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三十門頌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夷門山廣智大師本嵩述
師本京人也。
始聽華嚴大經深通玄奧。
終曆諸祖禅林洞明宗旨。
于神宗元豐六年甲子罷參隐嵩。
少間無盡居士響師德。
于元祐戊辰歲。
謹率群賢邀師入京。
請講此觀。
被禅教二種學徒。
造通玄記三卷。
剖文析義映古奪今。
述七字經題并三十觀門頌。
紀綱經觀節要。
顯出禅門眼目。
天覺群賢皆展卷而時時聽之。
大異其辯耳。
乃辄出疏帖。
強請出世住開封夷門大刹。
又奏特賜廣智大師佳号。
後住報本禅寺而終焉。
大方廣佛華嚴經 旋塔之偈。
大 從來無比并。
滿口道不及謂。
華嚴性海一字全收。
法界義天亦從斯出。
且道這個字向甚麼處收攝。
向甚麼處流出。
若人明得。
非但海墨書而不盡。
亦乃識無住之本。
苟或未然。
豈免入海算沙也。
大 歎上體大。
獨存。
起下絕相包遍。
包含法界 森羅萬象總在其中。
絕去來非中外 三世十方何處可覓。
為三際師作四生宰 三世信賢聖果禀之證真師摸也。
十方胎卵濕化依之逐妄主宰也。
蕩然豈有無曆劫何成壞 放蕩沙界不屬有無。
曆塵劫來何曾成壞。
任是僧繇妙筆。
那邊下手圖繪 世間無限丹青手。
到此都盧畫不成。
波斯失卻夜明珠走向江邊漉螃蟹 抛卻甜桃樹。
延山覓醋梨。
波斯者别寶人也。
如看大經不悟最初大字。
一向尋行數墨。
恰似失卻骊珠。
返尋螃蟹之目。
以當明珠。
是深可傷也。
敢問夷門。
如何是大。
下雲。
咦 石人冷笑。
大音希聲。
方 随緣真德相。
觸目盡昭彰。
方 歎上純真相大。
起下依正萬差。
大矣汪洋 性海沖虛大矣。
随緣波相汪洋。
耳鼻舌色聲香 六根六塵。
總十二處。
或肥或瘦若短若長 肥瘦短長諸相。
恒無異而差别。
中外大昭昭古今常堂堂 十方三世萬像齊彰。
四聖六凡列派 染淨正報。
羅列分派。
刀山劍樹分光 器界依報區分光像。
依正二報攝一切法。
三幅曉風楊柳路一竿春色杏花牆 會得唯心萬像空。
頭頭盡露真消息。
看 開眼合眼。
真境無間。
廣 繁興妙用。
應物無私。
廣 歎上難思。
用大起下。
随機有準。
靈然浩蕩 靈機赴感。
随類昭然。
浩浩蕩蕩。
其量無涯。
悟心源開寶藏 心源者。
流注無窮。
寶藏者。
含藏衆妙。
能悟能開。
是善巧智用也。
随高随下無偏無黨 道物智平。
體絕憎愛。
海印發光輝 海印者。
定名也。
猶海晏清萬像俱現。
心光定光物無不見。
如印印物文體皆現。
大經賢首品雲。
或有刹土無有佛于彼示現成正覺。
乃至雲。
衆生形相各不同。
行業音聲亦無量。
如是一切皆能現。
海印三昧威神力。
科雲。
圓明海印。
正報大用所依也。
微塵含萬像 善财贊喜目夜神曰。
我于所經處悉見諸微塵。
一一微塵中各見微塵刹。
觀雲。
如一微塵其相不大而能容攝無邊法界。
由刹等諸法不離法界。
是故俱在一塵中現。
依報體空用也。
然依正相容義有六句。
一依内現依。
謂塵含世界。
二正内現正。
謂毛端含衆生念念等。
三正内現依。
謂毛端世界塵塵等。
四依内現正。
謂塵含佛及衆生。
五依内現正依。
謂塵中見佛菩薩及世界等。
六正内現依正。
謂毛孔中現刹土并四聖六凡等。
然一塵毛為能含遍者。
具有三義。
一有力。
二為主。
三具非一非異義。
謂一塵毛與理非一故。
不壞一塵一毛之小相。
為能含遍。
與理即非異故。
方能含遍也。
世界等法無力為所含遍也。
清涼雲。
圓至功于頃刻。
觀佛境于塵毛。
倏忽雲起南山須臾雨傾北嶂 賢首品雲。
大海龍王遊戲時。
普現諸處得自在。
興雲充遍四天下。
其雲種種莊嚴色。
閻浮提雨清淨水。
微細悅澤常應時。
長養衆花及果藥。
成熟一切諸苗稼。
乃至龍王自在悉能作。
而身不動無分别。
清涼雲。
龍王大用不同德。
又雲門垂語雲。
古佛與露柱相交。
