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集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應覺悟以申慶悅。
或知信戒聞舍慧增。
亦複慶悅。
三設勝益語。
宣說一切種德圓滿法教相應之語。
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恒常現前以勝益言而為饒益。
難行愛語者。
略有三種。
于能殺害怨家惡友。
以善淨心無穢濁心。
思擇為說如前三語。
名第一難。
于其上品愚癡鈍根諸有情所。
心無疑慮。
思擇為說種種法教。
誓受疲勞。
如理如法如善攝取。
名第二難。
于其谄詐欺诳親教軌範尊者長老真實福田行邪惡行諸有情所。
無嫌恨心。
無恚惱心。
思擇為說如前三語。
名第三難。
一切門語有四。
一欲斷諸蓋趣向善者。
為說先時作法。
二遠離諸蓋心調善者。
為說增進四聖谛等相應正法。
三在家出家多放逸者。
無倒谏誨。
方便令其出離放逸行住不放逸行。
四于諸法中多疑惑者。
為令當來離疑惑故。
為說正法論議決擇。
善士愛語略有五種。
為所化生能說。
如來及諸菩薩有因緣法。
有出離法。
有所依法。
有勇決法。
有神變法。
若所說法得處有因制立學處。
名有因緣。
若所說法于所受學有毀犯者。
施設還淨。
名有出離。
若所說法四依所攝。
施設無倒法律正行。
名有所依。
若所說法能正顯示出一切苦不退還行。
名有勇決。
若所說法作三神變。
一切所說終不唐捐。
名有神變。
一切種愛語六種七種。
言六種者。
一于應聽法開聽愛語。
二應制法遮制。
三開示諸法法門。
四開示無倒法相。
五開示無倒訓釋諸法言詞。
六開示無倒法句品類差别。
七種者。
一慰喻愛語。
二慶悅。
三于他有情一切資具少希欲中。
一切所作。
及以正至少希欲中。
廣恣愛語。
四安愍種種驚怖。
五如理宣說所攝。
六為欲令他出不善處安住善處。
正見聞疑舉呵。
七請他有力饒益愛語。
遂求有八。
謂依四淨語起八聖語。
四淨語謂四善語業。
八聖語謂見言見等。
二世樂有九。
一說正法斷親屬難愁憂愛語。
二說正法斷财位難愁憂。
三說正法斷無病難愁憂。
四說正法斷淨戒難衆苦。
五說正法斷正見難衆苦。
六說正法贊美淨戒圓滿。
七說正法贊美正見圓滿。
八說正法贊美軌則圓滿。
九說正法贊美正命圓滿愛語。
清淨愛語有二十種。
如前力品。
自性利行。
由彼愛語。
為諸有情。
示現正理。
随其所應。
于諸所學。
随義利行法随法行。
如是行中安住悲心無愛染心。
勸導調伏安處建立。
略名自性。
一切利行略有二種。
一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利行。
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脫利行。
複由三門。
一于現法利勸導利行。
二于後法利勸導利行。
三于現後利勸導利行。
于現法利勸導利行者。
謂勸導以法業德招集守護增長财位。
由此能令獲大名稱及現法樂。
由資具樂攝受安住。
于後法利勸導利行者。
正勸導棄舍财位清淨出家。
受乞求行以自存活。
由此能令決定獲得後法安樂。
