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七(末)
關燈
小
中
大
因妙光法師。
二十億菩薩樂欲聞法中釋。
問何故轉二乘法輪名為三轉十二行相。
大乘不爾。
答理應如是。
但以聲聞者一坐可有成見.及修.無學道義。
菩薩不爾。
由是不同。
此說十二緣亦依四谛故 經。
說是經已(至)諷誦通利 贊曰。
第三沙彌領悟 經。
說是經時(至)未曾休廢 贊曰。
此中有二。
第四三根領悟。
第五說法時節。
上根菩薩聞之信受。
中根聲聞亦有信解。
下根餘類皆生疑惑。
是法華經難信解故。
下根衆生機未熟故。
為今時漸。
故說彼時有疑惑者 經。
說此經已(至)四千劫 贊曰。
下第三段諸子傳燈。
有三。
一佛入寂定。
二諸子說法。
三所度多少。
此初也。
知子根熟令子傳燈。
故入寂定 經。
是時十六菩薩(至)妙法華經 贊曰。
諸子請法利益既衆。
說法時長 經。
一一皆度(至)三菩提心 贊曰。
所度多少示教利喜。
即新翻經雲示現.教導.贊勵.慶喜。
顯揚第十二更加令離欲。
謂诃毀諸行令離愛染名令離欲。
示現四種真實道理名為示現。
已得信解令正受行名為教導。
若彼退屈策發令進名為贊勵。
彼随法行贊令忻悅名為慶喜。
彼更有釋恐繁且止。
今此說四除初離欲。
此與示現俱令修行信解别故譯家疏脫。
義必應然。
五漸化法故。
義準定然 經。
大通智勝佛(至)令入其中 贊曰。
下第四段佛起贊歎。
有二。
初升座贊歎。
後勸人親信。
此初也。
贊歎有七。
一希有.二根利.三智明.四近聖.五修行.六受持佛智.七開示衆生 經。
汝等皆當(至)如來之慧 贊曰。
此勸人親信。
初标勸親近。
後釋令信受 經。
佛告諸比丘(至)悉皆信解 贊曰。
下第五段所化常益。
有三。
此中有二。
初常說法華二所化常益常益有二。
一與菩薩俱。
二聞法信解 經。
以此因緣(至)于今不盡 贊曰。
第三釋成常義。
顯今法華會上。
皆是彼時常益衆生。
衆生世世常為友益。
益猶未盡生下結會之由漸也 經。
諸比丘(至)以為眷屬 贊曰。
下第四大段會成今佛。
有二。
初标成佛現利群生。
後顯異名成佛處所。
此初也 經。
其二沙彌(至)二名師子相 贊曰。
此顯異名成佛處所。
阿閦者無動義。
故相用煩惱等一切不動故。
閦音初六反。
若齊作珿直貌作矗。
廉謹狀作龊。
不知閦字所出。
須彌頂極尊高故。
師子音示無畏故。
師子相示降魔怨故 經。
南方二佛(至)二名梵相 贊曰。
常證法性名虛空住。
恒寂生死名為常滅。
得大自在名帝相。
能生群聖名梵相 經。
西方二佛(至)二名須彌相 贊曰。
阿彌陀雲無量壽慧命長故。
度世苦惱。
常起悲故。
多摩羅跋栴檀香雲性無垢賢香。
衆德莊嚴名須彌相 經。
北方二佛(至)三菩提 贊曰。
能施法雨名雲自在。
極廣覆蔭名雲自在王。
能破生死名懷怖畏。
能寂三業生死嚣煩證寂默理名釋迦牟尼。
此雲能寂故娑婆世界此雲堪忍。
此土衆生不孝父母。
不敬沙門。
行十惡業道。
日夜增長三塗八難無量辛楚。
菩薩于中堪忍苦惱而行利益。
名為堪忍 經。
諸比丘(至)三菩提 贊曰。
上會佛事。
下會弟子事。
有二。
初正會弟子事。
後我滅度後複有下釋疑難。
初文複二。
初明昔化。
後爾時所化下正結會之。
初文複二。
