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頂經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門義訣卷上

關燈
嚴。

    複想一切如來及觀自在文殊等大菩薩衆圍繞說法。

    想一一佛菩薩等如一切世界微塵數一一佛結加趺坐入于三昧。

    諸菩薩衆各執蓮華。

    華中有法輪及法螺等了了令見。

    複想自身供養承事等如上。

    爾時于三昧中便作是願。

    願諸如來及金剛法華輪菩薩等。

    以此三昧灌于我頂。

    是時行者即便想見佛菩薩等法輪光明而為灌頂。

    入是觀時應時即授一切諸佛轉法輪位。

    便能轉于一切法輪。

    勿生疑念。

     第四諸佛業用者。

    經雲又以金剛合掌從頂下置于心上。

    及真言乃至為我作金剛事業等。

    釋曰。

    其秘密義者合掌歸命一心思惟北方種種妙莊嚴世界。

    盡虛空界種種雜色華鬘璎珞音樂歌贊奇妙佛事而為嚴飾。

    複想一切如來及菩薩衆如一切世界微塵數。

    廣大衆會而為說法。

    又想自身于一一如來等所承事供養等如上。

    爾時于三昧中一一身口意當發是願。

    唯願一切如來金剛業等諸菩薩衆。

    以種種業用佛智光明灌于我頂。

    應時想見佛菩薩等以此光明而為灌頂。

    是時行者入是觀時。

    便得無礙業用佛智光明三昧。

    能于十方一念一時廣作佛事。

    如上次第如廣經所明。

    此經略故随義述之。

    應知此法門入者甚難。

    若住初方及餘三方。

    随一增上餘方皆劣。

    若入如來部一時圓滿亦無勝劣。

     頌雲随樂四種儀除增降壞法者。

    經雲于四方如上作法禮已随行者所欲。

    乃至或大菩薩半結跏趺随意作之等。

    釋曰此門有四種差别法。

    今廣料簡。

    一為除滅災害。

    謂行人修福多被諸惡鬼神而作障惱。

    令其功德福業破壞不成。

    欲盛建立先後俱作護摩等法。

    壇法者壇爐皆圓。

    坐亦如之。

    壇相白色。

    身居華座。

    其心寂靜以誦真言。

    其柴用樹半已上者。

    橫量十指或以八指。

    齊頭截之。

    木用甘果李子牆微迦耽婆木(未詳)等。

    但有甘果樹木皆充此用。

    有香之華及白檀香蘇乳麥麨乳粥茅牙并充火用。

    衣著茅服。

    其焰相者先起赤焰次如金色。

    複如融金色或如燈明。

    時時變色。

    又如牛蘇焰色潤澤。

    或如辮索條列相次。

    有此相者當知。

    作法所求之願皆得成就。

    又相者盛出香氣熾焰無聲。

    或焰上重焰如赤金色。

    或焰頭分散如傘蓋形。

    是名第一相。

    又聲者如牛聲又如螺貝雷鳴等聲。

    又人所樂聞之聲。

    餘諸聲色等應知。

    障礙不得成就。

    第二增益者。

    所謂行者成就三昧開發智力。

    爾時多有内障。

    煩惱所覆愚闇所遮不能進修。

    縱經多時勤苦不止。

    佛菩提智終不可得。

    是故應修增益護摩。

    增爐俱方。

    而作黃色。

    結跏趺坐于茅草(此經坐蓮華坐别耳)慈心念誦歡喜顧視。

    衣以刍麻而作法事。

    其木相者取樹中心肥枝如生之柴。

    蘇乳酪蜜又乳粥酪飯胡麻稻谷。

    及三白食勝妙黃華龍華香等。

    天水香香附子天門冬尾盧婆果等。

    而充火用而作護摩。

    柴長十二指齊頭截之。

    爐深一肘四方作之。

    廣亦如是。

    起四重緣如法泥飾。

    此誦大願解脫出離法。

    成就之相如上所說第一好相等是。

    第三降伏法者。

    謂行道之人須有威勝。

    彼不降伏愛樂歸依法輪難轉。

    是故應修此護摩法。

    壇爐俱方而作赤色。

    疊以雙膝如賢之坐。

    亦可如經蹲坐臀不著地也。

    衣以赤服。

    其心超踴而誦真言。

    其所用木于一樹中直上獨生。

    出過餘枝無橫生枝。

    橫量十二指齊頭截之。

    應用有乳汁者。

    謂桑谷之類又以乳酪蘇蜜及三白食及七谷種子胡麻稻谷之屬。

    用紫檀香赤色華蘇合安悉薰陸等以充火用。

    其相如上。

    又說如上所不堪之木。

    樹上幹枯無皮。

    短曲瘦惡經剝皮者。

    或太長太粗曾被斧斫破有瘡病者皆不堪用。

    若作第四法則得用之。

    又說如上火惡相者。

    其火氣冷又無潤色。

    火星迸出其焰如煙。

    或焰射入灰中。

    又出臭氣或無煙焰。

    又焰和燼起複入于地。

    有是相者當知内外人鬼障礙。

    或是煩惱業等諸障不滅。

    得是相者當須改修作前初法。

    若作第四法得此相者是名成就。

    順惡法故。

    第四破壞法者。

    或有人言諸佛菩薩具大慈悲。

