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之二

關燈
無娑縛(二合)诃字者。

    當加而誦。

    若遙加持人。

    或抄名或著前人衣。

    标心而加持。

    若無蘇即用乳亦得。

    供養了。

    用大杓滿杓三獻聖衆。

    并三灑三漱。

    取小杓誦滅惡趣真言。

    為一切有情護摩七遍。

    或二十一遍。

    心奉送聖衆還本座。

    以四字明引十方世天入爐中。

    依前灑漱。

    即以所殘香花蘇蜜等投。

    各誦本真言一遍或三遍。

    各于娑嚩诃上加所求事。

    即結聖衆羯磨及三昧耶。

    契誦贊歎發願。

    結降三世印左旋解界。

    即奉送如念誦法。

    即出道場外。

    于道場八隅敷茅草或蓮葉或餘青草。

    或塗圓壇為十位。

    于東方帝釋左右置梵天地天。

    若道場内無置處。

    即于道場前别為方界。

    即于中作八方。

    于中作兩位置梵天地天。

     東方帝釋。

    乘白象住五色雲中。

    身作金色。

    右手持三股當心。

    左手托左[膫-(日/小)+(誇-大)]。

    左腳垂下。

    三天女各手持蓮華。

    盤盛青蓮華。

    或以盤盛雜華等。

    真言曰。

     東南方火天。

    乘青羊赤肉色。

    遍身火焰。

    右二手。

    一持青竹。

    一持軍持。

    左二手。

    一揚掌。

    一持念珠。

    有二天女持天花。

    左右置苦行仙。

    垂左腳蹉右足。

    真言曰。

     南方焰魔天。

    乘水牛右手執人頭幢左手仰掌。

    有二天女侍。

    二鬼使者持刀持戟。

    赤黑色垂右腳。

    真言曰。

     西南方羅刹主天。

    乘白師子身著甲胄。

    右手持刀令豎。

    左手大指押中小二指赤肉白。

    二天女侍左右。

    二羅刹鬼持三股戟。

    真言曰。

     西方水天。

    住于水中乘龜淺綠色。

    右手執刀。

    左手持龍索。

    頭冠上有五龍。

    四天女持妙華。

    真言曰。

     西北方風天。

    雲中乘獐著甲胄。

    左手托[膫-(日/小)+(誇-大)]。

    右手執獨股頭創。

    創上有绯幡。

    二天女侍之并藥叉衆。

    真言曰。

     北方毗沙門天。

    坐二鬼上身著甲胄。

    左手掌捧塔。

    右手執寶棒。

    身金色。

    二天女持寶華等。

    真言曰。

     東北方伊舍那天。

    舊雲摩醯首羅天。

    亦雲大自在天。

    乘黃豐牛。

    左手持劫波壞盛血。

    右手持三戟創。

    淺青肉色。

    三目忿怒二牙上出。

    髑髅為璎珞。

    頭冠中有二仰月。

    二天女持花。

    真言曰。

     上方梵天真言曰。

     中心置四臂不動尊。

    青肉色。

    二手各别作金剛拳。

    頭指小指各曲如鈎形。

    安口兩角想如牙。

    右手持刀令豎。

    左手持索。

    半跏右押左坐盤石上。

    威焰光明遍身如火。

     下方地天真言曰。

     十方天供養雜粥。

    所謂粳米油麻菉豆。

    相和煮盛一器中。

    每座置淨葉。

    先以淨瓶盛香水。

    寫少許置葉上獻。

    次塗香以指彈獻。

    次花燒香。

    次樂一杓粥。

    各以本真言加持三遍。

    即用小蠟燭或紙燭便插粥上。

    其燭作意令獻。

    未遍來不得令滅。

    于娑嚩(二合)诃上加所求願語。

     七曜真言曰。

     二十八宿真言曰 于八方中兩位與上下天相對。

    諸獻并同。

    若别有所願獨用亦得。

    若護摩壇中。

    各依方标心令住。

     我今次應說  注杓寫杓相 于此作成就  持誦者速獲 注杓一肘量  佉木令堅密 無孔穴應作  口應妙端嚴 闊狹四指量  深當用一指 如吉祥子相  于中三股杵 應作妙端嚴  粗應足一把 寫杓一肘量  木如前所說 或佉陀羅木  口旋一指量 深量應半之  于中作蓮華 亦用金剛杵  如是大仙說 求悉地應作  護摩速成就 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 八家秘錄雲。

    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一卷不空譯 貞元新入目錄海仁運珍。

     護摩儀軌一卷 師子國三藏沙門阿目伽跋折羅譯奉敕改名智藏 睿與前稍廣。

     後智藏譯既在明藏。

    然彼有爛脫無八天形像。

    此即不然。

    又文有具略。

    存兩本可也。

    是故依寶曆六丙子年。

    野山妙瑞師。

    于東寺四本校正之本。

    更校小池坊經庫。

    康和五年之本。

    壽梓。

    時享和改元辛酉年五月。

    豐山偶居沙門 快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