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五(本)
關燈
小
中
大
言即舍利弗。
四大聲聞上根.五百中根.學無學下根。
今解不爾。
華嚴經初說有舍利弗是應化。
後入法界品舍利弗将六千弟子從自房出。
文殊師利為說十法乃發菩提心。
即此中授記者。
故非應化也。
舍利弗獨是上根聲聞。
四大為中。
五百等為下。
準下經言富樓那等是法華一會應化者也。
如攝論十義一乘中解化。
與楞伽等經同。
聲聞多劫入涅槃飲三昧酒醉逸而卧。
後從定起發心向大等。
是諸佛菩薩之所化作誘餘類故 經。
國名離垢(至)人天熾盛 贊曰。
下第二外土莊嚴。
化淨土也。
文有其十。
此中有五。
一國号名離垢純善所招無六垢故。
二土相其土平正心離高慢。
于勝劣二中無怖無蔑。
離谄慢故。
三淨穢。
清淨嚴飾衆生心淨故佛土淨。
四安免安隐豐樂無殺盜打罵病刀饑馑三惡因故。
五善惡天人熾盛由無外他惡知友故。
分别煩惱一切不行便無惡道人天乃盛 經。
琉璃為地(至)常有華果 贊曰。
此文有五。
六嚴飾琉璃為地心無瑕故。
七路住有八交道。
修八齊戒八聖道故。
東西有四南北有四名八交道。
或東西有八南北亦八。
從一方為名。
或八方之道名八交道。
如道方九軌曰逵。
八道嚴金繩界道行四總持之所感故。
九林薮七寶行樹修七聖财持七支戒故。
十果實常有華果恒修七覺八解脫因所增長故 經。
華光如來(至)教化衆生 贊曰。
下第三說法同。
今有二。
初明同今。
後釋所以。
此初也。
以同今故名為亦以。
雖非惡世非穢土也。
既言清淨明化淨土 經。
舍利弗(至)說三乘法 贊曰。
此釋所以。
據實釋迦亦由本願。
今隐願力但出惡世。
欲明諸佛行利不同。
我出惡世教化衆生。
初以方便後以真實。
故以三乘。
華光如來願意普資。
所以唯稱本願如此。
欲令衆生知彼佛時無惡衆生發願生彼。
順本所習調伏二乘說三乘法。
非化惡生初權後實 經。
其劫名(至)為大寶故 贊曰。
下第四劫名異。
即初标後釋 經。
彼諸菩薩(至)無能知者 贊曰。
下第五輔翼勝劣。
有二。
初别解德。
後總結之。
初文有十。
此有一德衆聖難量。
如栴檀林栴檀圍繞也 經。
若欲行時(至)皆久殖德本 贊曰。
此有二德。
二瑞華應足。
其心常履九淨華故。
顯揚論第三雲。
一戒淨.二心淨.三見淨.四度疑淨.五道非道智見淨.六行智見淨.七行斷智見淨.八無緣寂滅淨.九國土淨。
前七即七淨華如彼廣說。
三妙因久植非初發心善根熟故 經。
于無量百千(至)之所稱歎 贊曰。
此有二德。
四善緣昔遇發大願故。
五名稱高遠衆所識故 經。
常修佛慧(至)諸法之門 贊曰。
此有三德。
六佛智恒求欣大覺故。
七外化久成具慈悲故。
八内鑒斯備無迷謬故。
法義之門教也。
法教之門義也。
二釋皆得 經。
質直無僞志念堅固 贊曰。
此有二德。
九姓純無憍不诳谄故。
十心勤不退行位高故。
直心是道場故。
質直煩惱所不動故志念堅固 經。
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贊曰。
此總結釋也 經。
舍利弗(至)壽八小劫 贊曰。
下第六法住短長。
有四。
一佛壽.二生壽.三授當佛記.四記正像法。
此初二也釋迦衆生薄福少慧。