不必獲得現法安樂。
于現後利勸導利行者。
正勸導在家或出家者。
漸次修行趣向離欲。
由此能令現得輕安後生淨天。
或無餘依界般涅槃。
難行利行者略有三種。
于先未行勝善根。
因諸有情所能行利行。
名第一難。
難勸導故。
于有善因現前耽著廣大财位衆具圓滿有情利行。
名第二難。
廣大放逸耽著轉故。
于諸外道著本異道邪見邪行有情利行。
名第三難。
彼于自宗愚癡執故。
于正法律憎背執故。
一切門利行有四。
不信有情于信勸導。
犯戒有情于戒勸導。
惡慧有情于慧勸導。
悭吝有情于舍勸導。
善士利行略有五種。
于真實義勸導有情。
于應時宜勸導。
于攝妙義勸導。
于諸有情柔濡勸導。
于諸有情慈心勸導。
一切種利行有六七種。
六謂若諸有情應正攝受正攝受之。
應正調伏正調伏之。
憎背聖教除其恚惱。
處中住者令入聖教。
已入聖教令其成熟。
已成熟者令得解脫。
七謂随所化生于善資糧守護長養。
随小大乘或于遠離。
或于心一境性。
或于清淨諸障。
或于修習作意正安處之。
若有二乘種即于二乘而正安處。
若大乘種即于大乘安處。
遂求利行者有八。
謂見有情于應慚處為無慚纏之所纏繞。
方便開解令離彼纏。
于餘七纏亦爾。
二世樂有九。
謂于他有情。
依淨身業。
勸離殺生。
離不與取。
離欲邪行。
離一切窣羅若迷麗耶及以末陀放逸處酒。
依淨語業。
勸離一切妄語。
離離語。
離粗語。
離穢語。
依淨意業。
勸離貪嗔癡。
清淨利行有十。
依外清淨有五。
一無罪利行。
二不轉。
三漸次。
四遍行。
五如應。
諸惡行者于諸善中能正安處。
名無罪行。
于非解脫非定清淨處。
求為真解脫。
求為定清淨。
即于其中能正勸導。
名不轉行。
知劣中妙。
随次為說下中上法。
教誡教授令漸次修行。
一切有情随力随能行義利行求樂者。
即于其中随類勸導。
名遍行利。
于諸有情。
若于自義善法三品功能差别可勸導者。
及由方便功能差别可勸導者。
于彼如彼方便勸導。
名如應利行。
依内清淨有五利行。
于諸有情。
起廣大悲。
意樂現前。
而行利行。
于諸有情所作義利。
雖受一切大苦劬勞。
而心無倦。
深生歡喜。
而行利行。
雖現安處最勝第一圓滿财位。
而自謙下。
如奴如仆。
亦如孝子旃荼羅子。
其心卑屈。
離憍慢我執。
而行利行。
于諸有情。
心無愛染。
無有虛僞。
真實哀憐。
而行利行。
于諸有情。
生起畢竟無複退轉慈愍之心。
而行利行。
故總成十。
同事者。
若聽是義。
于是善根。
勸化受學。
或等或增。
自現受學。
與他同事。
所化有情知同己事。
受學決定堅固不退。
以作是思。
定能為我利益安樂。
彼自現行。
無有知無利益安樂自現行者。
非諸菩薩如是同事。
得诘難言。
汝不受學。
雲何勸導教授于他。
汝應從他咨受教誡。
有諸菩薩是他同事而不自顯與他同事。
謂與等力而不自顯。
有非他同事而自顯現與他同事。
謂現生下劣而導他故。
有是他同事亦自顯現與他同事。
謂見可化善根搖動。
為令堅住。
現與同事。
或增或等。
非他同事。
亦不自顯。
與他同事。
謂自行放逸棄舍他事。
各九得果門 前施乃至同事九門所得果者。
一切施等。
若多修習。
若善清淨。
若具圓滿(此三流至下諸門)。
能感無上正等菩提金剛之身正法久住果。
難行能感如來希奇法果。
一切門得最勝有情天人所供養果。
