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五上
關燈
小
中
大
魔業。
禅是無動業。
二乘菩薩是無漏業。
通稱魔者。
陰入即陰魔。
煩惱見慢即煩惱魔。
病是死魔。
魔即天子魔。
餘者皆是行陰魔攝。
通稱禅定者。
禅自是其境。
陰入煩惱見慢業等。
悉是十大地中心數定攝。
魔是未到地定果。
亦是心數定攝。
二乘菩薩淨禅攝。
又三定攝之。
上定攝菩薩二乘中下二定攝八境(雲雲)。
通稱見者。
陰入即我見衆生見。
煩惱具五見。
病壽者命者見。
業禅等作者見。
亦是戒取見。
魔是使作者使受者使起等攝。
又生死即邊見攝。
慢即我見攝。
二乘方便菩薩等皆曲見攝。
通稱慢者。
陰入我慢攝。
煩惱即慢慢攝。
病患不如慢攝。
業即憍慢攝。
由憍故造業。
魔即大慢攝。
禅即憍慢攝。
見亦大慢攝。
二乘菩薩增上慢攝。
通稱二乘者。
四念處四谛法攝九境也。
通稱菩薩境者。
以四弘誓攝得九境。
問。
境法名俱通者。
行人亦通不。
答。
大經雲。
雲何未發心而名為菩薩。
前九境人亦通稱菩薩人也。
通是二乘則有四種聲聞。
增上慢聲聞攝得下八境人也。
佛道聲聞攝得菩薩人也。
問。
通是無常不。
答。
寶性論雲菩薩住無漏界中有無常倒。
問。
通是有漏不。
答。
漏義則通有義小異。
問。
通是偏真不。
答。
偏義則通真義異問。
通義可領别複雲何。
答。
十境不同即别義也。
複有亦通亦别。
陰是受身之本。
又是觀慧之初。
所以别當其首。
此一境亦通亦别。
後九境從發異相受名。
但得是通是别。
不得是亦通亦别也。
若爾煩惱亦是諸法之本。
元為治惑。
亦是觀初。
病身四大亦是事本。
元為治病。
亦是觀初。
何意不得亦通亦别。
答。
若身因煩惱屬前世。
若今世煩惱由身而有。
病不恒起為本事弱。
諸經論不以病為觀首。
故不亦通亦别耳。
非通非别者皆不思議。
一陰一切陰。
非一非一切。
問。
九境相起更立别名者。
陰入解起應立别名。
答。
陰解起時非條然别。
還是陰入攝若執此解即屬見。
若約解起愛恚屬煩惱。
招病來魔随事别判。
若解發朗然無九境相者。
此則止觀氣分。
但得通别不得亦通亦别耳。
問。
十境條然别不。
答。
四念處是陰别。
觀空聚是入别。
無我是界别。
五停心煩惱别。
八念病别。
十善業别。
五系魔别。
六妙門禅别。
道品見别。
無常苦空慢别。
四谛十二緣二乘别。
六度菩薩别。
問。
五陰俱是境。
色心外别有觀耶。
答。
不思議境智即陰是觀。
亦可分别。
不善無記陰是境。
善五陰是觀。
觀既純熟無惡無無記。
唯有善陰。
善陰轉成方便陰。
方便陰轉成無漏陰。
無漏陰轉成法性陰。
謂無等等陰。
豈非陰外别有觀耶。
小乘尚爾。
況不思議耶。
問。
若轉陰為觀。
報陰亦應轉。
答。
大品雲。
色淨故受想行識淨。
般若亦淨。
法華雲。
顔色鮮白六根清淨。
即其義也。
陰雖轉觀境宛然(雲雲)。
問。
十境與五分雲何。
答。
五分判禅十發約境。
今當會之。
若次不次一發至後則進分也。
齊九已來住分也。
作意矜持護分也。
一發即失退分也。
達分可知。
若于境境皆作五分者。
可以意推不俟分别。
然五分十境皆是法相。
可得互有其義。
六即十地行位淺深不得相類。
問。
念性離緣性亦離。
若無緣無念亦無數量。
雲何具十法界耶。
答。
不可思議無相而相觀智宛然。
他解須彌容芥芥容須彌。
火出蓮華。
人能渡海。
就希有事解不思議。
今解無心無念無能行無能到。
不思議理理則勝事。
問。
十法界互相有為因為果。
答。
俱相有。
而果隔難顯因通易知。
如慈童女以地獄界發佛心。
如未得記菩薩輕得記者。
若不生悔無出罪期。
更引諸例。
凡聖皆具五陰。
不可言聖陰如凡陰。
又佛具五眼。
豈可以人天果報釋佛眼。
佛具五行。
病行是四惡界。
嬰兒行是人天界。
聖行是二乘法界。
梵行是菩薩法界。
天行是佛法界。
問。
一念具十法界。
為作念具為任運具。
答。
法性自爾非作所成。
如一微塵具十方分(雲雲) ○第一觀陰入界境者。
