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創立戒壇圖經(并序)
關燈
小
中
大
案結界之地也。
随其限域。
下至金剛之輪。
雖經劫壞。
終焉莫毀。
如諸論說。
佛法将滅。
結界法失。
有論者言。
先結不失。
後結不成。
斯為定義。
今案諸傳說。
天竺印度鹹有聖蹤。
并經多劫于今見在。
至如八字舍身之事。
子女流血之征。
破骨出髓之苦相。
布發掩泥之遺緒。
端然布設。
開迹如初。
以此往征。
界結非沒。
印度諸師相從二釋。
初言。
結界聖相并是神功。
災劫焚漂斯為俗有。
俗非壞道之法。
故道法恒存。
緻使前相于今不絕。
有論師言。
斯是佛之化迹所在。
弘利終期不灰。
所以三災起時。
淪亡從于大地為空為水。
蹤緒罕尋。
世界後成。
所有故處還依舊立。
故此聖迹俨然如初。
不足怪也。
如彼色欲二界。
鹹化為空。
後成立時。
如前置立。
衆生業力一不思議。
佛之流化二不思議。
豈以凡謀奪于聖慮。
故結界堅住必無所損。
問曰。
若如所述。
賢劫四佛鹹有舊蹤。
立寺結界僧之常法。
今時立相豈不與舊界相重。
重結不成。
作法敗矣。
如何釋之。
答曰。
随一佛化一佛之僧。
何有能仁之子。
與飲光為資乎。
各師所師故非别衆。
即如釋尊一代。
僧具六和。
一見不和。
兩不足數。
各結各部類例見聞。
故知前佛之僧界不妨後佛之行事也。
故律鈔中。
五種互結。
各不相妨也。
然前佛之遺基後佛皆就而興起也。
如舍衛隻桓之地。
九十一劫常為佛遊。
身子睹蟻窟而興悲事可知也。
自餘更有。
辭繁且略。
戒壇贊述辨德第十一 開壤創築戒場之壇文 維唐幹封二年仲春八日。
京師西明寺沙門釋道宣。
乃與宇内嶽渎諸州沙門。
商較律儀。
讨擊機務。
敢于京南遠郊澧福二水之陰。
鄉曰清官。
裡稱遵善。
持律衆所建立戒壇。
原夫戒定慧法衆聖之良筌。
攝律善生三佛之津導。
是知戒為入聖之本。
為出俗之基。
皇覺寄此而開權。
正法由茲而久住。
所以四依禦宇。
必祖戒而啟蒙泉。
五乘方駕。
亦因戒而張化首。
自法流東漸居七百年。
戒場之壇名實乖爽。
律論所顯場壇兩馳。
各備機緣随事便舉。
有晉揚辇南林戒壇。
德铠聖士厥初基構。
中原正僞蔑爾無聞。
有以大界為戒場。
有以平場為壇上。
斯由法被三廢後興在于羁縻。
或由師心獨斷讨論絕于經教。
若夫創置戒壇。
專弘戒本。
良由律儀所攝用統有空。
約情充仞于大千。
論法該通于六位。
陰入界處莫匪戒緣。
上聖下凡鹹資戒護。
遂使小戒大戒開行業之始終。
有願無願顯因心之漸頓。
經叙菩薩戒聚。
非白四而不生。
律明聲聞正禁。
因十僧而克果。
若欲行斯羯磨。
要假壇場。
故以戒法為名。
全是淨行之本。
大界初興僧法兩設。
至論作業。
戒場則多。
此則僧住法住各有其緻。
今立戒壇之場。
備依教旨。
豎三标而分兩界。
圍空地而絕錯疑。
先結小界為場壇之本。
依自然而集僧。
曉同别之殊緻。
三述戒場之外相。
白二約而結之。
故使三階肅而峙列。
委登降之接足。
四維晏而在隅。
識辰晷之斜正。
後結大界。
僧出戒場。