善士門得一切有情門最尊勝果。
一切種得無量殊勝福德所攝相好莊嚴身果。
遂求門能感如來座菩提座魔不能惱不傾動果。
二世門得如來最勝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樂果。
清淨門能感如來四一切種清淨果。
謂所依淨。
所緣淨。
心淨。
智淨。
無邊可愛無罪勝果。
十業得短命報門 業報差别經雲。
有十種業。
能令衆生得短命報。
一自行殺生。
二勸他令殺。
三贊歎殺。
四見殺随喜。
五于怨憎所欲令喪滅。
六見怨滅已心生歡喜。
七者壞他胎藏。
八者教人毀壞。
九者建立天祀屠殺衆生。
十者教人鬥戰互相殘害。
十業長壽報門 十業能令衆生得長命報。
一自不殺生。
二勸他不殺。
三贊歎不殺。
四見他不殺心生歡喜。
五者見彼殺者心方便救免。
六死怖者安慰其心。
七見恐怖者施與無畏。
八見諸患者起慈悲心。
九見諸急難起大悲心。
十以諸飲食惠施衆生。
十業多病不病門 十業能令衆生得多病報。
一好喜打拍一切衆生。
二勸他令打。
三贊打。
四見打歡喜。
五惱亂父母令心憂惱。
六惱亂賢聖。
七見怨病苦心大歡喜。
八見怨病愈心生不樂。
九于怨病所與非對治。
十宿食不消而複更食。
複有十業。
能令衆生得無病報。
初四翻前四。
五供養父母及諸病人。
六見賢聖病瞻視供養。
七見怨病愈心生歡喜。
八見病苦者施與良藥。
亦勸他施。
九于病苦起慈悲心。
十于飲食自能節量。
十業醜好報門 十業令衆生得醜陋報。
一好行忿怒。
二好懷嫌恨。
三惑诳于他。
四惱亂衆生。
五于父母所無愛敬心。
六于賢聖所不生恭敬。
七侵奪賢聖資生田業。
八于佛塔廟斷滅燈明。
九見醜陋毀呰輕賤。
十習諸惡行。
十業令衆生得端政報。
一不嗔。
二施衣。
三愛敬父母。
四尊重賢聖。
五塗飾佛塔。
六掃灑堂宇。
七掃灑僧地。
八掃灑佛塔。
九見醜陋者不生輕賤起恭敬心。
十見端政者悟曉宿因。
十業生下上族門 十業令得下族姓報。
一不敬父。
二不敬母。
三不敬沙門。
四不敬婆羅門。
五于尊長不敬護。
六于師長不奉迎供養。
七見尊者不奉迎請坐。
八于父母所不尊教誨。
九于賢聖所不受教誨。
十輕蔑下族。
十業得上族報。
翻前即是。
十業令生得少資财報。
一自行盜。
二教他行。
三贊他盜。
四見盜歡喜。
五于父母所減損生業。
六于賢聖侵奪資财。
七見他得利心不歡喜。
八障他得利為作留難。
九見他行施無随喜心。
十見饑馑心不憐愍而生歡喜。
十業令生得多資财。
翻前可知。
禮塔十功德門 次文廣辨雜業差别之報。
禮佛塔廟得十種功德。
一者得妙色好聲。
二有所發言。
人皆信伏。
三處衆無畏。
四天人愛護。
五具足威勢。
六威勢衆生皆來依附。
七常得親近諸佛菩薩。
八具大福報。
九命終生天。
十速證涅槃。
施蓋十功德門 奉施寶蓋得十功德。
一者處世如蓋覆護衆生。
二身心安穩離諸熱惱。
三一切敬重無敢輕慢。
四者有大威勢。
五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大威德者。
以為眷屬。
六者恒作轉輪聖王。
七者恒為上首修習善業。
八九十報如禮佛後三。
施幡十功德門 奉施缯幡得十功德。
一者處世如幢國王大臣親友知識恭敬供養。
二者豪富自在具大财寶。
