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止觀
關燈
小
中
大
故。
解雲。
法者即舉緣起幻有法也。
同性者。
緣起即空而不礙此相故。
全收彼為此。
以彼即空而不礙彼相。
既此彼全收相皆不壞。
是故此中有彼。
彼中有此。
非但彼此相收。
一切亦複如是。
故經雲。
一中解無量。
無量中解一。
展轉生非實。
智者無所畏。
又雲。
于一法中解衆多法。
衆多法中解了一法。
如是相收彼此即入。
同時頓現無前無後。
随一圓融即全收彼此也。
問法既如是。
智複如何。
答智順于法。
一際緣成。
冥契無簡。
頓現不無先後。
故經雲。
普眼境界清淨身。
我今演說人谛聽。
解雲。
普眼者。
即是法智相應頓現多法也。
即明法唯普眼智所知簡非餘智境界也。
境界者。
即法。
明多法互入猶如帝網天珠重重無盡之境界也。
清淨身者。
即明前諸法同時即入終始難原緣起集成見心無寄也。
然帝釋天珠網者。
即号因陀羅網也。
然此帝網皆以寶成。
以寶明徹遞相影現涉入重重。
于一珠中同時頓現。
随一即爾。
竟無去來也。
今且向西南邊。
取一顆珠驗之。
即此一珠能頓現一切珠影。
此珠既爾。
餘一一亦然。
既一一珠一時頓現一切珠既爾。
餘一一亦然。
如是重重無有邊際。
有邊即此重重無邊際珠影皆在一珠中。
炳然現。
餘皆不妨此。
若于一珠中坐時。
即坐著十方重重一切珠也。
何以故。
一珠中有一切珠故。
一切珠中有一珠時。
亦即著一切珠也。
一切反此。
準以思之。
既于一珠中入一切珠。
而竟不出此一珠。
于一切珠入一珠。
而竟不起此一珠。
問既言于一珠中入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者。
雲何得入一切珠耶。
答隻由不出此珠。
是故得入一切珠。
若出此一珠入一切珠者(即不得入一切珠也。
何以故。
離此珠内無别珠故。
問若離此珠内無一切珠者。
此網即但)。
一珠所成。
如何言結多珠成耶。
答隻由唯獨一珠方始始結多為網。
何以故。
由此一珠獨成網故。
若去此珠。
全無網故。
問若唯獨一珠者。
雲何言結成網耶。
答結多珠成網者。
即唯獨一珠也。
何以故。
一是總相具多成故。
若無一。
一切無故。
是故此網一珠成也。
一切入一。
準思可知。
問雖西南邊一珠總收十方一切珠盡無餘。
方各各有珠。
雲何言網唯一珠成耶。
答十方一切珠者。
總是西南方一顆珠也。
何以故。
西南邊一珠即十方一切珠故。
若不信西南邊一珠即是十方一切珠者。
但以墨點。
點西南邊一珠者。
一珠著時即十方中皆有墨點。
既十方一切珠上皆有墨點。
故知十方一切珠即是一珠也。
言十方一切珠不是西南邊一珠者。
豈可是人一時遍點十方一切珠耶。
縱令遍點十方一切珠者。
即是一珠也。
此一為始既爾。
餘為初亦然。
重重無際點點皆同。
杳杳難原。
一成鹹畢。
如斯妙喻類法思之。
法不如然。
喻同非喻。
一分相似故以為言。
何者。
此珠但得影相攝入。
其質各殊。
法不如然。
全體交徹故。
華嚴經性起品雲。
為饒益衆生令悉開解故。
以非喻為顯現真實義。
如是微密法無量劫難聞。
精進智慧者乃聞如來藏(雲雲)。
經雲以非喻為喻等也。
諸有行者準喻思之。
盧遮那佛過去行令佛刹海皆清淨 無量無數無邊際彼一切處自在遍 如來法身不思議無色無相無倫匹 示現色相為衆生十方受化靡不現 一切佛刹微塵中盧遮那現自在力 弘誓佛海震音聲調伏一切衆生類 行人修道簡邪入正止觀法門一卷 華嚴杜順和上略出記 終南山杜順禅師緣起 其禅師有一弟子。
奉事以經三十餘年。
其弟子常思。
向五台禮拜文殊菩薩他日忽然咨量和上。
弟子意欲向五台禮拜。
願和上慈悲放某甲去。
和上再三苦留不得。
其禅師遂放去。
汝去早來。
吾待汝。
遂拜辭和上。
經旬月方到五台。
志誠頂禮。
忽遇一老人雲。
汝彼從何處來。
弟子答言。
從終南山來。
汝有何意來。
故來禮拜文殊菩薩。
老人雲。
文殊菩薩不在此間。
弟子問老人曰。
在何處。
老人報雲。
在終南山。
杜順禅師是。
其弟子驚怪報老人曰。
是弟子和上奉事經三十年。
老人曰。
汝雖奉事。
由來不識。
汝火急即回夜頭到即見。
若隔宿即不見也。
汝便行即得。
其人極怪。
來經一月方到。
今日卻回。
若為投宿可到。
信此老人語。
即回須臾到西京。
其日薄晚甚怪。
便且過諸善知識家。
皆是不錯逡巡。
間鼓聲動。
即拟趁南門出。
早被閉了。
甚怅望不得出城。
遂卻善知識家。
寄宿之鼓動。
即出城急行到山。
其和上昨夜早已滅度訖。
其人甚怨恨。
不得見和上别。
極悲哽果。
如五台老人言。
方知是文殊菩薩。
其禅師述華嚴法界觀十玄止觀義海等章。
見行于世。