謂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也。
陰者陰蓋善法。
此就因得名。
又陰是積聚。
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
入者涉入亦名輪門。
界名界别亦名性分。
毗婆沙明三科開合。
若迷心開心為四陰。
色為一陰。
若迷色開色為十入及一入少分。
心為一意入及法入少分。
若俱迷者開為十八界也。
數人說五陰同時。
識是心王四陰是數。
約有門明義。
故王數相扶同時而起。
論人說識先了别。
次受領納。
想取相貌。
行起違從。
色由行感。
約空門明義。
故次第相生。
若就能生所生從細至粗。
故識在前。
若從修行從粗至細。
故色在前。
皆不得以數隔王。
若論四念處則王在中。
此就言說為便耳。
又分别九種。
一期色心名果報五陰。
平平想受無記五陰。
起見起愛者。
兩污穢五陰。
動身口業善惡兩五陰。
變化示現工巧五陰。
五善根人方便五陰。
證四果者無漏五陰。
如是種種源從心出。
正法念雲。
如畫師手畫出五彩。
黑青赤黃白白白。
畫手譬心。
黑色譬地獄陰。
青色譬鬼。
赤譬畜。
黃譬修羅。
白譬人。
白白譬天。
此六種陰。
止齊界内。
若依華嚴雲。
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
界内界外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
世間色心尚叵窮盡。
況複出世。
甯可凡心知。
凡眼翳尚不見近。
那得見遠。
彌生曠劫不睹界内一隅。
況複界外邊衣。
如渴鹿逐炎狂狗齧雷。
何有得理。
縱令解悟小乘終非大道。
故大集雲。
常見之人說異念斷。
斷見之人說一念斷。
皆堕二邊不會中道。
況佛去世後人根轉鈍執名起诤。
互相是非悉堕邪見。
故龍樹破五陰一異同時前後。
皆如炎幻響化悉不可得。
甯更執于王數同時異時耶。
然界内外一切陰入皆由心起。
佛告比丘。
一法攝一切法所謂心是。
論雲。
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
若欲如實觀。
但當觀名色。
心是惑本其義如是。
若欲觀察須伐其根。
如炙病得穴。
今當去丈就尺去尺就寸。
置色等四陰但觀識陰。
識陰者心是也。
○觀心具十法門。
一觀不可思議境。
二起慈悲心。
三巧安止觀。
四破法遍。
五識通塞。
六修道品。
七對治助開。
八知次位。
九能安忍。
十無法愛也。
既自達妙境即起誓悲他。
次作行填願。
願行既巧破無不遍。
遍破之中精識通塞。
令道品進行。
又用助開道。
道中之位己他皆識。
安忍内外榮辱莫着中道法愛。
故得疾入菩薩位。
譬如毗首羯磨造得勝堂。
不疏不密間隙容綖。
巍巍昂昂峙于上天。
非拙匠所能揆則。
又如善畫圖其匡郭。
寫像逼真骨法精靈。
生氣飛動。
豈填彩人所能點綴。
此十重觀法橫豎收束。
微妙精巧。
初則簡境真僞。
中則正助相添。
後則安忍無著。
意圓法巧該括周備。
規矩初心。
将送行者到彼薩雲。
非闇證禅師誦文法師所能知也。
蓋由如來積劫之所勤求。
道場之所妙悟。
身子之所三請。
法譬之所三說。
正在茲乎。
一觀心是不可思議境者。
此境難說。
先明思議境。
令不思議境易顯。
思議法者。
小乘亦說心生一切法。
謂六道因果三界輪環。
若去凡欣聖則棄下上出灰身滅智。
乃是有作四谛。
蓋思議法也。
大乘亦明心生一切法。
謂十法界也。
若觀心是有有善有惡。
惡則三品三途因果也。
善則三品修羅人天因果。
觀此六品無常生滅。
能觀之心亦念念不住。
又能觀所觀悉是緣生。
緣生即空。
并是二乘因果法也。
若觀此空有堕落二邊沈空滞有。
而起大慈悲入假化物。
實無身假作身。
實無空假說空。
而化導之。
即菩薩因果法也。
觀此法能度所度。
皆是中道實相之法。
畢竟清淨。
誰善誰惡。
誰有誰無。
誰度誰不度。
一切法悉如是。
是佛因果法也。
此之十法逦迆淺深皆從心出。
