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顯中邊慧日論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應知種性有體。
又瑜伽二十一雲。
雲何種性。
謂住種性補特伽羅。
有種子法。
由現有故。
安住種性補特伽羅。
若遇勝緣。
便有堪任。
便有勢力。
于其涅槃能得能證。
又雲。
問今此種性以何為體。
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
六處所攝。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
法爾所得。
又雲。
如是種子非于六處有别異相。
即于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
法爾所得。
有如是相及以言說。
謂為種性種子界性。
菩薩地文及善戒經善行品等文。
皆相似。
不得異釋。
雲。
性種性由修成性。
論雲。
非種性人無種性故。
雖複發心勤修精進。
必不究竟阿耨菩提。
是故當知。
雖不發心不修行方便。
猶得名為種性持。
無上依經第一雲。
阿難何者是如來界。
雲何如來為界不可思議。
阿難一切衆生有陰界入勝相種類。
内外所現。
無始時節相續流來。
法爾所得。
生明妙善。
既雲有陰入界勝相種類。
内外所現。
無始流來。
明非如理。
亦非。
新生。
瑜伽又雲。
次複住種性者。
所有諸相。
謂與一切無涅槃法補特伽羅諸相相違。
當知即名安住種性補特伽羅。
所有諸相六相相對。
廣如彼辨。
又雲。
或有唯住種性而未趣入亦未出離。
謂如有一補特伽羅。
成就出世聖法種子。
而未獲得親近善士聽聞正法。
未于如來正覺正說法毗奈耶獲得正信。
未受持淨戒。
未攝受多聞。
未增長慧舍。
未調柔諸見。
如是名為唯住種性而未趣入亦未出離。
又瑜伽論第三十八解十因中。
及善戒地持辨于十因。
明性本有。
文皆相似。
繁不具引。
佛性論第四雲。
五無初相應善性為法者。
釋雲。
無初者。
以性得般若大悲禅定法身并本有故。
言無初。
若是無漏從有漏生。
即般若大悲禅定等因是有始法。
何得無初從有漏生。
何名性得。
寶性論第四雲。
佛性有二。
一者如地藏。
二如樹果等。
準彼文意。
地藏譬真如。
樹果喻般若等。
故次雲。
依初譬喻故知有初法身。
依第二譬喻知有二佛身。
二種佛性俱雲無始世界。
未明無漏本有。
唯新生。
又無漏種。
若唯新生。
即有漏聞熏與出世正見為親因緣。
雲何梁攝大乘論雲。
佛世尊說。
從他聞音。
及自正思惟。
由此二因。
正見得生。
釋曰。
清淨品以正見為上首。
此正見以何法為增上緣。
謂從他聞音。
及自正思惟。
此二因即是正見增上緣。
乃至雲。
由此二因正見得生。
此二因于正見是增上緣。
今所言因是通名。
即說緣為因。
又論雲。
世間心與正思惟相應。
出世淨心與正見相應。
無時得共生共滅。
釋曰。
正思惟正修慧從四念處生。
世第一法是其位。
此心未證見四谛。
故名世間心。
已證見四谛。
故名出世。
離自性法。
是修得法。
故名淨心。
正見即八聖道中之第一分。
此正見與三十七品不相離。
乃至雲。
由三十七品生。
故得出世。
從無始以來。
世出世心不有俱生俱滅義。
以性相違故。
論曰。
是故此世間心非開淨心所熏。
既無熏習。
不應得成出世種子。
釋曰。
思慧若為出世心所熏。
可得成出世種子。
既無被熏義。
故出世種子義不成。
準此論文。
無漏種子若新熏生。
由無漏俱方始得生。
見道已前既無無漏。
有漏如何熏成無漏。
若許有漏熏無漏種。
不應難他。
非無漏俱不得熏種。
自許非無漏俱熏無漏種故。
問若見道前有漏聞熏不能生無漏。
如何論雲。
雖複世間法成出世心。
釋雲。
如意識。
雖是世間法。
能通達四谛真如。