初明昔化。
後是諸人等下明住小所以。
此初也。
本化大乘于今有住聲聞地者。
然于法華會前常為說般若等經。
方便密化大乘。
然彼不知我之所化事 經。
是諸人等(至)難信難解 贊曰。
此明住小所以。
是人退性不定姓攝。
宜以權化令漸入道。
以佛智慧難信難解故非卒能學。
故我化之初權後實 經。
爾時所化(至)弟子是也 贊曰。
正結會之 經。
我滅度後(至)當入涅槃 贊曰。
下釋疑難。
謂有難言。
若諸聲聞皆當作佛。
其遇佛者蒙佛教化可當住佛。
佛滅度後有求聲聞不聞是經。
不覺不知菩薩之行廣大弘遠。
于自所證有為無為二功德中。
作有餘涅槃滅度想。
求當入無餘涅槃。
是人雲何當得作佛。
故下釋之文有其三。
初牒所疑之人。
次釋彼亦作佛。
後解所由。
此牒所疑聲聞也 經。
我于餘國(至)得聞是經 贊曰。
此釋彼亦作佛。
我于餘國作佛。
更有異名者。
菩薩處胎經說。
從此滅度于十方面各三十二垓諸佛國土。
而複成佛教化衆生。
下醫師喻中具顯是義。
是人雖生滅度之想求入無餘涅槃。
于我有緣。
我以神通接引于彼。
遇我得聞是經。
或是凡夫若是有學。
求有無餘涅槃。
将此涅槃謂實滅度之想。
求入證此二種涅槃。
修二乘行。
種姓所排慈悲所引生彼遇我求佛智慧。
或我從此餘國作佛。
是人于我生滅度想謂我入無餘。
我引至彼令求佛智。
此說于我有遇緣者。
或雖于我無此因緣。
亦蒙他佛及菩薩等接引教化聞是經典當得作佛。
亦有潛化成就此人說法化導。
令向大乘。
今說顯化于我有緣。
故說于彼求佛智慧。
或雖于餘佛有緣往彼。
平等意趣故亦說是我 經。
唯以佛乘(至)方便說法 贊曰。
此解所由。
由一佛乘究竟滅度。
無異二乘究竟體故。
方便說教可有三乘。
或唯一極果體方便說.有三因。
因言長理。
其涅槃經高貴德王品。
雲何涅槃。
雲何大涅槃。
聲聞.緣覺。
八萬劫.六萬劫.四萬劫.二萬劫。
一萬劫所住名為涅槃。
無上法王聖主住處名大涅槃。
古人解雲。
二乘諸果經爾所時入彼無餘涅槃。
後起回心便引楞伽菩薩佛等化作文。
經爾所時耽三昧酒醉然從彼起回向大乘。
今解不然。
彼二乘位經爾所時修行向大者。
彼于先時未回心前。
所應證得有餘涅槃者名為涅槃。
法王所得名大涅槃。
非二乘者。
諸有學位已經八萬劫乃至四萬已入涅槃。
亦非無學入無餘依身智并無。
入涅槃已便起身智。
經二萬劫等修行大行。
信解品雲。
我等長夜修習空法。
乃至住最後身有餘涅槃。
則為已得報佛之恩。
莊嚴論雲。
餘人善根涅槃時盡。
菩薩不爾。
其二乘者。
入無餘涅槃善根若盡。
同莊嚴論雲何經一萬劫等。
修行始入十信。
後經三無數劫方得菩提。
本識既無無識持種。
其身都盡。
将何修行誰得菩提。
入無餘已若有善根非但違教亦違正理。
身智既在雲何名為無餘涅槃。
不同如來無漏依在名有餘依。
有漏依盡名無餘依。
勝鬘亦言二乘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成唯識雲。
不得無住故名方便。
或住有餘回心向大不得無餘。
名得方便。
涅槃經病行品雲。
須陀洹人天七返斷結入于涅槃。
是人未來過八萬劫當得成阿耨菩提。
斯陀含人一往來斷結入于涅槃未來過六萬劫得阿耨菩提。
阿那含人不還。
未來過四萬劫當得菩提。
阿羅漢人過二萬劫當得菩提。
