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第一卷

關燈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第一卷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緣起品第一 世尊一時。

    遊力士生處。

    至波波邑。

    住折路迦林。

    時彼邑中諸力士衆。

    于恒聚戲東西村間。

    嗢跋諾迦舊制多所。

    共造台觀瑩飾初成。

    未有沙門婆羅門等。

    及諸力士曾所受用。

    時力士衆聞佛世尊。

    将苾刍僧住近林内。

    互相慶慰鹹共議言。

    我等所修勝妙台觀。

    應先請佛及苾刍僧。

    無上福田于中止住。

    然後我等随勝善業。

    所獲資财于中受用。

    由斯我等長夜獲得。

    利益安樂豈不善哉。

    諸力士衆作是議已。

    各集徒侶并諸眷屬。

    出波波村往如來所。

    到已頂禮世尊雙足。

    右繞三匝退坐一面。

    時薄伽梵以慈軟音。

    慰問力士并諸眷屬。

    複以種種微妙法門。

    示現教導贊勵慶喜。

    說是事已默然而住。

    諸力士輩聞佛所說。

    歡喜踴躍即從座起。

    合掌恭敬俱白佛言。

    我此邑中諸力士衆。

    于恒聚戲東西村間。

    嗢跋諾迦舊制多所。

    共造台觀瑩飾初成。

    未有沙門婆羅門等。

    及諸力士曾所受用。

    唯願世尊哀愍我等。

    将諸弟子于中止住。

    令我長夜利益安樂。

    爾時如來哀愍彼故。

    将諸弟子往住其中。

    複以妙音。

    為諸力士宣揚種種施果差别。

    問答往還過初夜分。

    諸力士輩并其眷屬。

    聞法歡喜禮佛而去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

    吾今背痛暫當寝息。

    汝可代吾為苾刍衆宣說法要勿空度也。

    時舍利子默然受教。

    佛便四疊嗢怛羅僧。

    敷為卧具大衣為枕。

    端身累足右脅而卧。

    如理作意住光明想。

    及當起想具念正知。

    如大寶山寂然無動 爾時舍利子。

    告苾刍衆言。

    此波波村離系親子。

    處無慚衆自号為師。

    其人命終未逾旬月。

    諸弟子輩兩兩結朋。

    诤訟紛纭互相[夌*欠]蔑。

    各言法律我解非餘。

    如我所知是法是律。

    我之所說應理合儀。

    汝等于斯悉皆絕分。

    于其師教各随己執。

    回換前後或減或增。

    破析支離遂成多部。

    欲知勝負便共激論。

    為脫過難遞相诽斥。

    雖有論言而無論道。

    口出刀矟以相殘害。

    諸有白衣信彼法者。

    見其弟子乖诤如斯。

    皆共嗔嫌毀而舍去 時舍利子複告衆言。

    此波波村離系親子。

    所有法律惡說惡受。

    不能出離不趣正覺。

    是可壞法無趣無依。

    我等如來應正等覺大師法律。

    善說善受能永出離。

    能趣正覺非可壞法有趣有依。

    我等今應聞佛住世。

    和合結集法毗奈耶。

    勿使如來般涅槃後。

    世尊弟子有所乖诤。

    當令随順梵行法律。

    久住利樂無量有情。

    哀愍世間諸天人衆。

    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集異門足論一法品第二 時舍利子複告衆言。

    具壽當知佛于一法。

    自善通達現等覺已。

    為諸弟子宣說開示。

    我等今應和合結集。

    佛滅度後勿有乖诤。

    當令随順梵行法律。

    久住利樂無量有情。

    哀愍世間諸天人衆。

    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一法雲何。

    嗢柁南曰 一法謂有情依食依行住 于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尊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一切有情皆依行住。

    于諸善法不放逸勝是謂一法。

    一切有情依食住者。

    何等是食而言有情皆依食住。

    如世尊說。

    苾刍當知食有四種。

    能令部多有情安住。

    及能資益諸求生者。

    何謂四食。

    一者段食若粗若細。

    二者觸食。

    三者意思食。

    四者識食。

    由此四食說諸有情皆依食住。

    何緣故知諸有情類皆依食住。

    謂諸有情于彼彼聚。

    由此諸食未盡為因。

    有想等想施設言說。

    活住存濟差别而轉。

    若諸有情于彼彼聚。

    由此諸食已盡為因。

    有想等想施設言說。

    死殁殒逝差别而轉。

    由此故知諸有情類皆依食住 問如是四食當言有為當言無為。

    答應言有為。

    問如是四食當言常當言無常。

    答應言無常。

    問如是四食當言恒當言非恒。

    答應言非恒。

    問如是四食當言變易當言不變易。

    答應言變易。

    問如是四食當言緣已生。

    當言非緣已生。

    答應言緣已生。

    問如是四食當言名攝當言色攝。

    答段食應言色攝。

    餘三食應言名攝。

    問如是四食當言有見當言無見。

    答應言無見。

    問如是四食當言有對當言無對。

    答段食應言有對。

    餘三食應言無對。

    問如是四食當言是心當言非心。

    當言是心所當言非心所。

    當言心相應當言心不相應。

    答段食應言非心非心所心不相應。

    觸意思食應言是心所與心相應。

    識食應言唯是心。

    問如是四食當言善。

    當言不善當言無記。

    答段食應言無記。

    餘三食應言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雲何善觸食。

    答若善有漏觸為緣。

    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

    又能滋潤随滋潤。

    充悅随充悅。

    護随護轉随轉。

    持随持是謂善觸食。

    雲何不善觸食。

    答若不善觸為緣。

    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

    又能滋潤随滋潤。

    乃至持随持是謂不善觸食。

    雲何無記觸食。

    答若無記觸為緣。

    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

    又能滋潤随滋潤。

    乃至持随持是謂無記觸食。

    雲何善意思食。

    答若善有漏觸相應諸思等。

    思現前等。

    思已思思類造心意業。

    是謂善意思食。

    雲何不善意思食。

    答若不善觸相應諸思等。

    思乃至意業是謂不善意思食。

    雲何無記意思食。

    答若無記觸相應諸思等。

    思乃至意業是謂無記意思食。

    雲何善識食。

    答若善有漏思相應諸心意識。

    是謂善識食。

    雲何不善識食。

    答若不善思相應。

    諸心意識是謂不善識食。

    雲何無記識食。

    答若無記思相應。

    諸心意識是謂無記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