三者善名流布遍至諸方。
四者形貌端嚴壽命長遠。
五者常于生處施行堅固。
六者有大名稱。
七有大威德。
八生在上族。
九命終生天。
十速得涅槃。
施飲十功德門 以鐘鈴施得十功德。
一得梵音聲。
二有大名聞三識宿命。
四所出言人皆敬愛。
五常有寶蓋以自莊嚴。
六有妙璎珞以為服飾。
七者面貌端嚴見者歡喜。
餘三如禮佛後三。
施衣十功德門 奉施衣服得十功德。
一者面目端嚴。
二肌膚細滑。
三塵垢不著。
四生便具足微妙衣服。
五微妙卧具覆蓋其身。
六具慚愧服。
七見者敬愛。
餘三準前。
施器及飲食得十功德門 器皿飲食各得十功德。
如盂蘭盆經贊述說。
不能繁叙也。
施香十功德門 奉施香華得十功德。
一者處世如華。
二身無臭穢。
三福香戒香遍諸方所。
四随所生處鼻根不壞。
五超勝世間為物歸依。
六身常香潔。
七愛樂正法。
受轉正法。
受持贊誦。
餘三如前。
施燈十功德門 以燈明施得十功德。
一照世如燈。
二随所生處肉眼不壞。
三得于天眼。
四于善惡法得善智慧五除滅大闇。
六得智慧明。
七流轉世間常不在于黑闇之處。
餘三如前。
恭敬合掌十功德門 恭敬合掌得十功德。
一者得勝福報。
二生于上族。
三得勝妙色。
四得勝妙聲。
五得勝妙蓋。
六得勝妙辨。
七得勝妙信。
八得勝妙戒。
九得勝妙多聞。
十得勝妙智也。
勸發菩提心集卷下(終) 原夫此書者。
發心修行之要路。
菩提涅槃之大基。
求佛行人不可不崇。
依之先年之比。
故清淨光院家有禦發願被開上卷。
其後關東名越光明寺苾刍靜照特發誓願。
勸化數十貫之淨财。
式備中下開版費用。
令同法苾刍照慧勤策誘賢幹緣矣。
冀流通永代。
開發大心者。
正應三年庚寅三月二十五日 西大寺沙門 睿尊記
或知信戒聞舍慧增。
亦複慶悅。
三設勝益語。
宣說一切種德圓滿法教相應之語。
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恒常現前以勝益言而為饒益。
難行愛語者。
略有三種。
于能殺害怨家惡友。
以善淨心無穢濁心。
思擇為說如前三語。
名第一難。
于其上品愚癡鈍根諸有情所。
心無疑慮。
思擇為說種種法教。
誓受疲勞。
如理如法如善攝取。
名第二難。
于其谄詐欺诳親教軌範尊者長老真實福田行邪惡行諸有情所。
無嫌恨心。
無恚惱心。
思擇為說如前三語。
名第三難。
一切門語有四。
一欲斷諸蓋趣向善者。
為說先時作法。
二遠離諸蓋心調善者。
為說增進四聖谛等相應正法。
三在家出家多放逸者。
無倒谏誨。
方便令其出離放逸行住不放逸行。
四于諸法中多疑惑者。
為令當來離疑惑故。
為說正法論議決擇。
善士愛語略有五種。
為所化生能說。
如來及諸菩薩有因緣法。
有出離法。
有所依法。
有勇決法。
有神變法。
若所說法得處有因制立學處。
名有因緣。
若所說法于所受學有毀犯者。
施設還淨。
名有出離。
若所說法四依所攝。
施設無倒法律正行。
名有所依。
若所說法能正顯示出一切苦不退還行。
名有勇決。
若所說法作三神變。
一切所說終不唐捐。
名有神變。
一切種愛語六種七種。
言六種者。
一于應聽法開聽愛語。
二應制法遮制。
三開示諸法法門。
四開示無倒法相。
五開示無倒訓釋諸法言詞。
六開示無倒法句品類差别。
七種者。
一慰喻愛語。
二慶悅。