對治四谛障故。
成出世心。
聞熏習亦爾。
雖是世間法。
以因果皆是出世法故。
亦成出世心。
答以本無漏微隐難知。
寄有漏熏習勝增上緣。
顯本無漏種子。
即此種子在熏習位。
亦名聞熏習。
故次論雲。
何以故。
釋雲。
何以故。
此法但是出世。
非世間法。
有四種對治故。
準此。
既雲但是出世非世間法。
明非有漏。
又論雲。
此種子出世淨心未起時。
一切上心惑對治。
準此故知。
見道已前有漏熏習位。
已有無漏心之種子。
又雲。
種子即是聞熏習。
菩薩未知欲知根名出世淨心。
此心未在之前。
是聞熏習。
屬聞思慧位。
在聞思位中。
準此故知。
說有漏熏習成出世心者。
據增上緣說。
又廣如彼解。
略更不引。
問既諸有情齊有真如及第八識。
如何不許為佛正因。
答如自不生。
亦不親為正因生法。
如前已明。
若許第八為佛正因。
即是無漏。
又複對治有漏第八。
方能成佛。
許第八識為佛正因。
即應能治第八自識。
若爾即違梁攝論雲。
雲何一切種子果報識成不淨品因。
若能作染濁對治出世淨心因。
釋雲。
若立本識是染獨對治出世因。
則不得以本識為不淨品因。
不淨品即集谛及苦谛。
是業煩惱種子故是集谛。
乃至雲。
既立為染濁對治及出世心因故。
不應複說為不淨品因。
準此。
有漏第八非佛正因。
又複第八一切同有。
無三乘别。
即善戒地持菩薩地等明定異因。
三乘性别及調伏中。
三乘性别。
皆不淨成。
故依附此識本無漏種。
是佛正因。
問若不許真如為佛正因。
如何佛性論說真如理為佛正因。
信般若等為佛緣因。
瑜伽複雲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
答此二論文如前已會。
今更重釋雲。
真如所緣緣種子生者。
似說所緣緣為種子。
真如實非所為法種。
如說信般若等為四德種子。
法身四德非彼所生。
是常住法由彼顯故。
似名為種。
故梁攝論雲。
聞熏習但是四德道種子。
四德道能成顯四德。
四德本來是有。
不從種子生。
從因作名故稱種子。
準此故知。
四智心品緣彼如生似說真如。
名為種子。
若許真如實是種子能生有為。
即違瑜伽種子七義第一無常法為因等。
亦違佛性論三性中一有體能生有體文。
問若有定性二乘不作佛者。
違涅槃經三十六說須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辟支佛人悉當成佛。
聞是說已不生信心。
乃至雲是名常沒。
法華經雲。
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無疑等。
答此說不定性聲聞四果辟支佛悉當成佛。
聞而不信名為常沒等。
非說一切定不定性皆當成佛。
不爾。
雲何涅槃自雲。
皆得作佛。
不解我意。
又菩提資糧論等。
豈不見涅槃經而雲不作佛。
問有闡提定不成佛者。
雲何涅槃經三十六雲。
若人心口異相異說言一闡提不得菩提。
是人亦謗佛法僧。
答準此文意。
若說一闡提定不得菩提。
名謗佛法僧。
非遮少入。
若爾複違寶性論說。
雲向說闡提常不入涅槃無涅槃性者。
為欲回轉诽謗大乘心。
不求大乘心故。
依無量時故。
如是說。
以彼實有清淨性故。
佛性論雲。
言有性者。
是顯了說。
言無性者。
是不了說。
乃至重故。
佛觀一切衆生有自性清淨故。
後時決定得清淨法身。
準此故知。
無闡提人無佛性者。
亦無有情不成佛者。
答此據理性平等意樂。
及涅槃經常沒之中。
第二雖非闡提亦名常沒。
無上依等三種無涅槃法中。
第二人說。
楞伽第五無性乘人亦同此會。
不會闡提名為常沒。
七人各一。
及無上依經第一無涅槃法。
問若爾何故寶性佛性俱引經說。
一闡提人堕邪定聚有二種身。
一本性法身。
二随意身。
佛日慧光照此二身。
法身法者。
即真如理。
随意身者。
即從如理起佛光明。
為憐愍闡提。
闡提二身者。
一為令法身得生。
二為令加行得長修菩薩行故。
