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寶要義論 第九卷

關燈
際。

    離邊際故。

    若犯堕罪及餘惡作。

    而悉解除勿生堅着。

    以如是法為他開示。

    彼之所有五無間罪。

    尚悉蠲除。

    況複少略破戒垢染。

    解是法律者。

    不為客塵煩惱所染。

    生出離想。

    知諸煩惱非内非外亦非中間。

    非離染智能除煩惱。

    離染之性亦不可遣。

    智者如實觀諸煩惱。

    猶如浮雲風飄流散。

    随所向方何适何住又諸煩惱如水中月。

    遍計影像對現其前。

    又諸煩惱是黑暗境界慧燈光明而能照破。

    又煩惱賊竊害色相如夜叉羅刹。

    若深固作意如實觀察。

    即無所住。

    又諸煩惱常伺其便。

    若不深固作意。

    即煩惱增長于空無相無願智慧法中即不違害。

    又于如是諸煩惱中。

    智者以智于彼染着煩惱諸有情所對住其前起悲愍心為說無我無有情法。

    令其離染。

    此即是為真實持律。

    阿阇世王經雲。

    佛言。

    阿難。

    我今實言告汝。

    若有造五無間罪者。

    得聞如是正法已能生勝解。

    我不說彼人有業及業障。

    阿難。

    以要言之。

    此所宣說甚深正法。

    應生勝解廣大稱贊。

    數于彼彼經中專勤聽受不離善巧方便菩薩應當如是勤行說甚深法。

    是故慧及方便二法不離。

    是為菩薩相應正法。

    維摩诘經雲。

    無方便慧縛。

    有方便慧解。

    何謂無方便慧縛。

    若菩薩于空無相無願法中調伏其心。

    不以相好莊嚴佛土成熟有情。

    此即是為無方便慧縛。

    何謂有方便慧解。

    若菩薩能以相好莊嚴佛土成熟有情。

    于空無相無願法中調伏其心。

    習力勤行而不疲懈。

    此即是為有方便慧解。

    何謂無慧方便縛。

    若菩薩于諸見煩惱生起随逐有所住着。

    然複發起一切善根回向無上菩提。

    此即是為無慧方便縛。

    何謂有慧方便解。

    若菩薩于諸見煩惱生起随逐斷諸有着。

    而發起一切善根回向無上菩提悉無所取。

    此即是為有慧方便解。

    此等慧及方便二法和合。

    當知皆是菩薩之行。

    雲何是菩薩行。

    所謂非凡夫行。

    非賢聖行。

    是菩薩行。

    在于生死不為染污。

    在于涅槃不永寂滅。

    是菩薩行。

    雖求四谛智亦不非時取證涅槃。

    是菩薩行。

    雖觀内空而常思念于三有中示現受生。

    是菩薩行。

    雖觀無生而不入正位。

    是菩薩行。

    雖攝一切有情而不染着。

    是菩薩行。

    雖行于空而常勤求諸相功德。

    是菩薩行。

    雖行無作而勤修一切善行獲得輕安。

    是菩薩行雖修止觀之行而不畢竟堕于寂滅。

    是菩薩行。

    雖轉法輪示現大般涅槃而不舍菩薩所行之行。

    是菩薩行。

    凡如是等皆是菩薩所行之行。

    降魔經雲。

    複次所有諸菩薩摩诃薩最上正行。

    謂即勝慧智增上相應。

    若方便智即普攝一切善法之行。

    勝慧智者即無我無人無有情無壽者無儒童等。

    方便智者即成熟一切有情之行。

    勝慧智者即遍攝諸法之行。

    方便智者即正法攝受之行。

    勝慧智者即一切佛法界無分别行。

    方便智者即一切佛法尊重供養承事之行。

    勝慧智者即一切佛刹如虛空行。

    方便智者即一切佛刹功德莊嚴之具作清淨莊嚴之行。

    勝慧智者即一切賢聖修無為行。

    方便智者即于一切師尊所起尊重心。

    施作種種作用之行。

    勝慧智者即觀察佛身無漏之行。

    方便智者即修佛相好之行。

    勝慧智者即觀察一切行無生無起之行。

    方便智者即常思惟于三有中示現受生之行。

    無盡意經雲。

    何等是為菩薩方便。

    複何等是菩薩勝慧。

    所謂若入定時起大悲所緣深固之心觀察有情。

    此即方便若于定中住寂遍寂。

    此即勝慧。

    若入定時起大悲心随順佛道。

    此即方便。

    若無所有依止觀察。

    此即勝慧。

    若入定時觀察普攝彼一切法。

    此即方便。

    若觀法界無所分别。

    此即勝慧。

    若入定時佛身莊嚴所作現前。

    此即方便。

    若觀察法身分位。

    此即勝慧。

    維摩诘經雲。

    佛言。

    慈氏。

    菩薩有二相。

    一者信樂雜句文飾。

    二者不畏甚深之法。

    如實解入是為二相。

    若菩薩信樂尊重雜句文飾者。

    當知是為初學菩薩。

    若複于此清淨甚深經典。

    普攝種種文義差别之門。

    聽受宣說生勝解者。

    當知是菩薩久修梵行。

    複有二法。

    是即初學菩薩為自毀傷。

    不于甚深法中調伏其心。

    一者于昔未聞甚深經典。

    聞已驚怖生疑亦不随順。

    返生輕謗作如是言。

    我昔未聞此法從何所來。

    二者于大法器宣說甚深法者。

    善男子所不樂親近亦不尊重。

    或時于中密說其過。

    是為二法。

    複有二法。

    菩薩雖信解甚深之法亦自毀傷。

    不能速證無生法忍。

    一者輕毀初學菩薩不為攝受。

    不為決擇複不教誨。

    二者雖信解甚深之法。

    而不習學亦不尊重。

    不行财施法施攝受有情。

    是為二法。

    此中應知。

    若諸有情解入諸佛菩薩大威德力。

    斯極難得。

    何等是為菩薩大威德力。

    維摩诘經雲。

    維摩诘言。

    大迦葉。

    所有十方世界現作魔王者。

    皆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以善方便成熟有情故現魔相。

    又十方世界或有菩薩從其求乞手足耳鼻血肉筋骨頭目身分妻子奴婢人民國邑象馬車乘。

    凡如是等或來求者。

    皆悉給施。

    菩薩以如是相故行逼迫。

    此等皆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迦葉。

    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

    凡夫亦複如是不能如是逼迫菩薩。

    而菩薩者乃能如是逼迫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