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二(末)(至第三之始)
關燈
小
中
大
各五。
謂信精進念定慧。
如名為體。
初修為善本曰根。
後修難可伏名力。
六覺支。
覺者慧也。
支者分義。
此有二種。
一覺即支。
擇法覺也。
二覺之支。
謂餘六慧支分故。
此有七種。
謂擇法精進喜念定舍輕安。
三為别境。
擇法念定。
三為善法。
精進舍輕安。
一為遍行。
喜哾支也。
七道支。
道者聖道無漏慧根。
支者分義。
一道即支。
二道之支。
謂餘七法。
如前可知。
此總有八。
謂正見。
正思惟。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念。
正定。
正精進。
其正思惟。
以慧為性。
在佛身中。
無尋伺故。
無嗔癡二。
所發身語。
名正語正業。
無貪一種所發身語名正命。
對五邪命。
所以獨立。
此三身語。
俱以無表色思為性。
明體性者。
三十七種。
合體有九。
一慧。
二精進。
三定。
四位。
五念。
六喜。
七舍。
八輕安。
九無表色。
故瑜伽五十七言。
信等五根。
三十七品中不攝。
何等謂有六法。
喜安舍語業命。
業命三即無表故。
此中遍行一。
謂喜。
别境三。
謂念定慧。
善有四。
信精進舍輕安。
色法一。
謂無表色。
此說佛位。
若非佛位。
十法為體。
成唯識說。
正思惟說。
是無漏尋。
彼有二說。
此義為正。
修位者。
念住正斷神足。
初修在解脫分善位。
五根在暖頂位。
五力在忍世第一法位。
七覺在見。
八道在修。
有漏無漏者。
唯位可知。
見道前唯有漏。
若見道後。
可通無漏。
乃至佛位。
可唯無漏。
廣說其相。
如對法說。
經。
修回向土(至)衆德莊嚴。
贊曰。
此第七段。
凡所修善。
回向菩提。
名為回向。
不求生死。
故得果時。
其國具足衆德莊嚴。
回向即願。
願向菩提。
具衆境故。
願以信欲勝解為體。
經。
善說息除(至)趣無暇。
贊曰。
下有三翻。
合名寂靜。
寂靜二惡故。
一寂八難。
即寂惡果。
二寂犯禁十惡業道。
即寂惡因。
此初文也。
八無暇者。
舊名八難。
恒受衆苦。
無暫閑暇可修善事求菩提故。
八無暇者。
三惡趣為三。
四生盲聾喑啞等諸根不具。
五世智辨聰惡邪見者。
六佛前佛後。
七生北俱盧。
八長壽天。
謂生色界。
非聖天中。
依成實論。
天人四輪。
能摧八難。
一住善處。
生中國是。
此除五難。
謂三惡趣北州長壽天。
二依善人。
謂值佛世。
此除一難。
謂除佛前後。
三發正願。
謂正見心。
此除一難。
世智辨聰。
四植善根。
此亦除一。
盲聾啞等。
又修五行。
除此八難。
一受持戒。
治三惡趣。
二樂行法施。
除盲聾等。
三正信解。
除世智辨聰。
四近善友。
除生佛前後。
五生中國。
除生北洲及長壽天。
菩薩常說初四種輪。
或後五行。
息除八無暇。
故得果時。
離三惡趣及八無暇。
無暇總也。
惡趣别也。
經。
自守戒行(至)禁之名。
贊曰。
寂靜之中。
下止惡因。
有二。
一受善起惡。
二性自為惡。
此初也。
守戒不缺。
自惡數悔。
他惡不譏。
他善能贊。
故得果時。
其國尚無犯禁之名。
何況有見諸犯禁者。
經。
十善業道(至)來生其國。
贊曰。
此止性自為惡。
十善業道。
略以三門分别。
一出體。
二釋名。
三辨果。
出體者。
不殺等。
身初三。
不妄語等。
語次四。
無貪等。
意後三。
俱以思為體。
三業之體。
皆是思故。
成唯識雲。
前七業道。
亦思為體。
不但後三體是思故。
身語表彰意之思故。
假名表業。
此思熏種。
假名無表色業。
體實非色。
顯揚論雲。
身語二色。
性非善惡。
表善惡故。
假名善惡。
故體即思。
思有三種。
一審慮思。
審慮所作故。
二決定思。
決定将作故。
三動發思。
正起動作故。