觀得成。
答此據有性闡提人說。
不爾。
自違前事。
能品雲。
不定聚衆生起此二事為用。
不言定聚為用。
又雲。
是人由淨分為緣淨性為因故。
成此觀。
非無因緣。
若不由于此二事成觀。
無因緣。
如闡提無涅槃性。
應得此觀。
與一闡提既無此觀。
故知定須因緣觀。
方可現無性。
既不許有觀。
明知無性不得作佛。
又亦同涅槃第九雲。
大涅槃光入于一切衆生毛孔。
而能作菩提因者。
此義不然。
何以故。
世尊犯四重禁。
作五逆人及一闡提。
光明入身作菩提因者。
如是等輩與淨持戒修習諸善法有差别。
乃至佛言。
善男子除一闡提其餘衆生。
聞是經已。
悉皆能作菩提因緣。
法聲光明入毛孔者。
必定當得阿耨菩提。
準此故知。
佛性論等引經所說。
佛日慧光照闡提身令生長者。
是有性人。
涅槃經說除一闡提者。
是無性人。
不爾。
何以除不除别。
又雲。
若得聞是大涅槃經。
雖犯四禁及五無間。
猶故能作菩提因緣。
一闡提輩則不如是。
雖得聽受是妙經典。
而不能生菩提道因。
又多譬喻。
如枯木石山水所不住。
譬如燋種雖遇甘雨終不生。
又雲。
假使一切無量衆生一時成就阿耨菩提已。
此諸如來亦複不見彼一闡提得成菩提。
此乃涅槃顯了之說。
如何不信有不成佛。
故知經說有一闡提名為無性。
而複說言當得成佛。
據有種子。
密意說。
諸乘差别增減不同。
廣如餘辨。
略釋大綱。
餘難思準。
能顯中邊慧日論第四 寶曆十二年十二月。
于平安城寓舍。
以贊岐國多度郡善通寺經藏本。
寫之了回向四恩法界海 回向無上大菩提。
東大寺西室傳法相宗沙門基辨 安永二年癸巳十月。
于興福寺慈門院。
以春日社本談義屋本校合。
補脫文正寫誤竟。
每字傍注本字者是也。
法相末學大同坊基辨 生五十六歲 本談義屋所藏禦本雲。
承元二年戊辰十二月十二日申刻。
于西小田原東谷寶塔院南面部屋。
書寫之。
願以書寫力。
上生都率天。
聞法為悟解。
決定證不退。
同年十二月十八日移點了。
執筆 永祐 覺範 享保八年五月中旬。
以禦本寫之一校了。
秀信
又瑜伽二十一雲。
雲何種性。
謂住種性補特伽羅。
有種子法。
由現有故。
安住種性補特伽羅。
若遇勝緣。
便有堪任。
便有勢力。
于其涅槃能得能證。
又雲。
問今此種性以何為體。
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
六處所攝。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
法爾所得。
又雲。
如是種子非于六處有别異相。
即于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
法爾所得。
有如是相及以言說。
謂為種性種子界性。
菩薩地文及善戒經善行品等文。
皆相似。
不得異釋。
雲。
性種性由修成性。
論雲。
非種性人無種性故。
雖複發心勤修精進。
必不究竟阿耨菩提。
是故當知。
雖不發心不修行方便。
猶得名為種性持。
無上依經第一雲。
阿難何者是如來界。
雲何如來為界不可思議。
阿難一切衆生有陰界入勝相種類。
内外所現。
無始時節相續流來。
法爾所得。
生明妙善。
既雲有陰入界勝相種類。
内外所現。
無始流來。
明非如理。
亦非。
新生。
瑜伽又雲。
次複住種性者。
所有諸相。
謂與一切無涅槃法補特伽羅諸相相違。
當知即名安住種性補特伽羅。
所有諸相六相相對。
廣如彼辨。
又雲。
或有唯住種性而未趣入亦未出離。
謂如有一補特伽羅。
成就出世聖法種子。
而未獲得親近善士聽聞正法。
未于如來正覺正說法毗奈耶獲得正信。
未受持淨戒。
未攝受多聞。
未增長慧舍。
未調柔諸見。
如是名為唯住種性而未趣入亦未出離。
又瑜伽論第三十八解十因中。
及善戒地持辨于十因。
明性本有。
文皆相似。
繁不具引。
佛性論第四雲。
五無初相應善性為法者。
釋雲。
無初者。