是第幾機。
衆無語。
自代雲。
南山起雲北山下雨。
且道是何用也。
大師下雲。
王婆街裡弄猴狲露柱卻嫌無伎倆 竿頭絲線從君弄。
不犯清波意自殊。
斯則無用之用。
用不涉功。
吽 泥牛吼月。
齒冷牙寒。
佛 滿分覺者。
具足十身。
佛 歎上妙覺。
果大起下。
真應難分。
光含慧日 謂佛說法先放身光。
後展慧照破暗除疑。
故慧如日。
朗重昏 二十六根本随惑障等。
佛慧盡能除之。
如破重昏。
開秘密 秘者。
非器不傳。
密者。
随機有受。
唯佛一人能開能示。
或則談經 修多羅經藏也。
随三乘人契機合理。
演說法也。
或時說律 毗尼四分律藏等。
謂調伏三業不合造惡等。
不言論者。
菩薩造也。
譬如優昙花時時乃一出 此翻希有。
佛将出世。
此花先開。
表瑞應也。
跋提椁示雙趺 跋提者。
此雲泥連。
或雲金水。
是河名也。
謂佛示壽七十九歲。
說法四十九年。
度人無量。
末後至拘屍城邊泥連河側娑羅雙樹下。
右脅累足寂然而逝。
人天聖衆莫不大恸。
乃以白[疊*毛]香油塗之。
纏塗已畢。
内金銀鐵三重棺椁之中。
諸天神等鹹獻香薪。
積若高山。
将赴荼毗。
是時大迦葉波在耆阇崛山大石窟中。
見諸異相乃謂衆曰。
佛今舍我入大涅槃。
遂将五百弟子趨步而至。
方禮足已。
如來出示雙趺。
而說偈言。
我法最長子。
是名大迦葉。
阿難勤精進。
能斷一切疑。
偈畢收足。
金棺自舉高七多羅樹。
繞城數匝還至本處。
諸天奉火皆不能然。
自化火光三昧而自焚之。
得舍利八斛四鬥。
遍周沙界起塔供養。
斯則是入涅槃相也。
雪嶺蘆芽穿膝 謂佛為太子時。
年一十九歲。
時淨居天人于窗隙前跪而報曰。
出家時至。
勿戀深宮。
太子遂圖遊四門賞玩花果。
因見生老病死而大厭惡。
夜夢諸瑞。
時方三更。
淨居天王率八部等空中旋繞。
時四天王各捧馬足逾城而出。
初到檀特山。
脫珍禦衣。
身披鹿皮。
自除绀發。
乃師阿藍迦藍。
習不用處非想之定。
經三年知非究竟。
次至郁頭藍弗處。
修非想非非想定。
又經三年知非亦舍。
後乃往詣雪山。
假以苦行
始聽華嚴大經深通玄奧。
終曆諸祖禅林洞明宗旨。
于神宗元豐六年甲子罷參隐嵩。
少間無盡居士響師德。
于元祐戊辰歲。
謹率群賢邀師入京。
請講此觀。
被禅教二種學徒。
造通玄記三卷。
剖文析義映古奪今。
述七字經題并三十觀門頌。
紀綱經觀節要。
顯出禅門眼目。
天覺群賢皆展卷而時時聽之。
大異其辯耳。
乃辄出疏帖。
強請出世住開封夷門大刹。
又奏特賜廣智大師佳号。
後住報本禅寺而終焉。
大方廣佛華嚴經 旋塔之偈。
大 從來無比并。
滿口道不及謂。
華嚴性海一字全收。
法界義天亦從斯出。
且道這個字向甚麼處收攝。
向甚麼處流出。
若人明得。
非但海墨書而不盡。
亦乃識無住之本。
苟或未然。
豈免入海算沙也。
大 歎上體大。
獨存。
起下絕相包遍。
包含法界 森羅萬象總在其中。
絕去來非中外 三世十方何處可覓。
為三際師作四生宰 三世信賢聖果禀之證真師摸也。
十方胎卵濕化依之逐妄主宰也。
蕩然豈有無曆劫何成壞 放蕩沙界不屬有無。
曆塵劫來何曾成壞。
任是僧繇妙筆。
那邊下手圖繪 世間無限丹青手。
到此都盧畫不成。
波斯失卻夜明珠走向江邊漉螃蟹 抛卻甜桃樹。
延山覓醋梨。
波斯者别寶人也。
如看大經不悟最初大字。
一向尋行數墨。
恰似失卻骊珠。
返尋螃蟹之目。
以當明珠。
是深可傷也。
敢問夷門。
如何是大。
下雲。
咦 石人冷笑。
大音希聲。
方 随緣真德相。
觸目盡昭彰。
方 歎上純真相大。
起下依正萬差。
大矣汪洋 性海沖虛大矣。
随緣波相汪洋。
耳鼻舌色聲香 六根六塵。
總十二處。
或肥或瘦若短若長 肥瘦短長諸相。
恒無異而差别。
中外大昭昭古今常堂堂 十方三世萬像齊彰。
四聖六凡列派 染淨正報。
羅列分派。
刀山劍樹分光 器界依報區分光像。
依正二報攝一切法。
三幅曉風楊柳路一竿春色杏花牆 會得唯心萬像空。
頭頭盡露真消息。
看 開眼合眼。
