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那夜迦誐那缽底瑜伽悉地品秘要
關燈
小
中
大
含光記
古今諸師。
深秘之故不載經中。
或出真言不顯其理。
末代學者多被障礙。
是故含光法師親從不空智和尚。
才受此法秘義。
仍今聊舉略記之。
誐那缽底王真言曰(亦名毗那夜迦)。
若欲息災。
于娑婆賀上加扇底迦羅(二合)之句。
若欲求财。
于娑婆賀上加輔瑟置(二合)迦之句。
若欲求愛。
除前句加縛試羯羅拏之句。
若欲伏惡。
除前句加阿毗遮噜迦之句。
若欲求延命。
除前句加惹你多之句。
若欲鈎召。
除前句加鴦俱舍之句。
如是諸語含衆多悉地也。
毗那夜迦生歡喜心雙身真言曰。
行者常誦此咒無有障礙。
是真言中顯權實義。
所以者何。
拟哩者是觀自在菩薩種子字也。
菩薩現此身為其婦而勸進。
令毗那夜迦不作障礙。
有往昔因緣如餘部說。
是為權義。
次虐者是毗那夜迦神種子。
此常随魔也。
雲何常随魔。
謂恒常随逐一切有情伺求其短。
然天魔地魔不爾。
唯時而來而作障難。
毗那夜迦常随作障難。
故名常随魔也。
假使梵王及憍屍迦諸天龍等。
不能破如斯障難。
唯有觀世音及軍荼利菩薩。
能除此毗那夜迦難也。
經雲若知身中有諸障難。
所求善事多不如心者。
應以香水浴此觀世音像。
複取此水咒一百八遍。
以浴毗那夜迦像。
複取咒之一百八遍。
自灑我行者身。
一切障難自然消滅。
諸有所求無不如意雲雲用觀世音十一面根本真言。
而作前法也。
軍荼利菩薩。
多有除毗那夜迦難之證文。
如餘部廣說(見集經等)雙身毗那夜迦調伏他惡真言曰。
唵虐虐吽娑嚩(二合)賀 行者若欲縛惡人用此真言。
若欲遣除惡人亦用此咒。
此真言偏顯兩實義。
是故以一字重為二字。
尋其實即權。
何故權。
謂佛菩薩為降伏諸懈怠故。
現此身也。
諸有障難從懈怠起。
若止懈怠者障難不起也。
權即依實。
是故一字重稱也。
實即顯權。
是故知之佛菩薩化也。
佛者毗盧遮那佛即宣言。
無所不至之身。
我為化度随類衆生。
普賢最後現毗那夜迦也雲雲菩薩者觀世音菩薩也。
佛菩薩為男女天化度衆生。
今說毗那夜迦形有多種。
或似人天或似婆羅門。
或現男女端正之貌。
即分四部攝衆多類。
如是種種作諸障礙。
唯大聖天歡喜王。
是權現之身。
如上所說。
為欲誘進諸作障者令入正見故。
所以不似餘毗那夜迦而現象頭。
此是示喻故。
謂如象王雖有嗔恚強力。
能随養育者及調禦師也。
誐那缽底亦複如是。
雖現障身。
能随歸依人乃至歸佛者。
是故此天現象頭也。
毗那夜迦亦名毗那怛迦。
此雲象鼻也。
其形如人但鼻極長。
即愛香塵故也。
唯今大聖天。
其頭眼耳鼻舌諸相皆似象。
能随行者故也。
此天者即誐那缽底。
此雲歡喜。
非餘毗那夜迦也。
以慈善根力。
令諸毗那夜迦生歡喜心。
然後呵責令不作障。
若嗔怒時即以其鼻。
若近若遠随意纏縛。
是故勝餘毗那夜迦也。
毗那夜迦權實之義。
既說已 次說手印相。
二手外縛。
二頭指如寶形。
是契相用前大真言又二手内縛。
以右中指頭指合豎立。
交于左中指頭指。
