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顯中邊慧日論第四

關燈


    即體無漏者。

    所知障亦應體無漏。

    勝鬘經雲。

    阿羅漢辟支佛斷四種住地。

    無不盡。

    不得自在力。

    亦不作證。

    無漏不盡者。

    是即無明住地此所知障雖名無漏。

    實非無漏。

    變易亦爾。

    又若雲出三界即變易體實是無漏出三界者。

    說名無為。

    應外生滅故。

    勝鬘經名為無為生死。

    第八既外無漏。

    現有生滅。

    體是有為。

    明變易生死體是有漏是界所攝。

    仁王般若雲。

    于三界外無别衆生故。

    得人不等者。

    一切凡夫定性二乘及不定性未回心者。

    不得變易生死。

    唯諸不定二乘聖者回心已去。

    及頓悟菩薩初地已上。

    皆容得受。

    以有學人及七地以前有未受者。

    如瑜伽論佛地經論及入大乘論入楞伽經廣說應知。

    問何以得知。

    定性二乘不受變易。

    答入楞伽第四雲。

    未證法無我。

    未得不思議變易生故。

    無分明說定性聲聞得受變易。

    第二複雲。

    大慧何者聲聞内身證得聖相。

    謂無常苦空。

    乃至雲得禅定解脫三昧道果三摩跋提。

    不退解脫故。

    離不思議熏習變易死故。

    内身證得生樂行法。

    住聲聞地故。

    此說定性。

    既雲離不思議熏習變易死住涅槃。

    以此故知。

    不得變易。

    問雲何得知。

    不定種性未回心前。

    不受變易。

    答即彼前文雲。

    離不思議熏習變易死住涅槃地。

    又瑜伽佛地顯揚入大乘論等。

    皆唯說不定回心已去方受變易故。

    問不定二乘亦未證法無我。

    應不得變易生。

    答以能信證常随入故。

    得變易生。

    不同定性。

    問何以得知。

    初地已上即得變易。

    答入楞伽第五說三意生身。

    不唯八地已上故。

    然入大乘論雲。

    同八住已上菩薩。

    及勝鬘等雲。

    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得者。

    據決定說。

    故并無違。

    發業受生不同。

    斷舍入位有異。

    此等義門廣如餘辨。

     明佛三身常無常異六 諸佛功德離分别絕四句。

    不可說言三身差别常與無常。

    而寄诠顯。

    三身功德。

    能所智證。

    心色理智。

    性相不同。

    常無常别。

    廣如攝論智斷殊勝中。

    明及大莊嚴論瑜伽佛地解深密經等說。

    煩不能引。

    今但略引餘少文證。

    如楞伽經第七雲。

    大慧白佛言。

    世尊如來應正遍知。

    為是常耶。

    為無常耶。

    佛告聖者大慧。

    如來應正遍知。

    非常非無常。

    何以故。

    二邊有過故。

    此遮分别。

    離四句故。

    故下雲。

    大慧譬如虛空非常非無常。

    何以故。

    離常無常故。

    以不堕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非常非無常。

    是故離于一切諸過。

    不得證說。

    乃至雲。

    是故我遮一切凡夫。

    不得分别常與無常。

    以得真實寂靜法者。

    得盡分别。

    不生分别。

    第六法身品大意亦同。

    若寄诠顯。

    報佛可是無常。

    修因成故。

    自性法身體是常住。

    不由修生因修顯故。

    楞伽第七雲。

    大慧如來非常。

    何以故。

    虛空之性亦無修行諸功德故。

    此意反顯報化有修行諸功德。

    故知無常。

    故第六雲。

    大慧若如來法身非作法者。

    則是無身。

    言有修行無量功德一切行者。

    則是虛妄。

    大慧若不作者。

    應同兔角石女兒。

    以無作因亦無身故。

    此說報身以功德法所集成故亦名法身。

    又雲。

    如來法身與五蘊不一。

    若言一者。

    應是無常。

    以五陰所作法身故。

    此說自性。

    法身不爾。

