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一切法自性涅槃。
一心真如門也。
止也。
即見因緣業報不失不壞。
一心生滅門也。
觀也。
秖于不生不滅性中。
妄有因緣生滅。
則四谛皆唯一心明矣。
以世間因果。
即苦集。
出世因果。
即道滅。
十界差别。
皆是心生滅門。
皆依真如門故。
雖念因緣善惡業報。
而亦即見一切諸法無生無性。
乃至涅槃 此示即觀而止也。
既依真如而有生滅。
則知生滅諸法。
同一真如。
别無自性矣。
二各釋竟。
三結益 修行止者。
對治凡夫。
樂著生死。
亦治二乘執著生死而生怖畏。
修行觀者。
對治凡夫不修善根。
亦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小心過。
是故止觀互相助成。
不相舍離。
若止觀不具。
必不能得無上菩提 觀生滅即真如。
名止。
生死本空。
何可樂著。
生死無性。
何須怖畏。
觀真如即生滅。
名觀。
因果宛然。
安得不勤修善。
同體在迷。
安得不普濟度。
蓋一心二門。
本不相離。
故一心止觀。
決不可偏修也。
為成無上菩提。
所以二行作一門說。
初正示修習信心竟。
二更示勝異方便二。
初泛明念佛除障。
二的指求生極樂。
今初。
複次初學菩薩。
住此娑婆世界。
或值寒熱。
風雨不時饑馑等苦。
或見不善可畏衆生。
三毒所纏。
邪見颠倒。
棄背善道。
習行惡法。
菩薩在中。
心生怯弱。
恐不可值遇諸佛菩薩。
恐不能成就清淨信心。
生疑欲退者。
應作是念。
十方所有諸佛菩薩。
皆得大神通無有障礙。
能以種種善巧方便。
救拔一切險厄衆生。
作是念已。
發大誓願。
一心專念佛及菩薩。
以生如是決定心故。
于此命終。
必得往生餘佛刹中。
見佛菩薩。
信心成就。
永離惡趣 初學菩薩。
已解一心真如生滅二門而修信行。
但止觀力微。
境緣粗惡。
未入正定聚中。
不能保其無退。
故更示此勝異方便。
令仗自心中之他佛。
度脫佛心中之自身也。
須知前止觀門。
名念自佛三昧。
今示念佛菩薩。
即念他佛三昧。
以念佛及菩薩。
不生妄想分别。
即是止行。
了知諸佛菩薩。
有大神通巧便。
能救拔我及諸衆生。
即是觀行。
所以修止觀時。
設見佛菩薩形。
知是魔事。
不生取著。
今念佛菩薩時。
設更别商止觀。
大似騎牛覓牛矣。
然正念佛菩薩時。
或得見佛菩薩。
即應了知唯心所現。
萬勿取著。
勿生喜動。
勿向人說。
如遠公生平三見聖相。
不語一人。
此為要訣。
唯至臨終見佛菩薩。
方是感應道交。
定非魔事。
不必緻疑。
以佛菩薩得大神通。
決定護念有緣念佛衆生。
不失時故。
言發大誓願者。
為度衆生求生淨土。
非為自身獨出生死。
有此菩提弘願。
方是往生正因。
不然。
縱令念佛菩薩。
與佛菩薩氣分不相契合。
不能生淨土也。
二的指求生極樂 如經中說。
若善男子。
善女人。
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以諸善根。
回向願生。
決定得生。
常見彼佛。
信心增長。
永不退轉。
于彼聞法。
觀佛法身。
漸次修行。
得入正位 十方諸佛。
淨土無量。
經論多指歸極樂者。
略有四意。
一者阿彌陀佛。
與此土人最有緣故。
乃至窮村僻塢。
若男若女。
若長若幼。
若智若愚。
無不知稱阿彌陀佛名者。
二者法藏比丘願力勝故。
諸佛果德雖實平等。
因中願力任運攝生。
無差别中有差别故。
三者令人系念得專心故。
若不專歎。
則衆生既欲生西。
又欲生東。
心無一定。
淨業難成。
所以十方諸佛。
同出廣長舌相。
贊此一門。
令人專憶。
四者阿彌陀佛。
即法界藏身。
極樂世界。
即蓮華藏海。
故見一佛。
即為見無量佛。
生一土。
即為生無量土。
念一佛。
即是念一切佛。
即為一切佛所護念。
以法身不二故。
生佛不二故。
能念所念不二故。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因該果徹。
更無二故。
餘如淨土經論廣明。
不能備述也。
四修信分竟。
五利益分四。
初總勸聞思修。
二别示聞思修功德。
三誡诽謗護大罪。
四結示大乘功能。
今初。
雲何利益分。