佛壽故短.生壽故長。
留殘第五分壽施未來弟子。
華光如來所化衆生。
福慧自修不假佛與。
故佛壽長衆生壽短。
又釋迦衆生薄福無感。
故佛壽短不感佛故。
華光衆生多福有感。
故佛壽長感佛化故 經。
華光如來(至)三菩提記 贊曰。
自下第三授當佛記。
有三。
初記時。
二正記。
三國土。
此初也。
過十二劫者佛壽劫滿方授記故。
精進成就名為堅滿 經。
告諸比丘(至)三藐三佛陀 贊曰。
此正明記。
華足者寶華承足。
由聞法華為因成佛果圓滿故名為華足。
由開法華行安樂行故名安行。
有雲安徐而行名為安行。
此非善釋。
何佛慞惶猖獗行也。
多陀阿伽度如來也。
阿羅诃應也。
三藐三佛陀正等覺也。
新經雲如來應正等覺。
古雲如來應供正遍知 經。
其佛國土亦複如是 贊曰。
此明國土。
亦如華光佛之國土行法華因所招緻故 經。
舍利弗(至)三十二小劫 贊曰。
自下第四記正像法。
若佛正法教.行.證三皆具足有。
若佛像法唯有教.行無證果者。
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證并無。
禀教行行證果不同。
故釋迦佛正法短像法長。
不度女人。
正法像法各一千年。
由度女人正法減半故。
今華光正像年等。
雖有三乘菩薩類多故名大寶。
雖有四衆女人持戒不減正法 經。
爾時世尊(至)當度無量衆 贊曰。
下十一頌半。
分二。
初十頌半頌前授記。
後之一頌授記中第二段結會令欣。
前因記有四果記有六。
今總分三。
初一頌頌果記中内德莊嚴。
次一頌頌因記。
後八頌半頌果記四義。
此初也。
普智者一切智.一切種智。
具二普故 經。
供養無數佛(至)證于無上道 贊曰。
此頌因記。
有二。
一遇良緣二具菩薩道。
計亦有時。
過無量劫。
入後頌中故此唯二 經。
過無量劫已(至)常有華果實 贊曰。
下頌果記。
四義分四。
初半頌頌劫名異即。
次一頌半外土莊嚴。
次兩頌輔翼勝劣。
後四頌半佛壽短長。
不頌說法同今。
此初二文也。
外土莊嚴有六。
一名二淨三地四界五樹六華果。
不頌餘四 經。
彼國諸菩薩(至)華光佛所化 贊曰。
此輔翼勝劣。
有四。
一不退二外化三值善友四植妙因。
不頌餘六 經。
佛為王子時(至)壽命八小劫 贊曰。
下四頌半佛壽短長有四。
一頌半佛壽。
半頌人壽。
一頌半正像法時節一。
頌舍利流行。
不頌授記。
加供養舍利。
此即初二。
此中應言于最後身為王子時。
棄國舍榮出家成道。
文言倒故。
先說王子棄國舍榮。
方言後身成于佛道。
或此文意于無量生身為王子棄國舍榮。
末後身中方成佛道 經。
佛滅度之後(至)像法三十二 贊曰。
此頌正像法時節。
晝夜月時年為劫故 經。
舍利廣流布(至)其事皆如是 贊曰。
此頌舍利流行并結 經。
其兩足世尊(至)宜應自欣慶 贊曰。
此第二段結會令欣。
化其心定令求佛果。
倫類也亦疋也疋配也。
言兩足尊無類無配 經。
爾時四部衆(至)以供養佛 贊曰。
為授記中。
下第二段諸天供養贊歎回向。
于中有二。
初四衆八部供養。
後諸天供贊。
此初文也。
表蒙佛恩如佛衣覆。
亦上表當成佛果之時為他說此覆蔭衆生。
故以衣供。
故下文雲有持此經即為佛衣之所覆也 經。
釋提桓因(至)供養于佛 贊曰。
下諸天贊供有二。
初供後贊。
供中複二。