随相各集。
别唱别結。
因使四處僧事無乖别之蹤。
六和顯德有乘權之務。
作業成遂。
七萬之歲不亡。
德僧自在。
三災之變無沒。
由斯以言。
戒場之舉不徒設也。
成則佛法常住。
壞則正教淪亡。
此言匪妄。
又彌慎也。
是知受随二戒寄斯地而克隆。
持犯兩儀亦因茲而還淨。
故經雲。
若無此戒。
諸善不生。
諒是定慧之本基。
誠即業惑之良藥也。
比人行事輕斯者多。
不築壇基。
随宜授受。
或妄結小界。
曾非難緣。
或辄居佛殿。
僧皆背像。
或在空回。
或在村坊。
迷昏别衆。
誦文徒結。
斯塗紛糅無足叙之。
故僧傳雲。
中國僧來欲受戒者。
揚都行事并在江舟别結而受。
有問其故。
答曰。
結界法本同别難知。
故于舟中相絕非難。
說戒等法不成乍可。
夫欲住持正法弘護聖儀斷絕煩惱。
非戒不得脫。
非界地戒業無依。
虛承剃染。
心無聖法。
徒喪一生。
終淪萬劫。
豈不累于自他虛為釋尊之種也。
故彼梵僧勤勤若此。
此生死人平平若此。
彌天所誡可不思哉。
有人聞結驚而私诮。
餘告之曰。
非敢立異。
斯乃一同經教具周。
人不行爾。
竊以。
淨教所诠依法為本。
文明四說之印。
遺诰三藏之功。
順則揚三寶之初秋。
違則滅四僧之後轍。
文雲。
戒場極小容二十一人。
明壇上之廣量也。
應至舒手及處。
明壇非覆障之内也。
應留中間。
明二界非相接也。
先結場已大界繞之。
明初後之軌儀也。
但置佛殿。
明僧寶之所依也。
若有僧住有慚剔除。
明有羞僧弘崇戒護易成就也。
文有臨壇師。
壇上僧則非場地之恒度也。
此壇唯存戒住。
今則多有僧住。
固可詳諸誠教。
若斯義難隐忍。
所以狀白叙構。
業業兢兢。
晨夕仇校。
仰遵遺寄。
辄備通引。
永垂無昧雲爾。
大唐雍州長安縣清官鄉淨業寺戒壇之銘 原夫戒壇之興其來久矣。
肇于祇樹之始。
流漸淮海之陰。
開佛化之羽儀。
扇仁風于寰宇。
遂得定慧攸托。
非戒無以成基。
業行是依。
必律儀方能堪濟。
其德既廣。
非恒地之所任持。
其績既高。
豈常務而能構克。
故使于僧院内别置戒場。
又于場中增基列陛。
階除四布。
壇塔高嚴。
幽明之所監護。
凡聖于焉景仰。
集僧作業經三災而莫虧。
登降受行曆萬古而長骛。
是則慈化弘遠。
誠資戒德之功。
煩惑廓消。
鹹假場壇之力。
統其績也。
豈不盛哉。
若不式樹旌銘。
将何啟其津徑。
略述所緣。
其辭曰。
幽關未啟。
妙茲弘導。
匪藉能仁。
誰其覆焘。
覆焘伊何。
諒惟戒力。
三聖位隆。
四生仰極。
昏谷作梗。
煩勞莫息。
綿茲長往。
于何取則。
在昔給園。
皇覺顧命。
創築場壇。
開敷嘉令。
金河既竭。
玉門高映。
道流淮海。
南林一盛。
周發靈台。
漢徹明堂。
事遵往帝。
締構餘皇。
戒壇式緒。
時惟法王。
用隆化本。
永永無疆。
爰有英達。
厥稱僧傑。
德懋時雄。
智包髦烈。
齊梁作[簐-欠+幾]。
缁素垂節。
廣樹法場。
橫張像設。
是号文國。
山夷海截。
有惑斯宗。
人坑法滅。
中原失緒。
三犯兇咽。
仁祠奄室。
法侶興悲。
考定斯咎。
明壇靡基。
敢遵往則。
式表離辭。
永鎮終古。
茲文在茲。