是二指如右相合豎立。
即左右頭指各輔中
深秘之故不載經中。
或出真言不顯其理。
末代學者多被障礙。
是故含光法師親從不空智和尚。
才受此法秘義。
仍今聊舉略記之。
誐那缽底王真言曰(亦名毗那夜迦)。
若欲息災。
于娑婆賀上加扇底迦羅(二合)之句。
若欲求财。
于娑婆賀上加輔瑟置(二合)迦之句。
若欲求愛。
除前句加縛試羯羅拏之句。
若欲伏惡。
除前句加阿毗遮噜迦之句。
若欲求延命。
除前句加惹你多之句。
若欲鈎召。
除前句加鴦俱舍之句。
如是諸語含衆多悉地也。
毗那夜迦生歡喜心雙身真言曰。
行者常誦此咒無有障礙。
是真言中顯權實義。
所以者何。
拟哩者是觀自在菩薩種子字也。
菩薩現此身為其婦而勸進。
令毗那夜迦不作障礙。
有往昔因緣如餘部說。
是為權義。
次虐者是毗那夜迦神種子。
此常随魔也。
雲何常随魔。
謂恒常随逐一切有情伺求其短。
然天魔地魔不爾。
唯時而來而作障難。
毗那夜迦常随作障難。
故名常随魔也。
假使梵王及憍屍迦諸天龍等。
不能破如斯障難。
唯有觀世音及軍荼利菩薩。
能除此毗那夜迦難也。
經雲若知身中有諸障難。
所求善事多不如心者。
應以香水浴此觀世音像。
複取此水咒一百八遍。
以浴毗那夜迦像。
複取咒之一百八遍。
自灑我行者身。
一切障難自然消滅。
諸有所求無不如意雲雲用觀世音十一面根本真言。
而作前法也。
軍荼利菩薩。
多有除毗那夜迦難之證文。
如餘部廣說(見集經等)雙身毗那夜迦調伏他惡真言曰。
唵虐虐吽娑嚩(二合)賀 行者若欲縛惡人用此真言。
若欲遣除惡人亦用此咒。
此真言偏顯兩實義。
是故以一字重為二字。
尋其實即權。
何故權。
謂佛菩薩為降伏諸懈怠故。
現此身也。
諸有障難從懈怠起。
若止懈怠者障難不起也。
權即依實。
是故一字重稱也。
實即顯權。
是故知之佛菩薩化也。
佛者毗盧遮那佛即宣言。
無所不至之身。
我為化度随類衆生。
普賢最後現毗那夜迦也雲雲菩薩者觀世音菩薩也。
佛菩薩為男女天化度衆生。
今說毗那夜迦形有多種。
或似人天或似婆羅門。
或現男女端正之貌。
即分四部攝衆多類。
如是種種作諸障礙。
唯大聖天歡喜王。
是權現之身。
如上所說。
為欲誘進諸作障者令入正見故。
所以不似餘毗那夜迦而現象頭。
此是示喻故。
謂如象王雖有嗔恚強力。
能随養育者及調禦師也。
誐那缽底亦複如是。
雖現障身。
能随歸依人乃至歸佛者。
是故此天現象頭也。
毗那夜迦亦名毗那怛迦。
此雲象鼻也。
其形如人但鼻極長。
即愛香塵故也。
唯今大聖天。
其頭眼耳鼻舌諸相皆似象。
能随行者故也。
此天者即誐那缽底。
此雲歡喜。
非餘毗那夜迦也。
以慈善根力。
令諸毗那夜迦生歡喜心。
然後呵責令不作障。
若嗔怒時即以其鼻。
若近若遠随意纏縛。
是故勝餘毗那夜迦也。
毗那夜迦權實之義。
既說已 次說手印相。
二手外縛。
二頭指如寶形。
是契相用前大真言又二手内縛。
以右中指頭指合豎立。
交于左中指頭指。
是二指如右相合豎立。
即左右頭指各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