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下

關燈
 僧物最重故特标之。

    僧祇此翻大衆。

    即常住物有二。

    一常住常住即寺宇米谷等。

    二十方常住即供僧食飲等。

    現前僧物亦二。

    一現前現前謂據數即分者。

    二十方現前謂作相普施者。

    四種僧物盜皆結犯。

    經雲五逆四重我亦能救。

    盜僧物者我所不救。

    斯極誡也 三說法過。

     不淨說法 言不淨者假托佛法希求利養 四無慚過。

     無有慚愧 公然造作内無羞恥 二總結四過。

     以諸惡業而自莊嚴 惡迹盈滿故雲莊嚴 三示來報。

     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堕地獄 應堕獄者應猶合也 二遇知識三。

    初業相現前二知識開導三聞法滅罪 初業相現前。

     命欲終時地獄衆火一時俱至 地獄衆火即镬湯爐炭镕銅鐵丸等。

    天台雲火車相現即火輪也。

    因中果相自心中業 二知識開導。

     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說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說佛功德有三。

    一十力二光明三五分法身。

    十力者。

    一是處非處力(佛知說法因緣果報從是因不生是果佛悉遍知)。

    二業智力(佛知一切衆生三世諸業因緣果報)。

    三定力(佛知一切諸佛三昧)。

    四根力(佛知他衆生諸根上下)。

    五欲力(佛知衆生種種樂欲)。

    六性力(佛知世間種種性)。

    七至處道力(佛知一切道至處相)。

    八宿命力(佛知種種宿命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

    九天眼(佛天眼淨見衆生生死業報等相)。

    十漏盡力(佛諸漏盡故無漏心解脫)。

    五分中上三可解。

    修因感果名解脫。

    五住二死究竟永盡果後起用名解脫知見 三聞法滅罪。

     此人聞已除八十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 感聖來迎以聞佛德一念信受轉惡為善。

    火化清風境随心變其速若此 三得往生。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内 四生後益三。

    初花開二二聖說法三聞法獲益。

    初花開。

     經于六劫蓮華乃敷 二二聖說法。

     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 三聞法獲益。

     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 三結。

     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三初标二釋三總結 初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 标中上中兩輩止于上品标佛告等。

    獨下三品一一别标者以作惡往生反常駭衆易惑難信故頻标示。

    意令聽受 二釋四。

    初造惡因二遇緣三得生四生後益 初造惡因二。

    初叙現業二示來報 初叙現業。

     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五逆者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違負恩德故名五逆。

    生報即随阿鼻名五無間業。

    十惡者即身三口四意三一切惡業皆十攝之。

    既作極重餘無不為故雲具諸不善。

    問大本雲下至十念不生我國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诽謗正法。

    今經五逆亦得生者。

    今解若據彌陀願力豈遮造逆之徒。

    方便赴機言乖趣合。

    彼則顯樂邦殊妙欲進于善人。

    此明淨業功深不遺于極惡。

    但使持名回願無不滅罪往生故。

    觀佛三昧經雲四部弟子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等。

    如是等人若能至心一日一夜系念觀佛一相好者。

    諸惡罪障皆悉消滅。

    引彼證此罪滅何疑 二示來報。

     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堕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 随犯一逆阿鼻一劫何況多犯故經多劫 二遇緣二。

    初知識開導二勝相現前 初知識開導四。

    初說妙法二病苦不能三教修十念四滅罪數 初說妙法。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說妙法者贊淨土也。

    令念佛者作觀想也 二病苦不能。

     此人苦逼不遑念佛 遑暇也 三教修十念。

     善友告曰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心觀為念口誦為稱十念謂十聲也 四滅罪數。

     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念念即約佛聲 二勝相現前。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 花如日輪者喻其量也。

