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

關燈
佛慧。

    即攝末歸本也。

    斯則法華亦指此經以為本矣。

    五顯果德者。

    謂此本法中顯佛勝德。

    令諸菩薩信向證故。

    不識寶玉不得其用。

    不知此德安能仰求。

    然果德有二。

    一依果。

    謂華藏世界海等。

    二正果。

    如來十身等。

    此二無礙以為佛德。

    然依正無礙通有六句。

    一依内現依。

    如塵中刹海。

    二正内現正。

    如毛孔現佛。

    三正内現依。

    四依内現正。

    五依内現依正六正内現正依。

    其文非一。

    又有四句。

    一或唯依。

    佛即刹故。

    二或唯正。

    刹即佛故。

    三俱。

    四泯。

    思之可知。

    随舉一門則攝一切。

    并如下說。

    六彰地位者。

    為顯菩薩修行佛因。

    一道至果有階差故。

    夫聖人之大寶曰位。

    若無此位行無成故。

    此亦二種。

    一行布門。

    立位差别故。

    二圓融門。

    一位即攝一切位故。

    一一位滿即至佛故。

    初地雲。

    一地之中。

    具攝一切諸地功德。

    信該果海。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等。

    然此二無礙。

    以行布是教相施設。

    圓融是理性德用。

    相是即性之相。

    故行布不礙圓融。

    性是即相之性。

    故圓融不礙行布。

    圓融不礙行布。

    故一為無量。

    行布不礙圓融。

    故無量為一。

    無量為一。

    故融通隐隐。

    一為無量故涉入重重。

    故世親以六相圓融。

    上下之文非一。

    七說勝行者。

    欲登妙位非行不階。

    故君子不患無位。

    患己不立。

    行亦二種。

    一頓成諸行。

    一行一切行。

    故十住品雲。

    一即是多多即一等。

    普賢行品說。

    一斷一切斷等故。

    二遍成諸行。

    此即行布。

    謂自大菩提心體相功德。

    乃至等覺中行。

    此二無礙例如位說。

    八示真法者。

    欲成行位須解法理。

    不體理事行亦非真。

    故兜率偈雲。

    不了真實法。

    諸佛故興世。

    此亦二種。

    一顯事理無礙法。

    二顯事事無礙法。

    并如義分齊說。

    九開因性者。

    謂上因果理事。

    皆由衆生性有。

    若性非金玉雖琢不成寶器。

    良以衆生包性德而為體。

    依智海以為源。

    但相變體殊。

    情生智隔。

    今令知心合體達本情亡。

    故談斯經以為顯示。

    亦有二種。

    一以言顯示令其知有。

    二使其修行悟入顯現。

    如下破塵出經卷等。

    亦如法華雲。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衆生等有故言唯一。

    十利今後者。

    既等有其分。

    故廣利無邊。

    此亦二種。

    一利今。

    即佛在當機。

    二利後。

    即今之見聞。

    發心品雲。

    我等諸佛護持此法。

    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

    皆悉得聞。

    此益複二。

    一令得見聞為堅種。

    故出現品雲。

    如人食少金剛終竟不消等。

    二令起行成證入故出現。

    又雲。

    設有菩薩。

    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

    行六波羅蜜。

    修習種種菩提分法。

    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

    或時聞已。

    不信不解不順不入。

    不得名為真實菩薩。

    以不能生如來家故。

    若聞此法信解随順悟入。

    當知此人生如來家。

    乃至深入如來無量境界。

    良以有作之修。

    多劫終成敗壞。

    無心體極一念便契佛家。

    賢首品雲。

    十刹塵數如來所。

    悉皆承事盡一劫。

    若于此品能誦持。

    其福最勝過于彼等。

    又此利益别對前九成十種益。

    謂一聞法爾。

    則知常遍成見聞益。

    二聞本行。

    願學佛發興。

    成發心益。

    三聞機感。

    知法由善起。

    成造修益。

    四聞為本。

    知其義圓。

    成頓得益。

    五聞果德。

    則信樂願齊。

    成滅障益。

    六聞位。

    期心證入。

    成攝位益。

    七聞行。

    發意修行。

    成起行益。

    八聞法。

    決須解了。

    成稱性益。

    九聞因。

    知一切皆同。

    成轉利益。

    十總具前九成速證益。

    故前九因皆為今益。

    亦可前一一門皆成十益。

    可以意得。

    因上十義故此教興。

    發心品中有十所因。

    彼雲。

    以佛神力故。

    世尊本願力故等。

    因緣相參。

    對會因緣。

    可以意得。

    二明說經緣者。

    一切經首說時方人等。

    皆是緣起。

    今有十緣。

    一依時。

    二依處。

    三依主。

    四依三昧。

    五依現相。

    六依說者。

    七依聽者。

    八依德本。

    九依請者。

    十依加者。

    今初依時。

    夫心冥至道則混一古今。

    法界無生。

    本亡時分。

    下經偈雲。

    諸佛得菩提。

    實不計于日。

    況無涯之說。

    念劫圓融哉。

    今以無時之時。

    略顯十重時别。

    初唯一念。

    二盡七日。

    三遍三際。

    四攝同類劫。

    五收異類劫。

    六以念攝劫。

    七劫念重收。

    八異類界時。

    九彼此相入。

    十以本收末。

    謂以非劫為劫故。

    于前十時。

    恒演此經。

    又此十種随一圓收。

    依此說時則無終始。

    亦随見聞說初成等。

    如前法爾中辯。

    若依此時則迥異餘教。

    而餘教時不出于此。

    或說三七六七等。

    随見聞故。

    廣如旨歸。

    第二依處者。

    夫智窮真際能所兩亡。

    假說依真而非國土。

    況刹塵即入染淨參融。

    圓滿教之普周。

    難以分其處别。

    然真非事外。

    不壞所依。

    以上無時之時遍非處之處。

    然有言。

    此經在穢土說。

    居摩竭等故。

    有雲。

    處淨土說。

    在華藏故。

    有雲。

    如實義者。

    二種身土無定異處。

    即于一處見聞異故。

    上之三義。

    後一近宗。

    然說此經處。

    淨穢無礙通局交徹。

    各二四句。

    初淨穢中。

    謂或唯染或唯淨。

    如前二義。

    或俱華藏内娑婆故。

    或泯染淨相。

    盡同一法界故。

    又或唯染。

    摩竭等覆淨相故。

    或唯淨。

    其地金剛染相盡故。

    或俱。

    隐顯無礙故。

    或俱非。

    各相形奪二相盡故。

    次明通局交徹二四句者。

    謂或局。

    此一界故。

    或通。

    該十方故。

    或俱。

    即此即遍故。

    或泯。

    二相盡故。

    又或局。

    此界攝一切故。

    或通。

    此入一切故。

    或俱。

    即攝即入故。

    或泯。

    形奪相盡故。

    又以一塵例刹。

    亦有四句可知。

    若從陜至寬。

    略顯十處。

    初此閻浮七處九會而周法界。

    如升須彌品。

    二周百億同類一界。

    亦遍法界。

    如光明覺品。

    三遍異類樹形等刹。

    四遍刹種。

    五遍華藏。

    六遍餘刹海若種若刹。

    七遍前六類刹塵。

    皆有同異類刹。

    八盡虛空界。

    容一一毛端之處。

    各有無邊刹海。

    九猶帝網。

    十餘佛同。

    然上十類一一各遍法界。

    而前九正是遮那說法之處。

    然說十住等處。

    雖複各遍法界乃至塵毛。

    為門不同。

    亦無雜亂。

    若約十住與十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