    雲何教諸衆生作斯惡法。

    答諸佛菩薩說此法者。

    為智者說不為愚人。

    所以然者。

    佛滅度後多有惡人。

    恃大勢力順于邪道。

    不信正法破滅三寶住持之相。

    令諸衆生失涅槃眼。

    悲哉可愍。

    以此法治菩薩之心。

    行此法者為利益故有大功德。

    審觀無利起于惡心損害衆生獲大重罪。

    佛所制之不令辄作。

    若修三昧人遠離愦鬧心常寂靜。

    觀于三寶性相常住。

    住三昧處入佛境界。

    成就智用作大佛事。

    摧壞之法自然成就。

    其此法者壇爐俱黑。

    三角為之。

    所用香華皆悉臭黑。

    柴用棘刺屈曲之木。

    樹根傍生無枝苦惡駝騾之糞以為燒香。

    爐土相和充為火食。

    白芥子油或用脂血以為燈明。

    用骨發棺木等。

    長六七指尖頭截之。

    著青黑衣或血塗衣。

    嗔怒蹲踞如經所說。

    而作火食。

    惡相現時法即成就。

    又案瑜伽大秘密教中說。

    秘密火法相應有二十種。

    雲何為二十種。

    此二十種從三法出。

    所謂一者扇底迦。

    二者布瑟緻迦。

    三者阿毗遮羅迦。

    能除一切罪圓滿功德。

    身寂靜不可壞。

    是名扇底迦(此中四法)諸願力速成增長财命等。

    一切自調伏。

    見者皆敬念。

    種種相端正遊行虛空中。

    成就雄黃等。

    是名布瑟緻迦(此中九法)禁縛摧滅等。

    降伏諸難調怨家及魔鬼。

    是名阿毗遮羅迦(此中七法)是名二十種護摩法(此中更廣一百一十種火法秘而不譯)應知複說二十種爐相。

    若欲攝一切爐内作金剛杵相。

    若欲調伏惡人等爐内作蓮華相。

    若欲除一切罪其爐圓作須作門。

    爐内作寶相。

    門亦如是。

    若欲種族得增長爐内作羯磨印相。

    謂三股十字形。

    若為長命色力爐内置甲。

    周回牆渠等。

    若欲積聚一切财物爐内作牙印。

    若欲一切善好成就處處安樂。

    爐内置輪形印。

    如車釭相。

    爐四邊亦如輪相。

    如是二十種印次第置。

    如後壇印等。

    是或置種種諸印。

    随彼成就。

    又于爐外莊嚴相者。

    其爐先以繩量四肘。

    四邊安置界道色地。

    或方或圓或如蓮華。

    四面平正四門漸為階級。

    門之八分畫網及半月形。

    近門階級處作金剛夜叉形。

    如法畫之于爐外東面畫萬字胡旋子澡罐鹿皮等。

    南面畫螺捧月刃刀馬師子野豬等。

    西面畫半月形妙發髻印牛幢印等。

    北面畫銅磬子幡孔雀羊雞等。

    複于四門以金剛印等莊嚴。

    東門安金剛熱惱印。

    南門安金剛寶印。

    西門安金剛蓮華印。

    北門安金剛唬迦羅印。

    又置十六大印等。

    四角豎柱莊嚴華樹。

    如法布置供養于佛。

    佛金剛智大方便法能除諸惡。

    若有見者滅一切罪。

    作是法時即想自身為觀世音或執金剛。

    複自想戴頭冠。

    冠中有佛及金剛杵等。

    或複有寶随于本法令心堅固。

    觀世音者即一切諸佛淨妙法身智也。

    執金剛者即一切如來諸菩薩等堅固菩提心也。

    以六波羅蜜諸佛淨戒大色而畫六根清淨相應。

    面向東方作如上法。

    是名最勝佛菩提扇底迦法。

    餘法思惟準可解。

    若布瑟緻迦用金剛寶法。

    若阿毗遮羅迦用金剛嗔法。

    複次以金剛甲攝一切法。

    以金剛長命藥印命行者長命足力。

    以金剛吉祥印積集一切财物。

    以金剛甲印護身。

    用金剛成就印乘空而行。

    以大蓮華藥印成就一切财物。

    成就一切法壇用金剛壇印。

    成就一切吉祥。

    用金剛王印。

    以左手執印右手燒火。

    複次若欲家宅增長。

    以甘美木為柴及以粳米燒之。

    若欲一切資具圓滿以七谷子或七寶等相和燒之。

    若欲最勝擁護用甘美木及茅草莖塗油燒之。

    若欲長命以甘美木及俱盧草和蘇及果子等。

    以左手結執金則棒印。

    右手燒之。

    若欲調伏惡人用苦練棘針白芥子及牆土燒之。

    若以醋苦果子等燒之。

    一切怨者遠去。

    若欲一切歸信伏從以紫檀木及赤華燒之。

    若欲所使者皆依命不敢違。

    用苦棘木極須嗔想為之。

    若欲成就一切法取白芥子燒火。

    即得吉祥最勝。

    已上淨除業障内外光澤法竟。

     次下第二入智三摩地諸佛境界實相智印法。

    而為頌曰。

     自他欲清淨  兼除垢障法 次入三摩地  堅心通智法 先持三摩耶  次結堅智法 見法及極喜  字為智門法 秘印開心殿  攝入菩提法 智印法身字  堅牢菩提法 大力秘印明  護身摧障法 結蓮華三昧  随樂部尊法 想依智種子  嚴成佛會法 初頌雲自他欲清淨者。