三于他有情一切資具少希欲中。
一切所作。
及以正至少希欲中。
廣恣愛語。
四安愍種種驚怖。
五如理宣說所攝。
六為欲令他出不善處安住善處。
正見聞疑舉呵。
七請他有力饒益愛語。
遂求有八。
謂依四淨語起八聖語。
四淨語謂四善語業。
八聖語謂見言見等。
二世樂有九。
一說正法斷親屬難愁憂愛語。
二說正法斷财位難愁憂。
三說正法斷無病難愁憂。
四說正法斷淨戒難衆苦。
五說正法斷正見難衆苦。
六說正法贊美淨戒圓滿。
七說正法贊美正見圓滿。
八說正法贊美軌則圓滿。
九說正法贊美正命圓滿愛語。
清淨愛語有二十種。
如前力品。
自性利行。
由彼愛語。
為諸有情。
示現正理。
随其所應。
于諸所學。
随義利行法随法行。
如是行中安住悲心無愛染心。
勸導調伏安處建立。
略名自性。
一切利行略有二種。
一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利行。
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脫利行。
複由三門。
一于現法利勸導利行。
二于後法利勸導利行。
三于現後利勸導利行。
于現法利勸導利行者。
謂勸導以法業德招集守護增長财位。
由此能令獲大名稱及現法樂。
由資具樂攝受安住。
于後法利勸導利行者。
正勸導棄舍财位清淨出家。
受乞求行以自存活。
由此能令決定獲得後法安樂。
不必獲得現法安樂。
于現後利勸導利行者。
正勸導在家或出家者。
漸次修行趣向離欲。
由此能令現得輕安後生淨天。
或無餘依界般涅槃。
難行利行者略有三種。
于先未行勝善根。
因諸有情所能行利行。
名第一難。
難勸導故。
于有善因現前耽著廣大财位衆具圓滿有情利行。
名第二難。
廣大放逸耽著轉故。
于諸外道著本異道邪見邪行有情利行。
名第三難。
彼于自宗愚癡執故。
于正法律憎背執故。
一切門利行有四。
不信有情于信勸導。
犯戒有情于戒勸導。
惡慧有情于慧勸導。
悭吝有情于舍勸導。
善士利行略有五種。
于真實義勸導有情。
于應時宜勸導。
于攝妙義勸導。
于諸有情柔濡勸導。
于諸有情慈心勸導。
一切種利行有六七種。
六謂若諸有情應正攝受正攝受之。
應正調伏正調伏之。
憎背聖教除其恚惱。
處中住者令入聖教。
已入聖教令其成熟。
已成熟者令得解脫。
七謂随所化生于善資糧守護長養。
随小大乘或于遠離。
或于心一境性。
或于清淨諸障。
或于修習作意正安處之。
若有二乘種即于二乘而正安處。
若大乘種即于大乘安處。
遂求利行者有八。
謂見有情于應慚處為無慚纏之所纏繞。
方便開解令離彼纏。
于餘七纏亦爾。
二世樂有九。
謂于他有情。
依淨身業。
勸離殺生。
離不與取。
離欲邪行。
離一切窣羅若迷麗耶及以末陀放逸處酒。
依淨語業。
勸離一切妄語。
離離語。
離粗語。
離穢語。
依淨意業。
勸離貪嗔癡。
清淨利行有十。
依外清淨有五。
一無罪利行。
二不轉。
三漸次。
四遍行。
五如應。
諸惡行者于諸善中能正安處。
名無罪行。
于非解脫非定清淨處。
求為真解脫。
求為定清淨。
即于其中能正勸導。
名不轉行。
知劣中妙。
随次為說下中上法。
教誡教授令漸次修行。
一切有情随力随能行義利行求樂者。
即于其中随類勸導。
名遍行利。
于諸有情。