雖是大乘無量四谛所攝。
猶是思議之境。
非今止觀所觀也。
不可思議境者。
如華嚴雲。
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
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
種種五陰者。
如前十法界五陰也。
法界者三義。
十數是能依。
法界是所依。
能所合稱。
故言十法界。
又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
不相混濫故言十法界。
又此十法一一當體。
皆是法界故言十時界(雲雲)。
十法界通稱陰入界。
其實不同。
三途是有漏惡陰界入。
三善是有漏善陰界入。
二乘是無漏陰界入。
菩薩是亦有漏亦無漏陰界入。
佛是非有漏非無漏陰界入。
釋論雲。
法無上者涅槃是。
即非有漏非無漏法也。
無量義經雲。
佛無諸大陰界入者。
無前九陰界入也。
今言有者有涅槃常住陰界入也。
大經雲。
因滅無常色獲得常色。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常樂重沓即積聚義。
慈悲覆蓋即陰義。
以十種陰界不同故。
故名五陰世間也。
攬五陰通稱衆生。
衆生不同。
攬三途陰罪苦衆生。
攬人天陰受樂衆生。
攬無漏陰真聖衆生。
攬慈悲陰大士衆生。
攬常住陰尊極衆生。
大論雲。
衆生無上者佛是。
豈與凡下同。
大經雲。
歌羅邏時名字異。
乃至老時名字異。
芽時名字異。
乃至果時名字亦異。
直約一期十時差别。
況十界衆生甯得不異。
故名衆生世間也。
十種所居通稱國土世間者。
地獄依赤鐵住。
畜生依地水空住。
修羅依海畔海底住。
人依地住。
天依宮殿住。
六度菩薩同人依地住。
通教菩薩惑未盡同人天依住。
斷惑盡者依方便土住。
别圓菩薩惑未盡者。
同人天方便等住。
斷惑盡者依實報土住。
如來依常寂光土住。
仁王經雲。
三賢十聖住果報。
唯佛一人居
禅是無動業。
二乘菩薩是無漏業。
通稱魔者。
陰入即陰魔。
煩惱見慢即煩惱魔。
病是死魔。
魔即天子魔。
餘者皆是行陰魔攝。
通稱禅定者。
禅自是其境。
陰入煩惱見慢業等。
悉是十大地中心數定攝。
魔是未到地定果。
亦是心數定攝。
二乘菩薩淨禅攝。
又三定攝之。
上定攝菩薩二乘中下二定攝八境(雲雲)。
通稱見者。
陰入即我見衆生見。
煩惱具五見。
病壽者命者見。
業禅等作者見。
亦是戒取見。
魔是使作者使受者使起等攝。
又生死即邊見攝。
慢即我見攝。
二乘方便菩薩等皆曲見攝。
通稱慢者。
陰入我慢攝。
煩惱即慢慢攝。
病患不如慢攝。
業即憍慢攝。
由憍故造業。
魔即大慢攝。
禅即憍慢攝。
見亦大慢攝。
二乘菩薩增上慢攝。
通稱二乘者。
四念處四谛法攝九境也。
通稱菩薩境者。
以四弘誓攝得九境。
問。
境法名俱通者。
行人亦通不。
答。
大經雲。
雲何未發心而名為菩薩。
前九境人亦通稱菩薩人也。
通是二乘則有四種聲聞。
增上慢聲聞攝得下八境人也。
佛道聲聞攝得菩薩人也。
問。
通是無常不。
答。
寶性論雲菩薩住無漏界中有無常倒。
問。
通是有漏不。
答。
漏義則通有義小異。
問。
通是偏真不。
答。
偏義則通真義異問。
通義可領别複雲何。
答。
十境不同即别義也。
複有亦通亦别。
陰是受身之本。
又是觀慧之初。
所以别當其首。
此一境亦通亦别。
後九境從發異相受名。
但得是通是别。
不得是亦通亦别也。
若爾煩惱亦是諸法之本。
元為治惑。
亦是觀初。
病身四大亦是事本。
元為治病。
亦是觀初。
何意不得亦通亦别。
答。
若身因煩惱屬前世。
若今世煩惱由身而有。
病不恒起為本事弱。
諸經論不以病為觀首。
故不亦通亦别耳。
非通非别者皆不思議。
一陰一切陰。
非一非一切。
問。
九境相起更立别名者。
陰入解起應立别名。
答。
陰解起時非條然别。
還是陰入攝若執此解即屬見。
若約解起愛恚屬煩惱。
招病來魔随事别判。
若解發朗然無九境相者。
此則止觀氣分。