    涅槃經說。

    舍無常色。

    獲得常色。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即是五陰。

    豈言不一非是作法。

    若報身佛非自性常。

    從如說常故。

    楞伽第七雲。

    若言常者。

    同于兔馬駝驢龜蛇蠅魚等角。

    是故不得言如來常。

    若從所證所依常故得言為常。

    又雲。

    複次大慧更有餘法。

    依彼法故得言如來世尊是常。

    何以故。

    依内證智證常法。

    是故得言如來是常。

    大慧諸佛如來内證智法。

    常恒清涼不變。

    大慧諸佛如來應正遍知。

    若出于世。

    不出于世。

    法性常如是。

    法體常如是。

    準此。

    正名所證理常。

    能證智者依所證常故名為常。

    非自性常。

    亦同涅槃經說無明等常。

    又正同攝論大莊嚴論等。

    金光明經第一雲。

    如是三身以有義故。

    而說于常。

    以有義故。

    說于無常。

    化身者。

    恒轉法輪。

    處處如如方便相續不斷絕故。

    是故說常。

    非是本故。

    具足大用不顯現故。

    說為無常。

    應身者。

    從無始來相續不斷。

    一切諸佛不共之法能攝持故。

    衆生未盡。

    用亦未斷盡。

    是故說常。

    非是本故。

    具足用不顯現故。

    說為無常。

    法身者。

    非是行。

    法無有異。

    異無有故。

    是本故。

    猶如虛空。

    是故說常。

    無上依經雲。

    阿難何者無上菩提常住法。

    而此常住有二種法。

    為作因緣。

    一者不生不滅。

    二者無窮無盡。

    是名菩提常住法。

    準此二因。

    初是法身。

    後是應化。

    佛性論第四雲。

    此三身者恒能生起世間利益事。

    故說常住。

    常住者依十種因緣。

    一因緣無邊。

    二衆生界無邊。

    三大悲無邊。

    四如意足無邊。

    五無分别智無邊。

    六恒在禅定無散。

    乃至十本性法然無生無滅。

    無量劫來舍身命财。

    為攝正法。

    正法既無邊際。

    無窮無盡。

    以無窮之因感無窮之果。

    即是三身故得是常。

    衆生不盡弘願無盡。

    是故化身常在世間教導衆生。

    無有窮盡。

    菩薩少分有大悲。

    尚能恒救衆生。

    不入涅槃。

    何況如來。

    衆德圓滿常在大悲。

    救拔恒思。

    豈有邊際。

    是故言常。

    世間得四神足者。

    尚能住壽四十小劫。

    豈況如來而當不住壽自在億百千劫。

    是故名常。

    乃至雲性無生滅故是常者。

    法身非本無今有本有今無。

    雖行三世。

    非三世法。

    何以故。

    此是本有。

    非始今有。

    過三世法。

    是故名常。

    準此。

    所明性無生滅故是常者。

    唯說法身非本無今有本有今無。

    應化既是本無今有。

    複不說是性無生滅。

    故是常住。

    明有生滅相續名常。

    寶性論第四亦同此說十因緣常。

    彼頌雲。

    世尊體常住。

    以修無量因。

    衆生界無盡。

    慈悲心如意。

    智成就相應。

    法中得自在。

    降伏諸魔怨。

    體寂靜故常。

    下六頌釋但廣略異。

    繁故不舉。

    準諸經論。

    皆言應化非自性常。

    不無生滅因緣生法。

    故是無常。

    故楞伽第七雲。

    凡作法者皆是無常。

    如瓶衣車屋及疊席等。

    皆是作法。

    是故無常。

    準此。

    因修方成應化。

    即是作法。

    是本無今有。

    故是常。

    自性法身是自性常。

    無生無滅。

    非因緣法。

    非本無今有故。

    是本有故。

    又涅槃說。

    凡因生者皆是無常。

    常住之法即非因生。

    廣如前引。

    問若應化身是有生滅五蘊作法。

    何故楞伽第七雲。

    若言一切皆無常者。

    一切智一切智人一切功德亦應無常。

