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頂經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門義訣卷上

關燈
此瑜伽經大分為二。

    初偈頌總相歸贊。

    次長行等自他利行。

    于諸頌中複分為二。

    初偈四句普歸命三寶(應知)次下别歸聖會。

    于中複為二。

    先十句歸命五分如來。

    後十句歸四大菩薩。

    初十句中金剛身語意等四句歸贊毗盧遮那佛。

    次雄猛阿閦已下六句歸四方如來(應知)後十句歸四大菩薩。

    于中初二句贊禮金剛藏菩薩。

    次二句贊禮虛空藏菩薩。

    第三兩句贊禮觀世音菩薩。

    第四兩句贊禮毗首羯磨菩薩。

    第五兩句結德總歸(應知)此上兩句等西方集瑜伽者大阿阇梨先以勝相贊禮置之經首。

    一切經首皆随彼門先安贊禮偈此方先德略而不譯(應知)次我今于百千頌金剛頂等總四十字述經題目。

    此經有百幹頌廣本。

    非此土所聞。

    并是諸佛大菩薩等甚深秘密境界相。

    亦非聲聞緣覺及人天小智之所聞知。

    此地梵網經兩卷從此經中出淺略之行相也。

    其中廣相根未有堪。

    此略瑜伽西國得灌頂者說授相付。

    而其廣本亦不傳之。

    其百千頌本複是菩薩大藏經中次略也。

    其大經本。

    阿阇梨雲經夾廣長如床。

    厚四五尺有無量頌。

    在南天竺界鐵塔之中佛滅度後數百年間無人能開此塔。

    以鐵扉鐵鎖而封閉之。

    其中天竺國佛法漸衰。

    時有大德先誦持大毗盧遮那真言。

    得毗盧遮那佛而現其身及現多身。

    于虛空中說此法門及文字章句。

    次第令寫訖即滅。

    即今毗盧遮那念誦法要一卷。

    是時此大德持誦成就願開此塔。

    于七日中繞塔念誦。

    以白芥子七粒打此塔門乃開。

    塔内諸神一時踴怒不令得入。

    唯見塔内香燈光明一丈二丈。

    名華寶蓋滿中懸列。

    又聞贊聲贊此經王。

    時此大德至心忏悔發大誓願然後得入此塔中。

    入已其塔尋閉。

    經于多日贊此經王廣本一遍為如食頃。

    得諸佛菩薩指授所堪記持不忘。

    便令出塔塔門還閉如故。

    爾時書寫所記持法有百千頌。

    此經名金剛頂經者菩薩大藏塔内廣本絕世所無。

    塔内燈光明等至今不滅此經百千頌本此國未有。

    此略本至此土者于開元之初金剛菩提三藏阿阇梨雲。

    我從西國發來度于南海其有大船三十餘隻。

    一一皆有五六百人。

    一時同過大海行至海中逢于大風。

    諸船及人并皆漂沒。

    我所附船亦欲将沒。

    爾時兩本經夾常近于身受持供養。

    其時船主見船欲沒。

    船上諸物皆擲海中。

    當時怖懼忘收經夾。

    其百千頌亦擲海中唯存略本。

    爾時我發心念作除災法大風便止。

    去船周回可一裡餘風水不動。

    船上諸人皆歸于我。

    漸漸發來得至此岸來到此國。

    于開元七年中至于西京。

    一行禅師求我灌頂。

    聞有此異希有法門乃令伊舍羅譯為漢文。

    一行等乃親自筆受。

    一依梵本次第而述其意不失句義未圓。

    此以竊觀諸修行者縱有尋讀莫知所從。

    又淺智愚識亦為難入。

    今以此承旨授頗得其趣。

    秘密之旨略在文言屬。

    法流行強開方便。

    分别門标其旨歸即此經長行自他利行中複分為二。

    初從若修行者下乃至修習瑜伽結加已來總門。

    為秘密莊嚴内證大智。

    見法成就得如來處自利也。

    第二從修習瑜伽下至經末已入總門。

    為善巧建立秘密智相攝取衆生令入佛位利他行也。

    亦可通為一門并皆俱有自他利行也。

    于前自利門中複分為三。

    第一從初乃至或大菩薩坐結加已乃至随意作之等。

    總是三業四儀淨除業障法。

    第二從行者欲自清淨下乃至複自思惟所持秘密明至已來。

    總是入智三摩地門諸佛境界實相智印法。

    第三從複自思惟下乃至修習瑜伽已來。

    總是融愚入智成等正覺住大菩提法。

    于第一門中而為頌曰。

     師資共受行  攝引勸修法 次初起行住  加持語門法 洗面嚼齒木  便易結護法 [口*束*頁]口洗浴法  并浴部尊法 想嚴身内外  次入道場法 普禮忏随向  别歸獻願法 随樂四威儀  除增降壞法 第一師資共行勸修等行法者。