取此第三。
為業道體。
二釋名者。
十者數也。
善者順理益物義。
業者造作義。
道者所遊履義。
能通生義。
此思類别名十。
能有順益名善。
體能造作名業。
成唯識雲。
此第三思。
為前二思所遊履故。
通生當來異熟果等。
亦名為道。
遊履者。
緣慮引發義。
與成業同然。
瑜伽論第六十說。
思是業。
非業道。
殺生乃至绮語。
亦業亦業道。
貪恚邪見。
業道非業者。
随轉理門。
随薩婆多等說故。
成唯識論。
真實理門。
又彼亦是真實理門。
彼論意說。
若業道思。
造作遊履。
可名為道。
由第三思非業道思所遊履故。
不與道名。
成唯識中。
但說第三思為他所遊。
通生當果。
與業道名。
不相違也。
又身語表由思發故。
假說名業。
所作業故。
思所履故。
假名業道。
瑜伽依此複說。
殺生乃至绮語亦業亦道。
其實非業。
可名為道。
非能作故。
邪見等三。
彼此無别。
釋此别名。
翻惡可知。
如瑜伽論第八第九。
三辨果者。
有漏善業道得四非離系。
無漏善業道得四非異熟。
若互相資。
各得五果。
一一翻十惡業道說。
如理應知。
此中所言十善業道。
極清淨者。
無漏業道。
名極清淨。
非有漏故。
明成佛時無異熟果。
由行不殺。
得後果時。
壽量決定。
離不與取故大富。
上二皆等流果。
離欲邪行故梵行。
離虛诳語故所言誠谛。
離粗惡語故常以暖語。
上三皆增上果。
間語故眷屬不離。
此等流果。
離雜穢語故。
善宣密意。
此亦增上果。
離貪恚邪見。
得餘三種。
此三皆等流果。
此中合說離殺盜離間語貪恚邪見六業。
得等流果。
餘四得增上果。
今互相準。
如理可知。
即厭繁文。
故略不說。
皆如瑜伽第八第九五十九六十。
對法第七。
成業唯識等廣說。
舊經雲。
善和诤訟。
是不雜穢語果。
善宣密意故。
密意者。
謂隐心理。
若绮飾文辭。
便翳理故。
正直語者。
便能宣義。
言必饒益。
是無貪果。
若貪欲起。
不饒益故。
不嫉不恚。
俱無嗔果。
次嫉之體即是嗔故。
若依新文。
便無疑難。
經。
諸善男子(至)則有寂靜。
贊曰。
自下第二顯嚴土因所為利益。
于中合有十七轉。
分之為二。
初之八轉。
牒上十八番行之次第展轉相。
有後之九轉相。
明嚴土因所生勝果。
此初文也。
舊有十三轉。
初之七轉。
牒上諸番。
後之六轉。
嚴土所生。
此中第五轉止息者。
合牒前六度。
止六蔽故。
此第六轉發起者。
合牒前四無量攝事巧便菩提分法。
發起自他二勝益故。
此第八番寂靜者合牒前二息八無暇自守戒行十善業道。
寂衆惡故。
十八番中。
第十六息無暇。
第十七自守戒行。
嚴此二因。
人無惡器。
嚴餘十六因。
器無惡人。
舊經。
初直心。
次發行。
發行合是深心。
深心應是大乘心。
然文倒錯。
發行為第二。
道理難知。
調伏者。
牒上六度。
伏六蔽故。
如說行者無量攝事巧便道品。
此四種修行故。
第七方便者。
即說八難自守戒行十善業道。
此之三種殊勝方便。
寂靜惡故。
經。
随其寂靜(至)嚴淨佛土。
贊曰。
下有九轉。
顯嚴土因所生勝果。
于中有二。
初之兩轉。
明嚴前因感淨土果。
後之七轉。
明淨土成更生勝果。
此初文也。
由嚴前因感勝衆生。
故言由此有清淨有情。
離惡而修于善。
此乃菩薩本所欣求。
乃為如來佛土清淨。
諸有情土。
是佛土故。
内有情界土。
既為清淨。
外器界土。
自亦清淨。
以心淨故。
佛土清淨。
經。
随其嚴淨佛土(至)諸妙功德。
贊曰。
下有七轉。
明淨土成更生勝果。
于中有二。
初一轉。
能化利益果。
後六轉。
所化利益果。
此有二義。
一是轉法輪義。
展轉相生。
故有彼情土。
既有嚴淨已。
便能化他。
故有法教。
法教既施。
化生妙福。
生天人中。
受勝福故。
次有漏聞思修三妙慧生。
妙慧生已。
無漏智起。
無漏智起已。
生無漏行。
無漏行生已。
即八識心一切清淨既淨心已。
得果圓滿。