    若準俱舍日面徑五十一由旬。

    今此但取地居仰望。

    大小未必如論 三得生。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四生後益三。

    初花開二二聖說法三聞法獲益。

    初花開。

     于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 二二聖說法。

     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 罪從緣生無有自性。

    諸法皆爾故名實相。

    普賢行法雲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是也 三聞法獲益。

     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三總結。

     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第三顯示利益二。

    初衆見彼土依正莊嚴二随機獲益 初衆見彼土依正莊嚴。

     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 前但韋提獨見今此大衆皆睹 二随機獲益三。

    初夫人入證二五百侍女發心獲記三諸天發心 初夫人入證。

     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 豁然大悟破無明也。

    逮無生忍證法性也 二五百侍女發心獲記。

     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得諸佛現前三昧 問往生論女人根缺皆不得生今何違者。

    答非謂此土女及根缺不得生彼。

    蓋言生彼國者不受女人及根缺報耳。

    以彌陀發願若有女人未生我國複受女像不取正覺。

    又雲國中人天不具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是知彼無女人及根缺也。

    餘如十疑論說 三諸天發心。

     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 佛在幽宮說此觀法。

    阿難目連侍佛左右。

    止有夫人侍女諸天以為聽衆餘無聞者。

    後還靈山阿難重述。

    菩薩大衆始得同聞 第三流通分二 初至皆大歡喜幽宮即座付屬流通。

    二爾時世尊下還歸崛山轉說流通。

    由此二處衆聞信受展轉傳授流注無究 初幽宮付屬四。

    初立名教持二勸修獲益三付屬憶持四衆聞歡喜 初立名教持二。

    初雙問名持二别答 初雙問名持。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雲何受持 一問經名二問持法故雲雙問 二别答二。

    初示名二教持 初示名二。

    初從能觀所觀為名二約功用為名 初從能觀所觀為名。

     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總包依正但缺徒衆。

    首題避煩但摘五字包攝亦備 二約功用為名。

     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 滅罪往生是經力用 二教持。

     汝當受持無令忘失 智論雲信力故受念力故持。

    既受且持則無忘失 二勸修獲益五。

    初見境勝二滅罪勝三自身勝四伴侶勝五果報勝 初見境勝。

     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 勢至圓通雲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二滅罪勝。

     若善男子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 舉聞況念其勝可知 三自身勝。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 分陀利此雲白蓮花一人間奇瑞二性潔無染故以比焉 四伴侶勝。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補處為友無宜自輕 五果報勝。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坐道場者謂成佛也。

    得道之場故名道場。

    一切諸佛皆于菩提樹下趺坐斷惑破魔成道。

    法身一體諸佛同證。

    故是佛家。

    勢至章雲去佛不遠。

    小本經雲皆得不退阿耨菩提。

    并同此意 三付屬憶持。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意令對說持名功大持經亦然 四衆聞歡喜。

     佛說此語時尊者目犍連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歡喜者一所未曾聞今得聞故。

    二清淨國土得往生故。

    三展轉開示利生無窮故。

    具斯諸義故懷大喜 二轉說流通三。

    初佛還本處二阿難轉說三衆聞禮散 初佛還本處。

     爾時世尊足步虛空還耆阇崛山 據佛王宮說經時久。

    或衆不散待佛還來。

    或是再集。

    皆不可測 二阿難轉說。

     爾時阿難廣為大衆說如上事 累囑憶持意見于此 三衆聞禮散。

     無量諸天及龍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照前列衆文略龍天。

    阿難親聞代傳佛語故雲聞佛說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下(終) 觀無量壽經者。

    淨業之正因。

    除障之勝行。

    超凡入聖之妙術。

    長生不死之神方也。

    是以。

    受持代盛疏鈔人夥。

    如吾祖靈芝律師義疏。

    綜括衆說芟除繁瑣。

    文詞簡古義理精明。

    可謂得治經之旨矣。

    師正思念常處五濁。

    提誘群有令入佛道也。

    及讀高僧傳。

    慧布法師曰。

    方土雖淨非吾願。

    若使十劫蓮華中受樂。

    何如三途苦處救衆生也。

    既符所見。

    愈輕淨業。

    而後染重病色力痿羸。

    心識迷茫總失趣向。

    且知志雖洪大力未堪忍。

    忽覺前非深自感傷。

    因見天台十疑論雲。

    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

    要須不離佛。

    又引智度論曰。

    具縛凡夫有大悲心。

    願生惡世救苦衆生。

    無有是處。

    譬如嬰兒不離母弱羽可傳枝矣。

    于是棄擲平生之所業。

    博尋西方教二十餘年。

    作疏為贊勉誘來者。

    此疏其一也。

    師諱元照。

    字湛如。

    自号安忍子。

    若其道德高輝敷映。

    僧史唯欣淨之一門。

    未盡其緻。

    得之師之禮忏儀序中。

    卒撮梗概以告于茲矣。

    此疏始科與疏不接。

    本經言亘兩端起盡易惑。

    一覽之次。

    分科于文前。

    入疏于經間。

    繕寫成一本。

    密助撿閱之費功。

    或人曰。

    壽諸梓廣于世可乎。

    豈止非便初學。

    抑又西資之益不少也。

    餘以是于或者之言也。

    今經疏者佛祖經疏。

    縱令刊行流布得非狂簡乎。

    遂投書肆以充其需。

    非敢進之先達。

    隻與同志人俱之。

    淺識所窺。

    錯謬定多。

    聊俟英俊之訂正。

    庶翻看之輩。

    觀解頓發。

    共遊唯心之淨土。

    願行速就。

    各見本性之彌陀矣。

    時寬文十二歲次壬子四月八日釋湛慧書于洛東山戒光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