初衣華供。
後伎樂供。
初衣華供有二。
初供養後靈相。
此初也。
以華供者表聞法華當得佛果故 經。
所散天衣(至)而自回轉 贊曰。
此靈相也。
住虛空者顯聞法華超出四生心凝妙理。
回轉者俯循三界情悲蠢物 經。
諸天伎樂(至)雨衆天華 贊曰。
伎樂供養也。
因聞法聲而悟道故作音樂表修因而方果滿故雨天華 經。
而作是言(至)最大法輪 贊曰。
下贊歎有二。
初長行後偈頌。
此中唯牒二時法輪。
以比大小。
對不定姓權實相形故。
據實亦比般若空教此為中道名最大輪 經。
爾時諸天子(至)少有能信者 贊曰。
下六頌半分四。
初二頌顯昔說小今大。
一頌半歎法勝妙。
随喜。
二頌舉他明自作佛生喜。
一頌回向。
此初也。
五衆者梵雲般遮塞建陀此雲五蘊。
具十一種積聚義故名之為蘊。
今名為衆衆是聚義。
或言五陰。
皆乖正名。
依三科中五蘊之法以辨四谛。
故知初權。
今此會說舍權就實難解之法言少能信。
權實相違法深奧故。
依大般若初轉法輪三乘入道。
今據顯相但度聲聞。
故言五衆以明權法。
深奧者秘藏也大乘妙故 經。
我等從昔來(至)我等皆随喜 贊曰。
歎法勝妙。
深生随喜。
随者順也順佛教行故 經。
大智舍利弗(至)方便随宜說 贊曰。
舉他明自作佛生喜。
佛記他作佛彰我亦得作。
故知佛道實叵思議方便随宜令我解了。
叵者不可也。
反正為乏反可為叵皆字意故 經。
我所有福德(至)盡回向佛道 贊曰。
回向佛果。
成波羅蜜。
法供養故。
即是方便善巧智也 法華經玄贊卷第五(本) 保安三年初冬晦日以興福寺圓如房本出寫移點已了法隆寺僧覺印之本者皆點本也又朱或本者點本付或本也又中○滅也左右正或本又字也皆可悉之
四大聲聞上根.五百中根.學無學下根。
今解不爾。
華嚴經初說有舍利弗是應化。
後入法界品舍利弗将六千弟子從自房出。
文殊師利為說十法乃發菩提心。
即此中授記者。
故非應化也。
舍利弗獨是上根聲聞。
四大為中。
五百等為下。
準下經言富樓那等是法華一會應化者也。
如攝論十義一乘中解化。
與楞伽等經同。
聲聞多劫入涅槃飲三昧酒醉逸而卧。
後從定起發心向大等。
是諸佛菩薩之所化作誘餘類故 經。
國名離垢(至)人天熾盛 贊曰。
下第二外土莊嚴。
化淨土也。
文有其十。
此中有五。
一國号名離垢純善所招無六垢故。
二土相其土平正心離高慢。
于勝劣二中無怖無蔑。
離谄慢故。
三淨穢。
清淨嚴飾衆生心淨故佛土淨。
四安免安隐豐樂無殺盜打罵病刀饑馑三惡因故。
五善惡天人熾盛由無外他惡知友故。
分别煩惱一切不行便無惡道人天乃盛 經。
琉璃為地(至)常有華果 贊曰。
此文有五。
六嚴飾琉璃為地心無瑕故。
七路住有八交道。
修八齊戒八聖道故。
東西有四南北有四名八交道。
或東西有八南北亦八。
從一方為名。
或八方之道名八交道。
如道方九軌曰逵。
八道嚴金繩界道行四總持之所感故。
九林薮七寶行樹修七聖财持七支戒故。
十果實常有華果恒修七覺八解脫因所增長故 經。
華光如來(至)教化衆生 贊曰。
下第三說法同。
今有二。
初明同今。
後釋所以。
此初也。
以同今故名為亦以。
雖非惡世非穢土也。
既言清淨明化淨土 經。
舍利弗(至)說三乘法 贊曰。
此釋所以。
據實釋迦亦由本願。
今隐願力但出惡世。
欲明諸佛行利不同。
我出惡世教化衆生。
初以方便後以真實。