無量妙德。
無不具足。
如是複名嚴淨佛土。
二是可施他義。
彼有情土。
既嚴淨已。
便可以十地教而教化之。
有情土淨。
是十地故。
法教既施。
有無漏福。
受十王果等種種福故。
次後複有無分别慧生。
無分别慧生已。
複有後得智生。
後得智生已。
無漏行生。
無漏行生已。
八識心淨。
八識心淨已。
萬德具足。
遂緻作佛。
此願由嚴淨。
土因已。
感淨土果生。
感淨土果生已。
生此勝果。
舊經此中唯有四轉。
阙無妙福妙行二種。
合智與慧。
而為一轉。
經。
諸善男子(至)嚴淨自心。
贊曰。
如來廣說中。
下文第二勸發嚴心。
有二。
初勸後釋。
此初也。
經。
所以者何(至)嚴淨佛土。
贊曰。
此釋所由。
諸修行者。
自心嚴淨。
外感有情器土亦淨。
自心不淨。
何得淨地。
所以菩薩自心清淨。
五蘊假者有情亦淨。
内心既淨。
外感有情及器亦淨。
佛地經言。
最極自在。
淨識為相。
故識淨時。
佛土便淨。
上來但說有情為土。
本所化故。
不說器界。
有情土淨。
器界自淨。
不說自成。
經。
爾時舍利子(至)雜穢若此。
贊曰。
說因圓滿中有三。
自下第三明決疑也。
于中有四。
一鹙子疑生。
二聖者慰喻。
三佛現淨土。
四鹙子疑除。
此初文也。
乘前嚴心。
遂此疑生。
若心淨故。
有情土淨。
有情土淨。
器與淨者。
牒前文也。
莫我釋迦因心不淨佛土雜穢。
勿者莫也。
此言意顯乃是我佛先心不淨。
今成佛土。
穢若斯耶。
梵言舍利。
唐曰春莺。
以母辨才。
指喻為号。
顯彼所生。
故名為子。
少聞多解。
聲聞上首。
故佛加持。
令興疑念。
經。
佛知其念(至)而盲不見。
贊曰。
下聖者慰喻有二。
初佛喻。
有三。
一問。
二答。
三告。
此初文也。
經。
對曰不也(至)非日月咎。
贊曰。
鹙子答也。
經。
佛言如是(至)而汝不見。
贊曰。
世尊告也。
初總告。
為衆生罪故。
不見我之佛土嚴淨。
後别告之。
我土嚴淨。
而汝不見。
謂信精進念定慧。
如名為體。
初修為善本曰根。
後修難可伏名力。
六覺支。
覺者慧也。
支者分義。
此有二種。
一覺即支。
擇法覺也。
二覺之支。
謂餘六慧支分故。
此有七種。
謂擇法精進喜念定舍輕安。
三為别境。
擇法念定。
三為善法。
精進舍輕安。
一為遍行。
喜哾支也。
七道支。
道者聖道無漏慧根。
支者分義。
一道即支。
二道之支。
謂餘七法。
如前可知。
此總有八。
謂正見。
正思惟。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念。
正定。
正精進。
其正思惟。
以慧為性。
在佛身中。
無尋伺故。
無嗔癡二。
所發身語。
名正語正業。
無貪一種所發身語名正命。
對五邪命。
所以獨立。
此三身語。
俱以無表色思為性。
明體性者。
三十七種。
合體有九。
一慧。
二精進。
三定。
四位。
五念。
六喜。
七舍。
八輕安。
九無表色。
故瑜伽五十七言。
信等五根。
三十七品中不攝。
何等謂有六法。
喜安舍語業命。
業命三即無表故。
此中遍行一。
謂喜。
别境三。
謂念定慧。
善有四。
信精進舍輕安。
色法一。
謂無表色。
此說佛位。
若非佛位。
十法為體。
成唯識說。
正思惟說。
是無漏尋。
彼有二說。
此義為正。
修位者。
念住正斷神足。
初修在解脫分善位。
五根在暖頂位。
五力在忍世第一法位。
七覺在見。
八道在修。
有漏無漏者。
唯位可知。
見道前唯有漏。
若見道後。
可通無漏。
乃至佛位。
可唯無漏。
廣說其相。
如對法說。
經。
修回向土(至)衆德莊嚴。
贊曰。
此第七段。
凡所修善。
回向菩提。
名為回向。
不求生死。
故得果時。
其國具足衆德莊嚴。
回向即願。
願向菩提。
具衆境故。
願以信欲勝解為體。
經。
善說息除(至)趣無暇。
贊曰。
下有三翻。
合名寂靜。
寂靜二惡故。