終南山北澧福之陰清官鄉淨業寺戒壇佛舍利之銘 維大唐幹封二年歲在丁卯孟夏朔日。
京師西明寺沙門釋道宣。
與諸嶽渎沙門。
會于前鄉之道場。
平章法律。
仰惟三聖垂教以戒為先。
四生歸德遵塗莫絕。
遂使住法六萬之壽。
作化在于律儀。
時經三變之秋。
啟務資于定慧。
所以敢承餘烈。
克構場壇。
陳瘗靈軀。
鎮茲福地冀願皇覺慈照。
景業統宇宙而無疆。
垂裕含光。
神功諒堪濟而逾遠。
序之不足。
略為短銘。
其辭曰。
皇矣正覺。
作化在三。
戒為良導。
萬善攸談。
冰涼于水。
青更逾藍。
非斯組織。
餘則誰甘。
嶽渎法俦。
乘時蔚峙。
闆築福壇。
猶登岵屺。
戒護是升。
幽明鹹履。
悠哉後裔。
則為高軌。
敢述時緣。
遍流芳紀。
荊州等界寺沙門無行。
觀化秦川。
遇茲盛集。
贊而述之。
大唐幹封二年四月朔日荊南渚宮沙門釋無行戒壇舍利贊 餘等登趾荊岑。
搜玄秦嶺。
承律谟于上德。
聞所未聞。
禀清範于靈壇。
日新日損。
是以皇覺慈訓弘之在人。
祇樹高風幽心祥感。
幸逢嘉會。
瘗靈骨于福壇。
玄綱載維。
想德铠之非遠。
不勝手舞。
景仰神光。
敢述玄猷。
乃為贊曰覺智圓明。
應物唯靈。
非滅示滅。
無生現生為人演法。
三學開津。
場壇肅穆。
戒德氤氲。
金河晦影。
鶴樹澄神。
能仁散體。
多寶全身。
奇光昭晢。
嘉瑞攸陳。
二端尚在。
八斛猶均。
厥後無憂。
爰初啟信。
近護分光。
靈墳是鎮。
靈墳現奇。
震嶺标基。
扶風散彩。
淮海騰輝。
粵自荊岫。
尋真太一。
希世之風。
載揚茲日。
壇模山像。
登頓有秩。
鎮以遺身。
幽誠雲畢。
願言遐曠。
克念崇尚。
識鏡澄明。
心河靜浪。
庶劫石之方消。
觌神珠于妙相。
大唐中原關輔戒壇儀 餘以。
幹封二年二月八日。
創築戒壇。
四方嶽渎沙門尋聲遠集者二十餘人。
至于夏初。
衆侶更集載受具戒。
多是遠人。
京寺同學鹹來觀化。
餘以法利希行。
恐有乖忤。
和悅上下。
務成為先。
有京師西明寺真懿律師。
今之律匠也。
彭享勇銳。
最所忌情。
恐東回左繞。
傷俗之行事也。
餘谕之曰。
律師勿見東回左繞以為非法耶。
此天常之大理也。
人惑左右。
習俗罕分。
深願體之。
勿慮非咎。
便答餘雲。
此不敢怪也。
吾昔見大莊嚴寺大德恭禅師若行道時。
必東回北轉。
此為右繞。
彼告吾雲。
子不見俗中城門耶。
東入西出。
鹹言左出右人也。
如是雲雲。
行事之家觀時制度。
餘方不為清淨。
則不行之。
餘七十暮年。
腳疾摧朽。
顧求法者。
不遠關山。
今秋氣已清。
客心飛舉。
将事終天之别。
必爽載面之期。
力疾集之。
用為送終之贈也。
言此飲淚。
窮獨可悲。
幹封二年二月十四日。
于清官結大界淨地。
并出淨廚诰。
關中創立戒壇圖經 吾祖之道。
猶羲和升于隅夷。
則何物不明矣。
幸于早年尋師問津。
探赜其奧旨。
時為節度僧道。
而傳演之道難矣。
遂守愚于開元昭慶。
會證悟依止。
重築戒壇。
忝預校量制度。
壇将成。
因思。
吾祖戒壇圖經真悟記主雖曾镂闆。
緣兵火煨燼。
深慮湮沒其道。
遂遍募同袍。
仍将舊本校刻。
流通永彰不朽。
使末代知壇制之殊勝耳。
