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為眷屬故。

    為器故。

    為教化故。

    彼受化者能辯說爾所事。

    或曰。

    佛世尊所說盡為教化故。

    如醫療治盡為病人故。

    彼醫為病者。

    審知病根而說随病投藥。

    不說減少恐病不差。

    亦不說增恐捐其功。

    處中而說欲令病差。

    如佛世尊所說。

    盡為教化故。

    彼世尊為受化者。

    知身知使已為投道藥。

    亦不減說恐結病不盡。

    亦不說增恐捐其功。

    處中而說。

    或曰。

    誘進教化故。

    事易行故。

    手扶佐故。

    此中應說跋耆子喻。

    有說者。

    有比丘名跋耆子。

    于世尊境作沙門。

    世尊為漸漸設出二百五十戒。

    彼聞已厭。

    至世尊所說。

    世尊設出二百五十戒。

    半月次來令族姓子學。

    唯世尊。

    我不能行爾所戒。

    世尊善不粗言勸。

    善哉善哉跋耆子。

    汝跋耆子。

    能行三戒增上戒增上意增上慧不。

    彼聞已便踴躍作是念。

    我能善行此三戒。

    彼說曰。

    唯世尊。

    我當學。

    善逝。

    我當燃熾行。

    彼學三戒時漸漸學一切戒海。

    若世尊如是為教化。

    說八十八見斷盡須陀洹無量苦盡須陀洹。

    彼聞已厭。

    誰能破此八十八苦山。

    誰能拔此八十八苦樹根。

    誰能度此八十八苦河。

    誰能竭此八十八苦海。

    如佛契經說三結盡須陀洹。

    彼受化者聞已。

    便欲我能善斷此三結彼斷三結時漸漸一切見斷結盡。

    是謂誘進教化故事易行故手扶佐故。

    此中說跋耆子喻(出律)。

    或曰。

    盛患重過多苦。

    問曰。

    身見有何盛患。

    答曰。

    身見六十二見根。

    見是結根。

    結是行根。

    行是報根。

    一切世間依報。

    依報已生死中趣善法趣不善法趣無記法。

    問曰。

    戒盜有何盛患。

    答曰。

    戒盜中生諸苦行。

    問曰。

    疑有何盛患。

    答曰。

    為過去故疑猶豫。

    為當來故疑猶豫。

    為現在故疑猶豫。

    于内中疑猶豫。

    此雲何。

    何謂此此衆生從何所來當何所至。

    何因何有。

    是謂盛患重過多苦。

    或曰。

    功德怨家故。

    問曰。

    雲何功德。

    答曰。

    須陀洹果。

    彼何近不親怨家。

    答曰。

    三結是。

    或曰。

    謂須陀洹果證時。

    而為作礙不令入門。

    住如守門人。

    或曰。

    謂三解脫門相違。

    彼身見空定相違。

    戒盜無願相違。

    疑無相相違。

    是謂三解脫門相違故。

    以是故爾。

    或曰。

    謂盡無餘乃至阿羅漢。

    亦有相似身見得苦。

    未知智永盡。

    彼已盡已知。

    乃至阿羅漢亦有相似。

    如彼阿羅漢作是念。

    是我衣缽。

    是我弟子沙彌。

    是我舍。

    是我園。

    似如有我。

    戒盜得道未知智永盡。

    彼已盡已知。

    乃至阿羅漢亦有相似。

    如彼阿羅漢行乞食糞掃衣露坐。

    受沙門十二淨行。

    似如淨行。

    疑得道未知永盡。

    彼已盡已知。

    乃至阿羅漢亦有相似。

    彼阿羅漢見二道而疑。

    此是道非道耶。

    見二衣而疑。

    是我衣耶非我衣耶。

    遠見已而疑。

    是男耶是女耶。

    莫作是念。

    阿羅漢不盡此理定。

    須陀洹已盡。

    況阿羅漢。

    以是故說三結盡須陀洹。

    或曰。

    此現門現略現度。

    若有見斷結者。

    或一種二種四種。

    彼身見已說。

    當知已說一種。

    戒盜已說當知已說二種。

    雖無餘二結可得二種。

    當知即彼戒盜二種。

    及彼相應法。

    疑已說。

    當知已說四種。

    或曰。

    若有見斷結者。

    或己界一切遍。

    或非己界一切遍。

    身見已說。

    當知已說己界一切遍。

    戒盜疑已說當知非己界一切遍。

    問曰。

    何以故。

