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上來入禅心鈍故。
于方便中間經停則久。
是故分别有未到中間之相。
今此九定定慧心利欲入正地随念即入。
既不久住方便中間。
是故不說若分别趣道之相。
具如前背舍勝處中說。
故不别明。
次釋三三昧。
三三昧者。
一有覺有觀三昧。
二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
所以次九定後明三三昧者。
此二種禅名雖有異而法相孱同。
所以者何。
九定既通煉諸禅而自無别體。
三三昧亦如是。
此義在下自當可見。
釋三三昧即為三意。
一釋名二辯相三名出生三昧。
第一釋名覺觀等三法名同次位。
已如前根本禅中說。
三昧今當分别。
一切禅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
秦言正心行處。
是心從無始已來常曲不端。
得是正心行處心則端直。
故名三昧。
譬如蛇行常曲入筒則直。
此亦如是。
問曰。
若言禅定攝心名三昧者。
根本禅定與此有何異。
答曰有異彼則但明根本攝心。
今遍約一切諸禅中明攝心。
當如此則定深而廣。
豈得不異。
複次根本禅但是緣事攝心。
未斷邪倒不名端直。
今明三昧并據緣理攝心能斷邪倒之曲。
故以心端直處為三昧也。
第二次辯相者。
此三三昧義同九定既無别體。
但約諸禅以辯相也。
一明有覺三昧。
如上所說。
根本初禅乃至特勝通明背舍勝處等初禅。
各有覺有觀相應心數及諸功德。
行者入此等諸初禅時住正心行處。
皆名有覺有觀三昧。
二如上所說。
諸禅中間乃至特勝通明背舍勝處。
各有中間與觀相應心數法及諸功德。
行者以正心行處。
入此等諸禅中間。
皆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如上所說。
根本二禅乃至有頂。
及特勝通明背舍勝處等。
各有二禅。
從二禅已去乃至有頂。
及滅受想定有無覺無觀相應法并諸功德。
行者正心行處。
入此等諸禅功德。
皆名無覺無觀三昧。
當知。
此三三昧更無别體。
但是總諸禅以為三分。
大聖欲令衆生雖聞廣說諸禅。
而不失根本故。
總以三法收攝諸禅。
罄無不盡。
譬如數法若至百萬總為一億。
此亦如是第三明出生三昧之相者。
則有二種。
一者出生二乘三昧。
所以者何。
如上所說。
諸有覺有觀初禅等。
悉發念處三昧。
乃至八聖道。
空無相無作。
十六行。
十二因緣。
暖頂忍。
世第一。
等三昧。
電光三昧。
金剛三昧。
乃至佛智無诤等三昧。
此諸法門涅槃經中。
悉說名三昧也。
若于諸初禅中發此等三昧。
即證二乘若道若果。
故名有覺有觀三昧。
乃至無覺有觀無覺無觀。
亦當如是一一分别。
二者如上所說。
諸有覺有觀禅各發大乘諸三昧者。
如觀佛三昧。
二十五三昧。
般舟三昧。
首楞嚴等諸菩薩三昧。
百則有八。
諸佛三昧不動等。
百則有二十及八萬四千諸三昧等。
皆因有覺有觀三昧發。
乃至無覺有觀無覺無觀。
亦當如是一一分别。
菩薩摩诃薩得此諸三昧故。
即入菩薩位。
亦能現身。
如佛度一切衆生。
三三昧義。
如摩诃衍中廣分别。
次釋師子奮迅三昧。
今明師子奮迅三昧者。
如般若經中說。
行者依九次第。
定入師子奮迅三昧。
雲何名師子三昧。
離欲離不善法。
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禅。
如是次第入二禅三禅四禅。
空處識處不用處。
非有想非無想處。
入滅受想定。
從滅受想定起。
還入非有想非無想定。
從非有想非無想處起。
還入不用處。
如是次第還入識處入空處。
入四禅入三禅。
入二禅入初禅。
是名師子奮迅三昧也。
譬如師子奮迅之時。
非但能前進奮迅而去。
亦能卻行奮迅而歸。
一切諸獸所不能爾。
行者入此法門亦複如是。
非但能心心次第。
從于初禅直至滅受。
亦能從滅受想定卻入非想。
入至初禅。
此則義同師子奮迅。
上來諸禅所不能爾。
故說此定為師子奮迅三昧。
行者住此法門。
即能覆卻遍入一切諸禅。
熏諸觀定悉令通利。
轉變自在。
出生諸深三昧種種功德。
神智轉勝亦名熏禅。
譬如牛皮熏熟。
随意作諸世物。