辟支佛人過十千劫當得菩提。
彼經又雲過八萬劫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非成正覺名得菩提。
古師解雲。
阿羅漢曾經七生者。
以須陀洹名說。
曾經二生者以斯陀含名說。
曾經上界生者以阿那含名說。
不經生而藉教者以阿羅漢名說。
不經生而得獨覺以辟支佛名說。
此前三人凡身得果聖身涅槃。
後之二人凡身得果凡身涅槃。
迳多生者鈍。
所以經寂時多。
經生少者利。
所以迳寂時小。
所經八萬劫引菩提留支解。
仍以悲想八萬劫為一日夜積此歲數成大劫。
彼壽無量大劫。
過此已後方始發心。
驗之釋之未為典據。
經釋。
須陀洹者七生斷結得入涅槃。
是須陀洹經八萬劫始得大菩提心。
十信初位。
誰言八萬劫住于涅槃。
此阿羅漢名須陀洹。
經八萬劫始得發心。
甚成可笑。
又若入無餘身依永盡。
雲何無因而後起耶。
不爾無餘說是何義。
若如佛入無餘涅槃。
有漏永盡更得無漏。
無漏既圓何不名佛。
若斷縛盡名入無餘。
身智不亡無餘何在。
有依身故無餘.有餘二種何别。
種種推征義難符信。
然涅槃經須陀洹人八萬劫等義如前說。
實是彼果非阿羅漢。
以彼名說。
亦非阿羅漢有經生者。
若彼經意但總說阿羅漢人。
實有學人發心向大複經幾時。
應涅槃經無有學中而回心者。
由此應以涅槃等經同瑜伽等。
最為善說 法華經玄贊卷第七(末) 保安三年五月晦日書了法隆寺僧覺印之同年十二月十日移點已了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法隆寺僧覺印為令法久住往生極樂為也 高名點本也 與□折本校([雲雲])
二十億菩薩樂欲聞法中釋。
問何故轉二乘法輪名為三轉十二行相。
大乘不爾。
答理應如是。
但以聲聞者一坐可有成見.及修.無學道義。
菩薩不爾。
由是不同。
此說十二緣亦依四谛故 經。
說是經已(至)諷誦通利 贊曰。
第三沙彌領悟 經。
說是經時(至)未曾休廢 贊曰。
此中有二。
第四三根領悟。
第五說法時節。
上根菩薩聞之信受。
中根聲聞亦有信解。
下根餘類皆生疑惑。
是法華經難信解故。
下根衆生機未熟故。
為今時漸。
故說彼時有疑惑者 經。
說此經已(至)四千劫 贊曰。
下第三段諸子傳燈。
有三。
一佛入寂定。
二諸子說法。
三所度多少。
此初也。
知子根熟令子傳燈。
故入寂定 經。
是時十六菩薩(至)妙法華經 贊曰。
諸子請法利益既衆。
說法時長 經。
一一皆度(至)三菩提心 贊曰。
所度多少示教利喜。
即新翻經雲示現.教導.贊勵.慶喜。
顯揚第十二更加令離欲。
謂诃毀諸行令離愛染名令離欲。
示現四種真實道理名為示現。
已得信解令正受行名為教導。
若彼退屈策發令進名為贊勵。
彼随法行贊令忻悅名為慶喜。
彼更有釋恐繁且止。
今此說四除初離欲。
此與示現俱令修行信解别故譯家疏脫。
義必應然。
五漸化法故。
義準定然 經。
大通智勝佛(至)令入其中 贊曰。
下第四段佛起贊歎。
有二。
初升座贊歎。
後勸人親信。
此初也。
贊歎有七。
一希有.二根利.三智明.四近聖.五修行.六受持佛智.七開示衆生 經。
汝等皆當(至)如來之慧 贊曰。
此勸人親信。
初标勸親近。
後釋令信受 經。
佛告諸比丘(至)悉皆信解 贊曰。
下第五段所化常益。