    此中六段。

    第一簡器教授。

    經從若修行至護摩等法。

    是第二發心利益。

    經從金剛弟子至一切罪障皆得消滅等。

    是第三攝取邪見。

    經從或有衆生深入至離惡趣故等。

    是第四勸修得益。

    經從若善男子至所求者等。

    是第五付囑所堪。

    經從金剛阿阇梨若見有人至信令發其心等。

    是第六示居勝處。

    經從其作法處應在勝地至如法修行等是此之六段。

    釋述無量恐繁不委應知。

     頌初起行住法者。

    經從凡修瑜伽者每于眠寝乃至一切衆生應廣利益等。

    此名初起法。

    釋曰謂修習瑜伽者常想自身常為普賢金剛身。

    若寝息時想入金剛三昧。

    謂心寂靜如入涅槃。

    當想自身為五智印相而有光焰圍繞。

    然後随意寝意也。

    是名身三昧想應。

    若起時想從金剛三昧起。

    故此秘密義雲金剛生起也。

    拔折羅者金剛三昧相名。

    底瑟吒者生起義。

    唵者諸佛法界頂。

    此是秘說而其妙觀唯以口傳。

    其印名金剛三昧。

    金剛三昧名為覺者。

    了知諸法自性清淨離于自性。

    因業所轉種種變異。

    故令思惟伽陀義也。

    既知此義行饒益行。

    故雲應廣利益等。

     經雲若起欲行及真言等此名行法。

    釋曰。

    所謂行三昧也。

    其秘密義雲金剛三昧行步也。

     經雲若住此處及真言等此名住止法。

    釋曰。

    秘密義者止住金剛三昧也。

    唵義如上。

    下亦準之。

     頌雲加持語門法者。

    經雲欲共人語及真言等。

    釋曰以囕字法界心置于舌端。

    想放種種光明。

    複以真言而用加持言音。

    若聖人秘密義者金剛三昧聖力聲也。

     頌雲洗面嚼齒木者。

    經曰若洗面時及真言乃至皆生歡喜等。

    釋曰此水從金剛三昧出生。

    以用洗面。

    面如金剛。

    諸魔不敢正視也。

    一切如來皆悉歡喜。

     次嚼齒木法者。

    經雲若嚼楊枝時。

    至加持然後嚼之等。

    釋曰。

    若如法作者能令行人成就金剛微笑三昧。

    故秘密義者謂佛德。

    金剛笑三昧加持故雲能破一切煩惱及随煩惱。

    以觀羽作金剛拳者。

    以右手急握大指并把楊枝即是。

     頌雲便易結護法者。

    經雲若欲往便易處即以左右手作甲胄印乃至出洗淨訖等。

    釋曰。

    此經阙金剛甲胄印也。

    今以叙之。

    其甲胄印者。

    先以二手合掌當心。

    即以二頭指附二中指背。

    二大指并豎撚二中指中節文。

    即是真言曰。

     唵拔折啰迦伐遮吽 秘密義者。

    被佛德金剛三昧甲胄。

    以用加持以此秘明印印身二肩左右脅腰髀等。

    想之自身如被甲胄。

    複以印置于頂上。

    各分為二金剛拳。

    拳者頭指已下四指各握大指。

    頂上并拳以即直豎二頭指如針鋒。

    頭相跓想為頭鋒。

    複分手緣二肩下至心上。

    以頭指相跓即以唵啅吽(二合)二字加二頭指。

    想二頭指出五色光成金剛帶。

    然後于身上下遍繞如系甲狀。

    是名莊嚴甲胄法。

    如經所說。

    次加持土複住法界心。

    左右金剛護。

    所謂此三字護身。

    放大光焰赫熾外發。

    複以明印而用加持。

    印相如經。

    故雲三界所有諸惡皆得消滅。

    若不能用前明印唯誦後一切通用秘明亦得。

    若二俱寂勝。

    後之真言兼用前印。

    一切處用結護(應知)。

     頌雲[口*束*頁]口洗浴法者。

    經雲以此秘明加持金剛水及真言至[口*束*頁]口訖等。

    釋曰。

    秘密義者佛德金剛大悲三昧水淨持口穢。

    令口業清淨。

    寂智門開發也。

    是名[口*束*頁]口法。

     次洗浴法者。

    經雲便當洗浴洗浴者有四種每日随意乃至随能任作等。

    釋曰。

    一具持三種律儀者。

    謂令住三三昧顯發三身故。

    二禮忏發露等者。

    謂淨除業障得無礙智故。

    三結印供養言。

    謂令諸佛歡喜增福壽命故。

    四以香水洗浴者。

    謂令支分柔軟合法性故。

    随此修行是洗浴義也。

    思之可解。

    三律儀義廣如别經所明。

     頌雲并浴部尊法者。

    經雲若入池水浴時先想為諸天歡喜池。

    于水中央想有如來最勝上輪壇。

    乃至想彼輪漫荼羅盡入己身中等。

    釋曰。

    想五字等為種子。

    出生各各部會尊衆等。