此亦如是。
分别次位此同九定。
但有卻出無間之異。
是中用心巧細。
修習之相略知大意。
不廣分别也。
次釋超越三昧。
今明超越三昧者。
如般若經中說。
行者因師子奮迅三昧。
逆順出入超越三昧。
雲何超越三昧。
離諸欲惡不善法。
有覺有觀。
離生喜樂入初禅。
從初禅起。
超入非有想。
非有想起入非無想處。
非無想處起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還入初禅。
從初禅起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入二禅。
二禅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三禅。
三禅起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入四禅。
四禅起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入虛空處。
虛空處起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入識處。
識處起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入無所有處。
無所有處起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入非有想。
非有想起入非無想處。
非無想處起入滅受想定。
從滅受想定起入散心中。
散心中起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還入散心中。
散心中起入非有想。
非有想起入非無想處。
非無想處起住散心中。
散心中起入第四禅中。
第四禅中起住散心中。
散心中起入第三禅中。
第三禅中起住散心中。
散心中起入第二禅。
第二禅起住散心中。
散心中起入初禅。
初禅起住散心中。
是超越三昧。
今明超越之相。
自有超入超出相。
如前二番經文說。
超入出中各有四種。
一者順入超。
二者逆入超。
三者順逆入超。
四者逆順入超。
超出亦如是。
複次此超越三昧中。
複有傍超。
傍超亦有四種。
類如前說。
譬如師子有四種趠。
一者前擲四十裡。
即譬順超之相。
二者卻擲四十裡。
即譬逆超之相。
三者右傍擲四十裡。
即譬傍超入根本禅定之相。
四者左傍擲四十裡。
即譬傍超入觀禅之相。
複有二種超越。
一者具足超。
二者不具足超。
具足超即是菩薩超越。
如上所說。
不具足超即是聲聞超越三昧。
不能自在。
遠超入故。
故摩诃衍雲。
譬如黃師子白師子二俱能趠。
若黃師子趠則不遠。
若白師子則能遠擲。
聲聞之人入超越三昧。
但能從初禅超入三禅。
尚不能超二何能超三。
此則如黃師子之超。
菩薩不爾。
從于初禅逈能超入滅受想定。
随意自在。
此則如白師子之超。
若三乘行人入此三昧。
具足修一切法門。
是時觀定等法轉深明利。
更複出生百千三昧。
功德深厚神通猛利。
故名觀禅。
亦有煉禅自在定。
煉禅如上說。
自在定者。
于諸法門自在出入住。
轉變見八自在也。
亦名頂禅。
于諸禅中最為高極。
則能轉壽為福轉福為壽。
故複名佛智三昧。
欲知随願即知三世事。
二處攝。
謂欲界四禅。
複有無谛三昧。
令他心不起谛。
五處攝。
欲界及四禅。
複有四辯。
諸詞辯二處攝。
謂欲界初禅。
義辯樂說辯九地攝。
謂欲界四禅無色定。
複有五神通十四變化心十八變化。
皆如前說。
若禅中欲聞見觸時。
皆用梵世識。
識滅則止。
複次是諸禅中。
皆有三十七品。
三解脫門。
四谛十六行觀。
十一智。
三無漏根。
如是等智行。
在下當分别。
若二乘人具此諸禅者即是俱解脫。
事理具足成就無累。
故亦名不壞解脫。
具足成就出世間諸禅定法。
故具足三明六通。
及八解脫等一切諸大功德故名大力阿羅漢也。
若是菩薩于正觀心中入此三昧。
得諸法等相即得二十五三昧。
能破二十五有住王三昧。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是時亦名禅波羅蜜滿。
此則略說三乘共禅行行法門竟。