故以三乘。
華光如來願意普資。
所以唯稱本願如此。
欲令衆生知彼佛時無惡衆生發願生彼。
順本所習調伏二乘說三乘法。
非化惡生初權後實 經。
其劫名(至)為大寶故 贊曰。
下第四劫名異。
即初标後釋 經。
彼諸菩薩(至)無能知者 贊曰。
下第五輔翼勝劣。
有二。
初别解德。
後總結之。
初文有十。
此有一德衆聖難量。
如栴檀林栴檀圍繞也 經。
若欲行時(至)皆久殖德本 贊曰。
此有二德。
二瑞華應足。
其心常履九淨華故。
顯揚論第三雲。
一戒淨.二心淨.三見淨.四度疑淨.五道非道智見淨.六行智見淨.七行斷智見淨.八無緣寂滅淨.九國土淨。
前七即七淨華如彼廣說。
三妙因久植非初發心善根熟故 經。
于無量百千(至)之所稱歎 贊曰。
此有二德。
四善緣昔遇發大願故。
五名稱高遠衆所識故 經。
常修佛慧(至)諸法之門 贊曰。
此有三德。
六佛智恒求欣大覺故。
七外化久成具慈悲故。
八内鑒斯備無迷謬故。
法義之門教也。
法教之門義也。
二釋皆得 經。
質直無僞志念堅固 贊曰。
此有二德。
九姓純無憍不诳谄故。
十心勤不退行位高故。
直心是道場故。
質直煩惱所不動故志念堅固 經。
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贊曰。
此總結釋也 經。
舍利弗(至)壽八小劫 贊曰。
下第六法住短長。
有四。
一佛壽.二生壽.三授當佛記.四記正像法。
此初二也釋迦衆生薄福少慧。
佛壽故短.生壽故長。
留殘第五分壽施未來弟子。
華光如來所化衆生。
福慧自修不假佛與。
故佛壽長衆生壽短。
又釋迦衆生薄福無感。
故佛壽短不感佛故。
華光衆生多福有感。
故佛壽長感佛化故 經。
華光如來(至)三菩提記 贊曰。
自下第三授當佛記。
有三。
初記時。
二正記。
三國土。
此初也。
過十二劫者佛壽劫滿方授記故。
精進成就名為堅滿 經。
告諸比丘(至)三藐三佛陀 贊曰。
此正明記。
華足者寶華承足。
由聞法華為因成佛果圓滿故名為華足。
由開法華行安樂行故名安行。
有雲安徐而行名為安行。
此非善釋。
何佛慞惶猖獗行也。
多陀阿伽度如來也。
阿羅诃應也。
三藐三佛陀正等覺也。
新經雲如來應正等覺。
古雲如來應供正遍知 經。
其佛國土亦複如是 贊曰。
此明國土。
亦如華光佛之國土行法華因所招緻故 經。
舍利弗(至)三十二小劫 贊曰。
自下第四記正像法。
若佛正法教.行.證三皆具足有。
若佛像法唯有教.行無證果者。
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證并無。
禀教行行證果不同。
故釋迦佛正法短像法長。
不度女人。
正法像法各一千年。
由度女人正法減半故。
今華光正像年等。
雖有三乘菩薩類多故名大寶。
雖有四衆女人持戒不減正法 經。
爾時世尊(至)當度無量衆 贊曰。
下十一頌半。
分二。
初十頌半頌前授記。
後之一頌授記中第二段結會令欣。
前因記有四果記有六。
今總分三。
初一頌頌果記中内德莊嚴。
次一頌頌因記。
後八頌半頌果記四義。
此初也。
普智者一切智.一切種智。
具二普故 經。
供養無數佛(至)證于無上道 贊曰。
此頌因記。
有二。
一遇良緣二具菩薩道。
計亦有時。
過無量劫。