但得通别不得亦通亦别耳。
問。
十境條然别不。
答。
四念處是陰别。
觀空聚是入别。
無我是界别。
五停心煩惱别。
八念病别。
十善業别。
五系魔别。
六妙門禅别。
道品見别。
無常苦空慢别。
四谛十二緣二乘别。
六度菩薩别。
問。
五陰俱是境。
色心外别有觀耶。
答。
不思議境智即陰是觀。
亦可分别。
不善無記陰是境。
善五陰是觀。
觀既純熟無惡無無記。
唯有善陰。
善陰轉成方便陰。
方便陰轉成無漏陰。
無漏陰轉成法性陰。
謂無等等陰。
豈非陰外别有觀耶。
小乘尚爾。
況不思議耶。
問。
若轉陰為觀。
報陰亦應轉。
答。
大品雲。
色淨故受想行識淨。
般若亦淨。
法華雲。
顔色鮮白六根清淨。
即其義也。
陰雖轉觀境宛然(雲雲)。
問。
十境與五分雲何。
答。
五分判禅十發約境。
今當會之。
若次不次一發至後則進分也。
齊九已來住分也。
作意矜持護分也。
一發即失退分也。
達分可知。
若于境境皆作五分者。
可以意推不俟分别。
然五分十境皆是法相。
可得互有其義。
六即十地行位淺深不得相類。
問。
念性離緣性亦離。
若無緣無念亦無數量。
雲何具十法界耶。
答。
不可思議無相而相觀智宛然。
他解須彌容芥芥容須彌。
火出蓮華。
人能渡海。
就希有事解不思議。
今解無心無念無能行無能到。
不思議理理則勝事。
問。
十法界互相有為因為果。
答。
俱相有。
而果隔難顯因通易知。
如慈童女以地獄界發佛心。
如未得記菩薩輕得記者。
若不生悔無出罪期。
更引諸例。
凡聖皆具五陰。
不可言聖陰如凡陰。
又佛具五眼。
豈可以人天果報釋佛眼。
佛具五行。
病行是四惡界。
嬰兒行是人天界。
聖行是二乘法界。
梵行是菩薩法界。
天行是佛法界。
問。
一念具十法界。
為作念具為任運具。
答。
法性自爾非作所成。
如一微塵具十方分(雲雲) ○第一觀陰入界境者。
謂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也。
陰者陰蓋善法。
此就因得名。
又陰是積聚。
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
入者涉入亦名輪門。
界名界别亦名性分。
毗婆沙明三科開合。
若迷心開心為四陰。
色為一陰。
若迷色開色為十入及一入少分。
心為一意入及法入少分。
若俱迷者開為十八界也。
數人說五陰同時。
識是心王四陰是數。
約有門明義。
故王數相扶同時而起。
論人說識先了别。
次受領納。
想取相貌。
行起違從。
色由行感。
約空門明義。
故次第相生。
若就能生所生從細至粗。
故識在前。
若從修行從粗至細。
故色在前。
皆不得以數隔王。
若論四念處則王在中。
此就言說為便耳。
又分别九種。
一期色心名果報五陰。
平平想受無記五陰。
起見起愛者。
兩污穢五陰。
動身口業善惡兩五陰。
變化示現工巧五陰。
五善根人方便五陰。
證四果者無漏五陰。
如是種種源從心出。
正法念雲。
如畫師手畫出五彩。
黑青赤黃白白白。
畫手譬心。
黑色譬地獄陰。
青色譬鬼。
赤譬畜。
黃譬修羅。
白譬人。
白白譬天。
此六種陰。
止齊界内。
若依華嚴雲。
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
界内界外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
世間色心尚叵窮盡。
況複出世。
甯可凡心知。
凡眼翳尚不見近。
那得見遠。
彌生曠劫不睹界内一隅。
況複界外邊衣。
如渴鹿逐炎狂狗齧雷。
何有得理。
縱令解悟小乘終非大道。
故大集雲。
常見之人說異念斷。
斷見之人說一念斷。
皆堕二邊不會中道。
況佛去世後人根轉鈍執名起诤。
互相是非悉堕邪見。
故龍樹破五陰一異同時前後。
皆如炎幻響化悉不可得。
甯更執于王數同時異時耶。
然界内外一切陰入皆由心起。
佛告比丘。
一法攝一切法所謂心是。
論雲。