是中法門無量。
令欲更诠入道要行。
豈得具說耶
于方便中間經停則久。
是故分别有未到中間之相。
今此九定定慧心利欲入正地随念即入。
既不久住方便中間。
是故不說若分别趣道之相。
具如前背舍勝處中說。
故不别明。
次釋三三昧。
三三昧者。
一有覺有觀三昧。
二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
所以次九定後明三三昧者。
此二種禅名雖有異而法相孱同。
所以者何。
九定既通煉諸禅而自無别體。
三三昧亦如是。
此義在下自當可見。
釋三三昧即為三意。
一釋名二辯相三名出生三昧。
第一釋名覺觀等三法名同次位。
已如前根本禅中說。
三昧今當分别。
一切禅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
秦言正心行處。
是心從無始已來常曲不端。
得是正心行處心則端直。
故名三昧。
譬如蛇行常曲入筒則直。
此亦如是。
問曰。
若言禅定攝心名三昧者。
根本禅定與此有何異。
答曰有異彼則但明根本攝心。
今遍約一切諸禅中明攝心。
當如此則定深而廣。
豈得不異。
複次根本禅但是緣事攝心。
未斷邪倒不名端直。
今明三昧并據緣理攝心能斷邪倒之曲。
故以心端直處為三昧也。
第二次辯相者。
此三三昧義同九定既無别體。
但約諸禅以辯相也。
一明有覺三昧。
如上所說。
根本初禅乃至特勝通明背舍勝處等初禅。
各有覺有觀相應心數及諸功德。
行者入此等諸初禅時住正心行處。
皆名有覺有觀三昧。
二如上所說。
諸禅中間乃至特勝通明背舍勝處。
各有中間與觀相應心數法及諸功德。
行者以正心行處。
入此等諸禅中間。
皆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如上所說。
根本二禅乃至有頂。
及特勝通明背舍勝處等。
各有二禅。
從二禅已去乃至有頂。
及滅受想定有無覺無觀相應法并諸功德。
行者正心行處。
入此等諸禅功德。
皆名無覺無觀三昧。
當知。
此三三昧更無别體。
但是總諸禅以為三分。
大聖欲令衆生雖聞廣說諸禅。
而不失根本故。
總以三法收攝諸禅。
罄無不盡。
譬如數法若至百萬總為一億。
此亦如是第三明出生三昧之相者。
則有二種。
一者出生二乘三昧。
所以者何。
如上所說。
諸有覺有觀初禅等。
悉發念處三昧。
乃至八聖道。
空無相無作。
十六行。
十二因緣。
暖頂忍。
世第一。
等三昧。
電光三昧。
金剛三昧。
乃至佛智無诤等三昧。
此諸法門涅槃經中。
悉說名三昧也。
若于諸初禅中發此等三昧。
即證二乘若道若果。
故名有覺有觀三昧。
乃至無覺有觀無覺無觀。
亦當如是一一分别。
二者如上所說。
諸有覺有觀禅各發大乘諸三昧者。
如觀佛三昧。
二十五三昧。
般舟三昧。
首楞嚴等諸菩薩三昧。
百則有八。
諸佛三昧不動等。
百則有二十及八萬四千諸三昧等。
皆因有覺有觀三昧發。
乃至無覺有觀無覺無觀。
亦當如是一一分别。
菩薩摩诃薩得此諸三昧故。
即入菩薩位。
亦能現身。
如佛度一切衆生。
三三昧義。
如摩诃衍中廣分别。
次釋師子奮迅三昧。
今明師子奮迅三昧者。
如般若經中說。
行者依九次第。
定入師子奮迅三昧。
雲何名師子三昧。
離欲離不善法。
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禅。
如是次第入二禅三禅四禅。
空處識處不用處。
非有想非無想處。
入滅受想定。
從滅受想定起。
還入非有想非無想定。
從非有想非無想處起。
還入不用處。
如是次第還入識處入空處。
入四禅入三禅。
入二禅入初禅。
是名師子奮迅三昧也。
譬如師子奮迅之時。
非但能前進奮迅而去。
亦能卻行奮迅而歸。
一切諸獸所不能爾。
行者入此法門亦複如是。
非但能心心次第。
從于初禅直至滅受。
亦能從滅受想定卻入非想。
入至初禅。
此則義同師子奮迅。
上來諸禅所不能爾。
故說此定為師子奮迅三昧。
行者住此法門。
即能覆卻遍入一切諸禅。
熏諸觀定悉令通利。
轉變自在。
出生諸深三昧種種功德。
神智轉勝亦名熏禅。
譬如牛皮熏熟。
随意作諸世物。
此亦如是。
分别次位此同九定。
但有卻出無間之異。
是中用心巧細。