一寂八難。
即寂惡果。
二寂犯禁十惡業道。
即寂惡因。
此初文也。
八無暇者。
舊名八難。
恒受衆苦。
無暫閑暇可修善事求菩提故。
八無暇者。
三惡趣為三。
四生盲聾喑啞等諸根不具。
五世智辨聰惡邪見者。
六佛前佛後。
七生北俱盧。
八長壽天。
謂生色界。
非聖天中。
依成實論。
天人四輪。
能摧八難。
一住善處。
生中國是。
此除五難。
謂三惡趣北州長壽天。
二依善人。
謂值佛世。
此除一難。
謂除佛前後。
三發正願。
謂正見心。
此除一難。
世智辨聰。
四植善根。
此亦除一。
盲聾啞等。
又修五行。
除此八難。
一受持戒。
治三惡趣。
二樂行法施。
除盲聾等。
三正信解。
除世智辨聰。
四近善友。
除生佛前後。
五生中國。
除生北洲及長壽天。
菩薩常說初四種輪。
或後五行。
息除八無暇。
故得果時。
離三惡趣及八無暇。
無暇總也。
惡趣别也。
經。
自守戒行(至)禁之名。
贊曰。
寂靜之中。
下止惡因。
有二。
一受善起惡。
二性自為惡。
此初也。
守戒不缺。
自惡數悔。
他惡不譏。
他善能贊。
故得果時。
其國尚無犯禁之名。
何況有見諸犯禁者。
經。
十善業道(至)來生其國。
贊曰。
此止性自為惡。
十善業道。
略以三門分别。
一出體。
二釋名。
三辨果。
出體者。
不殺等。
身初三。
不妄語等。
語次四。
無貪等。
意後三。
俱以思為體。
三業之體。
皆是思故。
成唯識雲。
前七業道。
亦思為體。
不但後三體是思故。
身語表彰意之思故。
假名表業。
此思熏種。
假名無表色業。
體實非色。
顯揚論雲。
身語二色。
性非善惡。
表善惡故。
假名善惡。
故體即思。
思有三種。
一審慮思。
審慮所作故。
二決定思。
決定将作故。
三動發思。
正起動作故。
取此第三。
為業道體。
二釋名者。
十者數也。
善者順理益物義。
業者造作義。
道者所遊履義。
能通生義。
此思類别名十。
能有順益名善。
體能造作名業。
成唯識雲。
此第三思。
為前二思所遊履故。
通生當來異熟果等。
亦名為道。
遊履者。
緣慮引發義。
與成業同然。
瑜伽論第六十說。
思是業。
非業道。
殺生乃至绮語。
亦業亦業道。
貪恚邪見。
業道非業者。
随轉理門。
随薩婆多等說故。
成唯識論。
真實理門。
又彼亦是真實理門。
彼論意說。
若業道思。
造作遊履。
可名為道。
由第三思非業道思所遊履故。
不與道名。
成唯識中。
但說第三思為他所遊。
通生當果。
與業道名。
不相違也。
又身語表由思發故。
假說名業。
所作業故。
思所履故。
假名業道。
瑜伽依此複說。
殺生乃至绮語亦業亦道。
其實非業。
可名為道。
非能作故。
邪見等三。
彼此無别。
釋此别名。
翻惡可知。
如瑜伽論第八第九。
三辨果者。
有漏善業道得四非離系。
無漏善業道得四非異熟。
若互相資。
各得五果。
一一翻十惡業道說。
如理應知。
此中所言十善業道。
極清淨者。
無漏業道。
名極清淨。
非有漏故。
明成佛時無異熟果。
由行不殺。
得後果時。
壽量決定。
離不與取故大富。
上二皆等流果。
離欲邪行故梵行。
離虛诳語故所言誠谛。
離粗惡語故常以暖語。
上三皆增上果。
間語故眷屬不離。
此等流果。
離雜穢語故。
善宣密意。
此亦增上果。
離貪恚邪見。
得餘三種。
此三皆等流果。
此中合說離殺盜離間語貪恚邪見六業。
得等流果。
餘四得增上果。
今互相準。
如理可知。
即厭繁文。
故略不說。
皆如瑜伽第八第九五十九六十。
對法第七。
成業唯識等廣說。
舊經雲。
善和诤訟。
是不雜穢語果。
善宣密意故。
密意者。
謂隐心理。
若绮飾文辭。
便翳理故。
正直語者。
便能宣義。
言必饒益。
是無貪果。
若貪欲起。
不饒益故。
不嫉不恚。
俱無嗔果。
次嫉之體即是嗔故。
若依新文。
便無疑難。
經。
諸善男子(至)則有寂靜。
贊曰。
