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發菩提心章
關燈
小
中
大
義不相離故無礙俱現也。
四以各相形奪無不盡故即非隐非現也。
五由有力攝他時必無力入他故現即隐也。
六無力入他時必有力攝他。
故隐即現也。
七俱攝無不俱入。
故隐顯俱現也。
八俱攝俱入必不俱。
故隐顯斯絕也。
九以前八義同一緣起故自在俱現前也。
十各相形奪超然無寄。
圓融絕慮也。
亦深思會意可以準知。
又單攝單收入等十義準前思之。
第五一事隐現門。
一事望多有攝有入。
隐顯自在亦有十義。
一由攝多故一現也。
二由一入多故一隐也。
三以攝入同時一法故亦隐亦顯也。
四全攝相奪各盡故非隐非現也。
五由一能攝多方能入于多。
是即現常隐也。
六由入多故方能攝多。
是即隐常現。
七由具前六義方為一。
故俱隐俱現也。
八二義同一相奪俱盡。
故非隐非現也。
九合前八義同在一法。
無礙頓現前。
十由前諸義各相奪盡泯然無寄迥超言慮即俱泯也。
并各去情如理思之。
又如攝入具隐顯有此十義。
當知隐現具攝入亦有十義。
準思之。
第六多事隐現門。
多事望一有攝有入。
隐顯自在亦有十義。
一由多攝一。
故多顯也。
二由多入一。
故多隐也。
三以顯入俱現故亦隐亦現也。
四攝入相奪故俱非也。
五以多能攝一方能入一即顯常隐。
六以多能入一方能攝一。
故即隐常顯也。
七以具前二義方為多故即隐即現俱現也。
八同體二義必相奪盡。
即隐顯非也。
九合前八義同時頓現相現前也。
十以前法義各相形奪泯然超絕。
準前思之。
又隐顯具攝入十義同前思推。
第七事事相是門。
緣起事法展轉相成體互相無彼此相。
是亦有十義。
一于大緣起中若無一緣起非直所起不彼能起。
緣體亦不成。
是故一緣是能成為有義。
多緣所成無體。
是空義。
是即多歸于一。
故一存多泯也。
二多亦為一。
故多為能成。
是有義。
一為所成。
是空義。
是即一歸于多。
故存一泯。
三兩門二義并不相離故即存亡俱現。
四形奪俱盡故即存亡俱泯也。
五一為能成必有所成。
故是則攝多同一之有。
即是廢自同他之空也。
六多為能成必有所成。
故亦攝廢同前。
七一多各二不相離。
故無礙俱現也。
八攝廢同體定不得。
故即俱非也。
九一多緣起随義成立。
故則相是存亡俱存現前。
十能所存亡空有俱盡。
故泯然超絕也。
深思可知。
第八一多存泯門。
然一望多有攝他廢自。
相是存泯亦有十義。
一此法有攝他同己。
故自存也。
二廢己同他。
故自泯也。
三收廢俱現。
故亦存亦泯也。
四以二義全奪故俱非也。
五非盡己同他。
無己盡他同己。
是故即泯常存也。
六反上句。
故即存常泯也。
七二義不相離。
故存即泯泯即存俱現也。
八相奪全盡故存泯泯存俱非也。
九合前八義一事法不相障礙。
俱現前也。
十法義同體相奪俱盡故超然絕慮也。
思之可見。
第九多事存泯門。
然多望一既攝他廢自。
相是存亡亦有十義。
一以多有攝一同己故多存也。
二以多有廢自同一故多泯也。
三以前二義不相離故存泯雙現。
四形奪俱盡故雙非也。
五以非不攝一同多無以廢多同。
一是故存即泯也。
六非不同一。
無以攝一故泯即存也。
七由存即泯故有泯。
由泯即存故有存。
二義不相離故存泯泯存俱現前也。
八由存無不泯故非存。
由泯無不存故非泯。
二義形奪兩亡故俱非也。
九由八義同位相順法體方立。
是故圓通無礙俱現前也。
十由前諸義各互相奪定取不得。
是故無不超絕。
挺然無寄唯證相應也。
會意思之。
第十圓融具德門。
然上法門并同大緣起無障礙圓明自在。
亦有十義。
一諸門融合圓明頓現具足一功。
二随舉一門亦具一切。
三随舉一義亦具一切。
四随舉一句亦具一切。
五以此圓融俱總相。
是故融攝一切。
六俱是别相。
莫不皆是所攝一切。
七俱是同相能所攝義齊均故。
八俱是異相。
義各别不離故。
九俱是成相。
緣起義門正立俱現故。
十俱是壞相。
緣起無作同一味故。
然此具德門中一法法爾性具善惡。
故經曰。
于一微塵中各示那由他無數億諸佛于中而說法。
于一微塵中現無量佛國須彌金剛圍世間不迫作。
于一微塵中現有三惡道天人阿修羅各各受業報。
如斯并是實事非變化作。
是法性實德法爾如此也。
如上之義去情深思可知。
然此十門同時相應為一緣起。
就初門中有十義圓融。
随一各具餘一切義。
如初門既爾餘理法隐顯等九門亦然。
但随門異耳。
是故一一門中各有十百千等。
思之可見.又此上法義中各有解行境。
會意思之。
此則略辨理事圓融。
若能熟思便法理現前。
則華嚴義旨由此少聞耳。
