

    則千差涉入而無礙。

    故得十身曆然而相作。

    六位不亂而更收。

    廣大即入于無間。

    塵毛包納而無外。

    炳然齊現。

    猶彼芥瓶。

    具足同時。

    方之海滴。

    一多無礙。

    等虛室之千燈。

    隐顯俱成。

    似秋空之片月。

    重重交映。

    若帝網之垂珠。

    念念圓融。

    類夕夢之經世。

    法門重疊。

    若雲起長空。

    萬行芬披。

    比華開錦上。

    若夫高不可仰。

    則積行菩薩曝腮鱗于龍門。

    深不可窺。

    則上德聲聞杜視聽于嘉會。

    見聞為種。

    八難超十地之階。

    解行在躬。

    一生圓曠劫之果。

    師子奮迅。

    衆海頓證于林中。

    象王回旋。

    六千道成于言下。

    啟明東廟。

    智滿不異于初心。

    寄位南求。

    因圓不逾于毛孔。

    剖微塵之經卷。

    則念念果成。

    盡衆生之願門。

    則塵塵行滿。

    真可謂常恒之妙說。

    通方之洪規。

    稱性之極談。

    一乘之要軌也。

    尋斯玄旨。

    卻覽餘經。

    其猶杲日麗天。

    奪衆景之耀。

    須彌橫海。

    落群峰之高。

    是以菩薩搜秘于龍宮。

    大賢闡揚于東夏。

    顧惟正法之代。

    尚匿清輝。

    幸哉像季之時。

    偶斯玄化。

    況逢 聖主。

    得在靈山。

    竭思幽宗。

    豈無慶躍。

    題稱大方廣佛華嚴經者。

    即無盡修多羅之總名。

    世主妙嚴品第一者。

    即衆篇義類之别目。

    大以曠兼無際。

    方以正法自持。

    廣則稱體而周。

    佛謂覺斯玄妙。

    華喻功德萬行。

    嚴謂飾法成人。

    經乃注無竭之湧泉。

    貫玄凝之妙義。

    攝無邊之海會。

    作終古之常規。

    佛及諸王。

    并稱世主。

    法門依正。

    俱曰妙嚴。

    分義類以彰品名。

    冠群篇而稱第一。

    斯經有三十九品。

    此品建初。

    故雲大方廣佛華嚴經 世主妙嚴品第一 歸命十方極三際  塵刹圓明調禦師 法界功德大悲雲  毗盧遮那大智海 所住甚深真法性  所流圓滿修多羅 一一塵方佛會中  普賢文殊諸大士 我今欲以一毛智  測量無邊法界空 願承三寶同體慈  句句冥符諸佛意 俾令法眼常無缺  盡衆生界如普賢 回茲勝善洽群生  速證菩提常樂果 将釋經義。

    總啟十門。

    一教起因緣。

    二藏教所攝。

    三義理分齊。

    四教所被機。

    五教體淺深。

    六宗趣通局。

    七部類品會。

    八傳譯感通。

    九總釋經題。

    十别解文義 初因緣者。

    夫聖人設教必有由緻。

    若須彌巨海大因方為傾搖。

    今搖如來融金之德山。

    動深廣之智海。

    非小緣矣。

    故下經。

    雲非以一緣非以一事。

    如來出現而得成就。

    出現本為大華嚴故。

    先因後緣各開十義。

    以顯無盡因。

    十義者。

    一法應爾故。

    二酬宿因故。

    三順機感故。

    四為教本故。

    五顯果德故。

    六彰地位故。

    七說勝行故。

    八示真法故。

    九開因性故。

    十利今後故。

    言法爾者。

    夫王道坦坦千古同規。

    一乘玄門諸佛齊證。

    故一切佛。

    法爾皆于無盡世界。

    常轉如是無盡法輪。

    令諸衆生反本還源。

    窮未來際。

    無有休息。

    故不思議品中明。

    一切諸佛能于一身化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頭。

    一一頭化爾所舌。

    一一舌出爾所音聲。

    乃至文字句義。

    一一充滿一切法界無有窮盡。

    斯則處以毛端橫該法界。

    時以刹那豎窮劫海。

    處則頓起時則常起。

    不待别因。

    但随見聞說。

    有初成九會之别。

    諸慈悲者。

    于無盡中略此流傳。

    令尋于此見無邊法。

    如觀牖隙見無際空。

    而此時處即同無盡。

    以一處即一切處。

    一時即一切時故。

    二酬宿因者。

    何以法爾如是轉耶。

    宿因深故。

    夫根深則果茂。

    源遠則流長。

    宿因既深教起亦大。

    深大雲何。

    我佛世尊。

    創蹑玄蹤栖神妙寂。

    悲智雙運行願齊周。

    是以妄想弗翦而廓徹性空。

    靈鑒匪磨而頓朗萬法。

    乃以無障礙解脫闡斯沙門。

    宿因雖多略有二種。

    一者大願力故。

    現相品雲。

    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

    恒轉無上輪。

    兜率偈雲如來不出世。

    亦無有涅槃。

    以本大願力。

    示現自在法。

    諸會佛加皆言願力。

    及餘諸文成證非一。

    二者昔行力故。

    謂無量劫依願起行。

    行成得果方能頓演。

    故主山神偈雲。

    往修勝行無有邊。

    今獲神通亦無量。

    法門廣辟如塵數。

    悉使衆生深悟喜。

    三順機感者。

    謂昔因法爾雖能常遍。

    約可流傳皆由機感。

    離機說法無所用故。

    其猶上有白月下資澄潭。

    潭清影現。

    機感應生。

    故兜率偈雲。

    見佛亦複然。

    必假衆善業。

    十方諸佛告功德林。

    言及諸菩薩衆善根力故。

    解脫月雲。

    此衆無諸垢志解悉明潔等。

    皆是機感。

    廣顯機感。

    如第四教所被機中。

    然此機感通于現未。

    諸會當機即是現在。

    今之聞者。

    是未來機。

    四為教本者。

    謂非海無以潛流。

    非本無以垂末。

    将欲逐機漸施末教。

    先示本法頓演此經。

    然亦有二。

    一為開漸之本。

    出現品雲。

    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故。

    二為攝末之本。

    如日沒時還照高山故。

    無不從此法界流。

    無不還歸此法界故。

    法華亦雲。

    始見我身。

    聞我所說。

    即皆信受。

    入如來慧。

    此漸本也。

    次雲除先修習學小乘者。

    即開漸也。

    又雲。

    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