有三。
此中有二。
初常說法華二所化常益常益有二。
一與菩薩俱。
二聞法信解 經。
以此因緣(至)于今不盡 贊曰。
第三釋成常義。
顯今法華會上。
皆是彼時常益衆生。
衆生世世常為友益。
益猶未盡生下結會之由漸也 經。
諸比丘(至)以為眷屬 贊曰。
下第四大段會成今佛。
有二。
初标成佛現利群生。
後顯異名成佛處所。
此初也 經。
其二沙彌(至)二名師子相 贊曰。
此顯異名成佛處所。
阿閦者無動義。
故相用煩惱等一切不動故。
閦音初六反。
若齊作珿直貌作矗。
廉謹狀作龊。
不知閦字所出。
須彌頂極尊高故。
師子音示無畏故。
師子相示降魔怨故 經。
南方二佛(至)二名梵相 贊曰。
常證法性名虛空住。
恒寂生死名為常滅。
得大自在名帝相。
能生群聖名梵相 經。
西方二佛(至)二名須彌相 贊曰。
阿彌陀雲無量壽慧命長故。
度世苦惱。
常起悲故。
多摩羅跋栴檀香雲性無垢賢香。
衆德莊嚴名須彌相 經。
北方二佛(至)三菩提 贊曰。
能施法雨名雲自在。
極廣覆蔭名雲自在王。
能破生死名懷怖畏。
能寂三業生死嚣煩證寂默理名釋迦牟尼。
此雲能寂故娑婆世界此雲堪忍。
此土衆生不孝父母。
不敬沙門。
行十惡業道。
日夜增長三塗八難無量辛楚。
菩薩于中堪忍苦惱而行利益。
名為堪忍 經。
諸比丘(至)三菩提 贊曰。
上會佛事。
下會弟子事。
有二。
初正會弟子事。
後我滅度後複有下釋疑難。
初文複二。
初明昔化。
後爾時所化下正結會之。
初文複二。
初明昔化。
後是諸人等下明住小所以。
此初也。
本化大乘于今有住聲聞地者。
然于法華會前常為說般若等經。
方便密化大乘。
然彼不知我之所化事 經。
是諸人等(至)難信難解 贊曰。
此明住小所以。
是人退性不定姓攝。
宜以權化令漸入道。
以佛智慧難信難解故非卒能學。
故我化之初權後實 經。
爾時所化(至)弟子是也 贊曰。
正結會之 經。
我滅度後(至)當入涅槃 贊曰。
下釋疑難。
謂有難言。
若諸聲聞皆當作佛。
其遇佛者蒙佛教化可當住佛。
佛滅度後有求聲聞不聞是經。
不覺不知菩薩之行廣大弘遠。
于自所證有為無為二功德中。
作有餘涅槃滅度想。
求當入無餘涅槃。
是人雲何當得作佛。
故下釋之文有其三。
初牒所疑之人。
次釋彼亦作佛。
後解所由。
此牒所疑聲聞也 經。
我于餘國(至)得聞是經 贊曰。
此釋彼亦作佛。
我于餘國作佛。
更有異名者。
菩薩處胎經說。
從此滅度于十方面各三十二垓諸佛國土。
而複成佛教化衆生。
下醫師喻中具顯是義。
是人雖生滅度之想求入無餘涅槃。
于我有緣。
我以神通接引于彼。
遇我得聞是經。
或是凡夫若是有學。
求有無餘涅槃。
将此涅槃謂實滅度之想。
求入證此二種涅槃。
修二乘行。
種姓所排慈悲所引生彼遇我求佛智慧。
或我從此餘國作佛。
是人于我生滅度想謂我入無餘。
我引至彼令求佛智。
此說于我有遇緣者。
或雖于我無此因緣。
亦蒙他佛及菩薩等接引教化聞是經典當得作佛。
亦有潛化成就此人說法化導。
令向大乘。
今說顯化于我有緣。
故說于彼求佛智慧。
或雖于餘佛有緣往彼。
平等意趣故亦說是我 經。
唯以佛乘(至)方便說法 贊曰。
此解所由。
由一佛乘究竟滅度。
無異二乘究竟體故。
方便說教可有三乘。
或唯一極果體方便說.有三因。
因言長理。
其涅槃經高貴德王品。