旹紹興二十二年十二月朔 卧龍景德院住持比丘(惟定)題
随其限域。
下至金剛之輪。
雖經劫壞。
終焉莫毀。
如諸論說。
佛法将滅。
結界法失。
有論者言。
先結不失。
後結不成。
斯為定義。
今案諸傳說。
天竺印度鹹有聖蹤。
并經多劫于今見在。
至如八字舍身之事。
子女流血之征。
破骨出髓之苦相。
布發掩泥之遺緒。
端然布設。
開迹如初。
以此往征。
界結非沒。
印度諸師相從二釋。
初言。
結界聖相并是神功。
災劫焚漂斯為俗有。
俗非壞道之法。
故道法恒存。
緻使前相于今不絕。
有論師言。
斯是佛之化迹所在。
弘利終期不灰。
所以三災起時。
淪亡從于大地為空為水。
蹤緒罕尋。
世界後成。
所有故處還依舊立。
故此聖迹俨然如初。
不足怪也。
如彼色欲二界。
鹹化為空。
後成立時。
如前置立。
衆生業力一不思議。
佛之流化二不思議。
豈以凡謀奪于聖慮。
故結界堅住必無所損。
問曰。
若如所述。
賢劫四佛鹹有舊蹤。
立寺結界僧之常法。
今時立相豈不與舊界相重。
重結不成。
作法敗矣。
如何釋之。
答曰。
随一佛化一佛之僧。
何有能仁之子。
與飲光為資乎。
各師所師故非别衆。
即如釋尊一代。
僧具六和。
一見不和。
兩不足數。
各結各部類例見聞。
故知前佛之僧界不妨後佛之行事也。
故律鈔中。
五種互結。
各不相妨也。
然前佛之遺基後佛皆就而興起也。
如舍衛隻桓之地。
九十一劫常為佛遊。
身子睹蟻窟而興悲事可知也。
自餘更有。
辭繁且略。
戒壇贊述辨德第十一 開壤創築戒場之壇文 維唐幹封二年仲春八日。
京師西明寺沙門釋道宣。
乃與宇内嶽渎諸州沙門。
商較律儀。
讨擊機務。
敢于京南遠郊澧福二水之陰。
鄉曰清官。
裡稱遵善。
持律衆所建立戒壇。
原夫戒定慧法衆聖之良筌。
攝律善生三佛之津導。
是知戒為入聖之本。
為出俗之基。
皇覺寄此而開權。
正法由茲而久住。
所以四依禦宇。
必祖戒而啟蒙泉。
五乘方駕。
亦因戒而張化首。
自法流東漸居七百年。
戒場之壇名實乖爽。
律論所顯場壇兩馳。
各備機緣随事便舉。
有晉揚辇南林戒壇。
德铠聖士厥初基構。
中原正僞蔑爾無聞。
有以大界為戒場。
有以平場為壇上。
斯由法被三廢後興在于羁縻。
或由師心獨斷讨論絕于經教。
若夫創置戒壇。
專弘戒本。
良由律儀所攝用統有空。
約情充仞于大千。
論法該通于六位。
陰入界處莫匪戒緣。
上聖下凡鹹資戒護。
遂使小戒大戒開行業之始終。
有願無願顯因心之漸頓。
經叙菩薩戒聚。
非白四而不生。
律明聲聞正禁。
因十僧而克果。
若欲行斯羯磨。
要假壇場。
故以戒法為名。
全是淨行之本。
大界初興僧法兩設。
至論作業。
戒場則多。
此則僧住法住各有其緻。
今立戒壇之場。
備依教旨。
豎三标而分兩界。
圍空地而絕錯疑。
先結小界為場壇之本。
依自然而集僧。
曉同别之殊緻。
三述戒場之外相。
白二約而結之。
故使三階肅而峙列。
委登降之接足。
四維晏而在隅。
識辰晷之斜正。
後結大界。
僧出戒場。
随相各集。
别唱别結。
因使四處僧事無乖别之蹤。
六和顯德有乘權之務。
作業成遂。
七萬之歲不亡。
德僧自在。
三災之變無沒。
由斯以言。