修習之相略知大意。
不廣分别也。
次釋超越三昧。
今明超越三昧者。
如般若經中說。
行者因師子奮迅三昧。
逆順出入超越三昧。
雲何超越三昧。
離諸欲惡不善法。
有覺有觀。
離生喜樂入初禅。
從初禅起。
超入非有想。
非有想起入非無想處。
非無想處起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還入初禅。
從初禅起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入二禅。
二禅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三禅。
三禅起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入四禅。
四禅起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入虛空處。
虛空處起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入識處。
識處起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入無所有處。
無所有處起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入非有想。
非有想起入非無想處。
非無想處起入滅受想定。
從滅受想定起入散心中。
散心中起入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起還入散心中。
散心中起入非有想。
非有想起入非無想處。
非無想處起住散心中。
散心中起入第四禅中。
第四禅中起住散心中。
散心中起入第三禅中。
第三禅中起住散心中。
散心中起入第二禅。
第二禅起住散心中。
散心中起入初禅。
初禅起住散心中。
是超越三昧。
今明超越之相。
自有超入超出相。
如前二番經文說。
超入出中各有四種。
一者順入超。
二者逆入超。
三者順逆入超。
四者逆順入超。
超出亦如是。
複次此超越三昧中。
複有傍超。
傍超亦有四種。
類如前說。
譬如師子有四種趠。
一者前擲四十裡。
即譬順超之相。
二者卻擲四十裡。
即譬逆超之相。
三者右傍擲四十裡。
即譬傍超入根本禅定之相。
四者左傍擲四十裡。
即譬傍超入觀禅之相。
複有二種超越。
一者具足超。
二者不具足超。
具足超即是菩薩超越。
如上所說。
不具足超即是聲聞超越三昧。
不能自在。
遠超入故。
故摩诃衍雲。
譬如黃師子白師子二俱能趠。
若黃師子趠則不遠。
若白師子則能遠擲。
聲聞之人入超越三昧。
但能從初禅超入三禅。
尚不能超二何能超三。
此則如黃師子之超。
菩薩不爾。
從于初禅逈能超入滅受想定。
随意自在。
此則如白師子之超。
若三乘行人入此三昧。
具足修一切法門。
是時觀定等法轉深明利。
更複出生百千三昧。
功德深厚神通猛利。
故名觀禅。
亦有煉禅自在定。
煉禅如上說。
自在定者。
于諸法門自在出入住。
轉變見八自在也。
亦名頂禅。
于諸禅中最為高極。
則能轉壽為福轉福為壽。
故複名佛智三昧。
欲知随願即知三世事。
二處攝。
謂欲界四禅。
複有無谛三昧。
令他心不起谛。
五處攝。
欲界及四禅。
複有四辯。
諸詞辯二處攝。
謂欲界初禅。
義辯樂說辯九地攝。
謂欲界四禅無色定。
複有五神通十四變化心十八變化。
皆如前說。
若禅中欲聞見觸時。
皆用梵世識。
識滅則止。
複次是諸禅中。
皆有三十七品。
三解脫門。
四谛十六行觀。
十一智。
三無漏根。
如是等智行。
在下當分别。
若二乘人具此諸禅者即是俱解脫。
事理具足成就無累。
故亦名不壞解脫。
具足成就出世間諸禅定法。
故具足三明六通。
及八解脫等一切諸大功德故名大力阿羅漢也。
若是菩薩于正觀心中入此三昧。
得諸法等相即得二十五三昧。
能破二十五有住王三昧。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是時亦名禅波羅蜜滿。
此則略說三乘共禅行行法門竟。
是中法門無量。
令欲更诠入道要行。
豈得具說耶