若于自義善法三品功能差别可勸導者。
及由方便功能差别可勸導者。
于彼如彼方便勸導。
名如應利行。
依内清淨有五利行。
于諸有情。
起廣大悲。
意樂現前。
而行利行。
于諸有情所作義利。
雖受一切大苦劬勞。
而心無倦。
深生歡喜。
而行利行。
雖現安處最勝第一圓滿财位。
而自謙下。
如奴如仆。
亦如孝子旃荼羅子。
其心卑屈。
離憍慢我執。
而行利行。
于諸有情。
心無愛染。
無有虛僞。
真實哀憐。
而行利行。
于諸有情。
生起畢竟無複退轉慈愍之心。
而行利行。
故總成十。
同事者。
若聽是義。
于是善根。
勸化受學。
或等或增。
自現受學。
與他同事。
所化有情知同己事。
受學決定堅固不退。
以作是思。
定能為我利益安樂。
彼自現行。
無有知無利益安樂自現行者。
非諸菩薩如是同事。
得诘難言。
汝不受學。
雲何勸導教授于他。
汝應從他咨受教誡。
有諸菩薩是他同事而不自顯與他同事。
謂與等力而不自顯。
有非他同事而自顯現與他同事。
謂現生下劣而導他故。
有是他同事亦自顯現與他同事。
謂見可化善根搖動。
為令堅住。
現與同事。
或增或等。
非他同事。
亦不自顯。
與他同事。
謂自行放逸棄舍他事。
各九得果門 前施乃至同事九門所得果者。
一切施等。
若多修習。
若善清淨。
若具圓滿(此三流至下諸門)。
能感無上正等菩提金剛之身正法久住果。
難行能感如來希奇法果。
一切門得最勝有情天人所供養果。
善士門得一切有情門最尊勝果。
一切種得無量殊勝福德所攝相好莊嚴身果。
遂求門能感如來座菩提座魔不能惱不傾動果。
二世門得如來最勝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樂果。
清淨門能感如來四一切種清淨果。
謂所依淨。
所緣淨。
心淨。
智淨。
無邊可愛無罪勝果。
十業得短命報門 業報差别經雲。
有十種業。
能令衆生得短命報。
一自行殺生。
二勸他令殺。
三贊歎殺。
四見殺随喜。
五于怨憎所欲令喪滅。
六見怨滅已心生歡喜。
七者壞他胎藏。
八者教人毀壞。
九者建立天祀屠殺衆生。
十者教人鬥戰互相殘害。
十業長壽報門 十業能令衆生得長命報。
一自不殺生。
二勸他不殺。
三贊歎不殺。
四見他不殺心生歡喜。
五者見彼殺者心方便救免。
六死怖者安慰其心。
七見恐怖者施與無畏。
八見諸患者起慈悲心。
九見諸急難起大悲心。
十以諸飲食惠施衆生。
十業多病不病門 十業能令衆生得多病報。
一好喜打拍一切衆生。
二勸他令打。
三贊打。
四見打歡喜。
五惱亂父母令心憂惱。
六惱亂賢聖。
七見怨病苦心大歡喜。
八見怨病愈心生不樂。
九于怨病所與非對治。
十宿食不消而複更食。
複有十業。
能令衆生得無病報。
初四翻前四。
五供養父母及諸病人。
六見賢聖病瞻視供養。
七見怨病愈心生歡喜。
八見病苦者施與良藥。
亦勸他施。
九于病苦起慈悲心。
十于飲食自能節量。
十業醜好報門 十業令衆生得醜陋報。
一好行忿怒。
二好懷嫌恨。
三惑诳于他。
四惱亂衆生。
五于父母所無愛敬心。
六于賢聖所不生恭敬。
七侵奪賢聖資生田業。
八于佛塔廟斷滅燈明。
九見醜陋毀呰輕賤。
十習諸惡行。
十業令衆生得端政報。
一不嗔。
二施衣。
三愛敬父母。
四尊重賢聖。
五塗飾佛塔。
六掃灑堂宇。
