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止觀

關燈
二兩見不生。

    交徹無礙礙而不礙兩相俱存。

    互奪圓融而不廢兩非雙泯。

    故契圓珠而自在諸見勿拘。

    證性海而無罵。

    蕭然物外超情離念。

    迥出拟議頓塞百非。

    語觀雙絕。

    故使妄心冰釋諸見雲披。

    唯證相應。

    豈關言說。

    是以維摩默答欲表理出言端。

    天女盛談欲彰性非言外。

    性非言外。

    言即無言。

    理出言端。

    不說即說。

    不說即說故。

    絕情慮之思議。

    言即無言故。

    殄解心之圖度。

    以斯融奪。

    豈筆說能申。

    唯證相應。

    當自知耳。

    故經雲。

    如人飲冷水唯自知也。

    此意在言外。

    勿執言思理。

    理不出言。

    莫捐而求理。

    谛解研竅。

    複自顯然。

    委細瑩磨。

    故應明耳。

    但須勤加用力專志勿移。

    行住坐卧中無令暫廢。

    久作不已。

    白皂自分深可信矣。

    故經雲。

    如人渴須水。

    穿鑿于高原。

    施功不已。

    漸見濕土。

    知水必近。

    又經雲。

    譬如人鑽火未熱而止息。

    火勢随止滅。

    懈怠者亦然。

    又論雲。

    如人夢渡河水。

    因勇猛力而得覺也。

    若也用功間斷。

    才作還休。

    求悟終自難期。

    望解虛盈歲月。

    何者。

    無始習業垢重難穿。

    雖有覺心。

    随見随滅。

    若不克勤懇切。

    無以成于行心。

    随日妄以為懷。

    徒自疲于筋力。

    夫是行者存意思之。

     第五華嚴三昧門 但法界緣起惑者難階。

    若先不濯垢心。

    無以登其正覺。

    故大智論雲。

    如人鼻下有糞臭。

    沉麝等香亦為臭也。

    故維摩經雲。

    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故。

    須先打計執。

    然後方入圓明。

    若有直見色等諸法從緣。

    即是法界緣起也。

    不必更須前方便也。

    如其不得直入此者。

    宜可從始至終一一征問。

    緻令斷惑盡迷除法絕言見性生解方為得意耳。

    問曰。

    雲何見色等諸法。

    即得入大緣起法界耶。

    答曰。

    以色等諸事本真實亡诠。

    即妄心不及也。

    故經雲。

    言說别施行。

    真實離文字。

    是故見眼耳等事。

    即入法界緣起中也。

    何者。

    皆是無實體性也。

    即由無體幻相方成。

    以從緣生非自性有故。

    即由無性得成幻有。

    是故性相相渾融全收一際。

    所以見法即入大緣起法界中也。

    問既言空有無二即入融通者。

    如何複雲見眼耳等即入法界中耶。

    答若能見空有如是者。

    即妄見心盡方得順理入法界也。

    何以故。

    以緣起法界離見亡情繁興萬像故。

    問既知如是。

    以何方便令得入耶。

    答方便不同略有三種。

    一者征令見盡。

    如指事問雲何者是眼。

    如已前小乘中六種簡之。

    若入一切諸法但名門中收。

    無有一法非名者。

    複須責其所以知眼等是名。

    如是展轉責其所以。

    令其亡言絕解。

    二者示法令思。

    此複有二門。

    一剝颠倒心。

    既盡如指事。

    以色香味觸等。

    奪其妄計。

    令知倒惑。

    所有執取不順于法。

    即是意識無始妄見熏習所成。

    無始急曳續生三界。

    輪環不絕。

    若能覺知此執即是緣起。

    當處無生。

    二者示法斷執。

    若先不識妄心示法。

    反成倒惑。

    若不示法令見。

    迷心還著于空。

    所以先剝妄心。

    後乃示法令見。

    三者顯法離言絕解。

    就此門中亦為二。

    一遮情。

    二表德。

    言遮情者。

    問緣起是有耶。

    答不也。

    即(空故。

    緣起之法無性即空。

    問是無耶。

    答不也。

    即有故。

    以緣起之法即由無始得有故問也)亦有亦無耶。

    答不也。

    空有圓融一無二故。

    緣起之法空有一際無二相故也。

    如金與莊嚴具思之。

    問非有非無耶。

    答不也。

    不礙兩存故。

    以緣起之法空有互奪同時成也。

    問定無耶。

    答不也。

    空有互融兩不存故。

    緣起之法空奪有盡唯空而非有。

    有奪空盡唯有而非空。

    相奪同時兩相雙泯。

    二表德者。

    問緣起是有耶。

    答是也。

    幻有不無故。

    問是無耶。

    答是也。

    無性即空故也。

    問亦有亦無耶。

    答是也。

    不礙兩存故。

    問非有非無耶。

    答是也。

    互奪雙泯故。

    又以緣起故是有。

    以緣起故是無。

    以緣起故是亦有亦無。

    以緣起故是非有非無。

    乃至一不一。

    亦一亦不一。

    非一非不一。

    多不多。

    亦多亦不多。

    非多非不多。

    如是是多。

    是一。

    亦是多亦是一。

    非是一非是多。

    即不即四句準之如是。

    遮表圓融無礙皆由緣起自在故也。

    若能如是者。

    方得見緣起法也。

    何以故。

    圓融一際稱法見故。

    若不同前後見者。

    是颠倒見非正見也。

    何以故。

    前後别見不稱法故。

    問如是見已。

    雲何方便入法界耶。

    答言入方便者。

    即于緣起法上。

    消息取之。

    何者。

    即此緣起之法即空無性。

    由無性故幻有方成。

    然此法者即全以無性性為其法也。

    是故此法即無性而不礙相存也。

    若不無性。

    緣起不成。

    以自性不生皆從緣故。

    既全收性盡。

    性即無為不可分别。

    随其大小性無不圓。

    一切亦即全性為身。

    是故全彼為此。

    即性不礙幻相。

    所以一具衆多。

    既彼此全體相收。

    不礙彼此差别也。

    是故彼中有此。

    此中有彼。

    故經雲。

    法同法性。

    入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