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
若欲如實觀。
但當觀名色。
心是惑本其義如是。
若欲觀察須伐其根。
如炙病得穴。
今當去丈就尺去尺就寸。
置色等四陰但觀識陰。
識陰者心是也。
○觀心具十法門。
一觀不可思議境。
二起慈悲心。
三巧安止觀。
四破法遍。
五識通塞。
六修道品。
七對治助開。
八知次位。
九能安忍。
十無法愛也。
既自達妙境即起誓悲他。
次作行填願。
願行既巧破無不遍。
遍破之中精識通塞。
令道品進行。
又用助開道。
道中之位己他皆識。
安忍内外榮辱莫着中道法愛。
故得疾入菩薩位。
譬如毗首羯磨造得勝堂。
不疏不密間隙容綖。
巍巍昂昂峙于上天。
非拙匠所能揆則。
又如善畫圖其匡郭。
寫像逼真骨法精靈。
生氣飛動。
豈填彩人所能點綴。
此十重觀法橫豎收束。
微妙精巧。
初則簡境真僞。
中則正助相添。
後則安忍無著。
意圓法巧該括周備。
規矩初心。
将送行者到彼薩雲。
非闇證禅師誦文法師所能知也。
蓋由如來積劫之所勤求。
道場之所妙悟。
身子之所三請。
法譬之所三說。
正在茲乎。
一觀心是不可思議境者。
此境難說。
先明思議境。
令不思議境易顯。
思議法者。
小乘亦說心生一切法。
謂六道因果三界輪環。
若去凡欣聖則棄下上出灰身滅智。
乃是有作四谛。
蓋思議法也。
大乘亦明心生一切法。
謂十法界也。
若觀心是有有善有惡。
惡則三品三途因果也。
善則三品修羅人天因果。
觀此六品無常生滅。
能觀之心亦念念不住。
又能觀所觀悉是緣生。
緣生即空。
并是二乘因果法也。
若觀此空有堕落二邊沈空滞有。
而起大慈悲入假化物。
實無身假作身。
實無空假說空。
而化導之。
即菩薩因果法也。
觀此法能度所度。
皆是中道實相之法。
畢竟清淨。
誰善誰惡。
誰有誰無。
誰度誰不度。
一切法悉如是。
是佛因果法也。
此之十法逦迆淺深皆從心出。
雖是大乘無量四谛所攝。
猶是思議之境。
非今止觀所觀也。
不可思議境者。
如華嚴雲。
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
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
種種五陰者。
如前十法界五陰也。
法界者三義。
十數是能依。
法界是所依。
能所合稱。
故言十法界。
又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
不相混濫故言十法界。
又此十法一一當體。
皆是法界故言十時界(雲雲)。
十法界通稱陰入界。
其實不同。
三途是有漏惡陰界入。
三善是有漏善陰界入。
二乘是無漏陰界入。
菩薩是亦有漏亦無漏陰界入。
佛是非有漏非無漏陰界入。
釋論雲。
法無上者涅槃是。
即非有漏非無漏法也。
無量義經雲。
佛無諸大陰界入者。
無前九陰界入也。
今言有者有涅槃常住陰界入也。
大經雲。
因滅無常色獲得常色。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常樂重沓即積聚義。
慈悲覆蓋即陰義。
以十種陰界不同故。
故名五陰世間也。
攬五陰通稱衆生。
衆生不同。
攬三途陰罪苦衆生。
攬人天陰受樂衆生。
攬無漏陰真聖衆生。
攬慈悲陰大士衆生。
攬常住陰尊極衆生。
大論雲。
衆生無上者佛是。
豈與凡下同。
大經雲。
歌羅邏時名字異。
乃至老時名字異。
芽時名字異。
乃至果時名字亦異。
直約一期十時差别。
況十界衆生甯得不異。
故名衆生世間也。
十種所居通稱國土世間者。
地獄依赤鐵住。
畜生依地水空住。
修羅依海畔海底住。
人依地住。
天依宮殿住。
六度菩薩同人依地住。
通教菩薩惑未盡同人天依住。
斷惑盡者依方便土住。
别圓菩薩惑未盡者。
同人天方便等住。
斷惑盡者依實報土住。
如來依常寂光土住。
仁王經雲。
三賢十聖住果報。
唯佛一人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