七掃灑僧地。
八掃灑佛塔。
九見醜陋者不生輕賤起恭敬心。
十見端政者悟曉宿因。
十業生下上族門 十業令得下族姓報。
一不敬父。
二不敬母。
三不敬沙門。
四不敬婆羅門。
五于尊長不敬護。
六于師長不奉迎供養。
七見尊者不奉迎請坐。
八于父母所不尊教誨。
九于賢聖所不受教誨。
十輕蔑下族。
十業得上族報。
翻前即是。
十業令生得少資财報。
一自行盜。
二教他行。
三贊他盜。
四見盜歡喜。
五于父母所減損生業。
六于賢聖侵奪資财。
七見他得利心不歡喜。
八障他得利為作留難。
九見他行施無随喜心。
十見饑馑心不憐愍而生歡喜。
十業令生得多資财。
翻前可知。
禮塔十功德門 次文廣辨雜業差别之報。
禮佛塔廟得十種功德。
一者得妙色好聲。
二有所發言。
人皆信伏。
三處衆無畏。
四天人愛護。
五具足威勢。
六威勢衆生皆來依附。
七常得親近諸佛菩薩。
八具大福報。
九命終生天。
十速證涅槃。
施蓋十功德門 奉施寶蓋得十功德。
一者處世如蓋覆護衆生。
二身心安穩離諸熱惱。
三一切敬重無敢輕慢。
四者有大威勢。
五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大威德者。
以為眷屬。
六者恒作轉輪聖王。
七者恒為上首修習善業。
八九十報如禮佛後三。
施幡十功德門 奉施缯幡得十功德。
一者處世如幢國王大臣親友知識恭敬供養。
二者豪富自在具大财寶。
三者善名流布遍至諸方。
四者形貌端嚴壽命長遠。
五者常于生處施行堅固。
六者有大名稱。
七有大威德。
八生在上族。
九命終生天。
十速得涅槃。
施飲十功德門 以鐘鈴施得十功德。
一得梵音聲。
二有大名聞三識宿命。
四所出言人皆敬愛。
五常有寶蓋以自莊嚴。
六有妙璎珞以為服飾。
七者面貌端嚴見者歡喜。
餘三如禮佛後三。
施衣十功德門 奉施衣服得十功德。
一者面目端嚴。
二肌膚細滑。
三塵垢不著。
四生便具足微妙衣服。
五微妙卧具覆蓋其身。
六具慚愧服。
七見者敬愛。
餘三準前。
施器及飲食得十功德門 器皿飲食各得十功德。
如盂蘭盆經贊述說。
不能繁叙也。
施香十功德門 奉施香華得十功德。
一者處世如華。
二身無臭穢。
三福香戒香遍諸方所。
四随所生處鼻根不壞。
五超勝世間為物歸依。
六身常香潔。
七愛樂正法。
受轉正法。
受持贊誦。
餘三如前。
施燈十功德門 以燈明施得十功德。
一照世如燈。
二随所生處肉眼不壞。
三得于天眼。
四于善惡法得善智慧五除滅大闇。
六得智慧明。
七流轉世間常不在于黑闇之處。
餘三如前。
恭敬合掌十功德門 恭敬合掌得十功德。
一者得勝福報。
二生于上族。
三得勝妙色。
四得勝妙聲。
五得勝妙蓋。
六得勝妙辨。
七得勝妙信。
八得勝妙戒。
九得勝妙多聞。
十得勝妙智也。
勸發菩提心集卷下(終) 原夫此書者。
發心修行之要路。
菩提涅槃之大基。
求佛行人不可不崇。
依之先年之比。
故清淨光院家有禦發願被開上卷。
其後關東名越光明寺苾刍靜照特發誓願。
勸化數十貫之淨财。
式備中下開版費用。
令同法苾刍照慧勤策誘賢幹緣矣。
冀流通永代。
開發大心者。
正應三年庚寅三月二十五日 西大寺沙門 睿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