入後頌中故此唯二 經。
過無量劫已(至)常有華果實 贊曰。
下頌果記。
四義分四。
初半頌頌劫名異即。
次一頌半外土莊嚴。
次兩頌輔翼勝劣。
後四頌半佛壽短長。
不頌說法同今。
此初二文也。
外土莊嚴有六。
一名二淨三地四界五樹六華果。
不頌餘四 經。
彼國諸菩薩(至)華光佛所化 贊曰。
此輔翼勝劣。
有四。
一不退二外化三值善友四植妙因。
不頌餘六 經。
佛為王子時(至)壽命八小劫 贊曰。
下四頌半佛壽短長有四。
一頌半佛壽。
半頌人壽。
一頌半正像法時節一。
頌舍利流行。
不頌授記。
加供養舍利。
此即初二。
此中應言于最後身為王子時。
棄國舍榮出家成道。
文言倒故。
先說王子棄國舍榮。
方言後身成于佛道。
或此文意于無量生身為王子棄國舍榮。
末後身中方成佛道 經。
佛滅度之後(至)像法三十二 贊曰。
此頌正像法時節。
晝夜月時年為劫故 經。
舍利廣流布(至)其事皆如是 贊曰。
此頌舍利流行并結 經。
其兩足世尊(至)宜應自欣慶 贊曰。
此第二段結會令欣。
化其心定令求佛果。
倫類也亦疋也疋配也。
言兩足尊無類無配 經。
爾時四部衆(至)以供養佛 贊曰。
為授記中。
下第二段諸天供養贊歎回向。
于中有二。
初四衆八部供養。
後諸天供贊。
此初文也。
表蒙佛恩如佛衣覆。
亦上表當成佛果之時為他說此覆蔭衆生。
故以衣供。
故下文雲有持此經即為佛衣之所覆也 經。
釋提桓因(至)供養于佛 贊曰。
下諸天贊供有二。
初供後贊。
供中複二。
初衣華供。
後伎樂供。
初衣華供有二。
初供養後靈相。
此初也。
以華供者表聞法華當得佛果故 經。
所散天衣(至)而自回轉 贊曰。
此靈相也。
住虛空者顯聞法華超出四生心凝妙理。
回轉者俯循三界情悲蠢物 經。
諸天伎樂(至)雨衆天華 贊曰。
伎樂供養也。
因聞法聲而悟道故作音樂表修因而方果滿故雨天華 經。
而作是言(至)最大法輪 贊曰。
下贊歎有二。
初長行後偈頌。
此中唯牒二時法輪。
以比大小。
對不定姓權實相形故。
據實亦比般若空教此為中道名最大輪 經。
爾時諸天子(至)少有能信者 贊曰。
下六頌半分四。
初二頌顯昔說小今大。
一頌半歎法勝妙。
随喜。
二頌舉他明自作佛生喜。
一頌回向。
此初也。
五衆者梵雲般遮塞建陀此雲五蘊。
具十一種積聚義故名之為蘊。
今名為衆衆是聚義。
或言五陰。
皆乖正名。
依三科中五蘊之法以辨四谛。
故知初權。
今此會說舍權就實難解之法言少能信。
權實相違法深奧故。
依大般若初轉法輪三乘入道。
今據顯相但度聲聞。
故言五衆以明權法。
深奧者秘藏也大乘妙故 經。
我等從昔來(至)我等皆随喜 贊曰。
歎法勝妙。
深生随喜。
随者順也順佛教行故 經。
大智舍利弗(至)方便随宜說 贊曰。
舉他明自作佛生喜。
佛記他作佛彰我亦得作。
故知佛道實叵思議方便随宜令我解了。
叵者不可也。
反正為乏反可為叵皆字意故 經。
我所有福德(至)盡回向佛道 贊曰。
回向佛果。
成波羅蜜。
法供養故。
即是方便善巧智也 法華經玄贊卷第五(本) 保安三年初冬晦日以興福寺圓如房本出寫移點已了法隆寺僧覺印之本者皆點本也又朱或本者點本付或本也又中○滅也左右正或本又字也皆可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