    說一已界一切遍二非己界一切遍。

    答曰。

    若彼有非己界一切遍結。

    或有漏緣。

    或無漏緣。

    彼身見戒盜已說。

    當知已說有漏緣。

    疑已說。

    當知已說。

    無漏緣。

    如己界一切遍非己界一切遍。

    如是己地一切遍非己地一切遍。

    己界緣非己界緣。

    己地緣非己地緣。

    盡當知。

    若有見斷結者。

    或有漏緣或無漏緣。

    彼身見戒盜已說。

    當知已說有漏緣。

    疑已說。

    當知已說無漏緣。

    問曰。

    何以故。

    二有漏緣一無漏緣。

    答曰若有有漏緣結者。

    或己界一切遍非己界一切遍。

    彼身見已說。

    當知已說己界一切遍。

    戒盜疑已說。

    當知已說非己界一切遍。

    如有漏緣無漏緣。

    如是诤不诤。

    世間出世間。

    住不住。

    依欲不依欲。

    盡當知。

    若有見斷結者。

    或有為緣或無為緣。

    彼身見戒盜已說。

    當知已說有為緣。

    疑已說。

    當知已說無為緣。

    如有為緣無為緣。

    如是有常緣無常緣。

    有恒緣無恒緣有住緣不住緣。

    盡當知。

    或曰。

    若有見斷結者。

    或見性非見性。

    彼身見戒盜已說。

    當知已說見性。

    疑已說。

    當知已說非見性。

    如見性非見性。

    如是觀不觀。

    行非行。

    堅持不堅持。

    求不求轉不轉。

    盡當知。

    是故說現門現略現度。

    以是故說三結盡須陀洹。

    問曰。

    始得道是須陀洹耶。

    為始得果是須陀洹耶。

    若始得道是須陀洹者。

    應第八是須陀洹。

    第八者堅信堅法彼始得道賢信道堅法道。

    若始得果是須陀洹者。

    彼應倍欲盡欲愛盡是須陀洹。

    彼始得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作此論已。

    說曰。

    始得道是須陀洹。

    問曰。

    若爾者。

    應第八是須陀洹。

    彼始得道堅信道堅法道。

    答曰。

    始得道是須陀洹。

    始道入道彼堅信堅法。

    雖始得道是始入苦。

    或曰。

    始得道是須陀洹。

    若見斷結永盡已知忍相違。

    已盡已知耶見永斷。

    或曰。

    始得道是須陀洹。

    有想人故。

    可說人故。

    施設人法故。

    或曰。

    始得道是須陀洹。

    思惟道故。

    果攝道故。

    道未知智故。

    或曰。

    始得道是須陀洹。

    若處得三事。

    未曾得道。

    舍曾道。

    結盡得一味。

    或曰。

    始得道是須陀洹。

    若處得五事。

    未曾得道。

    舍曾道。

    結盡得一味。

    得八智。

    一時修十六行。

    或曰。

    始得道是須陀洹可有生。

    更有說者始得果是須陀洹。

    問曰。

    若爾者。

    倍欲盡欲愛盡。

    應是須陀洹。

    彼始得果。

    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答曰。

    始得果是須陀洹。

    最初解脫故。

    最初度故。

    最初住果故。

    或曰。

    始得果是須陀洹。

    次第故具縛故不越次故。

    或曰。

    始得果是須陀洹。

    四向四住果故。

    或曰。

    始得果是須陀洹。

    四雙八輩故。

    或曰。

    始得果是須陀洹。

    餘未得增行故。

    餘未得增行者。

    世間道未有所盡而得果。

    或曰。

    始得果是須陀洹。

    無差降故。

    無差降者。

    亦如上世間道。

    未有所盡而得果。

    或曰。

    始得果是須陀洹。

    若果道不壞地亦不壞。

    道不壞者。

    一向無漏道得果。

    地不壞者。

    依未來得。

    非餘阿羅漢果者。

    雖道不壞一向無漏道得果。

    然彼地壞依九無漏地得。

    斯陀含果者。

    雖地不壞依未來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