    以同一切作法相故。

    準此經文。

    雖修因得。

    而是常住。

    經文複雲。

    又複有過。

    若雲一切皆無常者。

    諸佛如來應是作法。

    而佛如來非是作法。

    準此經文。

    應化常性非作法故。

    何得說言應化無常。

    答準彼經文。

    以應化身因圓果滿更無可修。

    名非作法。

    既無勝因。

    果即無異。

    前後相似故名為常。

    非不由因令彼果起。

    故經自雲。

    以無更說有勝因故。

    準此文意。

    不遮因生。

    但更無勝因可修作。

    令勝因同餘類故。

     雜決擇七 問若一切衆生法爾五性有差别者。

    何故善生優婆塞戒經第一雲。

    若說衆生有菩薩性。

    是名外道。

    又雲。

    三種菩提無有定性。

    若有定性已發聲聞緣覺心者。

    則不能發阿耨菩提心。

    乃至雲。

    若有定性者。

    是名外道。

    何以故。

    諸外道等無因果故。

    答彼善生經遮執因中有果性等。

    或如言執雲同外道。

    不遮有因。

    不爾則違楞伽經說五乘性相。

    言三菩提無有定性者。

    據不定性說。

    及遮執常雲無因果故不爾。

    楞伽經說雲。

    大慧我說五種乘性證法。

    何等為五。

    一者聲聞乘性證法。

    二者辟支佛乘性證法。

    三者如來乘性證法。

    四者不定乘性證法。

    五者無性乘性證法。

    善戒經調伏品雲。

    有聲聞性得聲聞道等。

    地持論清淨十因中雲。

    彼聲聞種性以聲聞乘而般涅槃等。

    無著彌勒亦說有五别。

    豈同外道耶。

    又彼自許五性新成。

    亦名菩薩性等。

    應同外道。

    經文不雲若本有菩薩性等同外道故。

    問若其五性法爾先有。

    何故入楞伽第四雲。

    大慧分别彼迷惑法颠倒。

    非颠倒者。

    能生二種性。

    何等二種。

    一者能生凡夫性。

    二者能生聖人性。

    大慧彼聖人性者。

    能生三種差别之性。

    所謂聲聞辟支佛佛。

    國土差别性故。

    答此言生者。

    由現熏習令得現起。

    攝大乘論雲。

    聞等熏習無果生。

    非道理。

    不約種子本來是無今時始生。

    不爾凡性亦說雲。

    生是本來無。

    今始起耶。

    問若雲佛性有則本有。

    應如虛空常。

    無則恒無。

    應同兔角。

    若爾則違涅槃經說。

    彼雲。

    有故破兔角。

    無故破虛空。

    如是說者不謗三寶。

    答涅槃經意令觀事性因緣生滅故。

    非常如虛空。

    緣生約有故。

    非無如兔角。

    不遮有情有無性别。

    問雖事佛性有無不同。

    理性遍有。

    若爾則許一切有情皆得成佛。

    何以故。

    佛性論等引雲。

    故經雲。

    若有清淨性不成佛者。

    無有是處。

    答據平等意樂。

    非皆成佛。

    又如佛性論功德品雲。

    于善根人身中有功能。

    無善根人身中無功能。

    既于無善根人身中無功德。

    雲何能令無行性人身中有行性。

    又如資糧論。

    據決定性雲。

    諸益得無學果。

    必不作佛。

    如無糠米種必不生。

    豈一切皆不作佛耶。

    故諸經論各據一義。

    皆不相違。

    問若事佛性有即本有。

    非新熏生。

    何文顯說。

    答瑜伽五十七雲。

    生那落迦。

    三根現行。

    定不成就。

    種子或成或不成。

    謂般涅槃法者成就。

    不般涅槃法者不成就。

    此文據趣生說。

    非約化生。

    據現有種子。

    非據當來。

    不爾。

    現行當亦現起。

    甯說不成。

    大莊嚴論第一種性品中亦言。

    種性有體。

    由四種差别。

    一由界差别。

    二由信差别。

    三由行差别。

    四由果差别。

    乃至雲若無性差别。

    則無信行果差别。

    由此四種差别故。

    是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