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關燈
勿離世間上  外求出世間 邪見出世間  正見出世間 邪正悉打卻  此但是頓教 亦名為大乘  迷來經累劫 悟則刹那間 大師言。

    善智識。

    汝等盡誦取此偈。

    依偈修行。

    去惠能千裡。

    常在能邊。

    此不修對面千裡。

    各各自修法不相持。

    衆人旦散。

    惠能歸漕溪山。

    衆生若有大疑。

    來彼山間。

    為汝破疑。

    同見佛世合座官寮道俗禮拜和尚。

    無不嗟歎。

    善哉大悟。

    昔所未問。

    嶺南有福。

    生佛在此。

    誰能得智。

    一時盡散。

    大師往漕溪山。

    韶廣二州行化四十餘年。

    若論門人。

    僧之與俗三五千人說不盡。

    若論宗指。

    傳授壇經。

    以此為衣約。

    若不得壇經。

    即無禀受。

    須知法處年月日性名遍相付囑。

    無壇經禀承。

    非南宗定子也。

    未得禀承者。

    雖說頓教法。

    未知根本。

    修不免诤。

    但得法者。

    隻勸修行。

    诤是勝負之心。

    與道違背。

    世人盡傳南宗能比秀。

    未知根本事由。

    旦秀禅師于南荊府堂陽縣玉泉寺住時修行。

    惠能大師于韶州城東三十五裡漕溪山住。

    法即一宗。

    人有南比。

    因此便立南北。

    何以漸頓。

    法即一種。

    見有遲疾。

    見遲即漸。

    見疾即頓。

    法無漸頓。

    人有利鈍。

    故名漸頓。

    神秀師常見人說。

    惠能法疾直旨路。

    秀師遂換門人僧志誠曰。

    汝聰明多智。

    汝與吾至漕溪山。

    到惠能所禮拜。

    但聽莫言吾使汝來。

    所聽意旨記取。

    卻來與吾說看惠能見解與吾誰疾遲。

    汝弟一早來勿令吾怪。

    志誠奉使歡喜。

    遂半月中間即至漕溪山。

    見惠能和尚禮拜。

    即聽不言來處。

    志城聞法。

    言下便悟。

    即契本心。

    起立即禮拜自言。

    和尚。

    弟子從玉泉寺來。

    秀師處不德契悟。

    聞和尚說。

    便契本心。

    和尚慈悲願當散示。

    惠能大師曰。

    汝從被來應是紬作。

    志誠曰。

    未說時即是。

    說乃了即是。

    六祖言。

    煩惱即是菩提亦複如是。

    大師謂志誠曰。

    吾聞。

    與禅師教人唯傳戒定惠。

    與和尚教人戒定惠如何。

    當為吾說。

    志城曰。

    秀和尚言戒定惠。

    諸惡不作名為戒。

    諸善奉行名為惠。

    自淨其意名為定。

    此即名為戒定惠。

    彼作如是說。

    不知和尚所見如何。

    惠能和尚答曰。

    此說不可思議。

    惠能所見又别。

    志城問何以别。

    惠能答曰。

    見有遲疾。

    志城請和尚說所見戒定惠。

    大師言。

    如汝聽悟說看悟所見處。

    心地無疑非自性戒。

    心地無亂是自性定。

    心地無癡自性是惠。

    能大師言。

    汝戒定惠勸小根諸人。

    吾戒定惠勸上人。

    得吾自亦不立戒定惠。

    志城言。

    請大師說不立如何。

    大師言。

    自姓無非無亂無癡。

    念念般若觀照。

    當離法相。

    有何可立。

    自姓頓修。

    立有漸此契以不立。

    志誠禮拜。

    便不離漕溪山。

    即為門人。

    不離大師左右。

    又有一僧。

    名法達。

    常誦法華經七年。

    心迷不知正法之處。

    經上有疑。

    大師智惠廣大。

    願為時疑。

    大師言。

    法達。

    法即甚達。

    汝心不達。

    經上無癡。

    汝心自邪。

    而求正法。

    吾心正定。

    即是持經。

    吾一生已來不識文字。

    汝将法華經來對。

    吾讀一遍。

    吾問即之。

    法達取經到對。

    大師讀一遍。

    六祖問已即識佛意。

    便汝法達說法華經。

    六祖言。

    法達。

    法華經無多語。

    七卷盡是譬喻内緣。

    如來廣說三乘。

    隻為世人根鈍。

    經聞公明。

    無有餘乘。

    唯一佛乘。

    大師。

    法達。

    汝聽。

    一佛乘莫求二佛乘迷卻。

    汝聖經中何處是一佛乘。

    汝與說。

    經雲。

    諸佛世尊唯汝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已上十六家是正法)法如何解。

    此法如何修。

    汝聽吾說。

    人心不思。

    本源空寂。

    離卻邪見。

    即一大是因緣。

    内外不迷。

    即離兩邊。

    外迷看相。

    内迷著空。

    于相離相。

    于空離空。

    即是不空。

    迷吾此法。

    一念心開。

    出現于世。

    心開何物。

    開佛知見。

    佛猶如覺也。

    分為四門。

    開覺知見。

    示覺知見。

    悟覺知見。

    入覺知見。

    開示悟入上一處入即覺知見。

    見自本性即得出世。

    大師言。

    法達。

    悟常願。

    一切世人心地。

    常自開佛知見。

    莫開衆生知見。

    世人心愚迷造惡。

    自開衆生知見。

    世人心正起智惠觀照。

    自開佛智見。