如是大乘秘密句義。
今已略說。
若有衆生。
欲于如來甚深境界廣大法中。
生淨信覺解心。
入大乘道無有障礙(者)于此略論。
當勤聽受。
思惟修習。
當知是人。
決定速成一切種智 淨信覺。
解心者。
若約圓妙絕待言之。
則信即解。
解即信。
如來名世間解。
亦可名究竟信也。
今約初機言之。
有信無解。
能長煩惱。
有解無信。
能長邪見。
故并舉淨信覺解兩心。
以為入大乘道之正轍也。
聽受者。
聞慧也。
思惟者。
思慧也。
修習者。
修慧也。
三慧資無漏種。
令起現行。
故能速成一切種智。
二别示聞思修功德 若聞此法。
不生驚怖。
當知此人。
定紹佛種。
速得授記 此别示聞慧功德也。
假使有人。
化三千大千世界衆生。
令住十善道。
不如于須臾頃。
正思此法。
過前功德無量無邊 此别示思慧功德也。
一是世間善法。
一世出世上上善法故。
若一日一夜如說修行。
所生功德。
無量無邊。
不可稱說。
假令十方一切諸佛。
各于無量阿僧祇劫。
說不能盡。
以真如功德無邊際故。
修行功德亦複無邊 此别示修慧功德也。
修能顯性。
所以功德與法性等。
不可盡說也。
二别示聞思修功德竟。
三誡诽謗獲大罪 若于此法生诽謗者。
獲無量罪。
依阿僧祇劫。
受大苦惱。
是故于此應決定信。
勿生诽謗。
自害害他。
斷三寶種 由有自心一體三寶。
方有世間一切三寶。
若謗此法。
即是斷三寶種。
罪報之大。
甚于五逆十惡也。
四結示大乘功德 一切諸佛。
依此修行成無上智。
一切菩薩。
由此證得如來法身。
過去菩薩。
依此得成大乘淨信。
現在今成。
未來當成。
是故欲成自利利他殊勝行者。
當于此論勤加修學 此正所謂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也。
三世菩薩。
非此不成大乘淨信。
故勸欲成二利行者。
必當勤修學也。
此四段文。
即順四悉檀說。
可準思之。
二正說五分竟。
三結施回向 我今已解釋甚深廣大義功德施群生令見真如法 初二句。
結前所說。
第三句。
以此功德普施群生。
第四句。
回向真如實際。
同成究竟大菩提也。
一心真如門也。
止也。
即見因緣業報不失不壞。
一心生滅門也。
觀也。
秖于不生不滅性中。
妄有因緣生滅。
則四谛皆唯一心明矣。
以世間因果。
即苦集。
出世因果。
即道滅。
十界差别。
皆是心生滅門。
皆依真如門故。
雖念因緣善惡業報。
而亦即見一切諸法無生無性。
乃至涅槃 此示即觀而止也。
既依真如而有生滅。
則知生滅諸法。
同一真如。
别無自性矣。
二各釋竟。
三結益 修行止者。
對治凡夫。
樂著生死。
亦治二乘執著生死而生怖畏。
修行觀者。
對治凡夫不修善根。
亦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小心過。
是故止觀互相助成。
不相舍離。
若止觀不具。
必不能得無上菩提 觀生滅即真如。
名止。
生死本空。
何可樂著。
生死無性。
何須怖畏。
觀真如即生滅。
名觀。
因果宛然。
安得不勤修善。
同體在迷。
安得不普濟度。
蓋一心二門。
本不相離。
故一心止觀。
決不可偏修也。
為成無上菩提。
所以二行作一門說。
初正示修習信心竟。
二更示勝異方便二。
初泛明念佛除障。
二的指求生極樂。
今初。
複次初學菩薩。
住此娑婆世界。
或值寒熱。
風雨不時饑馑等苦。
或見不善可畏衆生。
三毒所纏。
邪見颠倒。
棄背善道。
習行惡法。
菩薩在中。
心生怯弱。
恐不可值遇諸佛菩薩。
恐不能成就清淨信心。
生疑欲退者。
應作是念。
十方所有諸佛菩薩。
皆得大神通無有障礙。
能以種種善巧方便。
救拔一切險厄衆生。
作是念已。
發大誓願。
一心專念佛及菩薩。
以生如是決定心故。
于此命終。
必得往生餘佛刹中。
見佛菩薩。
信心成就。
永離惡趣 初學菩薩。
已解一心真如生滅二門而修信行。
但止觀力微。
境緣粗惡。
未入正定聚中。
不能保其無退。
故更示此勝異方便。
令仗自心中之他佛。
度脫佛心中之自身也。
須知前止觀門。
名念自佛三昧。
今示念佛菩薩。
即念他佛三昧。
以念佛及菩薩。
不生妄想分别。
即是止行。
了知諸佛菩薩。
有大神通巧便。
能救拔我及諸衆生。
即是觀行。