    即以香水滿掬以為供養等。

    其掬水法經不具明。

    今以具述。

    先以并兩手側著如掬物勢。

    以二大指入于掬中。

    三度向外撥水令至尊所。

    想灌尊儀一一别浴。

    或普想都浴之。

    餘文可解。

     頌雲想嚴身内外者。

    經雲如是想已出立岸上乃至秘明真實義理等。

    釋曰。

    如常束帶者随自莊嚴。

    又以頭冠等莊飾其身者。

    經無此印。

    今更叙之。

    以二手右押左向外相叉。

    二中指頭相跓。

    如蓮華葉舉安頂上。

    即便各為金剛拳。

    分手從頭兩畔向下緣身散之。

    想成鬓帶及天衣等。

    結印時複誦此真言曰。

     唵拔折羅缽踏摩呵毗诜者三漫多嚩日哩 秘密義者謂佛德金剛蓮華冠于我心頂上也。

    作是法随樂本尊想合一體。

    然後想執拔折羅等。

    乃至秘明真實義理等。

    随自持者思之。

    餘文可解。

     頌雲次入道場法者。

    經雲然後往道場所欲入之時乃至擗諸不祥等。

    釋曰。

    如上[口*束*頁]口真言是結止。

    羽拳者左手握大指為拳。

    兼出金剛聲。

    以拳辟門令開也。

    嗔怒眼者慈心圓晴左右傍視也。

     頌雲普禮忏随向者。

    經雲入已正念十方常住乃至如法作已等。

    釋曰。

    此初入時普皆想禮毗盧遮那法界常住會也。

    此合有忏悔勸請随喜回向等法。

    阙者為略修瑜伽者常住金剛身語意。

    即旋入普賢遍一切行願身。

    此法滿故故不廣列之。

    若有樂者随意所作。

    五體及胡跪等可解。

     頌雲别歸獻願法者。

    經雲即從座起複以右膝著地乃至于四方如上作法禮已等。

    釋曰。

    此有四義。

    一為成就一切諸佛金剛普賢行位故。

    二為成滿一切諸佛金剛灌頂位故。

    三為速令成就一切如來轉法輪位故。

    四為同得一切如來金剛善巧業用故。

    此四種三摩地或一時運入或次第入。

    或随樂入一。

    随作已時皆先結初金剛三昧耶已。

    然後合掌随方作禮。

    其真言秘密義者。

    謂佛德金剛三昧最勝也。

    故令先結其印。

    如經所說。

    尊重禮拜等餘文可解。

    欲入四種三摩地門。

    先總舉次别列。

    經又應以身至各禮一拜等總舉也。

    其義可解。

     第一金剛普賢三昧者。

    經雲于其東方全身著地及真言乃至哀愍加持等。

    釋曰。

    其秘密義者想于東方盡虛空界純以金剛而為莊嚴。

    名曰金剛莊嚴藏世界。

    于中如來滿世界中。

    如一切世界微塵數。

    一一如來皆入金剛三昧。

    結加趺坐。

    展垂右手于右膝上。

    橫仰左手于趺上。

    一一如來皆有執金剛等諸大菩薩而共圍繞。

    即運自身心于一一諸佛及諸菩薩前承事供養。

    複想一一身中出生無量上妙香華及種種供具。

    複想己身成金剛座等而奉獻之。

    令心眼見了了分明。

    佛菩薩等而為納受。

    爾時行者于三昧中便作是願。

    願一切如來金剛薩埵守護于我。

    以此金剛三昧加持我身。

    所謂吽字。

    若能如是入者速得金剛普賢三昧也。

     第二灌頂位者。

    經雲又金剛合掌置于心上面向南方及真言乃至與我灌頂等。

    釋曰。

    其秘密義者作金剛合掌一心歸命。

    想于南方盡虛空界純以妙寶而為莊嚴。

    名曰寶光明藏世界。

    其中如來遍滿世界。

    如一切世界微塵數。

    一一佛所皆想有虛空寶藏菩薩寶幢等無量菩薩而共圍繞。

    其諸如來等皆入寶光明三摩地。

    所謂結跏趺坐。

    仰右手于臍上現掌向外。

    于其掌中現妙寶相。

    左手橫仰安加趺上所居宮殿皆大寶莊嚴。

    諸菩薩等各執寶幢及雜寶供具。

    了了分明。

    複運想。

    自身奉獻等一一如前說。

    爾時于三昧中便作是願。

    願一切如來及金剛寶等。

    菩薩以寶三昧灌于我頂爾時即便想見佛菩薩等。

    一時俱以寶性光明而為灌頂。

    如是行者應時即滿灌頂之位。

    莫作是念。

    我是凡夫也雲何即是諸菩薩灌頂位耶。

    何以故。

    與寶光明三昧等一性故。

     第三法輪位者。

    經雲又以金剛合掌置于頭上及真言乃至為我轉金剛法輪等。

    釋曰。

    其秘密義者合掌歸命一心西向。

    想于西方盡虛空界純以淨妙金剛寶蓮華而為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