以性得般若大悲禅定法身并本有故。
言無初。
若是無漏從有漏生。
即般若大悲禅定等因是有始法。
何得無初從有漏生。
何名性得。
寶性論第四雲。
佛性有二。
一者如地藏。
二如樹果等。
準彼文意。
地藏譬真如。
樹果喻般若等。
故次雲。
依初譬喻故知有初法身。
依第二譬喻知有二佛身。
二種佛性俱雲無始世界。
未明無漏本有。
唯新生。
又無漏種。
若唯新生。
即有漏聞熏與出世正見為親因緣。
雲何梁攝大乘論雲。
佛世尊說。
從他聞音。
及自正思惟。
由此二因。
正見得生。
釋曰。
清淨品以正見為上首。
此正見以何法為增上緣。
謂從他聞音。
及自正思惟。
此二因即是正見增上緣。
乃至雲。
由此二因正見得生。
此二因于正見是增上緣。
今所言因是通名。
即說緣為因。
又論雲。
世間心與正思惟相應。
出世淨心與正見相應。
無時得共生共滅。
釋曰。
正思惟正修慧從四念處生。
世第一法是其位。
此心未證見四谛。
故名世間心。
已證見四谛。
故名出世。
離自性法。
是修得法。
故名淨心。
正見即八聖道中之第一分。
此正見與三十七品不相離。
乃至雲。
由三十七品生。
故得出世。
從無始以來。
世出世心不有俱生俱滅義。
以性相違故。
論曰。
是故此世間心非開淨心所熏。
既無熏習。
不應得成出世種子。
釋曰。
思慧若為出世心所熏。
可得成出世種子。
既無被熏義。
故出世種子義不成。
準此論文。
無漏種子若新熏生。
由無漏俱方始得生。
見道已前既無無漏。
有漏如何熏成無漏。
若許有漏熏無漏種。
不應難他。
非無漏俱不得熏種。
自許非無漏俱熏無漏種故。
問若見道前有漏聞熏不能生無漏。
如何論雲。
雖複世間法成出世心。
釋雲。
如意識。
雖是世間法。
能通達四谛真如。
對治四谛障故。
成出世心。
聞熏習亦爾。
雖是世間法。
以因果皆是出世法故。
亦成出世心。
答以本無漏微隐難知。
寄有漏熏習勝增上緣。
顯本無漏種子。
即此種子在熏習位。
亦名聞熏習。
故次論雲。
何以故。
釋雲。
何以故。
此法但是出世。
非世間法。
有四種對治故。
準此。
既雲但是出世非世間法。
明非有漏。
又論雲。
此種子出世淨心未起時。
一切上心惑對治。
準此故知。
見道已前有漏熏習位。
已有無漏心之種子。
又雲。
種子即是聞熏習。
菩薩未知欲知根名出世淨心。
此心未在之前。
是聞熏習。
屬聞思慧位。
在聞思位中。
準此故知。
說有漏熏習成出世心者。
據增上緣說。
又廣如彼解。
略更不引。
問既諸有情齊有真如及第八識。
如何不許為佛正因。
答如自不生。
亦不親為正因生法。
如前已明。
若許第八為佛正因。
即是無漏。
又複對治有漏第八。
方能成佛。
許第八識為佛正因。
即應能治第八自識。
若爾即違梁攝論雲。
雲何一切種子果報識成不淨品因。
若能作染濁對治出世淨心因。
釋雲。
若立本識是染獨對治出世因。
則不得以本識為不淨品因。
不淨品即集谛及苦谛。
是業煩惱種子故是集谛。
乃至雲。
既立為染濁對治及出世心因故。
不應複說為不淨品因。
準此。
有漏第八非佛正因。
又複第八一切同有。
無三乘别。
即善戒地持菩薩地等明定異因。
三乘性别及調伏中。
三乘性别。
皆不淨成。
故依附此識本無漏種。
是佛正因。
問若不許真如為佛正因。
如何佛性論說真如理為佛正因。
信般若等為佛緣因。
瑜伽複雲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
答此二論文如前已會。
今更重釋雲。
真如所緣緣種子生者。
似說所緣緣為種子。
真如實非所為法種。
如說信般若等為四德種子。
法身四德非彼所生。
是常住法由彼顯故。
似名為種。
故梁攝論雲。
聞熏習但是四德道種子。
四德道能成顯四德。
四德本來是有。
不從種子生。
從因作名故稱種子。
準此故知。
四智心品緣彼如生似說真如。
名為種子。
若許真如實是種子能生有為。
即違瑜伽種子七義第一無常法為因等。