真境無間。
廣 繁興妙用。
應物無私。
廣 歎上難思。
用大起下。
随機有準。
靈然浩蕩 靈機赴感。
随類昭然。
浩浩蕩蕩。
其量無涯。
悟心源開寶藏 心源者。
流注無窮。
寶藏者。
含藏衆妙。
能悟能開。
是善巧智用也。
随高随下無偏無黨 道物智平。
體絕憎愛。
海印發光輝 海印者。
定名也。
猶海晏清萬像俱現。
心光定光物無不見。
如印印物文體皆現。
大經賢首品雲。
或有刹土無有佛于彼示現成正覺。
乃至雲。
衆生形相各不同。
行業音聲亦無量。
如是一切皆能現。
海印三昧威神力。
科雲。
圓明海印。
正報大用所依也。
微塵含萬像 善财贊喜目夜神曰。
我于所經處悉見諸微塵。
一一微塵中各見微塵刹。
觀雲。
如一微塵其相不大而能容攝無邊法界。
由刹等諸法不離法界。
是故俱在一塵中現。
依報體空用也。
然依正相容義有六句。
一依内現依。
謂塵含世界。
二正内現正。
謂毛端含衆生念念等。
三正内現依。
謂毛端世界塵塵等。
四依内現正。
謂塵含佛及衆生。
五依内現正依。
謂塵中見佛菩薩及世界等。
六正内現依正。
謂毛孔中現刹土并四聖六凡等。
然一塵毛為能含遍者。
具有三義。
一有力。
二為主。
三具非一非異義。
謂一塵毛與理非一故。
不壞一塵一毛之小相。
為能含遍。
與理即非異故。
方能含遍也。
世界等法無力為所含遍也。
清涼雲。
圓至功于頃刻。
觀佛境于塵毛。
倏忽雲起南山須臾雨傾北嶂 賢首品雲。
大海龍王遊戲時。
普現諸處得自在。
興雲充遍四天下。
其雲種種莊嚴色。
閻浮提雨清淨水。
微細悅澤常應時。
長養衆花及果藥。
成熟一切諸苗稼。
乃至龍王自在悉能作。
而身不動無分别。
清涼雲。
龍王大用不同德。
又雲門垂語雲。
古佛與露柱相交。
是第幾機。
衆無語。
自代雲。
南山起雲北山下雨。
且道是何用也。
大師下雲。
王婆街裡弄猴狲露柱卻嫌無伎倆 竿頭絲線從君弄。
不犯清波意自殊。
斯則無用之用。
用不涉功。
吽 泥牛吼月。
齒冷牙寒。
佛 滿分覺者。
具足十身。
佛 歎上妙覺。
果大起下。
真應難分。
光含慧日 謂佛說法先放身光。
後展慧照破暗除疑。
故慧如日。
朗重昏 二十六根本随惑障等。
佛慧盡能除之。
如破重昏。
開秘密 秘者。
非器不傳。
密者。
随機有受。
唯佛一人能開能示。
或則談經 修多羅經藏也。
随三乘人契機合理。
演說法也。
或時說律 毗尼四分律藏等。
謂調伏三業不合造惡等。
不言論者。
菩薩造也。
譬如優昙花時時乃一出 此翻希有。
佛将出世。
此花先開。
表瑞應也。
跋提椁示雙趺 跋提者。
此雲泥連。
或雲金水。
是河名也。
謂佛示壽七十九歲。
說法四十九年。
度人無量。
末後至拘屍城邊泥連河側娑羅雙樹下。
右脅累足寂然而逝。
人天聖衆莫不大恸。
乃以白[疊*毛]香油塗之。
纏塗已畢。
内金銀鐵三重棺椁之中。
諸天神等鹹獻香薪。
積若高山。
将赴荼毗。
是時大迦葉波在耆阇崛山大石窟中。
見諸異相乃謂衆曰。
佛今舍我入大涅槃。
遂将五百弟子趨步而至。
方禮足已。
如來出示雙趺。
而說偈言。
我法最長子。
是名大迦葉。
阿難勤精進。
能斷一切疑。
偈畢收足。
金棺自舉高七多羅樹。
繞城數匝還至本處。
諸天奉火皆不能然。
自化火光三昧而自焚之。
得舍利八斛四鬥。
遍周沙界起塔供養。
斯則是入涅槃相也。
雪嶺蘆芽穿膝 謂佛為太子時。
年一十九歲。
時淨居天人于窗隙前跪而報曰。
出家時至。
勿戀深宮。
太子遂圖遊四門賞玩花果。
因見生老病死而大厭惡。
夜夢諸瑞。
時方三更。
淨居天王率八部等空中旋繞。
時四天王各捧馬足逾城而出。
初到檀特山。
脫珍禦衣。
身披鹿皮。
自除绀發。
乃師阿藍迦藍。
習不用處非想之定。
經三年知非究竟。
次至郁頭藍弗處。
修非想非非想定。
又經三年知非亦舍。
後乃往詣雪山。
假以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