華嚴發菩提心章(終)
四以各相形奪無不盡故即非隐非現也。
五由有力攝他時必無力入他故現即隐也。
六無力入他時必有力攝他。
故隐即現也。
七俱攝無不俱入。
故隐顯俱現也。
八俱攝俱入必不俱。
故隐顯斯絕也。
九以前八義同一緣起故自在俱現前也。
十各相形奪超然無寄。
圓融絕慮也。
亦深思會意可以準知。
又單攝單收入等十義準前思之。
第五一事隐現門。
一事望多有攝有入。
隐顯自在亦有十義。
一由攝多故一現也。
二由一入多故一隐也。
三以攝入同時一法故亦隐亦顯也。
四全攝相奪各盡故非隐非現也。
五由一能攝多方能入于多。
是即現常隐也。
六由入多故方能攝多。
是即隐常現。
七由具前六義方為一。
故俱隐俱現也。
八二義同一相奪俱盡。
故非隐非現也。
九合前八義同在一法。
無礙頓現前。
十由前諸義各相奪盡泯然無寄迥超言慮即俱泯也。
并各去情如理思之。
又如攝入具隐顯有此十義。
當知隐現具攝入亦有十義。
準思之。
第六多事隐現門。
多事望一有攝有入。
隐顯自在亦有十義。
一由多攝一。
故多顯也。
二由多入一。
故多隐也。
三以顯入俱現故亦隐亦現也。
四攝入相奪故俱非也。
五以多能攝一方能入一即顯常隐。
六以多能入一方能攝一。
故即隐常顯也。
七以具前二義方為多故即隐即現俱現也。
八同體二義必相奪盡。
即隐顯非也。
九合前八義同時頓現相現前也。
十以前法義各相形奪泯然超絕。
準前思之。
又隐顯具攝入十義同前思推。
第七事事相是門。
緣起事法展轉相成體互相無彼此相。
是亦有十義。
一于大緣起中若無一緣起非直所起不彼能起。
緣體亦不成。
是故一緣是能成為有義。
多緣所成無體。
是空義。
是即多歸于一。
故一存多泯也。
二多亦為一。
故多為能成。
是有義。
一為所成。
是空義。
是即一歸于多。
故存一泯。
三兩門二義并不相離故即存亡俱現。
四形奪俱盡故即存亡俱泯也。
五一為能成必有所成。
故是則攝多同一之有。
即是廢自同他之空也。
六多為能成必有所成。
故亦攝廢同前。
七一多各二不相離。
故無礙俱現也。
八攝廢同體定不得。
故即俱非也。
九一多緣起随義成立。
故則相是存亡俱存現前。
十能所存亡空有俱盡。
故泯然超絕也。
深思可知。
第八一多存泯門。
然一望多有攝他廢自。
相是存泯亦有十義。
一此法有攝他同己。
故自存也。
二廢己同他。
故自泯也。
三收廢俱現。
故亦存亦泯也。
四以二義全奪故俱非也。
五非盡己同他。
無己盡他同己。
是故即泯常存也。
六反上句。
故即存常泯也。
七二義不相離。
故存即泯泯即存俱現也。
八相奪全盡故存泯泯存俱非也。
九合前八義一事法不相障礙。
俱現前也。
十法義同體相奪俱盡故超然絕慮也。
思之可見。
第九多事存泯門。
然多望一既攝他廢自。
相是存亡亦有十義。
一以多有攝一同己故多存也。
二以多有廢自同一故多泯也。
三以前二義不相離故存泯雙現。
四形奪俱盡故雙非也。
五以非不攝一同多無以廢多同。
一是故存即泯也。
六非不同一。
無以攝一故泯即存也。
七由存即泯故有泯。
由泯即存故有存。
二義不相離故存泯泯存俱現前也。
八由存無不泯故非存。
由泯無不存故非泯。
二義形奪兩亡故俱非也。
九由八義同位相順法體方立。
是故圓通無礙俱現前也。
十由前諸義各互相奪定取不得。
是故無不超絕。
挺然無寄唯證相應也。
會意思之。
第十圓融具德門。
然上法門并同大緣起無障礙圓明自在。
亦有十義。
一諸門融合圓明頓現具足一功。
二随舉一門亦具一切。
三随舉一義亦具一切。
四随舉一句亦具一切。
五以此圓融俱總相。
是故融攝一切。
六俱是别相。
莫不皆是所攝一切。
七俱是同相能所攝義齊均故。
八俱是異相。
義各别不離故。
九俱是成相。
緣起義門正立俱現故。
十俱是壞相。
緣起無作同一味故。
然此具德門中一法法爾性具善惡。
故經曰。
于一微塵中各示那由他無數億諸佛于中而說法。
于一微塵中現無量佛國須彌金剛圍世間不迫作。
于一微塵中現有三惡道天人阿修羅各各受業報。
如斯并是實事非變化作。
是法性實德法爾如此也。
如上之義去情深思可知。
然此十門同時相應為一緣起。
就初門中有十義圓融。
随一各具餘一切義。
如初門既爾餘理法隐顯等九門亦然。
但随門異耳。
是故一一門中各有十百千等。
思之可見.又此上法義中各有解行境。
會意思之。
此則略辨理事圓融。
若能熟思便法理現前。
則華嚴義旨由此少聞耳。
華嚴發菩提心章(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