    經雲行者欲自未清淨及真言乃至亦自性清淨等。

    釋曰。

    長行經可解其義。

    秘密義者。

    先以思惟佛功德身清淨境性。

    即了一切諸法自性清淨。

    了一切法自性清淨。

    故此一切清淨法性入我身中。

    我同法性。

    是故清淨(餘可知)。

     頌雲兼除垢障法者。

    經雲複應思惟是諸衆生。

    及真言乃至息心攀緣勿令散亂等。

    釋曰。

    此中三段。

    初段長行可解。

    其秘密義者。

    佛智德藏一切如來各已成就。

    諸有情類皆有此藏成就。

    亦等願諸如來遍皆建立為作加持。

    令諸有情皆得解脫。

    故雲作是思惟能除一切障礙等。

    二經雲。

    又作是念凡所障者乃至憶念菩提心等。

    釋曰。

    三垢所纏實難除斷。

    佛智菩提一念相應即便滅盡。

    廣贊菩提心如華嚴等。

    此經所說直入直修直滿直證。

    即于此生得如來地善巧智故。

    三經雲。

    又諸世間一切衆生乃至無量差别等。

    釋曰。

    衆生妄業所熏邪網所覆。

    見善知識翻成怨對。

    聞甘露法謗讟俱興。

    造種種惡業受種種苦身。

    猶如工巧能成衆相。

    自造自怖不知自緻其然。

    如是衆多故雲種種妄想工巧所成無量差别。

     頌雲次入三摩地者。

    經雲見諸衆生有如斯過。

    乃至勿令散亂等。

    釋曰。

    餘文可解。

    此中雲阿婆頗那伽者。

    阿之言無。

    婆頗那伽者識也。

    三摩地平等持也。

    伽者身也。

    應雲無識身平等持也。

    入此定者能治攀緣散亂等障。

    故雲不應動心及身支節。

    唇齒俱合兩目似閉。

    息心攀緣勿令散亂也。

    問曰入此定者有何利益。

    答曰若内識散亂外塵所牽。

    識随諸塵起種種妄見。

    随見随念即為無量諸垢之所纏縛。

    以是因緣淪溺生死。

    故以此定而止息之。

    又問曰。

    此定唯止識不起。

    不與世塵而相和合。

    如諸佛境界。

    出世實相百千三昧出入自在動不動等。

    入有不有入無不無。

    有無常一一即無量無量即一。

    而複熾然廣大建立常住其中不礙不沒。

    如是智用勝妙功德自他利行雲何得之。

    答曰前之定門漸學大乘及小乘等。

    及于外道同由此定。

    小乘以之為畢竟。

    外道不深各各有異。

    漸學大乘者以為方便。

    息攀緣故。

    若頓入者亦不由之。

    一切色塵為佛事故。

    色相境界智所轉。

    故智性無礙無量用故。

    若怖于塵境愛樂空寂智無所用。

    愚拙之深網也。

    如此之徒其類非一。

    或作聲聞或為外道。

    悲哉可愍痛惜之甚。

    是故佛說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若欲入者如下經中廣宣說耳。

     頌雲堅心通智法者。

    經雲谛觀虛空無量諸佛及真言等乃至常得随順等。

    釋曰。

    欲入智門當觀智相。

    欲成智用加于智種。

    是以仰觀諸佛身加唵字。

    唵字者佛德藏也。

    又以眼置麼吒字令智慧明發。

    智慧明發故諸佛所贊。

    故雲常得随順等。

    于中可解其加持真言。

    秘密義者所謂佛德金剛三昧智慧眼也。

    以此三昧通智慧門能令智慧内外和合。

    誰不降伏誰不随順故。

    悉帝耶等尚得随順。

    悉帝耶者無情物等。

    共秘此名故不顯說也。

     頌先持三昧耶者。

    經雲作此法已即結三昧耶及真言乃至是名金剛合掌等。

    釋曰所以結此明印。

    謂自智器開發與佛智同光。

    彼此和合一味無二故。

    此明印能和合之。

    其秘密義者名佛德金剛三昧合也。

    其印相如經所說可解。

     頌次結堅牢智者。

    經雲又即此印諸度盡本及真言等。

    釋曰。

    此明印者能成就智身。

    智雖和合當令成就。

    是故以此而加持之。

    秘密義者金剛三昧牢結縛也。

    欲令成就不可壞故。

     頌見法及極喜者。

    經雲又如金剛縛及真言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