戒場之舉不徒設也。
成則佛法常住。
壞則正教淪亡。
此言匪妄。
又彌慎也。
是知受随二戒寄斯地而克隆。
持犯兩儀亦因茲而還淨。
故經雲。
若無此戒。
諸善不生。
諒是定慧之本基。
誠即業惑之良藥也。
比人行事輕斯者多。
不築壇基。
随宜授受。
或妄結小界。
曾非難緣。
或辄居佛殿。
僧皆背像。
或在空回。
或在村坊。
迷昏别衆。
誦文徒結。
斯塗紛糅無足叙之。
故僧傳雲。
中國僧來欲受戒者。
揚都行事并在江舟别結而受。
有問其故。
答曰。
結界法本同别難知。
故于舟中相絕非難。
說戒等法不成乍可。
夫欲住持正法弘護聖儀斷絕煩惱。
非戒不得脫。
非界地戒業無依。
虛承剃染。
心無聖法。
徒喪一生。
終淪萬劫。
豈不累于自他虛為釋尊之種也。
故彼梵僧勤勤若此。
此生死人平平若此。
彌天所誡可不思哉。
有人聞結驚而私诮。
餘告之曰。
非敢立異。
斯乃一同經教具周。
人不行爾。
竊以。
淨教所诠依法為本。
文明四說之印。
遺诰三藏之功。
順則揚三寶之初秋。
違則滅四僧之後轍。
文雲。
戒場極小容二十一人。
明壇上之廣量也。
應至舒手及處。
明壇非覆障之内也。
應留中間。
明二界非相接也。
先結場已大界繞之。
明初後之軌儀也。
但置佛殿。
明僧寶之所依也。
若有僧住有慚剔除。
明有羞僧弘崇戒護易成就也。
文有臨壇師。
壇上僧則非場地之恒度也。
此壇唯存戒住。
今則多有僧住。
固可詳諸誠教。
若斯義難隐忍。
所以狀白叙構。
業業兢兢。
晨夕仇校。
仰遵遺寄。
辄備通引。
永垂無昧雲爾。
大唐雍州長安縣清官鄉淨業寺戒壇之銘 原夫戒壇之興其來久矣。
肇于祇樹之始。
流漸淮海之陰。
開佛化之羽儀。
扇仁風于寰宇。
遂得定慧攸托。
非戒無以成基。
業行是依。
必律儀方能堪濟。
其德既廣。
非恒地之所任持。
其績既高。
豈常務而能構克。
故使于僧院内别置戒場。
又于場中增基列陛。
階除四布。
壇塔高嚴。
幽明之所監護。
凡聖于焉景仰。
集僧作業經三災而莫虧。
登降受行曆萬古而長骛。
是則慈化弘遠。
誠資戒德之功。
煩惑廓消。
鹹假場壇之力。
統其績也。
豈不盛哉。
若不式樹旌銘。
将何啟其津徑。
略述所緣。
其辭曰。
幽關未啟。
妙茲弘導。
匪藉能仁。
誰其覆焘。
覆焘伊何。
諒惟戒力。
三聖位隆。
四生仰極。
昏谷作梗。
煩勞莫息。
綿茲長往。
于何取則。
在昔給園。
皇覺顧命。
創築場壇。
開敷嘉令。
金河既竭。
玉門高映。
道流淮海。
南林一盛。
周發靈台。
漢徹明堂。
事遵往帝。
締構餘皇。
戒壇式緒。
時惟法王。
用隆化本。
永永無疆。
爰有英達。
厥稱僧傑。
德懋時雄。
智包髦烈。
齊梁作[簐-欠+幾]。
缁素垂節。
廣樹法場。
橫張像設。
是号文國。
山夷海截。
有惑斯宗。
人坑法滅。
中原失緒。
三犯兇咽。
仁祠奄室。
法侶興悲。
考定斯咎。
明壇靡基。
敢遵往則。
式表離辭。
永鎮終古。
茲文在茲。
終南山北澧福之陰清官鄉淨業寺戒壇佛舍利之銘 維大唐幹封二年歲在丁卯孟夏朔日。
京師西明寺沙門釋道宣。
與諸嶽渎沙門。
會于前鄉之道場。
平章法律。