亦違佛性論三性中一有體能生有體文。
問若有定性二乘不作佛者。
違涅槃經三十六說須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辟支佛人悉當成佛。
聞是說已不生信心。
乃至雲是名常沒。
法華經雲。
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無疑等。
答此說不定性聲聞四果辟支佛悉當成佛。
聞而不信名為常沒等。
非說一切定不定性皆當成佛。
不爾。
雲何涅槃自雲。
皆得作佛。
不解我意。
又菩提資糧論等。
豈不見涅槃經而雲不作佛。
問有闡提定不成佛者。
雲何涅槃經三十六雲。
若人心口異相異說言一闡提不得菩提。
是人亦謗佛法僧。
答準此文意。
若說一闡提定不得菩提。
名謗佛法僧。
非遮少入。
若爾複違寶性論說。
雲向說闡提常不入涅槃無涅槃性者。
為欲回轉诽謗大乘心。
不求大乘心故。
依無量時故。
如是說。
以彼實有清淨性故。
佛性論雲。
言有性者。
是顯了說。
言無性者。
是不了說。
乃至重故。
佛觀一切衆生有自性清淨故。
後時決定得清淨法身。
準此故知。
無闡提人無佛性者。
亦無有情不成佛者。
答此據理性平等意樂。
及涅槃經常沒之中。
第二雖非闡提亦名常沒。
無上依等三種無涅槃法中。
第二人說。
楞伽第五無性乘人亦同此會。
不會闡提名為常沒。
七人各一。
及無上依經第一無涅槃法。
問若爾何故寶性佛性俱引經說。
一闡提人堕邪定聚有二種身。
一本性法身。
二随意身。
佛日慧光照此二身。
法身法者。
即真如理。
随意身者。
即從如理起佛光明。
為憐愍闡提。
闡提二身者。
一為令法身得生。
二為令加行得長修菩薩行故。
觀得成。
答此據有性闡提人說。
不爾。
自違前事。
能品雲。
不定聚衆生起此二事為用。
不言定聚為用。
又雲。
是人由淨分為緣淨性為因故。
成此觀。
非無因緣。
若不由于此二事成觀。
無因緣。
如闡提無涅槃性。
應得此觀。
與一闡提既無此觀。
故知定須因緣觀。
方可現無性。
既不許有觀。
明知無性不得作佛。
又亦同涅槃第九雲。
大涅槃光入于一切衆生毛孔。
而能作菩提因者。
此義不然。
何以故。
世尊犯四重禁。
作五逆人及一闡提。
光明入身作菩提因者。
如是等輩與淨持戒修習諸善法有差别。
乃至佛言。
善男子除一闡提其餘衆生。
聞是經已。
悉皆能作菩提因緣。
法聲光明入毛孔者。
必定當得阿耨菩提。
準此故知。
佛性論等引經所說。
佛日慧光照闡提身令生長者。
是有性人。
涅槃經說除一闡提者。
是無性人。
不爾。
何以除不除别。
又雲。
若得聞是大涅槃經。
雖犯四禁及五無間。
猶故能作菩提因緣。
一闡提輩則不如是。
雖得聽受是妙經典。
而不能生菩提道因。
又多譬喻。
如枯木石山水所不住。
譬如燋種雖遇甘雨終不生。
又雲。
假使一切無量衆生一時成就阿耨菩提已。
此諸如來亦複不見彼一闡提得成菩提。
此乃涅槃顯了之說。
如何不信有不成佛。
故知經說有一闡提名為無性。
而複說言當得成佛。
據有種子。
密意說。
諸乘差别增減不同。
廣如餘辨。
略釋大綱。
餘難思準。
能顯中邊慧日論第四 寶曆十二年十二月。
于平安城寓舍。
以贊岐國多度郡善通寺經藏本。
寫之了回向四恩法界海 回向無上大菩提。
東大寺西室傳法相宗沙門基辨 安永二年癸巳十月。
于興福寺慈門院。
以春日社本談義屋本校合。
補脫文正寫誤竟。
每字傍注本字者是也。
法相末學大同坊基辨 生五十六歲 本談義屋所藏禦本雲。
承元二年戊辰十二月十二日申刻。
于西小田原東谷寶塔院南面部屋。
書寫之。
願以書寫力。
上生都率天。
聞法為悟解。
決定證不退。
同年十二月十八日移點了。
執筆 永祐 覺範 享保八年五月中旬。
以禦本寫之一校了。
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