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論 第四卷

關燈
生變異者。

    法身無生故非起成。

    非起成故。

    非是始有。

    不論變異。

    四無老變異者。

    法身無動轉故。

    無所改異故言無老。

    五無依住變異者。

    若法有依有住。

    即有變異。

    法身不由他故。

    無依無所的在故言無住。

    六無滅變異者。

    法身常住。

    不可破壞故。

    言無滅變異。

    是名無變異。

    六種别義究竟。

    複次合六為三者。

    一前後寂靜。

    謂無前後際異。

    二無流即無染淨異。

    三無為謂無四相生住滅等故。

    無有變異。

    是故一切妄想諸法有三變異。

    一果報盡故變異。

    二對治所破故變異。

    三刹那念念滅故變異。

    法身不爾。

    離三過失故一前後寂靜故。

    無果報盡變異。

    二無流故。

    無對治破變異三非有為法故。

    無念念壞變異故。

    名無變異 佛性論辯相分第四中無差别品第十 複次無差别義應知。

    無差别者。

    此如來性已至極清淨位。

    若略說。

    是無流界中。

    約如來性有四義。

    因此四義故立四名。

    約于四人。

    顯以四德。

    四義者。

    一者一切佛法前後不相離。

    二者一切處皆如。

    三者非妄想倒法。

    四者本性寂靜 釋曰。

    一切佛法前後不相離者。

    如勝鬘經說。

    世尊。

    如來藏不空過恒沙數等不相離不舍智不可思惟諸佛功德故。

    知如來藏由如來功德故不空。

    不空者。

    即明佛具足一切功德故。

    此性一切處皆如者一切諸法無自性故。

    如無上依經說。

    一切衆生有陰界入。

    勝負種類内外所現。

    無始時節相續流轉。

    法然所得至明妙善。

    以是義故。

    故知一切處皆如。

    非妄想颠倒法者。

    如解節經中說。

    佛告無盡意菩薩。

    善男子。

    如來性者。

    是真實谛。

    若如來出世。

    及不出世。

    性相常然。

    非虛妄法。

    由此經故。

    知無妄想倒法名真實谛。

    本性寂靜者。

    如文殊師利遍行經說。

    佛言。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本性。

    自般涅槃不生不滅。

    以是義故。

    故知本來自性寂靜。

    複次立四名者。

    一由佛法不相離故。

    說名法身。

    二由性一切處如。

    故名如來。

    三由無虛妄颠倒故。

    名真實谛。

    四由本來寂靜故。

    名般涅槃。

    是四義四名。

    于如來性。

    無有差别故。

    說無差别相。

    複次約四人者。

    一者非身見衆生境界。

    由此真性是邪執對治故。

    為身見人。

    說名法身 問曰。

    雲何對此人以真如名法身 答曰。

    是諸凡夫色等諸陰無有此性。

    強橫執有我及有我所。

    由此人法二執染污其心。

    身見滅處是甘露界。

    不能信樂。

    何能通達如來法界。

    若見此界身見執滅雖複身見已除未除此界恒爾。

    是故此界乃名真身。

    凡夫所執既非真實故。

    不俱在不得名身。

    為對如是身見凡夫立名為身。

    二者對颠倒人。

    說名如來。

    颠倒人者。

    謂二乘人。

    如來常住應修應行而翻倒修無常想等。

    何以故。

    此修依于虛妄境起。

    故名倒修。

    樂我淨等亦複如是。

    由倒行故。

    一切二乘不能進修得與如來道果相稱。

    是故常等真如非其境界。

    此真如者。

    不如無常等。

    世間對治故。

    此真如非如中有如無非如。

    亦如二乘如者。

    是非如中如。

    無非如中非如。

    雲何如此二乘之人。

    約虛妄觀無常等相以為真如。

    此虛妄觀唯因中有。

    果地則無。

    是故此如或成或壞。

    因中則成。

    果地則壞。

    菩薩如者離于虛妄。

    約真性以觀真故。

    如此如于因果中二處無異故。

    唯成不壞。

    是故二乘人如逐其定滅去而不來。

    菩薩如者。

    因果恒有。

    去來不異。

    舍因到果。

    故稱如去。

    從果出用。

    故曰如來。

    是故如來非二乘境界。

    故對二乘立如來名。

    三者對散動心人說名真谛。

    真如者。

    是無增減法。

    散動心人者。

    始行大乘菩薩。

    迷如來藏有二種人。

    一者唯信。

    滅除諸法。

    名之為空。

    一切諸法。

    未分析時。

    是名為有。

    若分析竟。

    乃名為空。

    二者謂有實法。

    名之為空。

    我今應修應得。

    此二人者迷如來藏。

    前則執無故迷。

    後人執有故迷。

    如來藏者。

    道理何相。

    如偈說言 無一法可損  無一法可增 應見實如實  見實得解脫 由客塵故空  與法界相離 無上法不空  與法界相随 如來性者。

    自清淨故。

    能染客塵者。

    自性空故。

    故言無一法可損。

    真如者。

    與清淨因不相離。

    過恒沙數等不舍智不可思惟。

    諸佛功德恒相應故。

    故言無一法可增。

    若法無因此無法觀真如空。

    以餘法有故。

    觀如不空。

    故言真如。

    亦空不空。

    何以故。

    以離增減二邊故。

    無一法可損故是空。

    無一法可增故非空。

    若作是觀名真實觀。

    故得遠離增減二邊為始行菩薩。

    不能得見此藏理故。

    為對此人說真實谛。

    從初地至十地是其境界觀于此理。

    行十地行。

    是故非關始行境界。

    四者對十地菩薩。

    說名涅槃。

    唯佛一人能得涅槃。

    餘諸菩薩不能至故。

    如勝鬘經說。

    世尊。

    由得涅槃故。

    世尊。

    成就如來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得一切無量不可思惟究竟清淨諸佛功德。

    是故涅槃四種功德無差别相。

    複次四功德者。

    一一切功德。

    二無量功德。

    三不可思惟功德。

    四究竟清淨功德。

    由得涅槃故成如來。

    是故如來與于涅槃。

    無有差别。

    何以故。

    若離佛者。

    無得涅槃。

    若離涅槃。

    無得佛故 釋曰。

    功德者。

    初一切功德。

    即是第八不動地位。

    無分别。

    無穿漏。

    無中間。

    自然成。

    菩薩聖道恒相應故。

    諸佛如來無流界中一切功德皆得成就。

    二無量功德者。

    是第九善慧地位。

    無數禅定陀羅尼門海。

    能攝無量功德智所依止故。

    無量功德皆得成就。

    三不可思惟功德。

    是第十法雲地位。

    一切如來秘密法藏證見明了智慧所依故。

    故不可思惟皆得成就。

    四究竟清淨者。

    一切惑及習氣一切智障已滅盡故。

    由滅盡智障故究竟清淨。

    功德圓滿。

    成就涅槃。

    與此四功德相攝不相離故。

    唯佛得涅槃。

    餘人未得。

    是故如來性于此四義四名四人四德無有差别。

    故言無差别德。

    以是因緣。

    此自性等十相。

    為顯三義。

    一顯本有不可思議竟界。

    二顯依道理修修行可得。

    三顯得已能令無量功德圓滿究竟。

    故造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