仰惟三聖垂教以戒為先。
四生歸德遵塗莫絕。
遂使住法六萬之壽。
作化在于律儀。
時經三變之秋。
啟務資于定慧。
所以敢承餘烈。
克構場壇。
陳瘗靈軀。
鎮茲福地冀願皇覺慈照。
景業統宇宙而無疆。
垂裕含光。
神功諒堪濟而逾遠。
序之不足。
略為短銘。
其辭曰。
皇矣正覺。
作化在三。
戒為良導。
萬善攸談。
冰涼于水。
青更逾藍。
非斯組織。
餘則誰甘。
嶽渎法俦。
乘時蔚峙。
闆築福壇。
猶登岵屺。
戒護是升。
幽明鹹履。
悠哉後裔。
則為高軌。
敢述時緣。
遍流芳紀。
荊州等界寺沙門無行。
觀化秦川。
遇茲盛集。
贊而述之。
大唐幹封二年四月朔日荊南渚宮沙門釋無行戒壇舍利贊 餘等登趾荊岑。
搜玄秦嶺。
承律谟于上德。
聞所未聞。
禀清範于靈壇。
日新日損。
是以皇覺慈訓弘之在人。
祇樹高風幽心祥感。
幸逢嘉會。
瘗靈骨于福壇。
玄綱載維。
想德铠之非遠。
不勝手舞。
景仰神光。
敢述玄猷。
乃為贊曰覺智圓明。
應物唯靈。
非滅示滅。
無生現生為人演法。
三學開津。
場壇肅穆。
戒德氤氲。
金河晦影。
鶴樹澄神。
能仁散體。
多寶全身。
奇光昭晢。
嘉瑞攸陳。
二端尚在。
八斛猶均。
厥後無憂。
爰初啟信。
近護分光。
靈墳是鎮。
靈墳現奇。
震嶺标基。
扶風散彩。
淮海騰輝。
粵自荊岫。
尋真太一。
希世之風。
載揚茲日。
壇模山像。
登頓有秩。
鎮以遺身。
幽誠雲畢。
願言遐曠。
克念崇尚。
識鏡澄明。
心河靜浪。
庶劫石之方消。
觌神珠于妙相。
大唐中原關輔戒壇儀 餘以。
幹封二年二月八日。
創築戒壇。
四方嶽渎沙門尋聲遠集者二十餘人。
至于夏初。
衆侶更集載受具戒。
多是遠人。
京寺同學鹹來觀化。
餘以法利希行。
恐有乖忤。
和悅上下。
務成為先。
有京師西明寺真懿律師。
今之律匠也。
彭享勇銳。
最所忌情。
恐東回左繞。
傷俗之行事也。
餘谕之曰。
律師勿見東回左繞以為非法耶。
此天常之大理也。
人惑左右。
習俗罕分。
深願體之。
勿慮非咎。
便答餘雲。
此不敢怪也。
吾昔見大莊嚴寺大德恭禅師若行道時。
必東回北轉。
此為右繞。
彼告吾雲。
子不見俗中城門耶。
東入西出。
鹹言左出右人也。
如是雲雲。
行事之家觀時制度。
餘方不為清淨。
則不行之。
餘七十暮年。
腳疾摧朽。
顧求法者。
不遠關山。
今秋氣已清。
客心飛舉。
将事終天之别。
必爽載面之期。
力疾集之。
用為送終之贈也。
言此飲淚。
窮獨可悲。
幹封二年二月十四日。
于清官結大界淨地。
并出淨廚诰。
關中創立戒壇圖經 吾祖之道。
猶羲和升于隅夷。
則何物不明矣。
幸于早年尋師問津。
探赜其奧旨。
時為節度僧道。
而傳演之道難矣。
遂守愚于開元昭慶。
會證悟依止。
重築戒壇。
忝預校量制度。
壇将成。
因思。
吾祖戒壇圖經真悟記主雖曾镂闆。
緣兵火煨燼。
深慮湮沒其道。
遂遍募同袍。
仍将舊本校刻。
流通永彰不朽。
使末代知壇制之殊勝耳。
旹紹興二十二年十二月朔 卧龍景德院住持比丘(惟定)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