    莫開衆生智見。

    開佛智見即出世。

    大師言。

    法達。

    此是法達經一乘法。

    向下分三。

    為名人故。

    汝但于一佛乘。

    大師言。

    法達。

    心行轉法華。

    不行法華轉。

    心正轉法華。

    心耶法華轉。

    開佛智見轉法華。

    開衆生智見被法華轉。

    大師言。

    努力依法修行。

    即是轉經。

    法達一聞言下大悟。

    涕淚悲泣自言。

    和尚實未僧轉法華七年。

    被法華轉。

    已後轉法華。

    念念修行佛行。

    大師言。

    即佛行是佛其時聽入無不悟者。

    時有一僧。

    名智常。

    來漕溪山。

    禮拜和尚。

    聞四乘法義。

    智常聞和尚曰。

    佛說三乘。

    又言最上乘。

    弟子不解。

    望為敬示。

    惠能大師曰。

    汝自身心見。

    莫著外法相。

    元無四乘法。

    人心不量四等法有四乘。

    見聞讀誦是小乘。

    悟解義是中乘。

    衣法修行是大乘。

    萬法盡通。

    萬幸俱備。

    一切無離。

    但離法相。

    作無所德是最上乘。

    乘是最上行。

    義不在口诤。

    汝須自修。

    莫問悟也。

    又有一僧。

    名神會。

    南陽人也。

    至漕溪山禮拜。

    問言。

    和尚座禅見亦不見。

    大師起把打神會三下。

    卻問神會。

    吾打汝痛不痛。

    神會答言。

    亦痛亦不痛。

    六祖言曰。

    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又問。

    大師何以亦見亦不見。

    大師言。

    吾亦見常見自過患故。

    雲亦見亦不見者。

    不見天地人過罪。

    所以亦見亦不也。

    汝亦痛亦不痛如何。

    神會答曰。

    若不痛即同無情木石。

    若痛即同凡即起于恨。

    大師言。

    神會向前見不見是兩邊。

    痛是生滅。

    汝自性旦不見。

    敢來弄人禮拜。

    禮拜更不言。

    大師言。

    汝心迷不見。

    問善知識覓路。

    以心悟自見。

    依法修行。

    汝自名不見自心。

    卻來問惠能見否。

    吾不自知。

    代汝迷不得。

    汝若自見。

    代得吾迷。

    何不自修。

    問吾見否。

    神會作禮。

    便為門人。

    不離漕溪山中。

    常在左右。

    大師遂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智常.志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神會。

    大師言。

    汝等拾弟子近前。

    汝等不同餘人。

    吾滅度後。

    汝各為一方頭。

    吾教汝說法不失本宗。

    舉科法門動三十六對。

    出沒即離兩邊。

    說一切法莫離于性相。

    若有人問法。

    出語盡雙。

    皆取法對來去相因。

    究竟二法盡除。

    更無去處。

    三科法門者蔭界入。

    蔭是五蔭。

    界十八界。

    是十二入。

    何名五蔭。

    色蔭受蔭相蔭行蔭識蔭是。

    何名十八界。

    六塵六門六識。

    何名十二入。

    外六塵中六門。

    何名六塵。

    色聲香未獨法是。

    何名六門。

    眼耳鼻舌身意是。

    法性起六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六門六塵。

    自性含萬法。

    名為含藏識。

    思量即轉識。

    生六識出六門六塵是。

    三六十八。

    由自性邪起十八邪含。

    自性十八正含。

    惡用即衆生。

    善用即佛。

    用油何等。

    油自性。

    對外境無情對有五。

    天與地對。

    日與月對。

    暗與明對。

    陰與陽對。

    水與火對語與言對法與相對有十二對。

    有為無為。

    有色無色對。

    有相無相對。

    有漏無漏對。

    色與空對。

    動與淨對。

    清與濁對。

    凡與性對。

    僧與俗對。

    老與少對。

    大大與少少對。

    長與短對。

    高與下對。

    自性居起用對有十九對。

    邪與正對。

    癡與惠對。

    愚與智對。

    亂與定對。

    戒與非對。

    直與典對。

    實與虛對。

    險與平對。

    煩惱與菩提對。

    慈與空對。

    喜與順對。

    舍與悭對。

    進與退對。

    生與滅對。

    常與無常對。

    法身與色身對。

    化身與報身對。

    體與用對。

    性與相有清無親對。

    言語與法相有十二對。

    内外境有無五對。

    三身有三對。

    都合成三十六對法也。

    此三十六對法。

    解用通一切經。

    出入即離兩邊。

    如何自性起用三十六對。

    共人言語。

    出外于離相。

    入内于空離空。

    著空即惟長無名。

    著相惟邪見謗法。

    直言不用文字。

    既雲不用文字。

    大不合言語言語即是文字。

    自性上說空。

    正語言本性不空迷自惑。

    語言除故。

    暗不自暗。

    以名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