自下第二顯嚴土因所為利益。
于中合有十七轉。
分之為二。
初之八轉。
牒上十八番行之次第展轉相。
有後之九轉相。
明嚴土因所生勝果。
此初文也。
舊有十三轉。
初之七轉。
牒上諸番。
後之六轉。
嚴土所生。
此中第五轉止息者。
合牒前六度。
止六蔽故。
此第六轉發起者。
合牒前四無量攝事巧便菩提分法。
發起自他二勝益故。
此第八番寂靜者合牒前二息八無暇自守戒行十善業道。
寂衆惡故。
十八番中。
第十六息無暇。
第十七自守戒行。
嚴此二因。
人無惡器。
嚴餘十六因。
器無惡人。
舊經。
初直心。
次發行。
發行合是深心。
深心應是大乘心。
然文倒錯。
發行為第二。
道理難知。
調伏者。
牒上六度。
伏六蔽故。
如說行者無量攝事巧便道品。
此四種修行故。
第七方便者。
即說八難自守戒行十善業道。
此之三種殊勝方便。
寂靜惡故。
經。
随其寂靜(至)嚴淨佛土。
贊曰。
下有九轉。
顯嚴土因所生勝果。
于中有二。
初之兩轉。
明嚴前因感淨土果。
後之七轉。
明淨土成更生勝果。
此初文也。
由嚴前因感勝衆生。
故言由此有清淨有情。
離惡而修于善。
此乃菩薩本所欣求。
乃為如來佛土清淨。
諸有情土。
是佛土故。
内有情界土。
既為清淨。
外器界土。
自亦清淨。
以心淨故。
佛土清淨。
經。
随其嚴淨佛土(至)諸妙功德。
贊曰。
下有七轉。
明淨土成更生勝果。
于中有二。
初一轉。
能化利益果。
後六轉。
所化利益果。
此有二義。
一是轉法輪義。
展轉相生。
故有彼情土。
既有嚴淨已。
便能化他。
故有法教。
法教既施。
化生妙福。
生天人中。
受勝福故。
次有漏聞思修三妙慧生。
妙慧生已。
無漏智起。
無漏智起已。
生無漏行。
無漏行生已。
即八識心一切清淨既淨心已。
得果圓滿。
無量妙德。
無不具足。
如是複名嚴淨佛土。
二是可施他義。
彼有情土。
既嚴淨已。
便可以十地教而教化之。
有情土淨。
是十地故。
法教既施。
有無漏福。
受十王果等種種福故。
次後複有無分别慧生。
無分别慧生已。
複有後得智生。
後得智生已。
無漏行生。
無漏行生已。
八識心淨。
八識心淨已。
萬德具足。
遂緻作佛。
此願由嚴淨。
土因已。
感淨土果生。
感淨土果生已。
生此勝果。
舊經此中唯有四轉。
阙無妙福妙行二種。
合智與慧。
而為一轉。
經。
諸善男子(至)嚴淨自心。
贊曰。
如來廣說中。
下文第二勸發嚴心。
有二。
初勸後釋。
此初也。
經。
所以者何(至)嚴淨佛土。
贊曰。
此釋所由。
諸修行者。
自心嚴淨。
外感有情器土亦淨。
自心不淨。
何得淨地。
所以菩薩自心清淨。
五蘊假者有情亦淨。
内心既淨。
外感有情及器亦淨。
佛地經言。
最極自在。
淨識為相。
故識淨時。
佛土便淨。
上來但說有情為土。
本所化故。
不說器界。
有情土淨。
器界自淨。
不說自成。
經。
爾時舍利子(至)雜穢若此。
贊曰。
說因圓滿中有三。
自下第三明決疑也。
于中有四。
一鹙子疑生。
二聖者慰喻。
三佛現淨土。
四鹙子疑除。
此初文也。
乘前嚴心。
遂此疑生。
若心淨故。
有情土淨。
有情土淨。
器與淨者。
牒前文也。
莫我釋迦因心不淨佛土雜穢。
勿者莫也。
此言意顯乃是我佛先心不淨。
今成佛土。
穢若斯耶。
梵言舍利。
唐曰春莺。
以母辨才。
指喻為号。
顯彼所生。
故名為子。
少聞多解。
聲聞上首。
故佛加持。
令興疑念。
經。
佛知其念(至)而盲不見。
贊曰。
下聖者慰喻有二。
初佛喻。
有三。
一問。
二答。
三告。
此初文也。
經。
對曰不也(至)非日月咎。
贊曰。
鹙子答也。
經。
佛言如是(至)而汝不見。
贊曰。
世尊告也。
初總告。
為衆生罪故。
不見我之佛土嚴淨。
後别告之。
我土嚴淨。
而汝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