雲何涅槃。
雲何大涅槃。
聲聞.緣覺。
八萬劫.六萬劫.四萬劫.二萬劫。
一萬劫所住名為涅槃。
無上法王聖主住處名大涅槃。
古人解雲。
二乘諸果經爾所時入彼無餘涅槃。
後起回心便引楞伽菩薩佛等化作文。
經爾所時耽三昧酒醉然從彼起回向大乘。
今解不然。
彼二乘位經爾所時修行向大者。
彼于先時未回心前。
所應證得有餘涅槃者名為涅槃。
法王所得名大涅槃。
非二乘者。
諸有學位已經八萬劫乃至四萬已入涅槃。
亦非無學入無餘依身智并無。
入涅槃已便起身智。
經二萬劫等修行大行。
信解品雲。
我等長夜修習空法。
乃至住最後身有餘涅槃。
則為已得報佛之恩。
莊嚴論雲。
餘人善根涅槃時盡。
菩薩不爾。
其二乘者。
入無餘涅槃善根若盡。
同莊嚴論雲何經一萬劫等。
修行始入十信。
後經三無數劫方得菩提。
本識既無無識持種。
其身都盡。
将何修行誰得菩提。
入無餘已若有善根非但違教亦違正理。
身智既在雲何名為無餘涅槃。
不同如來無漏依在名有餘依。
有漏依盡名無餘依。
勝鬘亦言二乘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成唯識雲。
不得無住故名方便。
或住有餘回心向大不得無餘。
名得方便。
涅槃經病行品雲。
須陀洹人天七返斷結入于涅槃。
是人未來過八萬劫當得成阿耨菩提。
斯陀含人一往來斷結入于涅槃未來過六萬劫得阿耨菩提。
阿那含人不還。
未來過四萬劫當得菩提。
阿羅漢人過二萬劫當得菩提。
辟支佛人過十千劫當得菩提。
彼經又雲過八萬劫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非成正覺名得菩提。
古師解雲。
阿羅漢曾經七生者。
以須陀洹名說。
曾經二生者以斯陀含名說。
曾經上界生者以阿那含名說。
不經生而藉教者以阿羅漢名說。
不經生而得獨覺以辟支佛名說。
此前三人凡身得果聖身涅槃。
後之二人凡身得果凡身涅槃。
迳多生者鈍。
所以經寂時多。
經生少者利。
所以迳寂時小。
所經八萬劫引菩提留支解。
仍以悲想八萬劫為一日夜積此歲數成大劫。
彼壽無量大劫。
過此已後方始發心。
驗之釋之未為典據。
經釋。
須陀洹者七生斷結得入涅槃。
是須陀洹經八萬劫始得大菩提心。
十信初位。
誰言八萬劫住于涅槃。
此阿羅漢名須陀洹。
經八萬劫始得發心。
甚成可笑。
又若入無餘身依永盡。
雲何無因而後起耶。
不爾無餘說是何義。
若如佛入無餘涅槃。
有漏永盡更得無漏。
無漏既圓何不名佛。
若斷縛盡名入無餘。
身智不亡無餘何在。
有依身故無餘.有餘二種何别。
種種推征義難符信。
然涅槃經須陀洹人八萬劫等義如前說。
實是彼果非阿羅漢。
以彼名說。
亦非阿羅漢有經生者。
若彼經意但總說阿羅漢人。
實有學人發心向大複經幾時。
應涅槃經無有學中而回心者。
由此應以涅槃等經同瑜伽等。
最為善說 法華經玄贊卷第七(末) 保安三年五月晦日書了法隆寺僧覺印之同年十二月十日移點已了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法隆寺僧覺印為令法久住往生極樂為也 高名點本也 與□折本校([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