所以修止觀時。
設見佛菩薩形。
知是魔事。
不生取著。
今念佛菩薩時。
設更别商止觀。
大似騎牛覓牛矣。
然正念佛菩薩時。
或得見佛菩薩。
即應了知唯心所現。
萬勿取著。
勿生喜動。
勿向人說。
如遠公生平三見聖相。
不語一人。
此為要訣。
唯至臨終見佛菩薩。
方是感應道交。
定非魔事。
不必緻疑。
以佛菩薩得大神通。
決定護念有緣念佛衆生。
不失時故。
言發大誓願者。
為度衆生求生淨土。
非為自身獨出生死。
有此菩提弘願。
方是往生正因。
不然。
縱令念佛菩薩。
與佛菩薩氣分不相契合。
不能生淨土也。
二的指求生極樂 如經中說。
若善男子。
善女人。
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以諸善根。
回向願生。
決定得生。
常見彼佛。
信心增長。
永不退轉。
于彼聞法。
觀佛法身。
漸次修行。
得入正位 十方諸佛。
淨土無量。
經論多指歸極樂者。
略有四意。
一者阿彌陀佛。
與此土人最有緣故。
乃至窮村僻塢。
若男若女。
若長若幼。
若智若愚。
無不知稱阿彌陀佛名者。
二者法藏比丘願力勝故。
諸佛果德雖實平等。
因中願力任運攝生。
無差别中有差别故。
三者令人系念得專心故。
若不專歎。
則衆生既欲生西。
又欲生東。
心無一定。
淨業難成。
所以十方諸佛。
同出廣長舌相。
贊此一門。
令人專憶。
四者阿彌陀佛。
即法界藏身。
極樂世界。
即蓮華藏海。
故見一佛。
即為見無量佛。
生一土。
即為生無量土。
念一佛。
即是念一切佛。
即為一切佛所護念。
以法身不二故。
生佛不二故。
能念所念不二故。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因該果徹。
更無二故。
餘如淨土經論廣明。
不能備述也。
四修信分竟。
五利益分四。
初總勸聞思修。
二别示聞思修功德。
三誡诽謗護大罪。
四結示大乘功能。
今初。
雲何利益分。
如是大乘秘密句義。
今已略說。
若有衆生。
欲于如來甚深境界廣大法中。
生淨信覺解心。
入大乘道無有障礙(者)于此略論。
當勤聽受。
思惟修習。
當知是人。
決定速成一切種智 淨信覺。
解心者。
若約圓妙絕待言之。
則信即解。
解即信。
如來名世間解。
亦可名究竟信也。
今約初機言之。
有信無解。
能長煩惱。
有解無信。
能長邪見。
故并舉淨信覺解兩心。
以為入大乘道之正轍也。
聽受者。
聞慧也。
思惟者。
思慧也。
修習者。
修慧也。
三慧資無漏種。
令起現行。
故能速成一切種智。
二别示聞思修功德 若聞此法。
不生驚怖。
當知此人。
定紹佛種。
速得授記 此别示聞慧功德也。
假使有人。
化三千大千世界衆生。
令住十善道。
不如于須臾頃。
正思此法。
過前功德無量無邊 此别示思慧功德也。
一是世間善法。
一世出世上上善法故。
若一日一夜如說修行。
所生功德。
無量無邊。
不可稱說。
假令十方一切諸佛。
各于無量阿僧祇劫。
說不能盡。
以真如功德無邊際故。
修行功德亦複無邊 此别示修慧功德也。
修能顯性。
所以功德與法性等。
不可盡說也。
二别示聞思修功德竟。
三誡诽謗獲大罪 若于此法生诽謗者。
獲無量罪。
依阿僧祇劫。
受大苦惱。
是故于此應決定信。
勿生诽謗。
自害害他。
斷三寶種 由有自心一體三寶。
方有世間一切三寶。
若謗此法。
即是斷三寶種。
罪報之大。
甚于五逆十惡也。
四結示大乘功德 一切諸佛。
依此修行成無上智。
一切菩薩。
由此證得如來法身。
過去菩薩。
依此得成大乘淨信。
現在今成。
未來當成。
是故欲成自利利他殊勝行者。
當于此論勤加修學 此正所謂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也。
三世菩薩。
非此不成大乘淨信。
故勸欲成二利行者。
必當勤修學也。
此四段文。
即順四悉檀說。
可準思之。
二正說五分竟。
三結施回向 我今已解釋甚深廣大義功德施群生令見真如法 初二句。
結前所說。
第三句。
以此功德普施群生。
第四句。
回向真如實際。
同成究竟大菩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