此乃是文殊菩薩化身耳。
解雲。
法者即舉緣起幻有法也。
同性者。
緣起即空而不礙此相故。
全收彼為此。
以彼即空而不礙彼相。
既此彼全收相皆不壞。
是故此中有彼。
彼中有此。
非但彼此相收。
一切亦複如是。
故經雲。
一中解無量。
無量中解一。
展轉生非實。
智者無所畏。
又雲。
于一法中解衆多法。
衆多法中解了一法。
如是相收彼此即入。
同時頓現無前無後。
随一圓融即全收彼此也。
問法既如是。
智複如何。
答智順于法。
一際緣成。
冥契無簡。
頓現不無先後。
故經雲。
普眼境界清淨身。
我今演說人谛聽。
解雲。
普眼者。
即是法智相應頓現多法也。
即明法唯普眼智所知簡非餘智境界也。
境界者。
即法。
明多法互入猶如帝網天珠重重無盡之境界也。
清淨身者。
即明前諸法同時即入終始難原緣起集成見心無寄也。
然帝釋天珠網者。
即号因陀羅網也。
然此帝網皆以寶成。
以寶明徹遞相影現涉入重重。
于一珠中同時頓現。
随一即爾。
竟無去來也。
今且向西南邊。
取一顆珠驗之。
即此一珠能頓現一切珠影。
此珠既爾。
餘一一亦然。
既一一珠一時頓現一切珠既爾。
餘一一亦然。
如是重重無有邊際。
有邊即此重重無邊際珠影皆在一珠中。
炳然現。
餘皆不妨此。
若于一珠中坐時。
即坐著十方重重一切珠也。
何以故。
一珠中有一切珠故。
一切珠中有一珠時。
亦即著一切珠也。
一切反此。
準以思之。
既于一珠中入一切珠。
而竟不出此一珠。
于一切珠入一珠。
而竟不起此一珠。
問既言于一珠中入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者。
雲何得入一切珠耶。
答隻由不出此珠。
是故得入一切珠。
若出此一珠入一切珠者(即不得入一切珠也。
何以故。
離此珠内無别珠故。
問若離此珠内無一切珠者。
此網即但)。
一珠所成。
如何言結多珠成耶。
答隻由唯獨一珠方始始結多為網。
何以故。
由此一珠獨成網故。
若去此珠。
全無網故。
問若唯獨一珠者。
雲何言結成網耶。
答結多珠成網者。
即唯獨一珠也。
何以故。
一是總相具多成故。
若無一。
一切無故。
是故此網一珠成也。
一切入一。
準思可知。
問雖西南邊一珠總收十方一切珠盡無餘。
方各各有珠。
雲何言網唯一珠成耶。
答十方一切珠者。
總是西南方一顆珠也。
何以故。
西南邊一珠即十方一切珠故。
若不信西南邊一珠即是十方一切珠者。
但以墨點。
點西南邊一珠者。
一珠著時即十方中皆有墨點。
既十方一切珠上皆有墨點。
故知十方一切珠即是一珠也。
言十方一切珠不是西南邊一珠者。
豈可是人一時遍點十方一切珠耶。
縱令遍點十方一切珠者。
即是一珠也。
此一為始既爾。
餘為初亦然。
重重無際點點皆同。
杳杳難原。
一成鹹畢。
如斯妙喻類法思之。
法不如然。
喻同非喻。
一分相似故以為言。
何者。
此珠但得影相攝入。
其質各殊。
法不如然。
全體交徹故。
華嚴經性起品雲。
為饒益衆生令悉開解故。
以非喻為顯現真實義。
如是微密法無量劫難聞。
精進智慧者乃聞如來藏(雲雲)。
經雲以非喻為喻等也。
諸有行者準喻思之。
盧遮那佛過去行令佛刹海皆清淨 無量無數無邊際彼一切處自在遍 如來法身不思議無色無相無倫匹 示現色相為衆生十方受化靡不現 一切佛刹微塵中盧遮那現自在力 弘誓佛海震音聲調伏一切衆生類 行人修道簡邪入正止觀法門一卷 華嚴杜順和上略出記 終南山杜順禅師緣起 其禅師有一弟子。
奉事以經三十餘年。
其弟子常思。
向五台禮拜文殊菩薩他日忽然咨量和上。
弟子意欲向五台禮拜。
願和上慈悲放某甲去。
和上再三苦留不得。
其禅師遂放去。
汝去早來。
吾待汝。
遂拜辭和上。
經旬月方到五台。
志誠頂禮。
忽遇一老人雲。
汝彼從何處來。
弟子答言。
從終南山來。
汝有何意來。
故來禮拜文殊菩薩。
老人雲。
文殊菩薩不在此間。
弟子問老人曰。
在何處。
老人報雲。
在終南山。
杜順禅師是。
其弟子驚怪報老人曰。
是弟子和上奉事經三十年。
老人曰。
汝雖奉事。
由來不識。
汝火急即回夜頭到即見。
若隔宿即不見也。
汝便行即得。
其人極怪。
來經一月方到。
今日卻回。
若為投宿可到。
信此老人語。
即回須臾到西京。
其日薄晚甚怪。
便且過諸善知識家。
皆是不錯逡巡。
間鼓聲動。
即拟趁南門出。
早被閉了。
甚怅望不得出城。
遂卻善知識家。
寄宿之鼓動。
即出城急行到山。
其和上昨夜早已滅度訖。
其人甚怨恨。
不得見和上别。
極悲哽果。
如五台老人言。
方知是文殊菩薩。
其禅師述華嚴法界觀十玄止觀義海等章。
見行于世。
此乃是文殊菩薩化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